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重装置的曳引式电梯论文和设计-梁昌勇

全文摘要

一无对重装置的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在轿厢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n个的动滑轮,在上机架上除安装设置有曳引机外,再设置n‑1个定滑轮,在下支架上设置n个定滑轮。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能够使井道顶部和底坑部的空间充分利用,实现电梯井道小型化的无对重曳引式电梯,该电梯对曳引机力矩要求低,并且,采取曳引方式,驱动轮绳槽数和钢丝绳数量一致,轴向长度很短,无减速箱装置存在的噪音的优点。

设计方案

1.无对重装置的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在电梯井道内设置有可以上下移动的轿厢,井道顶部设置有上机架,井道底部设置有下支架,在轿厢顶部安装有n个动滑轮,相应在轿厢底部也安装有n个动滑轮,在上机架上除安装有曳引机外,再安装有n-1个定滑轮,同样,在下支架上也安装n个定滑轮,轿厢顶的n个动滑轮与上机架上的曳引机及n-1个定滑轮组成n对上绕绳轮组,轿厢底部的n个动滑轮与下支架上的n个定滑轮组成n对下绕绳轮组,钢丝绳的一端与安装在上机架上的绳头组合连接,向下依次绕过n对上绕绳轮组后,经轿厢侧向下与下支架上的定滑轮连接,依次绕过n对下绕绳轮组后与安装在下支架上的绳头组合连接,n=1、2、3或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装置的曳引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定滑轮和曳引机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建筑成本,电梯井道空间愈来愈狭小,尤其是别墅电梯或低楼层小载重电梯,井道空间都非常紧凑,鉴于此原因,无对重装置的电梯需求应运而生。

专利文献:CN200480041019中介绍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67365号的技术方案见图1,钢丝绳5两端的绳头组合1安装在轿厢2正上方和正下方,为了避免绳头组合1与井道6顶部和底坑部的各种设备发生干涉,所以,在井道6的底部以及电梯轿厢2与井道6顶部之间,必须设置有用于配置连接件的空间L1和用于配置调整绳头组合1的空间L2,以避免轿厢2上方、下方绳头组合1与其他零部件发生碰撞干涉。

专利文献CN200480041019认为,该技术不能有效地利用井道的内部空间,井道高度方向有特殊要求。

专利文献CN200480041019在此技术基础上提出另一技术方案:见图2,驱动轮3和定滑轮4均设置在轿厢2侧面,绳头组合1分别安装在轿厢2侧面上方和下方,并且错开布置,该方案解决了绳头组合与轿厢之间占用空间的问题,但是,又带来另外的问题是:轿厢偏载,导靴与导轨易产生自锁,并且,调紧绳头组合时还会使轿厢产生翻转转矩,加大导靴与导轨之间会摩擦。

另外,以上两种技术方案均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轿厢和载重的总重量没有对重分担,导致驱动电机力矩非常大,所需驱动电机的体积和总量也会很大,成本很高,所以,以上两种技术方案在市场几乎没有应用。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专利文献CN201320135397、CN201020188759、CN201320677247,均提出采用减速装置和卷扬式方式提升轿厢,可以实现无对重,由于采用减速箱减速,所以驱动主机力矩要求可以降低,电机体积和重量都可以做得很小,但是,又存在如下问题:n=H\/лd=15\/0.24л≈20,采用卷扬机方式,钢丝绳位于驱动轮螺旋槽内,若提升高度大,驱动轮轴向就很长,例如:提升高度15m,驱动轮节径240mm,则螺旋槽环绕的圈数就为:

显然,驱动轮轴向尺寸会很大,悬臂很长,受理很不合理,另外由于齿轮箱的噪音也严重影响电梯舒适感。

中国专利CN201410206603提出“一种没有对重运行的曳引电梯的改进结构”,这种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电机直接带动的曳引机、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第四滑轮,在井道顶部设置有轨道,轨道上滑动设置有滑动架,第一滑轮转动设置在滑动架上,第二滑轮转动设置在轿厢的顶部,第三滑轮、第四滑轮位于第一滑轮的一侧,其中第三滑轮的高度不低于第一滑轮,第四滑轮位于井道底部,钢丝绳一端与轿厢顶部连接,另一端绕过第一滑轮,再绕过曳引机、然后再绕过第一滑轮,然后依次绕过第三滑轮、第四滑轮后与轿厢底部连接;或者钢丝绳一端固定在滑动架上,另一端先绕过轿厢顶部的第二滑轮,然后绕过第一滑轮,再绕过曳引机、然后再绕过第一滑轮,然后依次绕过第三滑轮、第四滑轮后与轿厢底部连接,该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如下:

井道上部的第一滑轮安装在上部机架的下方,第三滑轮安装在上部机架的上方,占用井道高度方向的空间较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使井道顶部和底坑部的空间充分利用,实现电梯井道小型化的无对重曳引式电梯,该电梯对曳引机力矩要求低,并且,采取曳引方式,驱动轮绳槽数和钢丝绳数量一致,轴向长度很短,无减速箱装置存在的噪音的无对重装置的曳引式电梯。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电梯井道内设置有可以上下移动的轿厢,井道顶部设置有上机架,井道底部设置有下支架,在轿厢顶部安装有n个动滑轮,相应在轿厢底部也安装有n个动滑轮,在上机架上除安装有曳引机外,再安装有n-1个定滑轮,同样,在下支架上也安装n个定滑轮,轿厢顶的n个动滑轮与上机架上的曳引机及n-1个定滑轮组成n对上绕绳轮组,轿厢底部的n个动滑轮与下支架上的n个定滑轮组成n对下绕绳轮组,钢丝绳的一端与安装在上机架上的绳头组合连接,向下依次绕过n对上绕绳轮组后,经轿厢侧向下与下支架上的定滑轮连接,依次绕过n对下绕绳轮组后与安装在下支架上的绳头组合连接,n=1、2、3或4。

这样,根据滑轮原理,理论上可以实现2倍、4倍、6倍、8倍的省力效果,达到减小曳引机体积和重量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在上机架上的曳引机和定滑轮,位置可以互换。

有益效果

1.安装在上机架上的绳头组合、定滑轮、曳引机采用平行布置,可以充分利用井道高度空间;

2.滑轮位置可以自由设定,可以实现钢丝绳倾角一致,两者相互平衡,使得该绕绳系统对轿厢的作用力是垂直方向的,不会对导轨产生横向作用力;

3.利用滑轮省力原理,可以实现2倍、4倍、6倍甚至更多倍数的省力,实现曳引机小型化;

4.无减速箱装置存在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当动滑轮数量n=1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当动滑轮数量n=2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将曳引机与定滑轮更换位置的示意图;

图4是CN200480041019中介绍日本专利公报公开的一种技术方案图;

图5是CN200480041019公开的技术方案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在轿厢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一个动滑轮2,在上机架3上安装设置有曳引机4,在下支架6上设置一个定滑轮7,轿厢1顶部的动滑轮2和曳引机4构成一对上绕绳轮组,下支架6上的定滑轮7和轿厢1底部的动滑轮2构成一对下绕绳轮组,钢丝绳8的一端与安装在上机架3上的绳头组合9连接,向下绕过固定在轿厢1顶的一对上绕绳轮组的动滑轮2后反向绕过安装在上机架3上的曳引机4的曳引轮,钢丝绳8绕过上机架3上的曳引机4的曳引轮后反向垂直向下经轿厢1侧与安装在下支架6上的定滑轮7连接,钢丝绳8经下支架6上的定滑轮7反向向上,绕过轿厢1底部的动滑轮2后再次反向与安装在下支架6上的绳头组合10连接。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在轿厢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两个的动滑轮2,在上机架3上除安装设置有曳引机4外,再设置一个定滑轮5,在下支架6上设置两个定滑轮7,轿厢1顶部的两个动滑轮2分别和上机架3上的定滑轮5、曳引机4构成两对上绕绳轮组,下支架6上的两定滑轮7分别和轿厢1底部的两个动滑轮2构成两对下绕绳轮组,钢丝绳8的一端与安装在上机架3上的绳头组合9连接,向下绕过固定在轿厢1顶部的第一个动滑轮2后反向绕过安装在上机架3上的定滑轮5,绕过上机架3上的定滑轮5后反向绕过固定在轿厢1顶的第二个动滑轮2,钢丝绳再次反向向上绕过安装在上机架3上的曳引机4的曳引轮,钢丝绳8绕过上机架3上的曳引机4的曳引轮后反向垂直向下绕过轿厢1侧与安装在下支架6上的第一个定滑轮7连接,钢丝绳8从下支架6上的第一个定滑轮7反向后向上绕过轿厢1底部第一个动滑轮2,绕过轿厢1底部第一个动滑轮2后反向绕过安装在下支架6上的第二对下绕绳轮组的第二个定滑轮7,绕过下支架6上的第二个定滑轮7后反向绕过轿厢1底部第二个动滑轮2,绕过轿厢1底部第二个动滑轮2后再次反向与安装在下支架6上的绳头组合10连接。

实施例3:如图3所示,图2上的安装在上机架3上的曳引机4和定滑轮5,位置可以互换成如图3所示。

设计图

无对重装置的曳引式电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8688.4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890046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B66B11/04

专利分类号:B66B11/04;B66B7/06

范畴分类:申请人:合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合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6060 广东省肇庆市大旺高新区迎宾大道26号

发明人:梁昌勇

第一发明人:梁昌勇

当前权利人:合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启成

代理机构:44206

代理机构编号: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无对重装置的曳引式电梯论文和设计-梁昌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