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女子教育论文_孙秀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末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子,清末,民初,女性,章程,近代,歌子。

清末女子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孙秀玲[1](2019)在《隐喻的政治: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多元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基于民族国家建设的政治议题,国家、教育与女性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历史动态。一方面,女子教育被视为民族国家建设的手段,通过不断重构伦理标准和道德体系,重塑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女性形象,推进了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女子教育的发展又受制于民族国家建设,在教育宗旨的嬗变、教育空间的拓展,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等方面折射出性别、权力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机理。(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宇超[2](2019)在《清末民初女子美术教育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女性崛起的主要特征是女性现代教育模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探索新女性画家在近代教育模式下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则须先探讨其与女性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清末民初下的中国近代女子美术教育是在"救亡图存""实业救国"的强烈呼声中蹒跚起步,又在辛亥革命的民主浪潮中汲取现代西方先进的女子教育模式。对中国近代女子美术教育的历史考察,能够厘清中国女性美术教育在近代的发展脉络,进而明晰女子美术教育从清末到民国,再到西方美术教育的移植的发展轨迹。而中国近代女子美术教育的逐渐完善,则是促进中国近代新女性画家崛起的第一步。(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9年10期)

李轩[3](2019)在《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研究——以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女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清末民初之时,中外思想交融、新旧观念碰撞,使得女子教育事业有所进展,体现在教会女学为新式女子教育拓荒、留学教育推动女子教育向前发展、女子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等方面。由此,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女性不断涌现。本论题以梁启超先生笔下的康女士为研究案例,探究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谭梅[4](2018)在《清末民初新兴女子教育对四川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开始,巴蜀社会便开启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在一系列的社会新变之中,对女性命运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教育权的获得。与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不同,现代学校是按照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建构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解放思想、以及反映女性解放思想的女性文学正是在这样一个现代的社会空间中被孕育和孵化。地方人事合力兴办的女子学堂为四川女性命运的改变提供了一个打破旧式结构、孵化民主、平等与自由的社会空间;深受新文化影响的师资和包涵着现代科学精神的课程设置,不仅让女学生们学习到了具体的新知识,而且在她们的头脑中掀起了巨大的启蒙风浪;而各女子师范校的校刊又为女学生初露头角提供了最合适的实践场地。(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12期)

王标[5](2018)在《清末民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嬗变及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是我国近代专制社会转向民主社会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体制与阶级组织的变革,催生了女子师范教育,其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其教育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师范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女子师范教育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深入探究其发展过程、分析其教育宗旨的嬗变,将对现代师范院校的女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珣,叶宋敏[6](2018)在《皖籍留日女性吴氏姐妹与清末民国初年中日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清末民国初年中日女子教育状况,本文以皖籍留日女性吴氏姐妹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清末民初留日热潮形成的原因及女子赴日留学的动力,分析吴氏姐妹家庭背景、留日原因及赴日轨迹,梳理其对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及振兴女学,发展女性主义的主要活动,探究其在中国辛亥革命历程及妇女解放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两姐妹革命历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中日两国间的女子教育发展,有助于更加重视女性对于促进社会解放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07期)

涂怀静,王珣[7](2018)在《日本实践女学校对清末民初留日女子教育影响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田歌子是明治时期的日本女性社会活动家,创办实践女学校,是近代女性教育和女权运动的主要代表,为近代日本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做出贡献。清末民国初年,在我国不少女性赴日留学的背景下,该校在对我国留日女学生的接收与培养、启蒙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历史背景、教育内容等方面探讨下田歌子及其实践女子学校对我国留日女学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06期)

赫瑶[8](2018)在《“癸卯学制”与清末女子教育发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随着西方文化传入国内,教会女学广泛设立,"女学"概念开始被国人重视起来。1904年,清廷在"癸卯学制"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提及女学。中国的女子教育开始悄然发生改变。"癸卯学制"意在限制女子教育的成长,但在其颁布之后,社会上广泛兴起倡兴女学的言论,大量的自办女学堂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种种现象证明,女子教育并未完全因"癸卯学制"而停下发展的脚步,客观上看,"癸卯学制"给予了世人发展国内女学的机会。女子教育已然与民族强盛,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自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至1907年《奏定女学堂章程》颁布,这一时期女学的发展为日后女子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徐益文[9](2017)在《清末民初女子艺术教育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女子艺术教育制度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本文以清末民初女子女子艺术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女子艺术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改革脉络、教育宗旨、课程设置和意义影响,极力还原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女子艺术教育制度的原貌。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清末年间女子教育制度改革的原因和脉络,结合制度内容,分析图画、家事、音乐、裁缝等女子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宗旨和课程设置。第二部分论述了民国初年女子教育制度由单轨制到双轨制的演进过程,为后世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以及这一时期女子艺术教育的教育宗旨和课程设置。第叁部分论述了清末民初女子艺术教育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积极影响,保障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女子社会身份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7-06-30)

方宇[10](2017)在《近代中日女子教育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西学东渐”,“救国图强”的必然结果。新式女学的萌芽挑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教育救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但是最初的女子教育并未得到官方认可,女子教育发展的过程艰难而缓慢。日清战争,中国惨败,当局开始“教育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并选择邻国日本进行教育制度视察。接受视察任务的吴汝纶在日本视察过程中,接受了来自日方教育界推介的女子教育,并认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吴汝纶及后续去日本视察的学部官员带回的教育情报,中国的教育日益制度化。本文首先交代清末中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综述近代中日女子教育现状,然后分述清末女子教育提出的过程、女子教育的制度化与明治日本女子教育制度的相关性,最后论述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法令的制定和日本女子教育制度的渊源并进行对比。本文围绕清末女子教育制度确立的过程中,阐述如何受到明治时期的日本女子教育制度的影响,及中国的女子教育为何有必要制度化,并且通过论述当时的中日双方对于女子教育的认识,阐明近代中日教育关系史中的若干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清末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近代女性崛起的主要特征是女性现代教育模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探索新女性画家在近代教育模式下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则须先探讨其与女性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清末民初下的中国近代女子美术教育是在"救亡图存""实业救国"的强烈呼声中蹒跚起步,又在辛亥革命的民主浪潮中汲取现代西方先进的女子教育模式。对中国近代女子美术教育的历史考察,能够厘清中国女性美术教育在近代的发展脉络,进而明晰女子美术教育从清末到民国,再到西方美术教育的移植的发展轨迹。而中国近代女子美术教育的逐渐完善,则是促进中国近代新女性画家崛起的第一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末女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孙秀玲.隐喻的政治: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多元景观[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周宇超.清末民初女子美术教育的嬗变[J].美与时代(上).2019

[3].李轩.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研究——以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4].谭梅.清末民初新兴女子教育对四川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18

[5].王标.清末民初女子师范教育发展嬗变及现代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18

[6].王珣,叶宋敏.皖籍留日女性吴氏姐妹与清末民国初年中日女子教育[J].文教资料.2018

[7].涂怀静,王珣.日本实践女学校对清末民初留日女子教育影响的探究[J].文教资料.2018

[8].赫瑶.“癸卯学制”与清末女子教育发展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徐益文.清末民初女子艺术教育制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10].方宇.近代中日女子教育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潘肇唐绘教书图盖罐

标签:;  ;  ;  ;  ;  ;  ;  

清末女子教育论文_孙秀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