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一、PREPARATION AND STUDY ON SILICONE ACRYLATE MICRO-EMULSION OF MULTIPOLYMER(论文文献综述)

郭百超,刘仲阳,狄志刚,孙海翔,倪维良[1](2021)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从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互穿聚合物网络(IPN)3个方面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改性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核壳乳液聚合法,并对水性丙烯酸酯涂料和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八斤[2](2020)在《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和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在织物和纸张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和醋酸乙烯酯聚合物具有力学强度高、耐老化等优点,被广泛用作纺织印染和纸张处理助剂。聚氨酯具有耐磨、耐寒、软硬度可调、黏结性强等优点,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和醋酸乙烯酯聚合物在性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和醋酸乙烯酯聚合物,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点,拓宽聚合物在纺织印染和纸张助剂中的应用范围。乳液聚合是合成纺织印染和纸张助剂的重要方法,但目前在聚合中仍以使用常规乳化剂为主,存在乳化剂易从聚合物粒子上解吸、残留等不足。与常规乳化剂相比,可聚合型乳化剂结构中除了含有基本的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外,还包含可参与聚合的反应性官能团。因此,可聚合型乳化剂不仅能起到常规乳化剂的乳化作用,还能以共价键接到聚合物粒子表面,从而避免乳化剂从聚合物乳胶粒子的解吸,为制备高固体含量的稳定聚合物乳液提供基础。本文设计合成了具有梳状结构的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并用于纺织印染和造纸助剂用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对聚合物乳液的应用特性进行了评价。首先,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非离子型扩链剂聚乙二醇单甲基二羟甲基丙烷基醚(Ymer N120)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端为双键、主链亲油、侧链亲水的梳状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了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的化学结构,通过水溶液电导率测定得到该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4g/L,发现该乳化剂对苯乙烯、丙烯酸酯等单体具备优异的乳化能力。其次,分别采用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和常规非离子乳化剂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制备了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并配制得到仿蜡印整理剂。发现采用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得到的PVAc乳液的储存稳定性和涂层耐水性优于采用常规非离子乳化剂得到的乳液,随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液稳定性增加。从韧度、软度、滑度等方面考察了采用两种乳化剂制得的仿蜡印整理剂对织物手感风格的影响,发现采用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制得的仿蜡印整理剂比采用常规非离子乳化剂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制得的仿蜡印整理剂的手感风格更接近原布,纤维间基本没有聚合物表面成膜后的黏连现象,对织物纤维原有形貌和织物手感影响小。随着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仿蜡印整理剂处理的织物的白度略有下降,撕裂强力略微上升,色变变化不大。新型仿蜡印整理剂可赋予织物厚实、挺弹、蓬松、柔软的手感风格,无刺激性气味和色变,而且不降低织物的强度,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再次,分别以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为乳化剂,通过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等单体的乳液共聚合,制得核-壳结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并配制了涂料印花黏合剂。采用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为乳化剂,可明显提升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黏合剂的稳定性。使用可聚合乳化剂制备的乳液黏合剂的印花织物色牢度明显提高,这是因为可聚合乳化剂主要键接固定于聚合物链段上,不易迁移。两种乳化剂都能延长乳液的结膜时间,而可聚合乳化剂可以更好地改善结膜性能,这是因为可聚合乳化剂的梳状结构具有更好的抱水性能和机械稳定性,能够阻止水分迁移并提升乳液的机械稳定性。最后,分别以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为乳化剂,通过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等单体乳液共聚合,制得丙烯酸酯类共聚物纸张防水剂。发现两种纸张防水剂对纸张的拒水性、干湿强度均有提升作用,而且采用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制备的纸张防水剂的提升作用较采用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乳化剂制备的纸张防水剂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乳化剂为梳状结构且通过双键共聚进入丙烯酸酯共聚物中,聚合物与纸张纤维的结合着更为紧密,乳化剂不易在水中发生迁移,在湿态下树脂与纸张纤维的结合更为牢固。

胡月[3](2020)在《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氟丙烯酸酯树脂中氟单体的引入降低了树脂的表面能,有效解决了聚丙烯酸酯耐沾污性差、耐水性差的问题,采用水作溶剂,降低了乳液中有机溶剂挥发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热点课题。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主要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为功能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水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引发剂用量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并对乳液的稳定性、粒径以及乳液膜的拉伸强度、硬度、水接触角、化学结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引发剂为0.7%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粒径较小且呈正态分布,常温下稳定性优异,得到的乳液膜水接触角为97.2°,属于疏水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通过加入官能度不同的交联剂对含氟丙烯酸酯进行交联改性,从而提高乳液膜的力学性能。