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drin蛋白的研究进展

Pendrin蛋白的研究进展

一、Pendrin蛋白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黄丽辉,赵雪雷,文铖,于一丁,李振坤[1](2021)在《SLC26A4基因致聋机制相关细胞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SLC26A4基因是引起非综合征性聋的第二位常见致病基因, 也是引起前庭水管扩大的责任基因。围绕SLC26A4基因致聋机制, 国内外研究多从Pendrin蛋白入手, 通过细胞实验对基因变异型编码Pendrin蛋白的表达、定位及离子转运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并证实变异蛋白的结构改变可导致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功能改变。本文归纳和总结SLC26A4基因相关细胞实验研究进展, 旨在为探索该基因的致聋机制提供参考。

黄凤艳,肖娟,肖强,王丽华,贾红英[2](2021)在《碘离子转运体及其调控通路在肿瘤机制研究中的相关进展》文中认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底膜上的碘离子转运体可参与并介导细胞内外碘离子流动。机体众多含碘组织中,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胶体的碘离子可被作为原料,经氧化、碘化、偶联而合成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以发挥生理功能。因此,碘离子转运体的碘转运功能对TH的生物合成至关重要。此外,功能学研究表明,碘离子转运体作为离子通道蛋白,其表达异常或功能丧失可作为肿瘤促进因子或抑制因子参与mTOR信号通路、MAPKs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进而调控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和凋亡,以发挥非碘转运作用。因此,碘离子转运体的非碘转运功能对肿瘤发生进展至关重要。本文就经典碘离子转运体,钠/碘协同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和阴离子交换体(pendrin),及新型碘离子转运体,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器(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钠复合维生素转运体(sodium multivitamin transporter,SMVT)、钙激活氯通道蛋白(anoctamin 1,ANO1)的碘转运功能以及非碘转运功能。在肿瘤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调控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面阐明碘离子转运体及其调控信号通路在癌症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总结参考。

冯梦龙[3](2021)在《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隐性遗传基因杂合突变或阴性的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寻找罕见致聋基因或突变位点,甚至发现新的致聋基因或突变位点,为针对性地设计广西地区耳聋基因筛查方案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提高耳聋基因检测效率,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方法:对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广西地区耳聋患者行病史分析、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收集10个耳聋患者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隐性遗传基因杂合突变或阴性的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对家系成员的DNA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所检测出的突变位点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家系1,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父母双方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进一步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家系父母分别携带MYO15A基因c.4143-1G>A和c.7396-1G>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弟弟均为MYO15A基因c.4143-1G>A/c.7396-1G>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the Amerci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上述突变均为致病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2.家系2,先证者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弟弟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父母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先证者父母分别携带TRIOBP基因c.5185-2A>G和c.3299C>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弟弟均为TRIOBP基因c.5185-2A>G/c.3299C>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ACMG变异解读标准,TRIOBP基因c.5185-2A>G和c.3299C>A,分别为致病突变和可能致病突变,上述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3.家系3,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父母双方听力正常。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均为阴性,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发现先证者父母分别携带MYO15A基因c.5638G>A和c.6733G>A杂合突变,先证者和其妹妹、弟弟均为MYO15A基因c.5638G>A/c.6733G>A复合杂合突变,根据ACMG变异解读标准,MYO15A基因c.5638G>A和c.6733G>A均为可能致病突变,上述突变经查数据库和文献未见致病性报道。4.家系8/9/10,父母双方听力均正常,耳聋患者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成员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进一步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均未发现任何可疑致病突变位点。5.在8个耳聋基因芯片初筛结果为阴性的家系(共17名耳聋患者)中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11名(64.7%,11/17),其中,遗传性耳聋患者中携带新发致病突变有7人(63.6%,7/11);3个家系(共6名耳聋患者)携带SLC26A4基因致病突变,其中,携带SLC26A4基因c.919-2A>G突变的患者4人(66.7%,4/6)。结论:1.MYO15A基因c.4143-1G>A、7396-1G>A、c.5638G>A和c.6733G>A均为新发致病突变位点,其突变是导致非综合征性聋的重要遗传病因。2.TRIOBP基因是罕见致聋基因,本研究新发现的c.5185-2A>G和c.3299C>A致病突变位点丰富了该基因的突变谱。3.在广西地区常见耳聋基因芯片初筛为阴性的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中,可能存在罕见基因或突变位点,甚至新的致病基因或突变位点。

