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信令——ISUP消息解析

No.7 信令——ISUP消息解析

一、No.7信令——ISUP消息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献武[1](2018)在《基于IMS架构多协议信令网关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商用电话网依次经历了公共电话网、综合业务数据网和现阶段的IMS通信网。在专业通信领域也基本遵循了同样的发展轨迹,现阶段正在部署基于IMS架构的IP通信网。由于PSTN、专用ATM网络已经在专网中大量应用,新部署的IMS通信网必须支持多异构网间话音业务的互联互通。基于IMS架构多协议信令网关设备可完成PSTN、专用ATM网络的话音业务接入,实现与专用IMS网络话音业务的互联互通。对比分析了当前国内外IMS系统及边界网关设备的技术架构,研究了七号信令协议、ATM信令协议和会话初始协议等会话控制协议,分析了专用通信网中网关设备的功能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MS架构多协议信令网关设备软件框架和功能。设计了多协议桥接技术架构。针对专用通信领域中,不同通信系统使用了诸多话音业务信令协议,造成的话音业务互通困难复杂的问题。在分析各类信令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内部信令原语作为中间协议的方式,完成了各类话音信令协议的灵活适配,降低了信令互通的复杂度,提高了协议互通的可扩展性。设计了SIP协议栈分层架构。SIP协议栈软件化分为了SIP协议层、SDP协议层和ABNF解析层。SIP协议层实现SIP协议的头域处理,呼叫状态管理,事务控制,协议解析和组装功能。SDP协议实现SDP协议的解析功能。ABNF解析层完成对协议的词法解析功能。实现了各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与编码。其中,维护管理模块实现了设备的维护管理功能;号码路由模块实现了与目录服务器的协议处理功能、区域码信息管理功能;信令适配模块完成不同呼叫信令间的信令转换功能;SIP协议处理模块实现了SIP解析封装功能;NO.7信令处理模块实现了NO.7分析功能;专用ATM信令处理模块实现了ATM信令处理功能;接口适配处理模块实现了ATM驱动适配功能。对异构网络间话音业务互通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使用WinSIP软件和Abacus测试仪对设备的呼叫并发能力和业务适配能力进行了充分测试,结果显示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设计需求。

高韧[2](2016)在《固话侦管系统中七号信令部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来随着固定电话网的建设和固定电话的普及,利用电话网传播非法信息的行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希望采取技术手段来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部署一种固话侦听和呼叫管控系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而在这种系统中,监控七号信令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固话侦听和呼叫管控系统的总体结构,介绍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析了该系统中七号信令部分的功能需求,进而介绍了七号信令的标准、功能结构和基本格式,并举例说明ISUP信令中常用呼叫信令的格式。这些是设计七号信令部分的基础知识,为七号信令部分的设计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准备。接下来,本文通过对七号信令部分的基本功能进行分析,将其功能在多个层次上予以分解,进而提出了七号信令部分内部模块的划分方法,并规划了各模块的基本功能。接着,本文依次介绍了七号信令各个层次的信令的处理流程,其中重点是MTP2层的差错纠正技术。通过对该技术的研究,既为无感阻断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又对解决串接模式下线路误码频繁造成的MTP2层序数翻转问题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包括ISUP和TUP的多种基于信令欺骗技术的拦截方式,这些拦截方式的设计为通过七号信令的修改来管控非法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介绍了针对此固话侦听和管控系统中七号信令部分的测试方法,通过两组接入测试,四组信令拦截测试,五组呼叫拦截测试的测试结果,证明了七号信令部分的有效性和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戚东坡[3](2012)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区域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信业的快速发展,软交换技术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技术是将电信网由传统的电路交换方式向分组交换方式转变的关键技术。它兼容了传统的PSTN网络,促成了电信网与IP网的融合,使不同网络间协议能够互通。它对所有媒体流提供统一的承载平台,实现了呼叫控制与媒体承载的分离。本文基于软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区域交换中心(RSC)设备的部分软件功能。1.通过对对话实例的创建和呼叫状态机的设计,完成了用户呼叫控制和媒体转发功能;通过ISUP协议和SIP协议的互通,实现了呼叫信令的转接。2.在短消息收发过程中,实现了对基于MAP协议的MT消息和MO消息的处理和转发。从而完成了短消息的转发功能。3.对于用户漫游功能,实现了对漫游过程中的位置更新消息和插入用户数据消息的处理和转发,并且实现了漫游用户位置注销和用户数据删除过程的消息处理。4.实现了用户的带内和USSD方式注册消息的处理和转发。最后给出了上述功能在网络测试环境中的测试结果和分析,通过测试结果中的抓包和打印可以看出文中所提到的功能都已经实现,上述功能目前已经成功通过了验收测试。

