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自评生活满意度及康复状况分析

抑郁症患者自评生活满意度及康复状况分析

一、抑郁症患者自评生活满意度和痊愈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俞榕清[1](2021)在《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后期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问题开展的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有效措施。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对福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共6个区县市)的9所养老机构共216例老年人进行调查,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4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5所为民办养老机构。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ocial-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2.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5所养老机构为研究场所,选取横断面调查中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得分≤16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2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3所为民办养老机构。本研究共纳入102例老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共95例完成研究,入组率93.14%,对照组48例,干预组47例。对照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干预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叙事护理干预,每次干预时长30-60分钟,一周1次,持续12周。于干预前、干预第12周运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收集两组研究对象资料,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横断面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的平均分为(12.04±11.93)分,其中有65.2%的老年人适应能力处于较差水平及以下(较差的占42.1%,很差的占23.1%)。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退休前职业、入住养老机构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退休前是团体、单位负责人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高(20.70±9.24)分,其次是军人(20.57±9.07)分,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得分最低(0.83±12.72)分;入住时长在1年以内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低(7.62±12.22)分;肢体存在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6.15±12.78)分显着低于无肢体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15.64±9.80)分;经常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56±9.46)分显着高于偶尔交流者得分(9.05±11.57)分和从不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7±15.97)分;经常参与养老机构组织的活动者SAFE得分(17.74±9.62)分显着高于偶尔参加者得分(10.65±11.38)分和从不参加的老年人得分(2.67±12.05)分。2.随机对照研究:(1)均衡性比较:两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在养老机构居住的基本情况、各量表得分、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均衡可比(p>0.05)。(2)适应能力:(1)SAFE得分:干预后,干预组SAFE得分12.00(6.00~18.00)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00(0.00~14.00)分(z=-5.962,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00(2.00~14.00)分(z=-2.382,p=0.017),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3,p=0.002)。(2)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对照组和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组内差异均显着(p=0.003,p=0.000),干预后,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z=-2.343,p=0.019)。(3)抑郁症状:干预后,干预组GDS-15得分(4.81±2.53)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7.68±3.31)分(t=13.832,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7.13±3.72)分(t=3.538,p=0.001),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0,p=0.159)。(4)焦虑症状:干预后,干预组SAS得分(42.98±8.06)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49.18±8.97)分(t=13.179,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47.97±9.03)分(t=2.840,p=0.006),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41)。(5)生活满意度:干预后,干预组LSIA得分(12.26±3.85)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60±4.26)分(t=-21.515,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13±3.34)分(t=-2.883,p=0.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0,p=0.069)。结论:1.横断面调查研究: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较低,退休前职业、入住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养老机构应特别关注新入住老年人的适应问题,入住时,照护者应全面评估老年人,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的照护服务,为有肢体活动障碍的老人提供医疗支持、康复训练指导和护理,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交往系统,科学合理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2.随机对照研究:叙事护理能够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可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症状,提升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为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心理适应性问题心理健康指导和活动提供新的思路。

王亚猛[2](2021)在《基于行为时间序列的心理特征识别》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传统的心理测量方法具有侵扰性、低效率等特点,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海量的人类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捕获个体细粒度的行为特征,为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探究行为时间序列数据与心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实现个体心理特征的自动化识别。本研究首先从个体的动作、(线上丯线下)交互行为、和自我表达内容四个场景中采集行为时间序列数据。具体而言,本研究使用微软之乩乮乥乣乴智能体感设备采集个体的步态数据,使用安卓应用乍乯乢乩乬乥乓乥乮乳采集个体智能手机使用行为数据,利用车辆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的数据记录仪采集驾驶行为数据,并利用分布式爬虫系统采集微博文本数据。然后,利用时频分析的方法,本研究分别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可以表征个体行为模式的特征,并进一步地实现对个体心理特征的分析与识别。结果表明,基于步态数据可以实现对个体抑郁状态的识别(敏感度丽丰丮丹临,特异性丽丰丮丹丱,乁乕乃丽丰丮丹丳);基于驾驶行为数据可以实现对个体大五人格的有效识别,在大五人格五个维度上建立的回归模型的根均方误差在串丮临丷中临丮丱串之间,相关系数可以达到中到强相关的水平(丰丮丵丶中丰丮丸丸);通过分析个体的智能手机社交行为数据,我们发现与非抑郁用户相比,抑郁用户接到来自联系人的电话更少,使用社交应用的频率更高,同时,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行为数据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对个体抑郁情绪的有效识别(敏感度丽丰丮丷丶,特异性丽丰丮串丵,乁乕乃丽丰丮丷丱)。通过分析空巢青年和非空巢青年的微博文本,结果显示两组微博用户的心理语义和心理特征(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等)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时间序列数据蕴含着可以表征个体心理特征的行为线索,同时,利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实现对个体心理特征的有效识别。与传统心理测量方法相比,基于行为时间序列数据的心理特征识别方法具有无侵扰、可回溯、自动化等特点,因此将该方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心理测量的应用范围与测量效率。