选用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二乙烯基苯(DVB)、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RA)五种交联剂,并探究了它们的种类及用量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可交联基团数目的增多,乳液膜的热稳定性能和拉伸强度都得到了提高;在一定范围内,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可提高乳液膜的性能,其中以交联剂TMPTA用量为2wt.%时制备的乳液膜力学性能最好,与改性前相比,拉伸强度提高了212.5%。通过加入有机硅对丙烯酸酯进行氟硅共聚改性,选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氧基硅烷(KH-570)、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4)、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三种不同的有机硅,并探究了有机硅用量对丙烯酸酯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乳液膜的疏水性,其中以硅烷VTEO用量为3wt.%时制备的乳液膜疏水性最佳,水接触角为138.5°,与改性前相比,水接触角提高了41.3°,吸水率为3.3%,耐水性良好。通过加入纳米SiO2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探究了纳米SiO2的用量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的添加量为0.3wt.%时,制备的乳液膜疏水性、耐热稳定性良好。

廖娟[4](2020)在《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文中研究说明光聚合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技术,常被应用于均一的单相树脂和多相的分散体系的光固化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水性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光固化树脂中需要添加有机光引发剂,通常会引起裂解碎片的残留或向光固化涂层的表面迁移;乳液等“浑浊”体系在光聚合时通常会受到光辐射不均匀等影响,导致较低的单体转化率。本文通过改性纳米ZnO颗粒对其光引发性能加以应用,规避有机光引发剂带来的VOCs和氧阻聚作用,同时在紫外光下裂解出含ZnO结构的自由基,在光聚合的过程中接枝至高分子链上以改善涂层的综合性能;另外,为了获得较高单体转化率和良好的乳液性能,本文探讨了工艺条件对DAAM改性聚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的影响。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Darocur 1173)分别为“桥梁”和改性剂,对纳米ZnO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机光引发剂(ZnO-TDI-1173 NPs),并将其添加至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中构成无机/有机复合涂层。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RD等手段对ZnO-TDI-1173 NPs和复合涂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Darocur 1173已成功接枝至ZnO NPs上,降低了纳米粒子的团聚程度;实时红外表明在Darocur 1173为改性剂、水为稀释剂的条件下,制备的改性ZnO的光引发效率最高,可达35%;对复合光固化涂层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时紫外监测到复合涂层的光固化过程为零级反应;添加量为0.4 wt.%的ZnO-TDI-1173 NPs在复合预聚物中既充当了无机纳米填料,又可作为光引发剂经化学键合至聚合链上,提高了光固化涂层的硬度、耐水性、热稳定性以及拉伸性能,同时还提出了ZnO-TDI-1173 NPs的光引发和光接枝机理;抗菌研究证实表面改性对ZnO纳米颗粒的抗菌性没有影响。以紫外光为光源,制备了DAAM改性的聚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种类、用量与配比、光引发剂含量以及DAAM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DAAM的亲水性和稳定乳液作用,可选用两性乳化剂CO-436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进行复配;当复配乳化剂的添加量与配比分别为20.0 wt.%和3/1,光引发剂Darocur 1173和DAAM的含量均为3 wt.%时,制备单体含量为30%的DAAM改性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的性能较好,且单体转化率可达83.27%。

李淑娟,李鸿斌,李茸[5](2015)在《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根据国内外制备性能稳定的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进展,从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机制角度,分析了聚合工艺、聚合温度、乳化剂、体系p H和有机硅单体等因素对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的方法,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郭能民[6](2012)在《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应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以阴离子型乳化剂A-51和非离子型乳化剂AEO-9为复合乳化剂体系,制备了阴离子型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了单体含量和配比、乳化剂含量和配比以及聚合反应工艺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质量比为13,交联单体质量为510%,丙烯酸和丙烯酸羟丙酯质量比为13时,乳化剂含量为25%,阴非离子质量比为1到3,制备的乳液及乳胶膜性能较优。聚合反应温度控制在8085℃,搅拌速率控制在300r/min左右,对乳液聚合有利。以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原料,V50为引发剂,制备出性能稳定的阳离子型丙烯酸酯硬挺剂。对该丙烯酸酯硬挺剂进行了FT–IR,Zeta电位和TEM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类单体都参与了聚合反应,与目标产物基本吻合;乳胶粒表面带正电荷,乳胶粒的Zeta电位为+70.43mV,乳胶粒稳定性较好;乳胶粒粒径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85.84nm,乳胶粒分散较好;乳胶粒呈圆球核壳状,无团聚现象。探讨了乳化剂用量及配比、软硬单体配比对乳液制备及性能的影响,当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质量比为13,阳非离子质量比为13,乳化剂含量为14%时,乳液性能较佳。探讨出该硬挺剂整理的较佳工艺为:配制整理液(100g蒸馏水中加入10.8g乳液)→浸轧整理液(二浸二轧,轧液率约80%)→烘干(100℃,5min)→焙烘(160℃,3min)。