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应力场论文_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场,应力,北太平,海温,渤海,黑潮,环流。

风应力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03)在《热带太平洋风应力场和海温场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NCEP/NCAR再分析海温、850hpa风场资料以及FSU风应力资料,利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风应力(风)场和海温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前期风应力距平场与Nino3区SST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超前8个月时就有所显现。影响Nino3区SSTA的纬向风应力区域的位置随风应力超前的时间缩短由东太平洋向中太平洋扩展,经向风应力区域的位置由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向中太平洋移动。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相关区域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的作用不明显,而对SST的年际变率有重要贡献;相反,强相关区域以外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起重要作用,但是对SST的年际变率所起的作用很不理想。在风应力场和海温场SVD分析的基础上所作的数值试验证实,只在协方差平方和贡献最大的前4个风应力场的强迫下就可形成与实际相符的气候平均海温场和海温异常。对El Nino类型的研究中发现,80年代以前以东部型为主,80年代以后以中部型为主,并且两类El Nino前期的低层风场的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平均而言,风应力场对两类El Nino作用的关键区也有所不同,而且纬向风应力对东部型El Nino有重要作用,经向风应力对中部型El Nino的产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期刊2003-05-01)

蓝淑芳[2](1998)在《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海面风应力场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18°~30°N,140°E~140°W)30a风应力场(τx,τy)、风应力涡度场(curlzτ)及44a500hPa面上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AI)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上述诸要素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上述诸要素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关系,τx、τy、curlzτ的年变化、趋势变化与AI的年变化趋势变化间的关系等。其中,亚热带的风应力场和风应力涡度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制约;τx、τy、curlzτ和AI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均较显着。1977年发生的跃变与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跃变期相一致。在ENSO期间,τx、τy、curlzτ和AI均伴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而增强,这可能与ENSO期间哈德莱环流的加强有关。(本文来源于《黄渤海海洋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张勤,蒋贤安,何金海[3](1995)在《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EOF分析方法对20年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应力场资料和SST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态和时间变化特征,发现风应力场的第一特征向量与海温距平场的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它们反映了海洋和大气在这个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并与ElNino循环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徐启春,王志联,刘秦玉[4](1993)在《北太平洋风应力场变异规律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OADS资料,计算北太平洋(包括赤道海区)1949—1979年海表面风应力,对其距平场进行矢量场的EOF分解,得到几个主要的距平风应力模态(EOF1—3)。分析了各自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风应力距平场的EOF1和EOF2模态分别对黑潮大弯曲和E1—Nino事件有重要影响,并讨论了其影响过程,为黑潮大弯曲预报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姚静娴,王宗山[5](1992)在《北太平洋环流与风应力场关系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东海黑潮变异的原因,管秉贤曾提出东海黑潮的变化是受北太平洋副热带上空风应力涡度的影响,即东北信风边界处的风应力场几乎控制了东海黑潮的变异.那未,如何解释这种海-气之间的遥相关呢?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洋上空风应力场的变异引起大洋水位的升降,大洋海平面的变化导致大洋环流(北赤道流)强度的变化,进而导致近海环流(东海黑潮)强弱的变化这一海气相互作用系统,对上面提到的海-气之间的这种远距离相关关系作进一步的物理解释.(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2年04期)

张美芳,陈金宝[6](1983)在《冬、夏季渤海平均海面风应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早在五十年代初,表面风应力的空间变化,已被作为基本量,讨论风生大洋环流。近来,海面风应力对海洋动力要素(海流、海浪、风暴潮等)的影响,更进一步引起了海洋学家们的重视,研究和计算风应力的文章也日益增多。 M·Peter(1976)利用1941—1972年累积的一百万次船舶报告资料,计算了北美东大陆(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1983年01期)

风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18°~30°N,140°E~140°W)30a风应力场(τx,τy)、风应力涡度场(curlzτ)及44a500hPa面上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AI)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上述诸要素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上述诸要素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关系,τx、τy、curlzτ的年变化、趋势变化与AI的年变化趋势变化间的关系等。其中,亚热带的风应力场和风应力涡度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制约;τx、τy、curlzτ和AI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均较显着。1977年发生的跃变与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跃变期相一致。在ENSO期间,τx、τy、curlzτ和AI均伴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而增强,这可能与ENSO期间哈德莱环流的加强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应力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热带太平洋风应力场和海温场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

[2].蓝淑芳.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海面风应力场特征的分析[J].黄渤海海洋学报.1998

[3].张勤,蒋贤安,何金海.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J].热带气象学报.1995

[4].徐启春,王志联,刘秦玉.北太平洋风应力场变异规律及其与黑潮大弯曲和El—Nino的联系[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

[5].姚静娴,王宗山.北太平洋环流与风应力场关系的初步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

[6].张美芳,陈金宝.冬、夏季渤海平均海面风应力场[J].海洋湖沼通报.1983

论文知识图

模式日平均风应力场与分析再合成...用无空间变化的风应力场(a)和将风...月的平均海面风应力场气候态4~6月份南海风应力场(单位...:东海风应力场季节分布月的平均海面风应力场

标签:;  ;  ;  ;  ;  ;  ;  

风应力场论文_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