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辉:纳格拉洞藏经秘境的文化旅游价值论文

洪耀辉:纳格拉洞藏经秘境的文化旅游价值论文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发现于2010年9月,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西藏自治区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迪庆州藏文研究院专家联合鉴定,初步断代为明清时期。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从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历时五年,先后经过四次系统抢救性修复,共修复藏经2285叶(页)。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发掘,在中华古籍普查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是中华古籍修复的重大成果,开启了全国藏文古籍修复的先河,在中华古籍修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册府千华——纳格拉洞藏经修复成果,先后在迪庆州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展出,它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以及背后的故事,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与修复,掀开迪庆古籍保护事业新篇章

千百年来,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中,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间,茶马古道盘桓其中,不仅为沿途区域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也将各民族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思想广泛传播。香格里拉因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茶马古道藏传佛教互鉴交流的重要见证。

在广度上,按照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纳米材料系统分类,分门别类地全面介绍各种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基础知识[6],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构建整个纳米材料科学的“知识地图”,既启发学生科研创新思路,又能帮助学生借鉴多种方法和角度,实现科研内容的创新。

2010年9月,距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西北约140公里的格咱乡纳格拉村村民在人迹罕至、千仞悬崖之上的山体岩洞中,发现了一批尘封已久的藏文佛典。迪庆州图书馆古籍考察队于2010年10月两次进入藏经洞考察发掘。藏经洞距离纳格拉村15公里左右,处于高出岗曲河千米的绝壁之上,通往藏经洞的原有道路早已被百年丛生的密林封闭,进入藏经洞需要在耗时两小时攀爬绝壁,再用三个小时,数人轮换,用利刀在竹林、灌木中砍出一条用于爬行的洞路。悬崖之上,巨大的洞穴可容纳200人居住,距离洞穴1公里处有一石砌防御工事遗址,洞外有人工石砌的高墙,唯一进出洞穴的通道是一根高挂在石墙上的独木悬梯。洞内有小木房二十余栋,都有明显的人为破坏痕迹。巨大的洞穴并非长居之所,更有可能是避乱之处。询问附近老村民,没能获取有关洞穴历史的线索,穴居洞穴的准确时间已无从考证。考察队发掘出藏经约上千余张,大部分已破损。自2014年至2018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古籍保护中心承办了四期藏文古籍修复培训班,借助培训修复项目,为全国培养了一批藏文古籍修复人才,也为云南省图书馆成为全国藏文古籍修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训过程中,在云南古籍保护中心杨利群导师的带领下,修复团队和志愿者对这批藏文古籍修复不断探索研究,成功创制出人工纸浆补书法,对今后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发展并丰富了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古籍修复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和圆满修复,让地处偏远的香格里拉纳格拉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香格里拉文化的又一张靓丽“名片”,揭开了迪庆古籍保护事业新篇章。

民族文化古籍不仅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互鉴交流的重要见证

藏文在历史上曾经过三次厘定,随着藏文的不断规范化,曾出现多种藏文书体,并得到不断发展、提高。目前,藏文书法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文成公主进藏是中原对边地的一次重要文化输血,在内地传承了几个世纪之久的造纸术流入青藏高原。为适应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藏民的硬笔书写方式,随同入藏的造纸工匠们不断改进造纸技术,在雪山草地之间因地制宜地寻找到了新的造纸原料——狼毒草,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造纸工艺。在藏族聚居区,保存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书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经年不惧虫蛀鼠咬,就因狼毒草的毒性可以防虫避蠹。加之高原气候干燥缺氧,藏纸还具备防潮和防腐特点,被佛教信徒视为“最圣洁的纸”。

迪庆州以纳格拉洞藏经的发掘和修复为契机,加强民族古籍保护,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载体,整合全州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建立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产业融合模式,立足中共迪庆州委提出的“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周、和谐安州”发展战略,使“文化兴州”在传承保护与创新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打造云南藏族聚居区文化旅游体验区新名片

这批重现世间的佛教秘典,不仅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与汉藏文化在茶马古道上互鉴、交融、演变的有力见证。据专家初步考证,纳格拉洞所藏藏文文献中,除一小部分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常用的法事用书和账目记录外,其余均是藏传佛教《甘珠尔》的内容,包括《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般若五部经》等。纳格拉洞藏经在雕版印刷技术、造纸技艺、藏文书法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

ITIC曲线最早在1980年由美国的敏感设备生产组织提出。为了预防计算机等敏感设备受到电能质量问题的影响,ITIC曲线用于直观地描述计算机设备承受电力系统的电压变化持续时间和幅值的能力,而最早的ITIC曲线绘制参考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计算机的记录等。对于其他敏感设备曲线,可参照ITIC曲线并视实际情况制定[26,27]。

依托迪庆香格里拉纳格拉洞藏经特有的资源禀赋,挖掘、培育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围绕“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充分挖掘和丰富香格里拉纳格拉洞藏经内涵和元素,高端策划、全面营销、高位推进,倾力打造集生态、文化、民族、宗教、观光等为一体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借力乡村旅游振兴,乘势而上,抓好规划编制、要素培育、强化基础、科技支撑、创新载体,全面推进全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立足于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香格里拉纳格拉洞藏经,成立以国家、省为引导,州委、州政府主导,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组成的研究组织机构,充分挖掘、整理、追溯、传承、弘扬优秀的藏经文化。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登记为基础,以分级保护和揭示利用为重点,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切实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新媒体+”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学影视创作、译制、刊印出版、理论研究、文化创意开发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预处理单元是将大颗粒的污染物及指标处理至要求限值,同时去掉或分解掉对主体单元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的的污染物。本工艺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分质预处理和综合预处理。分质预处理包括爆珠隔油预处理系统和油墨清洗废水脱色预处理系统,综合预处理为格栅、调节池。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高水平打造香格里拉纳格拉洞藏经旅游体验区,将技艺、成果、传承实现普惠,展示给世界各地游客,把纳格拉洞藏经秘境打造成云南藏族聚居区集山水风情、民俗文化探秘为一体的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LT

(责任编辑 沈 艳)

标签:;  ;  ;  ;  ;  ;  ;  ;  ;  ;  ;  

洪耀辉:纳格拉洞藏经秘境的文化旅游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