在纯丙烯酸酯乳液制备的基础上,采用有机硅对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制备得到阴离子型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得到的硅丙乳液外观为乳白色泛蓝光,乳液耐钙离子相对稳定性良好,有机硅的加入明显改变了纯丙烯酸酯胶膜的发粘性能,并且增强了胶膜的柔软性能,在皮革织物表面处理、室内装潢和工业防护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对该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进行了FT–IR,Zeta电位和TEM分析表征,结构分析表明,丙烯酸类单体和有机硅都参与了聚合反应,与目标产物基本吻合;乳胶粒表面带负电荷,乳胶粒的Zeta电位为-32.99mV,乳胶粒稳定性较好;乳胶粒粒径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96.5nm,乳胶粒分散较好;乳胶粒呈圆球状,无团聚现象。探讨了乳化剂用量及配比、单体配比、偶联剂用量和有机硅含量对乳液制备及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使用A-51和AEO-9的复合乳化剂体系,能以较少的乳化剂用量制备凝胶率和吸水率都较低的硅丙乳液,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同时,也探讨了预乳化工艺条件对硅丙乳液制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预乳化工艺条件对硅丙乳液的制备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降低乳液凝胶率。

张爱霞,周勤,陈莉[7](2011)在《201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彭鹤验[8](2010)在《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在静电植绒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通过两阶段共聚制得稳定的核壳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论文中首先制备含乙烯基的有机硅种子乳液,然后在种子乳液的基础上滴加丙烯酸酯单体进行壳聚合,合成核壳型的硅丙乳液;同时对合成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最后将产品应用于静电植绒并表征植绒效果。在有机硅种子微乳液的合成中,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原料,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XP70为乳化剂,在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的催化作用下制得稳定的乙烯基有机硅微乳液。分析了影响聚合反应及乳液稳定性能的因素,如乳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D4单体用量、KH570延迟加入时间及用量等,确定了种子乳液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即XP70用量为1.2%,催化剂用量为2.4%,D4单体用量为20%,KH570延迟加入时间为2h,用量为4%(以上用量均为相对整个乳液的质量)。在核壳硅丙乳液的合成中,采用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硬单体,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系统研究了聚合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引发剂、交联单体、共聚物玻璃化温度(Tg)以及有机硅种子乳液对聚合乳液的影响。通过转化率、凝聚率、乳液粒径、稳定性、透光率、涂膜吸水率和成膜性等表征乳液的性能,确定了核壳硅丙乳液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即聚合温度为80℃、聚合反应时间2h;复合乳化剂用量为2.5%(对乳液的质量,下同),阴/非离子乳化剂配比1∶2;引发剂用量0.4%;预乳液单体滴加时间为30min;共聚物理论Tg值选择-20℃;交联单体选择双丙酮丙烯酰胺,用量为3%;有机硅种子乳液用量为15%。本论文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核磁共振分析(NMR)和流变性分析等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生成的乙烯基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成功键合,其他丙烯酸酯单体也都参与了共聚;改性后的硅丙乳液更加稳定,乳液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80nm;硅丙胶膜的耐热性、成膜性较纯丙聚合物好。在合成产品的应用性能研究中,本文采用上升法对纯棉织物进行静电植绒,研究不同上胶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以及有机硅用量等因素对植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论文合成的硅丙植绒粘合剂植绒效果较佳,突出表现在环保、低温焙烘以及手感与牢度的兼顾上;当上胶量为250g·m-2,有机硅用量为15%,焙烘温度为80℃,焙烘时间为4min时,可达到较高的植绒牢度≥6100次,弯曲长度仅为1.80cm,手感柔软,半衰期为0.62s,抗静电性能优良,折皱回复性较好,水洗尺寸变化小、洗后外观等级为4~5级,各项指标均达到静电植绒织物FZ/T 64011-2001优等品的标准。

马小玲[9](2009)在《光聚合法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料的研究》文中提出将丙烯酸酯、苯乙烯和有机硅烷这两类极性相差很大的单体进行微乳液光聚合改性,制备兼具两者优异性能的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由于所合成的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为水分散体系,使用后无有机挥发物(VOC)排放的问题,符合当前环境保护的要求,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基酮(1173)为光引发剂,采用正相微乳液法低温光聚合,合成了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热重分析(TGA)等现代分析技术表征了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和该微乳液涂膜的结构、形貌、光学和热学性能,系统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单体、St/BA比例、光引发剂等因素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光聚合转化率等的影响,优化了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组分配比,制备的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透明,稳定性好,具有耐酸碱、耐水和耐热等优良性能,得到了乳胶粒粒径为纳米级、粒径分布窄的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优化聚合反应工艺,得到的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聚合的最佳配比为:单体的质量分数为20%(以水溶液质量计),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单体质量比为7:3,光引发剂用量为1.5%,表面活性剂SDS的质量分数为6%~8%%(以水溶液质量计),助表面活性剂正戊醇的质量分数为5%(以水溶液质量计)。2.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的耐酸性远优于耐碱性,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大于15mL,静置仍然没有分层现象。3.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大,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光聚合的反应速率和改性微乳液的透明性有所升高,形成的乳胶粒粒径更小,但是乳胶膜成膜性、耐水性,耐酸碱性有所降低。4.随着有机硅单体用量的增加,乳胶膜的热稳定性、耐水性和耐酸碱性逐渐升高。5.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进行热处理,涂膜的热稳定性、耐水性、耐酸碱性均有所提高。6.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的FTIR谱图出现各共聚单元的特征吸收峰,证实所合成的产物为有机硅改性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共聚物。7.通过优化聚合工艺,得到了粒子平均粒径小(29.1-37.9nm)、粒径分布窄(粒径分布指数为1.12~1.18),固含量高、透光率高的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

