从价值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转向

从价值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转向

一、从价值观的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付磊[1](2018)在《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技术创新价值问题从属于技术价值论这一大的问题领域。关于技术创新价值问题,主要有技术创新价值中性论和技术创新价值论两大理论,技术创新价值中性论认为技术创新没有对错之分,不含有任何的价值判断,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工具或手段的体现,本身是中性的;技术创新价值论认为技术创新承载着价值,是有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技术创新价值论,又包含了技术创新决定论和技术创新社会建构论两个方面的理论。通过分析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形成历程和价值构成,可以发现,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不同时期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具有社会建构论的特征。一方面,我国煤炭企业先后经历了以实业救国为价值主导的技术引进时期,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价值主导的技术引进消化时期,以产量提升和安全生产为价值主导的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时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价值主导的自主研发创新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都不同,由最初的注重产量提升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到关注安全生产、经济和文化价值并重的技术创新,再到重视环境保护提倡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现行科研体制、科技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以及发展理念等因素成为影响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目前为止,我国煤炭企业对技术创新价值的认识已经悄然转变,但是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实践过程中还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这就导致了我国煤炭企业存在众多诸如产能过剩、生态破坏、安全等众多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重构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总体上要明确技术创新的科学性、以人为本、生态化三大原则,做到明确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定位,即要提升技术创新的科技价值、平衡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突出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重视技术创新的政治价值,以此确保我国现阶段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有正确的价值引导。结合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本文从明确煤炭企业生态创新的战略地位、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五个方面提出提高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对策建议。

李琴[2](2018)在《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创新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技术创新产品更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已经离不开技术,技术发展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是以企业为载体、核心主体,与其他主体、客体之间产生的相关伦理问题。技术创新本身是人对自然改造的动态活动,涉及的伦理问题主要是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他具有技术——经济行为的属性,以企业为载体开展的这项技术——经济行为,既包含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又涉及到市场的经济的伦理问题、与自然的伦理问题。基于重新对传统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审视、反思及其表现,生态技术创新运行中的伦理问题、市场经济伦理问题阐述技术创新产生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的现状。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视角,分析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伦理问题的原因,试图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伦理构建,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和谐、共赢。

刘静娴[3](2015)在《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也牵动了中国政府的神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30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但这种发展有明显的高碳特点,一些大中城市的严重雾霾天气警醒了国民,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需要宜居的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城市化加快推进的中国,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追求。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将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低碳城市建设面临严重挑战。科学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利剑,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城市发展是美丽城市建设的依托。本文以低碳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低碳城市的内涵分析着手,深入剖析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低碳城市建设还存在于观念更新期,政府由于经济建设为中心担心陷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低碳陷进”,企业则还停留在低碳造成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简单逻辑中,而普通公众因享受生活观念对生态环保等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城市存在一定的误解,再加上体系上缺少支撑、产业上不够环保、市区上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和推广。第二部分重点设计了我国推进低碳城市的路径。本文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关键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同时加大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推广,通过广泛应用高效轨道交通,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效率,大力推行应用低碳交通,最终创建绿色环保、低碳高效的智慧城市。当然,市场的趋利性决定了低碳经济应用、低碳城市建设的艰巨性。政府在构建低碳城市中必须承担起应该的责任,在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保障、领导机制以及低碳文化方面加大引导力度,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低碳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徐芸芳[4](2014)在《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究—从科技生态的角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和生产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在恶化,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较早地进入工业化进程,也首先遇到了生态问题,西方有良知的学者最先敏锐观察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各种哲学上的反思。