胡玲[3](2021)在《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及城乡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特点,探索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分析我国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作用差异,从而为后续队列研究、相关干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2018年数据,以我国≥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抑郁症状由10项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10)测量,将总分≥12分定义为有抑郁症状。研究自变量涉及社会人口学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满意度六方面。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R软件进行Group Lasso筛选变量、老年人抑郁症状风险列线图建立和评估;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修正。结果:1.共纳入8339名老年人,CESD-10得分中位数为7(3,13)分;30.09%老年人(2509名)有抑郁症状。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37.09%)高于男性(23.48%),西部地区(36.21%)高于中部地区(30.81%)高于东部地区(23.58%),文盲(39.66%)高于小学文化水平(31.69%)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18.77%)。2.Group Lasso筛选的性别、区域位置、城乡、教育水平、健康自评、疼痛、视力、躯体功能、残疾、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难、社交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低保户、金融资产、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均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p<0.05),用于构建列线图。3.所构建列线图训练集AUC为0.825(95%CI:0.813–0.836),测试集AUC为0.826(95%CI:0.809–0.843);校准曲线反映所构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CESD-10得分中位数分别为6(3,11)、8(4,14),抑郁症状流行率分别为22.56%、35.29%。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健康差、生活满意度低、睡眠时间、慢性病对抑郁的总效应分别为-0.398、0.532、0.243、-0.110、0.280,共解释抑郁44.4%的变异。6.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模型在城乡老年人之间不具有模型恒等性:(1)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没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004,p=0.844),而在农村老年人中,社会经济地位会减低慢性病的风险(路径系数为-0.168,p<0.001);(2)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差的影响大于城市老年人(路径系数分别为-0.497、-0.388,p<0.05);(3)身体健康状况差对城市老年人抑郁直接影响高于农村老年人(路径系数分别为0.460、0.423,p<0.05)。结论: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较高,特别是女性、农村、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需要加强老年人抑郁症状干预,减低老年人抑郁症状负担,从而促进健康老龄化。抑郁症状受人口学特征、身体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社交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列线图能对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进行可视化展示且对个体抑郁风险预测效果良好,可用于制作抑郁筛查工具以指导抑郁预防干预工作。城乡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

陈艳玲[4](2021)在《童年期虐待与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戒毒者心理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使用障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童年期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CM)与毒品使用障碍关系密切。本研究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戒毒者童年期虐待各类型的检出率,童年期虐待各类型与抑郁症状、情绪调节障碍、毒品使用行为、戒毒意愿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关系路径,旨在为毒品滥用的预防和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为保证调查信息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在安徽省成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共招募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为主的戒毒人员1173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每组约60人的团体施测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物质使用行为特点、童年期虐待、抑郁症状、情绪调节障碍、戒毒意愿及生活满意度。采用AMOS21.0软件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SPSS23.0软件计算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以考查所用问卷对戒毒人员的适用性。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K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率和频率分布对其描述,并通过χ2检验对组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分析。童年期虐待各类型对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或者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通过PROCESS for SPSS软件的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检验,探索性分析童年期虐待各类型对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影响的路径模型。结果本研究所用问卷适用于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戒毒者,且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1.戒毒者童年期虐待检出结果:戒毒者童年期虐待的总体检出率为44.6%,仅存在1种童年期虐待经历的为20.6%,存在两种和以上童年期虐待经历的为24.0%。童年期虐待各类型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情感忽视26.5%、躯体忽视24.6%、性虐待18.0%、躯体虐待7.5%以及情感虐待5.5%。男女性别在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检出率上的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962,p=0.008;χ2=4.841,p=0.028;χ2=4.245,p=0.039),其中性虐待经历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经历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2.戒毒者抑郁症状检出结果:戒毒者抑郁症状(BDI-Ⅱ≥14分)的检出率为56.9%,其中轻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20.8%,中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21.6%和重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14.6%;性别在抑郁症状(BDI-Ⅱ≥14分)的检出率上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7.601,p<0.001),表现为女性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于男性;性别在抑郁症状程度分类(无抑郁、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上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6.151,p<0.001),表现为女性中重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偏高。