王月菊,刘杰,杨建军,张建安,吴庆云,吴明元[10](2009)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最新乳液聚合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几种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聚合新方法,包括传统乳液聚合法、核壳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以及细乳液聚合,详细介绍了各种聚合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指出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二、PREPARATION AND STUDY ON SILICONE ACRYLATE MICRO-EMULSION OF MULTIPOLYM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EPARATION AND STUDY ON SILICONE ACRYLATE MICRO-EMULSION OF MULTIPOLYMER(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物理改性法
2 化学改性法[13]
    2.1 接枝缩合法
    2.2 加成共聚法
        2.2.1 核壳乳液聚合
        2.2.2 无皂乳液聚合
        2.2.3 微乳液聚合
        2.2.4 细乳液聚合
3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法
4 结语

(2)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和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在织物和纸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纺织印染和纸张助剂
        2.1.1 印染助剂
        2.1.2 纸张助剂
    2.2 乳化和乳液聚合
        2.2.1 乳化
        2.2.2 传统乳液聚合
        2.2.3 其它乳液聚合方法
    2.3 可聚合乳化剂参与的乳液聚合
        2.3.1 可聚合型乳化剂的特点
        2.3.2 可聚合型乳化剂的分类
        2.3.3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的研究进展
    2.4 研究思路
3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3.2.2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的合成
        3.2.3 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
        3.2.4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和苯丙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的结构分析
        3.3.2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的CMC值
        3.3.3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对单体的乳化能力
        3.3.4 苯丙乳液胶膜的耐水性
        3.3.5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对苯丙乳液的胶膜静态接触角的影响
    3.4 小结
4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在仿蜡印整理剂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仿蜡印整理剂的制备
        4.2.3 仿蜡印整理剂的应用
        4.2.4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和膜层、仿蜡印整理织物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乳化剂对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特性的影响
        4.3.2 仿蜡印整理剂对织物手感的影响
        4.3.3 仿蜡印整理剂整理后织物SEM分析
        4.3.4 仿蜡印整理剂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4.3.5 仿蜡印整理剂对织物色变的影响
    4.4 小结
5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在印花黏合剂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核-壳型印花黏合剂的制备
        5.2.3 涂料印花黏合剂的应用
        5.2.4 丙烯酸酯聚合物和乳液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料印花黏合剂分析
        5.3.2 乳化剂对印花黏合剂储存稳定性影响
        5.3.3 乳化剂对印花黏合剂摩擦牢度的影响
        5.3.4 乳化剂对印花黏合剂结膜性能影响
    5.4 小结
6 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在纸张防水剂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纸张防水剂的制备
        6.2.3 纸张防水剂的应用
        6.2.4 乳液和纸张特性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工艺条件对纸张防水剂用乳液特性的影响
        6.3.2 乳化剂对纸张防水剂处理纸张的吸水率的影响
        6.3.3 乳化剂对纸张防水剂处理纸张拒水性的影响
        6.3.4 乳化剂对纸张干态强度的影响
        6.3.5 乳化剂对纸张湿态强度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3)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丙烯酸酯树脂的概述
        1.1.1 丙烯酸酯树脂的发展
        1.1.2 丙烯酸酯树脂的研究现状
    1.2 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方法
        1.2.1 种子乳液聚合
        1.2.2 核壳乳液聚合
        1.2.3 互穿网络聚合
        1.2.4 无皂乳液聚合
        1.2.5 微乳液聚合
        1.2.6 原位乳液聚合
    1.3 丙烯酸酯树脂的改性研究
        1.3.1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3 氟硅共聚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4 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5 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6 纳米材料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4 丙烯酸酯树脂的应用