聂鹳颖,李明,孙殿军[4](2020)在《甲状腺激素合成基因与碘代谢和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钠碘转运体(NIS)、氯碘转运体(Pendrin)、碘酪氨酸脱碘酶(IYD)、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作为甲状腺激素合成重要的相关基因,均参与碘代谢。甲状腺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异常不仅与甲状腺疾病相关,还与乳腺癌等其他疾病相关。文中对甲状腺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受碘的调控进行综述,以期为碘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田青[5](2020)在《雌二醇对内耳耳石调节蛋白PMCA2及Pendrin表达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在神经内科门急诊接诊的眩晕患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原发性BPPV患者中绝大多数是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是BPPV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病是椭圆囊耳石脱落并异位至半规管而导致临床眩晕发作,但耳石脱落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在前期的研究中[1],我们应用大鼠去卵巢模型发现:雌二醇对内耳耳石数目和排列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电镜下去卵巢大鼠内耳椭圆囊耳石数目减少、排列松散,而补充雌二醇可以逆转上述耳石异常;而且雌二醇通过与ERα/β形成的异源二聚体结合参与耳石蛋白OC90的表达。因此,雌二醇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的转录因子样作用调节内耳耳石蛋白OC90的表达参与BPPV的发生。然而耳石的产生维持是一个动态调节过程,受很多耳石调节蛋白的综合作用,雌二醇是否对耳石调节蛋白起调控作用目前还没有研究。PMCA2(plasma membrane Ca2+-ATPase isoform2,PMCA2)和Pendrin是两种主要的耳石调节蛋白,PMCA2表达于前庭囊斑毛细胞静纤毛顶端,可将毛细胞内的钙离子泵入耳石微环境,为耳石形成提供原料,而Pendrin表达于内耳膜迷路移行细胞胞膜,在调节耳石微环境PH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Atp2b2基因(表达产物为PMCA2)和Slc26a4基因(表达产物为Pendrin蛋白)突变小鼠均会出现耳石形态结构异常及与此相关的平衡障碍。因此,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鼠去卵巢模型探究雌二醇对于耳石调节蛋白PMCA2、Pendrin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应用大鼠幼鼠内耳基底膜培养方法进一步探究雌二醇对PMCA2调控的方式,诣在扩展对雌二醇与BPPV关联的内在分子机制的认识,为BPPV预防、诊治提供理论支持。第一部分去卵巢大鼠内耳PMCA2、Pendrin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目的:应用大鼠去卵巢模型研究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变化对耳石调节蛋白PMCA2、Pend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1)将25只3月龄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等分成五组,分别为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后补充雌二醇组(E2组)、OVX术后补充孕酮组(P组)、OVX术后补充雌二醇和孕酮处理组(E2+P组)、OVX术后补充溶剂芝麻油处理组(Veh组)及假手术后补充溶剂芝麻油处理组(Sham组)。Sham组行假手术,其余四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分笼饲养,一个月后各组分别予雌二醇(E2组)、孕酮(P组)、雌二醇和孕酮(E2+P组)、溶剂芝麻油(Veh组和Sham组)颈部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续药物处理一个月后(术后二月末)处死各组大鼠,取双侧耳泡;(2)分别于术前、注药前(术后一月末)和处死前(术后二个月末)留取各组大鼠尾尖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孕酮水平;(3)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耳泡总PMCA2蛋白、Pendrin蛋白表达情况;(4)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Atp2b2基因和内参基因Gapdh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结果:(1)分别对五组大鼠术前、注药前、处死前血清雌二醇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为(F=0.232,P=0.917)、(F=30.021,P<0.001)、(F=171.603,P<0.001)。