我国作为后起的高速发展中大国,在投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西方学者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改造其中不适合我国现有国情的过时理论,发展出适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想,是摆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学者面前的时代课题。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峻的生态困境。我们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挖掘出富有指导意义的生态观和科技生态思想,特别是从科技生态的角度寻求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此为基础,重新认识科技的作用,展示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思想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同时,通过探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思想,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科技生态思想的研究,包括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和当今“中国梦”思想的探讨,目的在于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思想的历史性、继承性和发展性。

向莎[5](2013)在《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成为人类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自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人们从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不同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在当前人们对于各种技术和知识的空前掌握下,技术的运用熟练程度也日益成熟,技术在生产力增长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技术为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和生产面貌,但是必须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人们生产力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基础之上的,人们经济越发展,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程度就越会遭到破坏,这一背景下,就有必要对技术创新生态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主要包含当前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选题的背景等内容;第二章为本文的基础理论论述,主要包括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伦理责任等相关概念;第三章则对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伦理意义进行了论述,包括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伦理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以及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价值;第四章则对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引导与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分别从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依据与可能、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生态化原则进行了论述,并对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制度保障与伦理引导的主要路径做了试探性分析,提出了有益的借鉴途径。

喜冲[6](2012)在《论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中后期,当代世界的发展进入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增长点的全新时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地被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说,高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大增加。当前,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向产生力的转化应经成为世界各国催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上世纪初,熊彼特教授提出创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各种各样的新理论快速发展起来,取得了很多新的学术成果。然而,各种各样的研究仅仅关注这种技术创新给人类带来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仅仅通过商业价值的大小来衡量。正是由于这种不正确的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我们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后果。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失衡不断加剧、市场竞争越发无序以及贫富差距负面效应开始显现的条件下,由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生态问题逐步被人们所重视。这种生态问题不仅包含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包含社会生态的恶化。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问题的出现与技术创新理论科学性不足有着极强的关系。在原有的技术创新理论中,并没有充分重视技术创新与生态问题的关系问题,这种缺陷把技术创新理论与生态割裂开来看待,势必造成技术创新负面效应逐步显现的结果。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缺陷出发,重构技术创新理论框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已有的各种理论来研究技术进步与生态问题之间的关系。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转向。在我国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提出优化技术创新的策略,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全面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朱荣贤,吴以桥[7](2011)在《论技术创新的原则及价值导向机制》文中指出创新主体"理性生态"和谐化、以人为本、成果的生态化、的合理使用和保护、消费的生态化、公众的协调合作等应是适应科学化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原则。观念形态的价值导向机制构成主要包括"理性生态体系"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科技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等,欲使技术创新符合科学化发展要求,应从人们的理性生态家园、科学技术价值观、发展价值观等入手。