3.童年期虐待对戒毒者心理行为特征影响的结果:在控制一般人口学和毒品使用行为因素下,童年期虐待类型中的性虐待(a OR=1.398,95%CI:1.018~1.921)、情感忽视(a OR=1.566,95%CI:1.185~2.071)和躯体忽视(a OR=1.602,95%CI:1.203~2.134)能增加戒毒者抑郁症状(BDI-Ⅱ≥14分)发生风险。在控制一般人口学因素下,性虐待(β=2.667,p<0.01)和情感忽视(β=1.694,p<0.05)能正向预测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情感忽视(β=0.857,p<0.01)和躯体忽视(β=1.003,p<0.001)能正向预测情绪知觉困难的严重程度,情感虐待(β=0.881,p<0.05)和性虐待(β=0.667,p<0.01)能正向预测冲动控制困难的严重程度;情感忽视(β=-1.787,p<0.001)和躯体忽视(β=-1.012,p<0.05)能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程度;性虐待(β=-0.760,p<0.05)能负向预测首次使用毒品年龄;性虐待(β=-0.935,p<0.001)能负向预测首次性行为年龄;性虐待(OR=2.044,95%CI:1.432~2.916)是高平均MA使用频率的危险因素;性虐待(β=0.080,p<0.01)和情感忽视(β=0.079,p<0.05)能正向预测戒毒意愿分数。在控制一般人口学因素下,童年期虐待经历种类个数能显着预测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β=1.518,p<0.001)、情绪知觉困难严重程度(β=0.383,p<0.001)、冲动控制困难严重程度(β=0.205,p=0.009)、生活满意度程度(β=-1.057,p<0.001)、首次性行为年龄(β=-0.161,p=0.004)以及戒毒意愿分数(β=0.042,p<0.001),提示童年期虐待经历对上述变量的影响可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4.童年期虐待各类型对戒毒者心理行为特征影响的路径分析结果:本研究探索性分析了童年期虐待类型对抑郁症状、平均MA使用频率及戒毒意愿影响的路径模型,发现性虐待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存在冲动控制困难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182,95%CI:0.091~0.283);情感忽视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存在生活满意度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068,95%CI:0.037~0.105);性虐待与平均MA使用频率的关系中,未发现其他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或调节作用;情感虐待与戒毒意愿的关系中存在冲动控制困难(中介效应值=0.026,95%CI:0.007~0.055)、抑郁症状(中介效应值=0.091,95%CI:0.051~0.141)、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值=0.023,95%CI:0.007~0.049)的完全中介作用以及冲动控制困难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034,95%CI:0.019~0.055);情感虐待与戒毒意愿的关系中还存在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011,95%CI:0.005~0.020);情感忽视与戒毒意愿的关系存在情绪知觉困难(中介效应值=0.022,95%CI:0.006~0.041)、抑郁症状(中介效应值=0.036,95%CI:0.019~0.060)、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值=0.018,95%CI:0.002~0.037)的部分中介作用以及存在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008,95%CI:0.004~0.016)。结论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戒毒者的童年期虐待及抑郁症状值得关注;童年期虐待对戒毒者的抑郁症状、情绪调节障碍、生活满意度均有预测作用;童年期虐待对戒毒者的首次使用毒品年龄和平均MA使用频率等毒品使用行为以及首次性行为年龄均有预测作用;性虐待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障碍而间接影响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情感忽视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可以通过生活满意度而间接影响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可以通过情绪调节障碍、抑郁症状和生活满意度影响戒毒意愿。

马彦波[5](2021)在《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为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院内院外健康教育制定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抚顺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每组各4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及出院后电话随访;干预组实施基于协同护理模式的护理干预,运用一对一个性化护理干预指导至术后三个月。运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和术后三个月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月收入、受伤原因、付费方式)、临床相关资料(损伤部位、住院时间、损伤原因、损伤程度、入院疼痛评分)、心理状况(自我效能、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压力性损伤、关节僵硬、感染)的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2值分别为7.636、5.316、4.459、3.896,P值分别为0.006、0.021、0.035、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心理状况:(1)干预组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688、11.904、11.440;对照组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528、9.281、9.570,P值均小于0.001。(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得分差值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20、-3.474、-2.647,P值分别为0.001、0.001、0.010。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满意度比较,干预后生活满意度均优于干预前,t值分别为-9.952,-16.681,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生活满意度干预前后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628,P值为0.010。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满意度。

李哲[6](2020)在《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水平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低龄化、农村超过城市及危险因素聚集现象。近30年来我国经历的快速城市化对居民生活环境及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上述转变可能导致心血管病风险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通过“移地城市化”和“就地城市化”两种形式实现,关于城市化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多关注前者或城乡差异,对后者的研究比较匮乏,尤其缺乏纵向研究和机制研究。就地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经历了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就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研究目的: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以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为基础,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及其心血管健康特征,探索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善心血管病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子研究: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比较研究、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资料来源于下列三项调查的35-64岁人群数据,分别为“心血管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中北京市朝阳区监测点数据(包括就地城市化人群2010年基线、2017年及2019年随访数据)、2011年朝阳区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北京市朝阳区调查数据。主要方法为:1.从环境、行为、心理、社会、健康结局几个维度梳理反映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的主要指标并描述该人群主要特征。2.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纵向分析城市化初始、7年后、9年后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生理生化指标与患病率的变化程度和变化趋势。3.