术前五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无显着差异;注药前E2组、P组、E2+P组、Veh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分别为41.66±8.97 ng/L、37.96±5.74 ng/L、40.84±4.74 ng/L、37.60±8.16 ng/L,与Sham组(86.25±12.80ng/L)相比显着降低(P值均小于0.001);处死前E2组、E2+P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78.03±5.87 ng/L、75.36±9.38 ng/L)与Sham组(79.27±8.07 ng/L)相比无显着差异(P=0.993,P=0.725),而P组(9.15±2.30ng/L)、Veh组(11.80±2.03 ng/L)与Sham组相比差异显着(P值均小于0.001);(2)术前各组孕酮水平无显着差异(F=0.484,P=0.747);注药前E2组、P组、E2+P组、Veh组孕酮水平分别为13.05±3.36 pmol/L、13.11±2.95 pmol/L、14.42±2.97 pmol/L、12.39±2.59 pmol/L,较Sham组(40.98±1.95 pmol/L)显着下降(单因素方差分析F=98.173,P<0.001,应用Dunnett-t检验分别将各组与Sham组相比较,P值均小于0.001);处死前各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F=243.768,P<0.001),其中P组(50.33±3.13pmol/L)、E2+P组(53.41±4.79 pmol/L)与Sham组(41.11±3.88 pmol/L)相比孕酮水平升高(P=0.001、P<0.001),而Veh组(6.80±1.12 pmol/L)、E2组(8.28±2.04pmol/L)与Sham组相比孕酮水平显着下降(P值均小于0.001);(3)各组大鼠内耳总PMCA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m RNA转录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5.480,P=0.004)、(F=71.486,P<0.001);其中E2组、E2+P组、P组、Veh组PMCA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32±9.12%、94.28±9.85%、71.23±21.08%、77.28±11.20%,与Sham组(100.00±10.50%)相比较,结果分别为P=1.000、P=0.895、P=0.008、P=0.042;上述四组m RNA转录水平分别为103.93±4.25%、95.22±4.64%、47.89±6.83%、51.04±12.21%,与Sham组(100.14±5.82%)进行比较,结果分别为P=0.829、P=0.676、P<0.001、P<0.001;(4)各组大鼠内耳总Pend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F=0.911,P=0.477。结论:雌二醇水平降低可导致大鼠内耳总PMCA2 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而这种变化可以通过补充雌二醇逆转,血清孕酮水平变化对大鼠内耳PMCA2表达无影响;而雌二醇、孕酮水平变化对大鼠内耳Pendrin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第二部分雌二醇调控PMCA2的受体机制研究目的:在第一部分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一步对雌二醇调控PMCA2表达的作用方式进行探究。方法:(1)取同窝3日龄SD大鼠幼鼠断头处死,显微镜下取双侧内耳基底膜,分DMSO组(对照组)、DMSO+E2组(雌二醇处理组)、Ful+E2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Fulvestrant联合雌二醇处理组)、XCT+E2组(ERRα反向激动剂XCT790联合雌二醇处理组)四组进行组织培养。于培养24小时后开始分别予DMSO、DMSO和雌二醇、Fulvestrant和雌二醇、XCT790和雌二醇进行干预,每日一次,连续培养2日后应用q RT-PCR方法比较上述各组PMCA2 m RNA转录水平。(2)取同窝3日龄SD大鼠幼鼠内耳基底膜进行组织培养,取材与培养方法同(1)中所述,分为DMSO组(对照组)、DPN组(ERβ激动剂Diarylpropionitrile处理组)、XCT组(ERRα反向激动剂XCT790处理组)、PPT组(ERα激动剂PPT处理组)、Ful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Fulvestrant处理组)、XCT+PPT组(XCT790联合PPT处理组)、XCT+DPN组(XCT790联合DPN处理组),分别于培养24小时后分别按照分组名称所对应药物进行单独或联合干预,每日一次,连续培养2日后应用q RT-PCR比较各组PMCA2 m RNA转录水平;(3)取3日龄SD大鼠幼鼠内耳基底膜,运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方法验证Atp2b2基因上游是否存在可与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雌激素反应原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ERE)。结果:(1)四组SD大鼠幼鼠内耳基底膜PMCA2 m RNA转录水平存在差异(F=58.333,P<0.001);与DMSO组(100.04±3.06%)相比,XCT+E2组(106.85±9.24%)、Ful+E2组(108.52±11.32%)PMCA2 m RNA转录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472、P=0.307),而DMSO+E2组(163.35±8.49%)较DMSO组显着升高(P<0.001);(2)七组SD大鼠幼鼠内耳基底膜PMCA2 m RNA转录水平存在差异(F=33.945、P<0.001);与DMSO组相比,DPN组(133.96±6.92%)、PPT组(124.91±10.67%)PMCA2 m RNA转录水平显着升高(P值均小于0.001);而XCT组(84.84±11.21%)、Ful组(85.29±8.34%)、XCT+PPT组(85.45±8.67%)、XCT+DPN组(84.41±4.23%)PMCA2 m RNA转录水平较DMSO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8、0.008、0.005);DPN组较XCT+DPN组PMCA2 m RNA转录水平显着升高(P<0.001),PPT组较XCT+PPT组PMCA2 m RNA转录水平显着升高(P<0.001);(3)Atp2b2基因(转录产物为PMCA2)上游存在可与ERα、ERβ结合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即ERE序列。结论:ERα、ERβ、ERRα均在雌二醇调节大鼠内耳PMCA2表达过程中发挥作用;Atp2b2基因上游存在可与E2-ERs复合体结合介导雌激素效应的ERE序列。结合前期实验的结论,雌二醇可以通过经典的雌激素直接基因型信号通路参与耳石调节蛋白PMCA2的表达调控。ERRα可能在ERα、ERβ介导雌二醇调控Atp2b2基因转录及PMCA2蛋白表达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清雌二醇水平显着下降可能通过上述ER/ERR介导调节通路影响内耳PMCA2表达,使耳石钙代谢发生异常,导致耳石结构稳定性下降更易于脱落,从而引发BPPV,这可能是围绝经期女性易发BPPV的机制之一。