何小英[8](2011)在《创新得当论》文中研究表明创新作为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不仅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文明进步以及人的自由发展方面越来越显现出主导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破解当代资源、能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日益尖锐之矛盾的关键。然而,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创新又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亦可能对人类造成某些危害。准确预见创新的负面影响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由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索创新之“得当”的应然尺度,研究有利于“创新得当”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安排,寻求培育创新主体之品格的有效途径,以抑制或减少“不当创新”,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且又无法回避的课题。创新作为人类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人类和其他自然物一样面对的是一个客观世界,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制约着人的自由。而争取自由是人的特性,从必然到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创新这一重要杠杆。因此,所谓创新,就是以填补人类认识领域中的空白为特征,以实现人类从必然到自由的转变为宗旨,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外在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所谓创新得当,是指创新既合理又有度,这样的创新以正确设定的目的为导向,受到基于客观规律及道德法则的合理尺度的约束,从而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创新不当,则是指偏离正确的目的、违背客观规律和道德法则的创新。创新得当要以利国、利民、利永远作为最高目的,并以有利于自然生态的维护、人种健康的繁衍、生活方式的文明推进、价值观念的科学变更作为自己的合理尺度。作为创新得当的对立面,创新不当在现实中集中表现为创新中应当禁止的负面因素。对这些负面因素的禁止性要求主要有“五不可”,即:不可抛弃继承,不可有伤文明,不可危害生态,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成为掠夺。创新中应当禁止的负面因素,无论是“无意为之”还是“故意为之”,都因其偏离正确的方向和目的,违背了客观规律和道德法则,致使其创新价值取向与社会需要的创新价值相悖,也即成为了创新得当所不允许的不当创新。创新得当作为当今创新所追求的应然目标,其实现既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制度这些外在因素的作用,以激励、崇尚创新得当,也需要培养创新主体能够并擅于创新得当的品格。在文化方面,应当变传统的自然价值、主体利益价值观为整体生态价值观和群体利益价值观,变传统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观,变因循守旧、害怕失败为推崇得当创新、宽容失败,变等级分明、文人相轻为平等竞争和开放协作;在制度方面,应着手构建抑制不当创新、激励得当创新的市场制度、法律制度及相应的科研、人才制度;在创新主体的品格培养方面,则应努力促使创新主体逐渐具备无私无畏、有恒有爱、是是真真的品格,这样的品格是保证创新得当所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史运伟[9](2010)在《生态生产力与科技的生态化转向》文中认为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观点将自然放在人类的对立面,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没有看到自然其实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而生态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弥补了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缺陷。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新的生产方式—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又需要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化的转向。这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为当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大力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科技,科技生态化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生态化力图克服传统科技的内在缺陷及实践负效应,转向追求构建自然生态和谐系统和社会和谐系统的统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科技生态化的转向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反过来说,科技的生态化转向过程也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发展生态生产力需要科技实现生态化,树立新的科技观。本文首先反思传统生产力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论述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指出生态生产力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从而引出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其次在研究完生态生产力的同时,引出生态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科技因素,介绍了科技生态化转向的背景,论述科技的生态化转向的基本内涵及功能。再次重点论证了科技生态化转向与生态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出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结论。最后从思想理论方面论证了科技生态化的实现方式,进而完善了相关理论。

刘高利[10](2008)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但随着人们物质欲望的恶性膨胀和对经济指标的盲目追求,造成了各种资源无节制的滥用,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人类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匾乏等诸多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所有这些生态问题促使人类开始反思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人们开始寻找一种能使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技术创新生态化正是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要求在技术创新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这里的“生态化”并不单纯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化,而是指事物之间的平衡相依、和谐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而使技术创新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本文回顾了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传统的技术创新评价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阐述了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需要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生态化实施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从价值观的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价值观的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技术创新的概念
        1.2.2 价值的含义
        1.2.3 技术创新价值的概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价值
    2.1 技术创新价值的本质
    2.2 技术创新价值的构成
    2.3 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演进
    3.1 演进的历程
        3.1.1 技术引进时期
        3.1.2 技术引进消化时期
        3.1.3 技术消化再创新时期
        3.1.4 自主研发创新时期
    3.2 演进的特征
        3.2.1 偏重经济价值
        3.2.2 忽视文化价值
        3.2.3 转向生态价值