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log-binomial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在城市化初期、7年后比较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患病率水平、危险因素聚集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差异。4.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针对2010年至2017年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程度,将就地城市化居民分别与农村、迁移居民进行比较,分析是否经历城市化、城市化不同实现方式对人群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影响的净效应。5.从主观心理、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分析就地城市化特征因素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改变的直接或间接关联。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多种社会决定因素对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以及不同性别群组间的作用差异。结果:1.就地城市化后,居民住房条件、经济状况、主观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该人群比较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未就业及退休比例较高,目前就业岗位多为服务业(保洁、绿化、物业、出租车司机)、商业(售货员),社会交往对象多从事农业劳动或上述服务型行业。2.就地城市化后居民的血压、血糖、血脂和超重肥胖指标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空腹血糖与体质指数表现为先降后升,舒张压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现为先升后降。2010至2017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2017年至2019年总胆固醇、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血脂异常率、超重肥胖率和饮酒率呈上升趋势。2010至2019年中心动脉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缺乏身体活动率持续下降。3.城市化初期就地城市化居民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其他人群高,血脂异常率较其他人群低;7年后其舒张压、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饮酒率和缺乏身体活动率在两个时点均低于其他人群。就地城市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强,35-44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趋势明显。4.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均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作用方向和作用指标存在明显差别,就地城市化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更广泛且使多数指标向有益方向变化。7年就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空腹血糖降低0.357mmol/L,总胆固醇降低0.27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24mmol/L,体质指数降低0.553kg/m2,现在吸烟风险降低56.3%,缺乏身体活动风险降低61.3%;负向作用为:舒张压升高3.750mm 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43mmol/L。7年移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收缩压降低2.131mm Hg;负向作用为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上升0.349mmol/L、0.201mmol/L和0.168mmol/L,饮酒风险升高 1.646 倍。5.就地城市化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自评生活满意度、住宅卫生设施、住宅与主干道距离、工作单位性质、管理情况、工作自主程度以及社会网络的职业种类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直接关联;房产数、住宅周边健康促进设施的数量、私家车的使用、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间接关联。6.社会经济地位对心血管健康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居住环境、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对心血管健康的总效应最大;健康相关行为总效应仅次于社会经济地位且对心血管健康同时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居住环境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资本通过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幸福感作为中介在路径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主要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对心血管健康产应影响的路径中,不同性别路径系数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就地城市化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经济状况,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居民部分不健康行为有所减少,血压、血糖、血脂、超重肥胖的上升趋势依旧严峻,相对其他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普遍较高,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和总体风险较强。就地城市化对居民血糖、血脂、超重肥胖、行为危险因素上升有抑制作用,对血压上升有促进作用。就地城市化从多种途径多个维度影响心血管健康,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最大且最具广泛性,主观心理状态、行为、居住环境、社会资本对心血管健康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是其他因素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为降低该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政府需要制定跨部门的政策,从支持性环境建设、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入手,创新综合干预模式与就业安置模式。

刘腾[7](2020)在《中国大学生恋家心理的量化与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恋家可以被定义为,因为当下面临的或即将到来的因为要与家和亲人分离而感到痛苦,同时也强烈的怀念过去环境,并且渴望回到过去环境的一种感受。本研究旨在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恋家的维度及其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以便更深入的理解恋家。研究一分三次总共选取7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对《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的编制,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二借助研究一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评抑郁量表(SDS)与一般人口学问卷分别测量402名大学生的恋家水平、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抑郁与一般人口学变量,探究了恋家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的关系;研究三借助研究一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成人依恋量表(AAS修订版)中文版本、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与一般人口学问卷分别测量402名大学生的恋家水平、依恋类型、生活满意度与一般人口学变量,考察了在不同依恋类型下,恋家的情感联结维度、联系频率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四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12名访谈对象进行个体访谈,探究其恋家水平与成长经历的关系。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大学生恋家量表分为3个维度,共18题,分别是情感联结维度、联系频率维度和家乡喜爱维度;(2)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生育年龄在恋家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恋家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和抑郁均相关;(4)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在恋家和抑郁之间发挥多重中介效应,即恋家不仅直接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还能通过增加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间接降低抑郁;(5)对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恋家的情感联结是恋家的联系频率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中介变量;(6)恋家的心理意义在于家可以带给个体安全感,提供被支持、被包容的心理感受;(7)个体的人格发展,性格特点,认知方式都会影响恋家水平;(8)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均会影响个体的恋家水平;(9)与家人视频、纪录当下感受、寻找替代性满足物品、寻求社会支持和接纳可能都会降低恋家的负面情绪。