马聪[6](2020)在《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及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文中认为第一章 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目的 分析调查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中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常见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突变谱和频率,为本地区人群遗传性耳聋的预防及诊断奠定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自愿接受耳聋基因筛查的河北省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的非综合症耳聋患者51例以及听力正常者299例。对350例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与查体,血液标本的采集,然后提取血标本中的基因组DNA,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与耳聋基因芯片进行杂交以及洗涤,后对结果进行扫描判读与芯片结果的分析,对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SHI患者共有51例,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共检出17例,占33.33%,检出率由高到低为GJB2 SLC26A4 GJB3 mtDNA12SrRNA。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例数为8,占15.69%,235 delC检出6例,299-300 delAT合并235 delC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2例。SLC26A4基因突变7例,检出率占13.73%,其中2168 A>G杂合突变检出1例,IVS7-2 A>G突变检出5例,IVS7-2 A>G合并1229 C>T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1例。GJB3基因538C>T和mtDNA12SrRNA 1555A>G均质突变各检出1例,各占1.96%。299例听力正常组中检出突变共28例,占9.36%。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8例,占2.68%,GJB2 235delC杂合突变检出5例,GJB2 299-300delAT杂合突变检出2例,GJB2 299-300delAT合并235 delC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仅1例。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共14例,占4.68%,2168A>G杂合突变检出有4例,SLC26A4IVS7-2A>G杂合突变检出6例,1229C>T杂合突变检出仅1例,SLC26A41174A>T杂合突变2例,SLC26A4 2168A>G合并IVS7-2A>G的复合杂合突变检出1例。GJB3基因538C>T杂合突变共检出6例,本组未检出mtDNA12SrRNA突变。将听力正常的人群分为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及非高危组,其中耳聋突变高危因素组共22例,检出突变7例,占31.82%。GJB2基因突变检出1例。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4例。GJB3基因突变检出2例。mtDNA12SrRNA1555A>G突变0例。耳聋基因突变非高危组共277例,突变检出21例(7.58%)。其中SLC26A4突变检出10例,GJB2基因突变检出7例,GJB3基因突变检出有4例。将耳聋人群分为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30例学语前耳聋患者基因突变检出10例(33.33%),学语后耳聋21例检出共7例(33.33%)。通过统计学分析,耳聋患者组及听力正常组的耳聋基因检出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正常听力人群中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及非高危组的耳聋基因检出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学语前耳聋与学语后耳聋检出率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口耳聋主要致病基因。2.正常听力人群中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比非高危组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具有高危因素的听力正常者仍是耳聋基因筛查的重点人群。3.学语前耳聋患者及学语后耳聋患者都建议行耳聋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图[1]幅;表[5]个;参[27]篇。第二章 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目的 本研究运用遗传学方法对一近端指关节融合合并耳聋家系进行遗传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的分析,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原因,并对第二个孩子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该家系的临床病历资料,绘制家族系谱图,抽取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genomic DNA,gDNA),同时对样本进行浓度和纯度分析检测,后进行靶向基因的捕获测序,经过dbSNP,1000G,ExAC,和GenomAD数据库过滤,获取致病突变位点。使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共分离分析,在200例正常对照中筛查该突变位点出现的频率,并对蛋白质进行预测分析,包括结构功能等方面,明确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最后进行羊水穿刺检查确定第二个孩子是否携带该突变。结果 1.目标区域基因测序发现新的近端指关节融合合并耳聋家系致病基因为NOG基因位点c.690C>G(p.C230W);2.通过羊水细胞Sanger测序检测发现胎儿未携带致病基因。结论 近端指关节融合合并耳聋家系致病基因为NOG基因突变位点:c.690C>G(p.C230W),该突变位点为最新发现并首次报道。图[9]幅;表[2]个;参[15]篇。

胡健[7](2020)在《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350例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并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进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检测、分析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现、评估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研究SLC26A4基因在双侧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CI人群中突变分布情况,探讨SLC26A4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揭示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单侧CI的350例患者,收集包括病史、听力学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等术前资料,在知情告知后抽取外周静脉血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检测,并定期随访和评估CI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包括助听听阈、CAP及SIR得分、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的言语识别能力。