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时间观念差异及影响因素论文

付玉:时间观念差异及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时间观念存在跨文化差异,也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本文以非洲,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为例,通过差异对比进而探究时间观念影响因素,并提出意见及建议,希望提高人们的时间观念,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时间观念 差异 传统文化 经济条件 思维方式

一、差异对比——以非洲、日本、美国为例

与非洲国家相比,非洲人基本不会在约定时间到达,一般迟到“五分钟”“十分钟”甚至“二十五分钟”仍然习以为常,不紧不慢,不会为自己的迟到行为感到不适。他们会把“不要紧,慢慢来”这类话常挂在嘴边。而且在非洲国家,迟到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都属于正常现象。与非洲国家相较,中国人守时观念显然较强,我们通常会为自己的不准时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非洲人经常把时间与农事、天象联系在一起。他们会根据具体事件表示抽象的时间。这也与非洲国家交通方式较为落后密切相关,他们交通工具落后,交通状况较差,这些都会破坏行程,打破约定时间。

中国与日本相比,在中国文化进入日本之前,日本一直遵循“线性时间观念”,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他们珍惜时间。尤其在明治时期,由于近代工厂的设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日本社会中广泛应用。学校也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守时意识,守时意识在日本很快发展盛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现代科技对于精密性以及效率的高度要求和极度重视,使得日本人的时间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记号时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30 年代左右收音机播报时间精确到秒,让日本人记号时间观念更强。日本人会严格按照日程计划来做事。突如其来的事情不管重要程度如何,他们都会按照原计划行动,不会轻易改变做事顺序,也不会轻易破坏跟别人的约定。

与美国相比,他们认为“人性本恶”,认为回归追忆过去就相当于走向“原罪”,他们更反感别人称他们“old people”,“old”可能意味着“没用和过时”,他们更加倾向于着眼未来,相信经过自己不断努力,美好未来可期。而东方人会把“老”视为尊敬。在美国,走亲访友也是要预约的,约会一般也要定好开始和结束时间。美国人一般不会花时间去闲谈,而中国人却会花时间闲聊以此来巩固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而西方国家的地址是从门牌号、街道、区、城市、省份,再到国家,日期是先写日,再写月,最后写年。可以看出他们会优先写较近的信息,英语句子书写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就可见一斑,他们认为开头是很重要的。

二、影响因素

1.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就能看出,我们认同人性本善,一切都要回归过去,回归传统,大力号召“守得初心,方得始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初的善。我们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主张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不断积累,逐步为成功奠定基础。而西方国家主张“性本恶”,认为回归过去就相当于走向“原罪”,他们更加倾向于着眼未来,相信自己刻苦努力,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着眼于此刻要做的事。

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纸质的试卷也不利于保存和统计。利用信息化平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学习评价方式。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互评、多方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评价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

2.经济条件

存在圆形时间观念和线形时间观念两种。圆形时间观念是指宇宙中,万事万物始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重新回归于道,是一种循环不已,不断轮回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观念让人觉得时间充裕,失去的时间是可以补回的。人们形成一种不紧不慢的做事方式。圆形时间观念在中国,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线性时间观念被认为具有单一性和不可回复性,它不可以重复出现,反映事物不断更新、延展、变化的过程,未来不断走向现在,现在不断走向过去,过去不断走向更远的过去,方向是唯一的、不可颠倒的。提醒人们注重现在和未来,好好把握机遇和时间。线性时间观念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为常见。

关于准时,每个国家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语言风格上的差异,都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如果我们十点钟要参加一个聚会,那么十点到达被称为“准时”,这很符合常理。但在很多国家,对“准时”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在英国和北美,正式场合应该准时到达,最多不能超过规定时间5 分钟,在阿拉伯国家迟到15 分钟仍属于正常现象,而在非洲,迟到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他们也不觉得奇怪。

3.时间序列观

中国人在书写时间和地址时就能看出。时间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地址是从国家到省份,城市、区域、街道、门牌号的顺序,从大到小,注重整个过程,试想寄信时我们确实要一步一步按照这个顺序,所以中国人做事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西方国家的地址是从门牌号、街道、区、城市、省份,再到国家,日期是先写日,再写月,最后写年。他们注重开头,看重事情的开始。

4.观念差异

中国近代时期被压迫、被殖民,经济发展状况受到限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我们的时间观念和发达国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人会和好友约好时间聚在一起闲聊,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国家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就可见一斑,农村地区大多数会以24 节气的习惯来计时。对他们而言,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意义不大,他们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不同于在城市生活的人。与中国相似,非洲国家也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经常把时间与农事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他们会根据具体事件来表示抽象的时间。如此缓慢经济发展条件下,交通条件落后,人们生活节奏较慢。而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的钟表、收音机出现较早,近代化进程出现较早,工业化无疑给人们的时间观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5.思维方式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索社会认知两大基本维度对中庸思维各因子独特成分的解释作用。在第一层回归纳入非因变量的中庸思维因子,第二层纳入能动性与社群性。结果发现(表3),社群性依旧对多方思考、和谐性有预测作用,对整合性的预测变为不显著。

为了避免叠合梁模板与支架之间的接缝处漏浆并提升其外部观感,可以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海绵条,并使用胶带加固。

6.计时方式

单向计时制把时间视作一条直线,可以分割成几段,是不可重复的。单向计时制倾向于短期计划,一个时间段只能做一件事,但是多向计时制将时间看成分散的、灵活的,一个时间段可以同时做多件事情。其计划性较差,做事情时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扰乱。中国人采用多向计时制,做事情的时间很模糊,如“一炷香的功夫”“掌灯时分”都反映出这种模糊的时间观念;在社交活动中也较少提前预约;售货员可以一边结账,一边取出货物给第二个顾客看。西方人采用单向计时制,他们在特定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如果计划的时间结束,即使没有完成,也必须进行下一阶段的安排,很讲究计划性和周密性。在美国,走亲访友也是要预约的,约会一般也要定好开始及结束时间。美国人一般不会花时间去闲谈,而中国人却会花时间闲聊以此来巩固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总结及建议

以中国与非洲,日本和美国时间观念的对比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时间观念上差异较大。这与传统文化,经济条件,时间序列观,观念差异,思维方式及计时方式等因素有关。时间观念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由小及大。首先,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只有互相了解、换位思考,不同国家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合作交流。第二,理解和包容。各个国家的时间观念差异有着历史和文化渊源,我们应充分尊重。在合作过程中,包容因时间观念差异而形成的不同言行和举止。第三,我们要提高自身时间观念意识,能够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各项任务。在生活中,要有计划和目标,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形成“拖延症”。第四,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培养良好时间观念。通过定闹钟,设置备忘录,制定计划和目标等方式提高守时意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

参考文献

[1]白玉兰.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31(12):110-114.

[2]常俊霞.中非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7):48-49.

[3]葛志宏.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4(4):101-104.

[4]唐智霞.中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0(5):33-35.

[5]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J].学术研究,2008(7):36-40.

标签:;  ;  ;  ;  ;  ;  ;  ;  ;  ;  

付玉:时间观念差异及影响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