万昌良[8](2020)在《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首先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抑郁及生活满意度三种心理特征的现状及相互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编制《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团体辅导方案》,根据此方案对贫困大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进行干预研究工作。通过实证研究以期为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拓展思路,为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及操作指导。本研究分为三阶段,阶段一使用《负性自动思维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9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的负性自动思维、抑郁及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并结合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探讨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抑郁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阶段二通过文献法、及专家的评审建议,编制出《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团体辅导方案》;阶段三采用准实验设计法,以40名贫困大学生(实验组20名,对照组20名)为研究对象,使用阶段二所编制的团辅方案为指导工具开展团体辅导干预,最后评估团辅方案的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在性别、生源地、独生情况、家庭氛围、个人健康状况不同的群体间存在显着差异;贫困大学生抑郁水平在家庭氛围及个人健康状况不同的群体间存在显着差异;贫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性别、生源地、独生情况、家庭氛围、个人健康状况不同群体间存在显着差异;贫困大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与抑郁呈显着正相关;贫困大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与生活满意度呈显着负相关;贫困大学生的抑郁与生活满意度呈显着负相关。(2)《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团体辅导方案》的干预要素包括自我概念、自信、人际关系、归因方式、应对方式、心理适应、焦虑、自尊、情绪调节和社会支持十个方面的内容。(3)应用《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团体辅导方案》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能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与抑郁水平,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4)《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团体辅导方案》的目标设计与实际目标的达成具有较好的匹配度,对于负性自动思维的干预具有较好针对性和有效性。

赵秀荷[9](2020)在《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文中认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培育对象之一。然而由于受到教育模式、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风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心理尚未成熟、社交经验缺乏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中职学生,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对象。中专护理学生是其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她们刚从初中升入中专,年龄在15~18岁,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的时期,而面对社会压力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她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进入卫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与初中有显着差异,因此容易产生一些负性情绪,加之女生居多,她们容易受逆境压力影响。她们未来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患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求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品质。而这些要求,导致其中的一部分护理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压力和恐惧,甚至考虑放弃学业,最终影响到了学业,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关注中专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寻找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的干预方式,对于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护理人员,是中职护理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某校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对护理新生生活、情绪、生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干预方式,包括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为中专卫校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评估和干预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某校一年级全体200名护理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被试的心理状态(包括生活满意度、心理韧性、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状况等指标),通过检测生理指标作为评估护理新生身心状态的客观指标(包括呼吸、脉搏、舒张压、收缩压等指标)。筛去不符合入组要求的护理新生和剔除无效问卷后,参与统计的人员共190名。对调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护理新生分成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三组。结合以往的研究,在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在两组别设置更多的护理新生,设置甲、乙、丙组比例为1:2:2,并分别采取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三线放松疗法进行干预,分析干预措施对心理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和身心状态的效果。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等级情况,三组间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组内比较采用Wilcon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利用干预前后等级变化的差值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某校护理新生存在较高比例的躯体不适主诉护理新生受到压力影响大,容易出现消化不良(10%)、胃口不好(21.05%)、易出冷汗(20.00%)等躯体不适;在校护理新生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70.68%)和家庭(61.58%)。2.某校护理新生减压方式多样化听歌和睡觉是在校护理新生最常选择的减压方式,占比分别是64.74%和69.47%;超过65.00%的在校护理新生会首先选择朋友倾诉自己的压力,但是没有护理新生愿意把老师作为自己首要倾诉对象。3.某校护理新生主观生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较低干预后主客观生活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评分差值有显着差异,干预后效果明显。4.某校护理新生心理韧性具体指向水平较差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在干预前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和总得分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心理韧性干预前后差值比较,除情绪控制得分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其他条目和总得分差值均有显着差异,干预效果显着。5.