将350例患者按基因检测结果分为SLC26A4基因突变组、其他基因突变组及阴性组,研究不同组间CI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的差异,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差异。用SPSS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因检测结果:350例患者行遗传性听力损失常见22个基因159个突变位点检测,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71例,GJB2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突变等其他基因突变患者89例,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患者190例。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0.29%(71/350),包括纯合突变25例、单等位基因突变18例和复合杂合突变28例;共检测到33种基因型,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型为c.919-2A>G/c.919-2A>G,占所有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的30.99%(22/71);共发现21种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919-2A>G,突变率为73.43%(52/71),等位基因频率为52.12%(74/142);其次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2168A>G,突变率为11.27%(8/71),等位基因频率为7.04%(10/142)。临床资料:350例患者包括男性190例,女性160例,男女比例1:0.84。汉族311例,少数民族患者39例。ABR检测提示700耳中有2耳ABR阈值<70dBnHL,61耳ABR阈值70-90dBnHL,637耳ABR阈值>90dBnHL。影像学诊断内耳畸形发生率为26.29%,其中EVA畸形55例,EVA+IP-Ⅱ畸形20例,IP-Ⅱ畸形3例,其他畸形14例(包括耳蜗发育不良畸形2例、双侧后半规管缺如1例、共同腔畸形1例、内听道狭窄1例,其他内耳畸形6例、中耳畸形3例),内耳结构正常258例。71例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男女比例1:0.92。142耳中ABR阈值>90dBnHL118耳,阈值70-90dBnHL22耳,阈值<70dBnHL2耳。SLC26A4基因突变组与其他基因突变组、阴性组的ABR阈值分布有显着性差异(χ2=15.786,P=0.01)。ASSR阈值在不同频率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χ2=64.784,P=0.000)。71例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中有47例EVA畸形,17例EVA合并IP-Ⅱ畸形,1例单纯IP-Ⅱ畸形,6例内耳结构正常,畸形率为91.55%。EVA畸形、EVA+IP-Ⅱ畸形在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组与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347,P=0.556)。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效果:安静环境下500Hz-4000Hz各频率助听听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显示SLC26A4基因突变组较其他基因突变组及阴性组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SLC26A4基因突变组CAP评分及SIR评分优于其他基因突变组(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组与其他基因突变组、阴性组的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识别率,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组在安静环境下中文短句较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SLC26A4不同基因型CI术后效果: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919-2A>G纯合突变组、c.919-2A>G单等位基因突变组、其他双等位基因突变组及其他单等位基因组各组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对各组之间内耳畸形分布行Fisher精确检验未见统计学差异(χ2=12.310,P=0.122);对各组之间各频率助听听阈及平均助听听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c.919-2A>G纯合突变组在500Hz频率助听听阈较其他单等位基因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各组CAP评分及SIR评分行方差分析未见统计学差异;对各组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识别率行方差分析提示,c.919-2A>G纯合突变组扬扬格词识别率优于其他单等位基因突变组(P<0.05)。结论:1.接受CI手术的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中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为c.919-2A>G,其次为c.2168A>G;最常见的基因型为c.919-2A>G/c.919-2A>G。SLC26A4基因突变是EVA畸形及EVA合并IP-Ⅱ畸形最主要的分子学病因,孤立的IP-Ⅱ畸形与该基因突变无明确关系,SLC26A4基因突变与其他常见的内耳畸形无相关性。2.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助听听阈及噪音环境下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基因突变患者及阴性患者相当,CAP及SIR评分优于其他基因突变患者,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率则优于阴性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人群中,c.919-2A>G纯合突变患者相比于其他单等位基因突变患者,有更好的CI术后助听听阈及扬扬格词识别率。3.SLC26A4基因突变及EVA畸形是CI植入的良好适应症,SLC26A4基因突变相关性听力损失及EVA患者在CI术后能获得较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薛文悦,陈正侬[8](2019)在《SLC26A4基因突变致前庭水管扩大听力损失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EVA)是儿童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最常见的内耳畸形之一。EVA患者通常出生后听力波动并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部分患者在头部轻度创伤或气压伤后出现突发性耳聋。