第四章 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影响因素
    4.1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构成
        4.1.1 科技价值
        4.1.2 经济价值
        4.1.3 生态价值
        4.1.4 政治价值
    4.2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的内在关系
    4.3 影响因素
        4.3.1 现有体制与科技价值
        4.3.2 市场需求与经济价值
        4.3.3 政策缺失与政治价值
        4.3.4 传统观念与生态价值
第五章 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对策
    5.1 价值重构的原则
        5.1.1 以人为本原则
        5.1.2 生态化原则
        5.1.3 科学性原则
    5.2 价值实现的对策
        5.2.1 提升科技价值
        5.2.2 平衡经济价值
        5.2.3 突出生态价值
        5.2.4 重视政治价值
        5.2.5 注重人才培养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技术创新伦理研究现状
        1.3.2 国内技术创新伦理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与伦理概述
    2.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2.1.1 技术创新
        2.1.2 生态技术创新
        2.1.3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
    2.2 伦理与企业伦理
        2.2.1 伦理
        2.2.2 企业伦理
第3章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伦理表现
    3.1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运行过程的伦理表现
        3.1.1 技术创新缺乏生态的设计伦理
        3.1.2 技术创新忽视社会责任的制造伦理价值观
        3.1.3 技术创新营销伦理失范
    3.2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管理伦理表现
第4章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伦理缺失原因分析
    4.1 技术创新自然伦理观的变化
        4.1.1 技术创新自然伦理观的发展
        4.1.2 技术创新自然伦理观的现状
    4.2 技术创新经济伦理观的变化
        4.2.1 技术创新经济伦理观的发展
        4.2.2 技术创新经济伦理观的现状
    4.3 政府相关伦理准则的缺失
        4.3.1 技术创新法律不完善的表现
        4.3.2 政府的伦理准则不完善
    4.4 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伦理规约不足
        4.4.1 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伦理缺失
        4.4.2 产学研模式的伦理困境
    4.5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与公众之间的伦理缺失
第5章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伦理的构建
    5.1 树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自然伦理观
    5.2 树立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循环经济”伦理观
        5.2.1 循环经济伦理观及其运行原则
        5.2.2 循环经济伦理观的意义
    5.3 树立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5.3.1 企业发展伦理观的变化
        5.3.2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原则
    5.4 构建生态技术创新相关伦理法规
    5.5 构建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伦理规范
        5.5.1 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
        5.5.2 产学研模式的新发展
    5.6 构建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与公众之间的伦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低碳城市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低碳城市及技术创新的解析
    2.1 低碳城市的理论及实践解析
        2.1.1 低碳城市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1.2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背景
        2.1.3 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和经验启示
    2.2 技术创新的理论解析
        2.2.1 技术创新的含义和时代背景
        2.2.2 技术创新的价值转向及其趋势
    2.3 低碳城市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2.3.1 技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
        2.3.2 低碳城市的发展需求促进技术创新
第三章 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创新瓶颈及重点领域
    3.1 低碳城市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瓶颈
        3.1.1 低碳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3.1.2 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
        3.1.3 滞后的低碳消费观念不利于低碳技术创新
        3.1.4 国际低碳技术转让障碍
    3.2 发展低碳城市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
        3.2.1 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
        3.2.2 依靠技术创新,发展城市低碳建筑
        3.2.3 依靠技术创新,发展城市低碳交通
        3.2.4 依靠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智慧型城市
第四章 以技术创新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保障
    4.1 强化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支持力
        4.1.1 建全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4.1.2 加强绿色科技工作领导
        4.1.3 积极倡导低碳科技文化
    4.2 推进低碳技术的协同创新
        4.2.1 建立区域内低碳技术的协同创新系统
        4.2.2 促进区域内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
    4.3 完善低碳技术研发投融资体系的建设
        4.3.1 低碳投融资体系需要以市场为主导
        4.3.2 完善银行主导型的低碳金融机构及产品体系
    4.4 加强低碳科技人才的培养
        4.4.1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加快建设低碳社会科研集群
        4.4.2 广纳贤才,大力加强低碳人才的培养及扶持
        4.4.3 促进低碳行业专业教育发展,完善低碳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4)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究—从科技生态的角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视域
    1.1 当前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状态
        1.1.1 生态价值观
        1.1.2 生态科技观
        1.1.3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
    1.2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状态