某校护生新生对三种心理干预手段有良好反应,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对缓解焦虑效果显着接受单独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或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或联合三线放松疗法均有效改善某校护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P<0.01),以对生理指标(呼吸、脉搏、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或联合三线放松疗法相较于单独使用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好的缓解焦虑的效果(P<0.05)研究结论:1.某校护理新生存在较高比例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伴有消化不良、胃纳差、易出冷汗等生理指标的改变。压力感知明显,减压方式多样化,但缺乏专业的减压方式。学校应重视,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疗法均有效。2.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疗法、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三线放松疗法都均有效缓解护理新生的心理压力,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可作为学生缓解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从经济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来说,三线放松疗法由于其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最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3.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将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和三线放松法融入到中专护理新生的日常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达到放松自身身心的效果,使其在学习中保持专注,更能在临床技能的操作上做好能力储备,对培养出高素质、优技能的护理人才具有贡献意义。

李鹏[10](2020)在《中老年人抑郁情绪相关因素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现状;研究多个因素对抑郁的综合作用程度以及多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效果;建立一个中老年人抑郁风险评估模型,对中老年人抑郁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识别、提前预防、及时干预抑郁提供参考;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方法采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有效样本量为4965例,将CESD-10量表评分≥10定义为有抑郁症状。首先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中老年人的抑郁现状;然后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中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最后对风险因素进行贝叶斯网络学习,建立中老年人抑郁风险评估模型,对中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进行预测。结果1.4965例研究对象中,有抑郁症状的1750(35%)例,无抑郁症状的3215(65%)例;男性2470(49.7%)例,女性2495(50.3%)例;平均年龄为59.6±9.6(±);农村3735(75.2%)例,城镇1230(24.8%)例;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样本3064(61.7%)例;有配偶的4117(82.9%)例,没有配偶的848(17.1%)例;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的2665(53.7%)例,不愿意和子女一起居住的2300(46.3%)例;有躯体功能障碍的712(14.3%)例,躯体功能正常的4253(85.7%)例;患慢性病的3366(67.8%)例,不患慢性病的1599(32.2%)例。2.CESD-10量表得分最高的三项指标分别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平均得分:1.117)、“很愉快”(平均得分:1.015)和“睡眠不好”(平均得分:1.009);得分最低的三项指标分别是“感到害怕”(平均得分:0.316)、“觉得无法继续生活”(平均得分:0.354)和“感到孤独”(平均得分:0.54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睡眠时间、是否喝酒、健康自评、总体生活满意度、躯体功能、慢性病、经常身体疼痛、养老金、低保家庭、家庭收入、社区经济状况是影响中老年人抑郁的显着性因素,P<0.05。4.贝叶斯网络模型由拥有16个网络节点和24条有向边的网络结构以及16张条件概率表组成。贝叶斯网络模型10折交叉验证结果,准确率为0.715。选取200例2015年CHARLS调查数据进行外部验证,准确率为0.710。性别、身体疼痛、健康自评、城乡、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和家庭收入为影响中老年人抑郁的敏感性因素。中老年人抑郁的2条最大致因链为:身体疼痛—>抑郁状况、身体疼痛—>健康自评—>抑郁状况。结论1.我国中老年人抑郁形势不容乐观,中老年人对未来期望不高、情绪低落、睡眠不好而产生抑郁的情绪相较于其他指标来说表现更为明显。2.社会人口学特征、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均对中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发生有显着性影响。3.将贝叶斯网络应用于中老年人抑郁风险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了解抑郁状况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预测个体的抑郁风险,分析抑郁的最大致因链。表明贝叶斯网络在医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在其他疾病中实践的可行性。

二、抑郁症患者自评生活满意度和痊愈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郁症患者自评生活满意度和痊愈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理论框架
    3 科研伦理
    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本研究对实践的启发与展望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叙事护理对老年人角色适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行为时间序列的心理特征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工作
    2.1 行为与心理的相关研究
        2.1.1 动作行为与心理特征
        2.1.2 交互行为与心理特征
        2.1.3 自我表达与心理特征
    2.2 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表示
        2.2.1 基于统计特征的时域特征表示
        2.2.2 基于变换的频域特征表示
        2.2.3 基于分段的特征表示
    2.3 基于行为时间序列数据的心理特征研究
        2.3.1 基于动作行为的心理特征识别
        2.3.2 基于交互行为的心理特征识别
        2.3.3 基于自我表达内容的心理特征识别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路线与数据采集
    3.1 研究方案
    3.2 技术路线
    3.3 时间序列行为数据采集
        3.3.1 步态行为数据采集
        3.3.2 智能手机使用行为数据采集
        3.3.3 驾驶行为数据采集
        3.3.4 自我表达数据采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作行为的心理特征识别——以步态行为为例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置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特征提取
        4.2.4 心理特征识别
    4.3 研究结果
        4.3.1 数据集描述
        4.3.2 统计分析结果
        4.3.3 模型识别效果
第5章 基于线下交互行为的心理特征识别——以驾驶行为为例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设置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特征提取
        5.2.4 心理特征识别
    5.3 研究结果
        5.3.1 数据集描述
        5.3.2 统计分析结果
        5.3.3 模型识别结果
第6章 基于线上交互行为的心理特征识别——以智能手机使用行为为例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方法
        6.2.1 实验设置
        6.2.2 数据预处理
        6.2.3 特征提取
        6.2.4 心理特征识别
    6.3 研究结果
        6.3.1 数据集描述
        6.3.2 统计分析结果
        6.3.3 模型识别结果
第7章 基于自我表达内容的心理特征识别——以微博文本为例
    7.1 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
        7.2.1 实验设置
        7.2.2 数据预处理
        7.2.3 特征提取
        7.2.4 心理语义与心理特征分析
    7.3 研究结果
        7.3.1 数据集描述
        7.3.2 心理语义差异
        7.3.3 心理特征差异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及城乡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老年人抑郁症状城乡差异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童年期虐待与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戒毒者心理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及物质使用行为特点评定