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分析和小鼠模型建立等方法对前庭水管扩张相关听力损失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显示内淋巴囊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中阶扩大是耳聋非常重要的病理改变,内耳蜗电位的波动和下降是耳聋的直接原因。进一步的研究仍将继续,以帮助我们为前庭水管扩大的耳聋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张森[9](2018)在《Slc26a4基因L236P突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LC26A4基因编码的蛋白为Pendrin,该蛋白在内耳中主要在能够分泌阴离子的边缘细胞表达,是一个阴离子转运蛋白,用来维持内淋巴液电势和离子浓度。该基因的突变常常导致病人出现Pendred综合征和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并伴随内耳畸形,有的还会出现眩晕,耳聋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比较严重,有的比较轻微。为了探究该基因的致病机制,已经有很多文献对该基因进行了报道。有一篇文献报道在Slc26a4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小鼠听力完全丧失,多数小鼠有严重的平衡障碍。但是这些表型并不能模拟在人类患者中表现出的更加轻微的听觉和平衡的表型。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制作一个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的小鼠模型,通过对小鼠模型的分析研究,探究该基因的致病机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利用CRESPR/Cas9技术制作出了可以模拟人类患者的Slc26a4基因L236P突变的敲入小鼠模型,这个点突变在欧美国家非常常见,常在Pendrin综合征的临床筛查中被查出。在我们的实验中,用ABR测听和滚筒实验分别检测小鼠听觉和平衡功能,结果发现L236P小鼠(Slc26a4基因L236P突变的敲入小鼠)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和平衡障碍,与人类该基因突变患者表型相似。在听觉方面,比较轻微的占21.9%,非常严重的占37.5%;在平衡方面,30%的小鼠有明显的平衡障碍,表现出头部倾斜或者转圈,其他的仅从外观看似比较正常,这与人类患者表型比较相似。通过对听觉和平衡功能损伤非常严重的L236P小鼠内耳进行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基底膜铺片和扫描电镜,以及免疫荧光等实验,我们发现听毛细胞在小鼠出生后的7天之内还是正常的,而到了 15天则开始出现轻微的掉落,到一个月的时候毛细胞基本完全丢失。通过对平衡功能下降严重的L236P小鼠的前庭椭圆囊的观察,我们发现小鼠耳石膜和耳石明显异常,耳石不再定位在耳石膜上,耳石膜出现明显的断裂,并且耳石膜下方的感觉毛细胞的纤毛丢失严重。因此,Slc26a4基因L236P突变的敲入小鼠导致了小鼠内耳耳蜗毛细胞和前庭器官的异常,最终导致听觉和平衡功能障碍。由于不同的L236P小鼠表型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有的严重,有的轻微,为了寻找其原因,我们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与Slc26a4基因同家族的相关基因Slc26a6、Slc26a11、Slc4a1、Slc4a2、Slc4a3的mRNA的表达量,结果发现,Slc26a11基因的mRNA表达量有明显的上调,而其他几个基因则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小鼠听觉和平衡功能障碍比较轻微的小鼠中,很可能是Slc26a11的表达量上升弥补了 Slc26a4基因的缺失,从而使小鼠的听觉和平衡障碍得以减轻。

陈杰[10](2017)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基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和探讨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群体SLC26A4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52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运用直接测序法进行SLC26A4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2例未检出SLC26A4基因任何突变,8例检出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15例检出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27例检出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其中,42例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检出率高达80.8%;9例携带SLC26A4基因2168A>G突变,检出率约17.3%;3例携带SLC26A4基因1226G>A突变,检出率约5.8%。结论: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SLC26A4基因的突变发生率较高;其突变类型主要为IVS7-2A>G,其次为2168A>G,均表现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目的:分析和探讨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群体FOXI1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52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运用直接测序法进行FOXI1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1例检出F0XI1基因单杂合突变,占1.9%(1/52);21例检出FOXI1基因纯合突变,占40.4%(21/52);30例检出FOXI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占57.7%(30/52)。共检出3种同义突变:279G>A、651G>A和759T>C,其患者携带率分别为:76.9%(40/52)、1.9%(1/52)和 100%(52/52);1 种错义突变800A>G,其患者携带率为1.9%(1/52)。结论: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FOXI1基因的突变发生率较高;其突变类型主要为759T>C,其次为279G>A,均为基因的同义突变,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目的:分析和探讨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群体KCNJ10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52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运用直接测序法进行KCNJ10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49例未检出KCNJ10基因任何突变,约占94.2%(49/52);3例检出KCNJ10基因单杂合突变,约占5.8%(3/52)。