        1.2.1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1.2.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状况
第2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2.1 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2.1.1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2.1.2 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
        2.1.3 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2.1.4 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2.1.5 消费主义对生存方式的误导
        2.1.6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2.2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生态化的必然性
        2.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生态化诉求
        2.2.2 科技生态化的社会推动
第3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态观
        3.1.1 自然的本质属性及其客观规律
        3.1.2 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3.1.3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技生态思想
        3.2.1 科技是巨大的生产力
        3.2.2 科技的非理性运用导致了人的异化
    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科技生态化
        3.3.1 科技生态化的转向
        3.3.2 科技生态化的原则
        3.3.3 科技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科技生态思想
    4.1 邓小平的科技生态观
        4.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1.2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2 江泽民的科技生态观
        4.2.1 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2.2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3 胡锦涛的科技生态观
        4.3.1 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4.3.2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4.4 “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4.4.1 “美丽中国”的生态梦
        4.4.2 科技是实现生态梦的关键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内容
    1.2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传统技术创新的伦理反思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2.2 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伦理责任
        2.2.1 技术创新主体的伦理责任
        2.2.2 技术创新活动的全员伦理责任与全程伦理责任
    2.3 传统技术创新的伦理缺失
        2.3.1 传统技术创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3.1.1 传统技术创新缺少对自然生态的关爱
        2.3.1.2 传统技术创新诱导了人们不正当的消费
        2.3.1.3 传统技术创新导致了生态文明与市场文明的冲突
        2.3.1.4 传统技术创新强化了技术反自然的力度
        2.3.2 传统技术创新破坏了人与人的和谐
        2.3.2.1 传统技术创新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失衡
        2.3.2.2 传统技术创新加剧了代内、代际关系的不公平
        2.3.2.3 传统技术创新导致了个人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的冲突
        2.3.3 传统技术创新破坏了人自身发展的和谐
第三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伦理意义
    3.1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
        3.1.1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
        3.1.2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特征
        3.1.2.1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层次性
        3.1.2.2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持续性
        3.1.2.3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人本性
    3.2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意义
        3.2.1 创新主体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性
        3.2.2 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统一性
        3.2.3 创新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
        3.2.4 创新过程的公平与正义的统一性
第四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引导及其实现途径
    4.1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依据与可能
        4.1.1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依据
        4.1.1.1 技术创新伦理引导的内在依据
        4.1.1.2 技术创新伦理引导的外在依据
        4.1.2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可能
    4.2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基本原则
        4.2.1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必须遵循功利合理性原则
        4.2.2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必须遵循评价系统性原则
        4.2.3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必须遵循生态化原则
    4.3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功能发挥的保障
        4.3.1 以公众参与扩大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覆盖面
        4.3.2 以制度保障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实现
        4.3.3 以道德支撑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实施
    4.4 技术创新生态化伦理引导的主要路径
        4.4.1 转变技术创新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
        4.4.2 建立和完善在伦理指导下的技术创新生态化投资的动力机制
        4.4.3 进一步明确企业伦理在技术创新生态化中的主体作用
        4.4.4 加强技术创新研发人员的伦理责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论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技术创新概述
    一、技术创新
        (一) 技术创新的概念
        (二) 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
    二、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 创新理论的提出