        2.2.2 童年期虐待经历评定
        2.2.3 抑郁症状评定
        2.2.4 情绪调节障碍评定
        2.2.5 戒毒意愿评定
        2.2.6 生活满意度评定
    2.3 统计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数据收集及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2.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4.3 测量量表在MUD戒毒者中的信效度检验
3 结果
    3.1 MUD戒毒者一般情况分析
        3.1.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性别差异
        3.1.2 研究对象物质使用特点及性别差异
    3.2 MUD戒毒者CM及心理特点
        3.2.1 研究对象CM各类型的检出率及性别差异
        3.2.2 研究对象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及性别差异
        3.2.3 研究对象情绪调节障碍、戒毒意愿及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3.3 MUD 戒毒者CM与心理行为变量的关系
        3.3.1 研究对象CM与一般人口学及毒品使用行为变量的关系
        3.3.2 研究对象CM与心理特征变量的关系
    3.4 CM各类型对MUD戒毒者心理行为变量的影响
        3.4.1 CM各类型与抑郁症状检出风险的关系
        3.4.2 CM经历对抑郁症状、情绪调节障碍及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3.4.3 CM经历对毒品使用行为、戒毒意愿及首次性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3.5 MUD戒毒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MUD戒毒者MA使用频率及戒毒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CM经历对抑郁症状、平均MA使用频率及戒毒意愿影响的路径分析
        3.7.1 性虐待/情感忽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冲动控制困难/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3.7.2 性虐待对平均MA使用频率影响的路径模型
        3.7.3 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对戒毒意愿影响的路径模型
4 讨论
    4.1 MUD戒毒者一般人口学及物质使用行为特征
    4.2 MUD戒毒者童年期虐待及抑郁症状的检出率
        4.2.1 CM各类型的检出率
        4.2.2 抑郁症状的检出率
    4.3 MUD戒毒者心理变量、毒品使用行为变量与CM经历的关系
        4.3.1 抑郁症状与CM经历的关系
        4.3.2 情绪调节障碍、生活满意度与CM经历的关系
        4.3.3 毒品使用行为与CM经历的关系
    4.4 MUD戒毒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4.4.1 MUD戒毒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4.4.2 MUD戒毒者CM对抑郁症状影响的路径
    4.5 MUD戒毒者平均MA使用频率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
    4.6 MUD戒毒者戒毒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
5 结论
6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童年期虐待与毒品使用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正文中未展示的部分阴性研究结果及说明
附录2
    一、个人简历
    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三、在读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致谢
调查表

(5)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6)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4 技术路线
2.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研究指标与定义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3.结果
    3.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3.2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分析
    3.3 就地城市化对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3.4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机制分析
4.讨论
    4.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
    4.2 就地城市化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纵向变化特点
    4.3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差异
    4.4 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
    4.5 影响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4.6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5.全文总结
6.研究结论与建议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建议
7.创新性与局限性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城市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中国大学生恋家心理的量化与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家”的概念
        2.1.1 西方对“家”的解释
        2.1.2 中国对“家”的解释
    2.2 “恋家”的研究
        2.2.1 恋家的概念
        2.2.2 西方关于恋家的心理学研究
        2.2.3 中国关于恋家的心理学研究
        2.2.4 中国关于恋家的非心理学研究
    2.3 恋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研究
        2.3.1 恋家与抑郁的关系
        2.3.2 恋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2.3.3 恋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2.3.4 恋家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3 问题提出、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4 研究目的
    3.5 研究假设
4 研究一:中国大学生恋家问卷的编制
    4.1 研究目的
    4.2 对象与方法
        4.2.1 问卷条目收集与整理
        4.2.2 调查对象及调查过程
        4.2.3 数据处理
    4.3 研究结果
        4.3.1 项目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3.3 信度分析
        4.3.4 大学生恋家的现状分析
    4.4 讨论
        4.4.1 中国大学生恋家的结构模型
        4.4.2 中国大学生恋家的现状
5 研究二:恋家对抑郁的影响: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5.1 对象与方法
        5.1.1 对象
        5.1.2 方法
        5.1.3 统计处理
    5.2 研究结果
        5.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各量表差异比较
        5.2.3 恋家与心理弹性、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5.2.4 恋家和抑郁的关系: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多重中介作用
    5.3 讨论
        5.3.1 人口学变量在各变量上的差异
        5.3.2 大学生恋家、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和恋家之间的关系
6 研究三: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恋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6.1 对象与方法
        6.1.1 对象
        6.1.2 方法
        6.1.3 统计处理
    6.2 研究结果
        6.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2.2 人口统计学变量及依恋类型上的各量表差异比较
        6.2.3 恋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6.2.4 对于安全型依恋,恋家的情感联结维度在联系频率维度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6.3 讨论
        6.3.1 父母生育年龄在恋家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
        6.3.2 大学生依恋类型、恋家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7 研究四:大学生恋家的质性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