3例单杂合突变均为错义突变812G>A的单杂合突变,此突变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结论: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存在一定数量的KCNJ10基因单杂合突变,其常见的突变类型为812G>A。KCNJ10基因单杂合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二、Pendrin蛋白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ndrin蛋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3)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NSHL基因的概述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NSHL基因
        1.1 GJB2基因
        1.2 SLC26A4基因
        1.3 MYO15A基因
        1.4 OTOF基因
        1.5 CDH23基因
        1.6 TMC1基因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NSHL基因
        2.1 WFS1基因
        2.2 KCNQ4基因
        2.3 COCH基因
    3 X-连锁隐性遗传性NSHL基因
        3.1 PRPS1基因
        3.2 POU3F4基因
        3.3 SMPX基因
        3.4 AIFM1基因
        3.5 COL4A6基因
第二部分 耳聋基因的常见检测技术概述
    1基因芯片技术
    2 一代测序技术
    3 二代测序技术
    4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第三部分 广西地区NSHL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病史采集方法
        3.5 相关医学检查
    4.实验方法
        4.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2 主要实验试剂
        4.3 HL基因芯片筛查
        4.4 全外显子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4.5 Sanger测序
        4.6 氨基酸保守性分析
        4.7 ACMG制定的变异解读标准
    5 研究结果
        5.1 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5.2基因检测结果
        5.3 新发现病突变位点氨基酸保守性分析结果
        5.4 HL家系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6 讨论
        6.1 MYO15A基因突变与NSHL
        6.2 TRIOBP基因突变与NSHL
        6.3 广西地区HL基因突变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非综合征性聋耳聋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雌二醇对内耳耳石调节蛋白PMCA2及Pendrin表达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去卵巢大鼠内耳PMCA2、PENDRIN蛋白表达水平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雌二醇调控PMCA2表达的受体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耳石调节蛋白在耳石形成及维持过程中的作用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6)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及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实验步骤
    1.2 结果
        1.2.1 非综合症型耳聋患者临床资料及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1.2.2 耳聋基因突变高危组及非高危组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1.2.3 听力正常就诊者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析
    1.3 讨论
        1.3.1 GJB2基因突变
        1.3.2 SLC26A4基因
        1.3.3 GJB3基因
        1.3.4 mtDNA基因
        1.3.5 耳聋基因突变相关的遗传咨询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遗传性耳聋基因学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资料采集
        2.2.1 基本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资料
        2.2.3 影像学检测
    2.3 基因检测
        2.3.1 实验原理
        2.3.2 仪器和试剂
        2.3.3 实验流程
    2.4 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1 声场助听听阈测试
        2.4.2 问卷评估
        2.4.3 言语识别能力评估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1.1 基本病史资料
        3.1.2 听力学检测结果
        3.1.3 影像学检测结果
    3.2 基因检测结果
        3.2.1 基因突变人数
        3.2.2 SLC26A4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3.3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资料
        3.3.1 性别及年龄
        3.3.2 其他病史资料
        3.3.3 术前听力学检测结果
        3.3.4 影像学结果
    3.4 SLC26A4 基因突变对CI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3.4.1 组间背景比较
        3.4.2 声场助听听阈比较
        3.4.3 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4.4 言语识别率比较
    3.5 SLC26A4 不同基因型对CI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3.5.1 SLC26A4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的畸形分布
        3.5.2 声场助听听阈比较