        (二)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三、技术创新理论的缺陷与转向
        (一) 技术创新理论的缺陷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一、技术创新生态化内涵及其客观基础
        (一) 技术创新生态化内涵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客观基础
    二、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价值观转变
        (一) 狭隘的自然价值观
        (二) 整体的生态价值观
    三、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观的转变
        (一) 发展的含义
        (二) 发展观的转变
    四、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模式与策略
        (一)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模式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策略
        (三) 技术创新的生态成本内在化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二) 可持续发展定义
        (三) 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本要素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三)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
        (四) 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二)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三) 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
        (四)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五) 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第四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 技术创新生态化“双赢”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 过去技术的创新已限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进展
    二、可持续政策的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一) 在人才的发展方面看技术的创新的生态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持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在社会持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二、实现向技术创新型生态友好化的转化
        (一) 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牢固树立“生态观”
        (二) 建立合理的技术生态化层次体系
        (三) 强化生态教育,加强绿色文化建设
    三、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8)创新得当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
    四、研究的方法
        (一)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二) 批判反思的方法
        (三) 伦理社会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 创新释义
    1.1 创新内涵
        1.1.1 由必然走向自由是创新的本质
        1.1.2 填空是创新的特征
        1.1.3 再造、创造、创立是思维创新的三个层次
        1.1.4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是创新的三领域
    1.2 创新应当
        1.2.1 新陈代谢是宇宙生物体发展的普遍规律
        1.2.2 开放的圆圈才是螺旋式的上升
        1.2.3 不进则退,落后就会挨打
    1.3 创新的受制性
        1.3.1 受制于规律
        1.3.2 受制于文化
        1.3.3 受制于心理
        1.3.4 受制于路线
第二章 得当的界说
    2.1 度:得当的哲学基础
        2.1.1 中外哲学家们有关"度"的论述回顾
        2.1.2 度的辩证涵义
        2.1.3 度与得当
    2.2 合理:"得当"的科学依据
        2.2.1 合理与得当
        2.2.2 符合客观规律
        2.2.3 符合人的目的(需要)
    2.3 和谐:"得当"的社会学解释
        2.3.1 "和谐"的文化资源
        2.3.2 "和谐"的社会学描述
        2.3.3 得当与和谐
    2.4 造福——"得当"的伦理学指标
        2.4.1 得当与幸福、造福
        2.4.2 幸福与人的内在尺度
        2.4.3 "得当"的终极价值——造福
第三章 创新得当:创新的得当限定
    3.1 创新与得当之合题
        3.1.1 创新价值的双重性
        3.1.2 创新必须得当
        3.1.3 创新不当
    3.2 创新得当的最高目的
        3.2.1 利国
        3.2.2 利民
        3.2.3 利永远
    3.3 创新得当的根本尺度
        3.3.1 有利于自然生态的维护
        3.3.2 有利于人种健康地繁衍
        3.3.3 有利于生活方式的文明推进
        3.3.4 有利于价值观念的科学变更
第四章 创新"不可"
    4.1 不可抛弃继承
        4.1.1 继承与创新的正确关系
        4.1.2 以创新完全否定继承的后果
        4.1.3 有继承的创新
    4.2 不可有伤文明
        4.2.1 创新可能对文明造成伤害
        4.2.2 在创新实践中遵循文明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避免伤害
    4.3 不可危害生态
        4.3.1 创新可能对生态造成的伤害
        4.3.2 得当创新应避免危害生态
        4.3.3 在创新实践中遵循现代生态环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
    4.4 不可急功近利
        4.4.1 急功近利的危害
        4.4.2 在创新实践中克服急功近利
    4.5 不可成为掠夺
        4.5.1 创新蜕变为掠夺的可能性
        4.5.2 创新蜕变为掠夺的危害
        4.5.3 避免蜕变为掠夺的创新要求
第五章 设置创新得当的文化氛围
    5.1 文化氛围的保守与开放
        5.1.1 文化氛围的保守与创新
        5.1.2 文化氛围的开放与继承
    5.2 创新得当对文化氛围的要求
        5.2.1 树立以得当创新为本、为荣、为重的创新文化价值观,
        5.2.2 创新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5.2.3 弘扬理性的批判精神
        5.2.4 形成培养开放协作的竞争观
        5.2.5 培养不畏创新失败的风险意识和允许创新失败的宽容精神
    5.3 既有文化氛围的改造
        5.3.1 创新得当的价值观转变
        5.3.2 变传统的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观
        5.3.3 变因循守旧、害怕失败为推崇创新、宽容失败
        5.3.4 变等级分明、文人相轻为平等竞争、开放协作
第六章 创新得当的制度建设
    6.1 创新得当需要合理的制度的支持
        6.1.1 合理的制度有利于创新得当
        6.1.2 不合理的制度阻碍甚至窒息创新得当
    6.2 制度激励创新得当的途径
        6.2.1 激励机制与创新得当
        6.2.2 正激励——鼓励创新得当行为
        6.2.3 负激励——惩处创新不当行为
    6.3 创新得当激励制度的现实构建
        6.3.1 实施改革建立激励创新得当的教育制度
        6.3.2 完善激励创新得当的科研机制
        6.3.3 完善激励得当创新型人才培养流动的机制
        6.3.4 建立健全激励创新得当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6.3.5 完善激励创新得当的市场制度
        6.3.6 健全激励创新得当的法律法规
第七章 创新得当的主体品格
    7.1 无私无畏
        7.1.1 无私
        7.1.2 无畏
        7.1.3 无私无畏品格的培养
    7.2 有恒有爱
        7.2.1 有爱
        7.2.2 有恒
        7.2.3 有恒有爱品质的培养