        1.4.1 在涂料中的应用
        1.4.2 在医学中的应用
        1.4.3 在纺织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内容
        2.3.1 技术路线
        2.3.2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3 交联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4 有机硅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5 纳米SiO_2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6 乳液膜的制备
    2.4 乳液及乳液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4.1 乳液的外观与稳定性
        2.4.2 乳液转化率的计算
        2.4.3 乳液的粒径
        2.4.4 乳液膜吸水率的计算
        2.4.5 乳液膜的力学性能
        2.4.6 乳液膜的化学组成
        2.4.7 乳液膜的表观形貌
        2.4.8 乳液膜的水接触角
        2.4.9 乳液膜的热稳定性能
第三章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的选择
        3.2.1 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乳液转化率的影响
        3.2.3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3 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3.3.1 乳液膜的红外表征
        3.3.2 乳液膜的水接触角
        3.3.3 乳液膜的力学性能与吸水率
        3.3.4 乳液膜的热稳定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联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4.2.1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4.2.2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4.2.3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吸水率及硬度的影响
        4.2.4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3 乳液及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4.3.1 乳液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4.3.2 乳液膜的红外表征
        4.3.3 乳液的粒径分布
    4.4 交联剂种类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4.4.1 交联剂种类对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4.2 交联剂种类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硅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5.2.1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5.2.2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5.2.3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硬度及吸水率的影响
        5.2.4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5.3 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5.3.1 乳液膜的扫面电镜分析
        5.3.2 乳液膜的红外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SiO_2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6.1 引言
    6.2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6.2.1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6.2.2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6.2.3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吸水率的影响
    6.3 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6.3.1 纳米SiO_2改性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分析
        6.3.2 纳米SiO_2改性乳液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4)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ZnO
        1.2.1 纳米ZnO概述
        1.2.2 纳米ZnO在光引发剂方面的研究
        1.2.3 纳米ZnO的改性
    1.3 光聚合
    1.4 UV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1.4.1 UV水性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UV-WPUA)的改性
        1.4.2 光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1.5 光引发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聚合物
        1.5.1 微乳液聚合及其分类
        1.5.2 乳化剂
        1.5.3 光引发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改性ZnO的制备及在复合涂层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ZnO颗粒的制备
        2.2.4 改性纳米ZnO颗粒的合成
        2.2.5 改性纳米ZnO/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涂层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测试
        2.3.2 固体紫外光谱测试
        2.3.3 扫描电镜和能谱测试
        2.3.4 Zeta电位测试
        2.3.5 X射线衍射光谱测试
        2.3.6 热重测试
        2.3.7 紫外固化动力学测试
        2.3.8 凝胶率、吸水率和水接触角测试
        2.3.9 光固化涂层性能
    2.4 改性ZnO光引发剂的表征
        2.4.1 红外和EDS分析
        2.4.2 固体紫外光谱分析
        2.4.3 热稳定性(TG)分析
        2.4.4 Zeta电位分析
        2.4.5 SEM和 XRD分析
    2.5 模拟实时红外监测改性ZnO颗粒的光引发效率
        2.5.1 不同改性剂对改性ZnO NPs光引发效率的影响
        2.5.2 不同稀释剂对改性ZnO颗粒光引发效率的影响
    2.6 ZnO-TDI-1173 NPs的光固化动力学研究
    2.7 ZnO-TDI-1173 NPs光引发机理
    2.8 ZnO-TDI-1173 NPs/WPUA复合涂层的表征
        2.8.1 红外光谱分析