        3.5.3 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5.4 言语识别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SLC26A4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4.2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1 听力学表现
        4.2.2 影像学特点
    4.3 SLC26A4 基因突变与CI术后效果的相关性
        4.3.1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方法的选择
        4.3.2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术后疗效分析
        4.3.3 SLC26A4不同基因型的术后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SLC26A4基因突变致前庭水管扩大听力损失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VA的临床表型
    1.1 EVA的临床症状
    1.2 EVA的影像学表现
    1.3 基于EVA临床表型的致病机制假设
2 EVA致病基因及其功能
    2.1 EVA的突变基因
    2.2 SLC26A4表达产物及其功能
    2.3 用于EVA发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
3 EVA内耳的发育及听力损失机制
4 EVA患者听力波动性下降的机制探讨
5 总结与展望

(9)Slc26a4基因L236P突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耳聋的概述
        1.1 耳的基本结构
        1.2 耳蜗的基本结构及听觉机制
        1.3 耳聋的类型
        1.4 前庭的基本结构
    2 Slc26a4基因的概述
        2.1 Slc26a4基因的定位
        2.2 Slc26a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3 Slc26a4基因与耳聋
        2.4 Slc26a4基因在耳蜗内的表达
    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3.1 CRISPR/Cas9技术的优势
        3.2 CRISPR/Cas9技术在小鼠中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其他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Slc26a4基因L236P突变小鼠的构建
        2.2 反转录PCR和荧光定量PCR
        2.3 对小鼠前庭功能进行分析
        2.4 听性脑干反应检测小鼠听力
        2.5 扫面电子显微镜检测小鼠内耳形态
        2.6 小鼠耳蜗石蜡切片
        2.7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2.8 耳蜗基底膜铺片染色
实验结果
    1 Slc26a4基因L236P突变的小鼠的获得
    2 WT小鼠和Slc26a4(L236P)KI小鼠平衡功能的分析
    3 WT小鼠和Slc26a4(L236P)KI小鼠听觉功能的分析
    4 不同基因型的前庭和听觉障碍的统计
    5 Slc26a4 (L236P) KI小鼠中Slc26all基因mRNA上调
    6 WT小鼠和Slc26a4(L236P)KI小鼠内耳前庭导水管的观察
    7 WT小鼠和Slc26a4 (L236P)KI小鼠前庭椭圆囊扫描电镜观察
    8 WT小鼠和Slc26a4 (L236P)KI小鼠耳蜗毛细胞形态学观察
        8.1 耳蜗毛细胞HE染色结果
        8.2 耳蜗毛细胞扫描电镜结果
    9 免疫荧光检测Slc26a4 (L236P)KI小鼠毛细胞丢失时间
    10 Slc26a4基因的不同突变型小鼠的表型的比较
讨论
    1 Slc26a4 (L236P) KI小鼠是研究该基因致病机制理想的小鼠模型
    2 Slc26a4 (L236P)KI小鼠的pendrin蛋白可能失去了阴离子转运功能
    3 Slc26all基因对:Slc26a4 (L236P)KI小鼠起到了补偿的作用
    4 Slc26a4 (L236P)KI小鼠听觉障碍的致病机制
    5 Slc26a4 (L236P)KI小鼠平衡障碍的致病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F0XI1基因突变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KCNJ10基因突变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及病因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按字母排序)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Pendrin蛋白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SLC26A4基因致聋机制相关细胞实验研究进展[J]. 李悦,黄丽辉,赵雪雷,文铖,于一丁,李振坤.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6)
  • [2]碘离子转运体及其调控通路在肿瘤机制研究中的相关进展[J]. 黄凤艳,肖娟,肖强,王丽华,贾红英.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1(08)
  • [3]广西地区非综合征性聋家系耳聋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D]. 冯梦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甲状腺激素合成基因与碘代谢和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聂鹳颖,李明,孙殿军.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08)
  • [5]雌二醇对内耳耳石调节蛋白PMCA2及Pendrin表达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D]. 田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石家庄及周边地区人群耳聋基因突变分析及靶向测序发现综合征型耳聋家系NOG新突变[D]. 马聪.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胡健. 兰州大学, 2020(01)
  • [8]SLC26A4基因突变致前庭水管扩大听力损失机制的研究进展[J]. 薛文悦,陈正侬.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5)
  • [9]Slc26a4基因L236P突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D]. 张森. 山东大学, 2018(02)
  • [10]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基因分析[D]. 陈杰.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Pendrin蛋白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