    7.3 是是真真
        7.3.1 是是
        7.3.2 真真
        7.3.3 是是真真品质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英文类
致谢

(9)生态生产力与科技的生态化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第二章 生态生产力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生态生产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2.1.1 传统生产力理论的演变
        2.1.2 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
    2.2 生态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2.2.1 生态生产力的概念
        2.2.2 生态生产力的内涵
        2.2.3 生态生产力的特征
    2.3 生态生产力的作用和现实模式
        2.3.1 生态生产力的作用
        2.3.2 生态生产力的现实模式
第三章 科技的生态化转向
    3.1 科技生态化转向的背景
        3.1.1 科技生态化转向是对传统科技的扬弃
        3.1.2 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依赖科技的生态化转向
    3.2 科技生态化转向的内涵及功能
        3.2.1 科技生态化转向的内涵
        3.2.2 科技的生态化转向的功能
第四章 生态生产力与科技的生态化转向的关系
    4.1 生态生产力要求科技实现生态化转向
        4.1.1 生产力与科技的关系
        4.1.2 生态生产力对科技的要求
    4.2 科技生态化转向实现了传统生产力转向生态生产力
        4.2.1 科技生态化转向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
        4.2.2 科技生态化转向改变了劳动对象的性能
        4.2.3 科技生态化转向使劳动工具更加生态化
    4.3 科技生态化的转向与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有内在统一性
        4.3.1 目的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3.2 过程中坚持发展和协调的统一
        4.3.3 方式上贯彻人本理念
第五章 实现科技生态化转向的观念变更
    5.1 转变传统科技价值观是实现科技生态化发展的前提
        5.1.1 科学技术决定论及其表现
        5.1.2 实现科技价值观的生态转向
        5.1.3 树立生态化的科学技术观
    5.2 复兴博物学是实现科技生态化的理论保证
        5.2.1 什么是博物学
        5.2.2 为什么复兴博物学
        5.2.3 如何复兴博物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0.1 本课题的提出
    0.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3 本论文的思路及框架
第1章 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反思
    1.1 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1.1.1 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从“自然和谐”到“人类中心主义”
        1.1.2 现代科技革命: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的变化
    1.2 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生态危机
    1.3 对于科技造成生态危机的反思
    1.4 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可持续发展
        1.4.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4.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2章 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2.1 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2.1.1 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
    2.2 我国学者就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
    2.3 传统技术创新缺失现状分析
        2.3.1 传统技术创新的自然生态缺失分析
        2.3.2 传统技术创新的社会生态缺失分析
第3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3.1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定义
    3.2 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基本原则
    3.3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哲学意蕴
        3.3.1 技术创新生态化更新了自然观
        3.3.2 技术创新生态化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
        3.3.3 技术创新生态化拓展了伦理观
        3.3.4 技术创新生态化变革了传统的实践观
    3.4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3.4.1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4.2 技术创新生态化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3.4.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提供理论支持
第4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观念层面的生态化建设
        4.1.1 生态系统观
        4.1.2 生态价值观
    4.2 技术层面的生态化保证
        4.2.1 作为动态过程的科学技术
        4.2.2 传统技术的弊端
        4.2.3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技术支持
    4.3 环境层面的生态化管理
        4.3.1 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生态文化建设
        4.3.2 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4.3.3 企业的组织状况
        4.3.4 政府的公众行为
        4.3.5 科研院所的支持
结语: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从价值观的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研究[D]. 付磊.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2]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伦理研究[D]. 李琴.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3]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研究[D]. 刘静娴.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4]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究—从科技生态的角度分析[D]. 徐芸芳. 华侨大学, 2014(04)
  • [5]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伦理审视[D]. 向莎. 湖南科技大学, 2013(03)
  • [6]论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D]. 喜冲. 沈阳师范大学, 2012(01)
  • [7]论技术创新的原则及价值导向机制[J]. 朱荣贤,吴以桥. 求索, 2011(11)
  • [8]创新得当论[D]. 何小英. 中南大学, 2011(12)
  • [9]生态生产力与科技的生态化转向[D]. 史运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8)
  • [10]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D]. 刘高利. 同济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从价值嬗变看技术创新的生态转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