        2.8.2 ZnO-TDI-1173 NPs/WPUA涂层的形态结构
        2.8.3 ZnO-TDI-1173 NPs含量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2.8.4 固化膜热稳定性分析
        2.8.5 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
        2.8.6 抗菌特性分析
        2.8.7 比色变化分析
    2.9 ZnO-TDI-1173 NPs/WPUA光聚合机理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聚合制备DAAM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固含量的测定
        3.3.2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3.3.3 凝聚率的测定
        3.3.4 微乳液透光率的测定
        3.3.5 钙离子稳定性的测定
    3.4 光引发制备丙烯酸酯微乳液合成工艺探究
        3.4.1 乳化剂种类影响
        3.4.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3.4.3 乳化剂配比的影响
        3.4.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3.4.5 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用量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3.4.7 最佳实验条件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聚合机制
2 影响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因素
    2.1 聚合工艺
    2.2 聚合温度
    2.3 乳化剂
    2.4 体系pH
    2.5 有机硅单体
3 提高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的方法
4 结语

(6)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乳液聚合
        1.1.1 乳液聚合简介
        1.1.2 乳液聚合的成分及其作用
        1.1.3 乳液聚合机理
    1.2 乳液聚合技术进展与现状
    1.3 有机硅及有机硅乳液
    1.4 硅丙乳液的合成及研究进展
        1.4.1 物理共混改性法
        1.4.2 化学反应改性法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阴离子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原料和试剂
        2.1.2 乳液的制备
        2.1.3 乳液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典型乳液制备的配方
        2.2.2 乳液的主要性能
        2.2.3 乳液红外分析
        2.2.4 乳液乳胶粒形态观察
        2.2.5 乳化剂的影响
        2.2.6 单体的影响
        2.2.7 聚合反应工艺的影响
    2.3 小结
3 阳离子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原料和试剂
        3.1.2 乳液的制备
        3.1.3 整理工艺
        3.1.4 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乳液的主要性能
        3.2.2 乳液的红外光谱表征
        3.2.3 乳液 Zeta 电位分析
        3.2.4 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3.2.5 乳液乳胶粒形态观察
        3.2.6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7 阳非离子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8 软硬单体配比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3.2.9 丙烯酸酯硬挺剂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3.2.10 焙烘温度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3.2.11 焙烘时间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4 硅丙乳液的制备及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原料和试剂
        4.1.2 乳液的制备
        4.1.3 乳液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典型乳液制备的配方
        4.2.2 乳液主要性能
        4.2.3 乳液红外分析
        4.2.4 乳液乳胶粒粒径分布及电位分析
        4.2.5 乳液乳胶粒形态观察
        4.2.6 乳化剂的影响
        4.2.7 偶联剂 KH-570 的影响
        4.2.8 单体配比的影响
        4.2.9 有机硅预聚体含量的影响
        4.2.10 预乳化工艺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201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8)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在静电植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静电植绒概述
        1.1.1 静电植绒的原理
        1.1.2 静电植绒工艺与设备
        1.1.3 静电植绒原材料
        1.1.4 静电植绒的应用领域
    1.2 静电植绒粘合剂简介
        1.2.1 静电植绒粘合剂应具备的性能
        1.2.2 静电植绒粘合剂的分类
        1.2.3 静电植绒粘合剂的研究现状
        1.2.4 静电植绒粘合剂存在的问题
    1.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1.3.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1.3.2 核壳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2 有机硅种子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合成方法
        2.1.4 微乳液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乳化剂的影响
        2.2.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2.2.3 D_4单体用量的影响
        2.2.4 硅烷偶联剂(KH570)的影响
        2.2.5 聚硅氧烷微乳液结构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核壳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合成方法
        3.1.4 乳液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1.5 合成产物结构和性能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丙烯酸酯单体的选择
        3.2.2 合成工艺条件和乳液配方的确定
        3.2.3 乳液的综合性能
        3.2.4 核壳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粘合剂的表征