    7.3 研究工具
    7.4 研究方法
    7.5 结果
        7.5.1 不同恋家水平个体特点与差异的类属分析
        7.5.2 不同恋家水平个体特点与差异的情景分析
    7.6 讨论与改进
        7.6.1 讨论
        7.6.2 改进
8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国大学生恋家量表(节选)
    附录 B 大学生父母依恋量表(节选)
    附录 C 孤独感量表(节选)
    附录 D 生活满意感量表(节选)
    附录 E 心理弹性量表(节选)
    附录 F SDS抑郁自评量表(节选)
    附录 G 依恋量表(节选)
    附录 H 恋家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 I 访谈前对于伦理问题的声明
    附录 J 质性研究访谈逐字稿(摘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贫困大学生研究现状
        1.1.1 贫困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1.1.2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2 负性自动思维研究现状
        1.2.1 负性自动思维概述
        1.2.2 负性自动思维的测量
    1.3 抑郁的研究现状
        1.3.1 抑郁的概述
        1.3.2 抑郁的测量
        1.3.3 抑郁的相关理论
    1.4 生活满意度研究现状
        1.4.1 生活满意度的概述
        1.4.2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2.1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2.2 干预负性自动思维的迫切性
    2.3 调节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的可行性
    2.4 本研究拟考察问题
第3章 研究总体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问卷调查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实验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技术路线
    3.5 研究意义
        3.5.1 理论意义
        3.5.2 实践意义
第4章 贫困大学负性自动思维、抑郁、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2 负性自动思维、抑郁、生活满意度总体描述
        4.3.3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4.3.4 负性自动思维、抑郁、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团体辅导方案》的编制
    5.1 前言
    5.2 团体辅导方案编制的理论基础
        5.2.1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5.2.2 辅导效果评估
        5.2.3 团体辅导方案的修订
        5.2.4 团体辅导活动注意事项
    5.3 团体辅导方案的初步编制
        5.3.1 团辅方案结构的形成
        5.3.2 团辅方案干预要素的形成
        5.3.3 团体辅导规模及时长的确定
        5.3.4 团体辅导单元主题的形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研究设计
        6.2.4 研究程序
    6.3 研究结果
        6.3.1 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差异比较
        6.3.2 辅导前后各组的差异比较
        6.3.3 对团体辅导方案的评估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7.1 总讨论
        7.1.1 抑郁的成因
        7.1.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干预建议
    7.2 总结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对象取样范围的局限
        7.3.2 负性自动思维干预要素的局限
        7.3.3 团体辅导方案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解释
前言
第一部分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调查方法
    四、干预方法
    五、质量控制
    六、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某校护理新生基线调查情况
    二、某校护理新生心理状况干预情况分析
    三、护理新生抑郁焦虑干预效果分析
    四、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护理新生生活满意度有待提升
    二、护理新生心理压力来源、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呈多样化趋势
    三、护理新生干预后心理韧性状况改善
    四、护理新生干预后抑郁状况显着改善,干预效果明显
    五、护理新生干预后焦虑状况减轻,干预初见成效
    六、护理新生干预后心理压力整体状况呈现好转趋势
    七、小结
第四部分 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中专护理新生群体心理压力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改善社会舆论导向,提升中专护理新生的自我价值感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相关技能培训
    四、开展定期心理问题咨询、辅导活动
    五、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
    六、加强师生沟通,提升老师意识与能力
    七、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老年人抑郁情绪相关因素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1 抑郁的定义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预处理
    2.4 赋值表
三 研究方法
    3.1 Logistic回归分析
    3.2 贝叶斯网络
    3.3 计算工具
四 中老年人抑郁现状分析
    4.1 抑郁量表得分
    4.2 中老年人的基本特征
五 中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中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5.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 影响中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六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老年人抑郁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1 确定中老年人抑郁风险评估的网络节点
    6.2 构建贝叶斯网络结构
    6.3 确定模型网络参数
    6.4 中老年人抑郁状况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6.5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验证
    6.6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应用
    6.7 讨论
七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A 条件概率表

四、抑郁症患者自评生活满意度和痊愈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D]. 俞榕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行为时间序列的心理特征识别[D]. 王亚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1(01)
  • [3]老年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及城乡差异研究[D]. 胡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童年期虐待与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戒毒者心理行为的关系研究[D]. 陈艳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协同护理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D]. 马彦波.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6]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D]. 李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7]中国大学生恋家心理的量化与质性研究[D]. 刘腾.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贫困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万昌良.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护理新生情绪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某职校为例[D]. 赵秀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10]中老年人抑郁情绪相关因素及风险评估[D]. 李鹏.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抑郁症患者自评生活满意度及康复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