余卿[4](2012)在《基于TD专网的软交换中心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软交换技术必将是未来通讯技术的主流。目前ISUP协议信令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TUP协议信令。相对于传统的H.323标准,SIP标准因其简单性和自由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MAP协议则早已经在核心网许多接口中使用。本文基于现有的几种常用的软交换信令协议SIP协议、ISUP协议和MAP协议,完成了一个支持这三种协议的3G专网核心网交换设备的软件应用层部分。对其设计思想和功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重点介绍了该设备支持的基本通信业务如ISUP-SIP会话功能、SIP-SIP会话功能、短信息功能和USSD业务功能等进行了流程的设计和开发。并且对上述几个功能设计了对应的现场测试用例,依照测试用例对该设备的这几个功能在测试现场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测试中出现的现象和网络抓包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所研究设计的交换设备能够很好的支持ISUP-SIP/SIP-SIP会话功能、短信息功能和USSD业务这些基本的3G网络通信业务。

王环[5](2010)在《朗讯5ESS-2000交换机ISUP信令消息及故障分析》文中指出文章阐述了朗讯5ESS交换机ISUP信令的消息结构及解析方法,并研究了ISUP信令故障处理方法。结合具体实例,将监视到的ISUP信令流进行解析;同时通过故障实例,分析了故障现象及解决故障的具体处理过程。在遇到信令故障时,如果能够运用文章所介绍的处理方法,对于故障的解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经验积累,就可以找出一些故障发生的规律及解决的方法与技巧。

翟丛[6](2010)在《基于软交换的ISUP电路管理优化方案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是业务驱动的网络,采用软交换技术,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及控制与承载分离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供。但软交换技术在大规模现场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承载网的质量保证和维护管理体制的适应性问题。本文对软交换系统中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DN User Part,ISUP)电路维护管理体制的优化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软交换的概念,给出了软交换系统的总体架构、软交换核心设备的结构及功能。研究了ISUP信令消息的相关理论知识及ISUP电路维护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软交换组网下ISUP中继电路维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接通率和话音质量的改善问题提出了ISUP局间校验和ISUP电路单通自动拨测的优化方案,给出了ISUP局间校验和ISUP电路单通自动拨测的设计原理、实现流程和验证方案,并对验证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李凌[7](2009)在《马鞍山联通数据固定网向NGN演进的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马鞍山联通和原马鞍山网通都有数据固定网,但都已运行多年,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安徽省,固网市场被中国电信所垄断,随着通信业重组的完成,如何用最少投资将现有两张网进行融合和演进,更好适应市场部门业务发展需要,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了马鞍山新联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马鞍山联通数据固定网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现网情况和市场需求,提出了向NGN网演进和与现网融合的设计方案。本文对软交换平台、中继媒体网关、接入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和IP承载网的设备选型进行了阐述;对各类设备、板件容量和数量进行了规划计算,对IP承载网路由协议算法进行比较选择;对VLAN配置方法进行了总结。本文对软交换本地和异地通信的话务路由和信令路由分别进行了分析。还对本地网某一端局长途业务量、中继网关的中继电路容量、IP包速率。以及AG接入媒体网关所需带宽进行了分析计算。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交换平台BHCA需求的计算;在中继媒体网关中采用不同压缩编码方式时输入中继速率与输出IP包速率(或带宽)的对应关系的分析与计算;在信令网关中不同信令链路速率与输出IP包速率(或带宽)的对应关系的分析与计算;设计网络性能综合指标测试及结果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实现原联通移动GSM和WCDMA网与原网通固定电话网的融合的综合虚拟网业务。加强新联通在综合电信业务市场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通信市场实现三分天下的目标。

张润建[8](2009)在《E1中继网关中七号信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P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相关技术的进步,VoIP技术不断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依赖VoIP技术和IP网络,企业就可以构建自己的通信系统,为企业内部提供通信服务。公共交换电话网络因其已有优势,拥有大量用户,还将长期存在并发展。因此VoIP技术需要支持IP网络与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之间通信的互通。中继网关负责完成IP网络与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之间信令和媒体的转换。本文首先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分析了E1中继网关产生的背景;然后给出了使用E1中继网关构建VoIP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介绍了采用VoIP技术进行通信的优点。接着介绍了七号信令网的组成,七号信令的功能级结构和七号信令的信号单元。其中重点分析了七号信令的功能级结构,对消息传递部分和用户部分的ISUP的功能作了详细介绍。本文重点论述了E1中继网关中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实现过程。E1中继网关中应用软件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增加了一个抽象的呼叫控制层,来对上层应用屏蔽不同呼叫控制协议间的差别。根据E1中继网关的功能要求和应用软件的结构,论述了消息传递部分和ISUP协议的设计,以及七号信令与应用软件交互部分的设计。在实现部分给出了各功能部分的实现过程,对主要的数据结构和主要的功能函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最后从功能、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对网关进行了测试,给出并分析了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反映网关可以支持七号信令并且运行稳定。