    3.3 本章小结
4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粘合剂在织物静电植绒上的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应用工艺
        4.1.4 应用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植绒工艺研究
        4.2.2 产品应用性能
        4.2.3 显微镜下观察的植绒织物图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光聚合法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乳液聚合的研究状况
        1.1.1 微乳液聚合体系及形成
        1.1.2 微乳液聚合的机理
    1.2 有机硅改性苯丙聚合物的结构与制备方法
        1.2.1 有机硅改性苯丙聚合物的结构
        1.2.2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1.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影响因素
        1.3.1 有机硅单体的种类及其用量
        1.3.2 微乳化体系
        1.3.3 乳化剂种类
        1.3.4 乳化剂浓度
        1.3.5 助乳化剂
        1.3.6 引发剂
        1.3.7 单体浓度及单体滴加方式
        1.3.8 油水比
        1.3.9 功能单体
        1.3.10 PH 值
    1.4 研究现状、应用及前景
    1.5 立题依据
第2章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的光聚合
    2.1 原料与设备
        2.1.1 原料与试剂(见表2-1)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的制备
    2.3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转化率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光聚合反应机理
        2.4.2 正戊醇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光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2.4.3 光引发剂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光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2.4.4 ST/BA 比例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光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2.4.5 SDS 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光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2.4.6 单体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光聚合转化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的性能与结构表征
    3.1 原料与设备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的性能测试和表征方法
        3.2.1 性能测试
        3.2.2 结构表征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单体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透明性的影响
        3.3.2 表面活性剂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粒径的影响
        3.3.3 单体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粒径的影响
        3.3.4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耐酸耐碱耐盐性能研究
        3.3.5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的耐酸碱和耐水性能研究
        3.3.6 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的成膜性研究
        3.3.7 SDS 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SI-O-SI 含量的影响
        3.3.8 单体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SI-O-SI 含量的影响
        3.3.9 KH570 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SI-O-SI 含量的影响
        3.3.10 热处理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SI-O-SI 含量的影响
        3.3.11 KH570 含量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3.3.12 热处理对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最新乳液聚合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乳液聚合
    1.1 预乳化法
    1.2 单体滴加法
2 核壳乳液聚合
3 无皂乳液聚合
4 微乳液聚合
5 细乳液聚合
6 结语

四、PREPARATION AND STUDY ON SILICONE ACRYLATE MICRO-EMULSION OF MULTIPOLYMER(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进展[J]. 郭百超,刘仲阳,狄志刚,孙海翔,倪维良. 涂层与防护, 2021(07)
  • [2]可聚合聚氨酯乳化剂和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在织物和纸张中的应用[D]. 陈八斤. 浙江大学, 2020(05)
  • [3]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4]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D]. 廖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研究进展[J]. 李淑娟,李鸿斌,李茸. 中国胶粘剂, 2015(08)
  • [6]新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D]. 郭能民. 陕西科技大学, 2012(09)
  • [7]201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周勤,陈莉. 有机硅材料, 2011(03)
  • [8]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在静电植绒中的应用[D]. 彭鹤验. 东华大学, 2010(08)
  • [9]光聚合法有机硅改性苯丙微乳液涂料的研究[D]. 马小玲.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10]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最新乳液聚合方法研究进展[J]. 王月菊,刘杰,杨建军,张建安,吴庆云,吴明元.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09(02)

标签:;  ;  ;  ;  ;  

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