蔡洪[9](2008)在《IP多媒体子系统与WCDMA核心网融合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P多媒体子系统(IMS)是面向未来的开放式标准化系统。由3GPP R5中首先提出,并且被TISPAN采纳作为FMC的网络架构,是基于SIP协议并能提供IP多媒体应用的,与接入技术无关(支持2G/3G,Wlan,WiMax,固网宽带接入)的系统。基于IMS架构,可以提供IP电话、视频电话、即时消息及共享等业务。随着IP技术的普及,为IMS向个人用户提供IP多媒体等多样化的业务提供了带宽和技术的保证。ITU仅仅对IMS网络完成了标准制定,至于IMS与WCDMA核心层的具体融合方法并未作明确的说明。随着移动网络(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融合的必要性愈来愈突出。在国内该项工作尚处于试验网阶段,且网络融合的过程中伴随着WCDMA网络的演进,使得融合的方案变得复杂且多样。本论文对多种融合方案进行评价,在总结各方案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比较符合现阶段网络实际情况的优化方案。本论文研究是在通信计算机设备通用化的背景下完成的,目前网络计算能力的极大提高为IP协议广泛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使信令转换、媒体控制与承载分离等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能力的功能实现成为可能,使得WACDMA网元通过改造可以满足演进的需要。本论文通过对ITU定义的IMS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了解IMS定义的网元功能;通过对承载网络WCDMA核心网络进行分析,掌握WCDMA网络的网元、接口的功能,熟悉网络演进的技术发展;在对IMS与WCDMA核心网络演进各个阶段融合方案特点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一个研究内容“对WCDMA网络电路域/分组域的各种融合的方案进行评价分析,根据网络演进的路线提出合理的融合方案”。其次,在对IMS系统使用的会话控制SIP协议以及鉴权协商Diameter协议工作机制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典型业务场景业务的会话控制、媒体协商流程的解析及完善,完成了第二个研究内容“在信令层面完善典型场景的信令流程设计”。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一是结合移动网络的特点以及演进的路线提出符合现网条件的比较可行的网络拓扑的融合改造方案;二是结合典型的业务场景的信令网组网以及业务流程交互完成的详细设计方案。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融合过程中网络叠加必须面对的网络拓扑如何构架的问题以及典型业务场景下业务如何开展的问题提供了探索性的解决方案,在国内运营商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旭国[10](2008)在《基于3G和软交换的实时视频传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3G商用的来临,移动视频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移动和固网融合的视频业务无疑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它能更好的促进视频业务的发展,也能满足人们普遍沟通的需求。由于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在进行视频传输时的网络模型和传输协议等都各不相同,使得两网的视频互通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中,作者凭借丰富的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的网络规划项目经验,以及山东网通的网络维护经验,在深刻领悟整个通信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对视频融合的研究做了如下工作:首先给出了不同场景下异构网络实现视频互通的网络模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视频终端间的呼叫流程。接着提出了异构网络中实时视频传输的有服务感知的自适应服务质量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自适应服务质量算法,并且提出了未来IMS网络中视频互通的解决方案,进行了IMS与固定软交换、IMS与3G电路域视频互通的设计。最后,从异构网络使用的协议入手,深入研究了协议互通的呼叫流程,并通过实验实现了不同协议的互通,最终进行了视频互通网关模型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No.7信令——ISUP消息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7信令——ISUP消息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MS架构多协议信令网关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2.1 IMS架构
    2.2 信令协议
        2.2.1 SIP协议
        2.2.2 ATM信令协议
        2.2.3 NO7 协议
    2.3 关键技术分析
        2.3.1 多协议桥接技术
        2.3.2 SIP协议分层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业务陈述
    3.2 软件功能组成
    3.3 用例需求分析
        3.3.1 维护管理子功能
        3.3.2 信令适配子功能
        3.3.3 业务适配子功能
    3.4 功能需求分析
        3.4.1 维护管理功能
        3.4.2 信令适配功能
        3.4.3 业务适配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架构
    4.2 软件设计
        4.2.1 维护管理功能设计
        4.2.2 号码路由功能设计
        4.2.3 呼叫控制功能设计
        4.2.4 信令处理功能设计
        4.2.5 接口适配功能设计
    4.3 关键模块实现
        4.3.1 多协议桥接模块
        4.3.2 SIP协议处理模块
        4.3.3 业务适配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WEB管理功能测试
        5.2.2 网管代理功能测试
        5.2.3 呼叫业务功能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信令并发处理能力测试
        5.3.2 业务转发能力测试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固话侦管系统中七号信令部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固话侦管系统的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以及本人所做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固话侦管系统的七号信令部分概述
    2.1 固话侦管系统总体简介
        2.1.1 采集阻断部分
        2.1.2 语音控制部分
        2.1.3 配置管理部分
        2.1.4 七号信令部分
    2.2 七号信令的标准和功能结构
    2.3 七号信令的基本格式
        2.3.1 消息填充单元FISU
        2.3.2 链路状态信号单元LSSU
        2.3.3 消息信号单元MSU
    2.4 ISUP呼叫流程和基本呼叫信令的格式举例
        2.4.1 初始地址消息IAM(Initial Address Message)
        2.4.2 后续地址消息SAM(Subsequent-Address Message)
        2.4.3 地址全消息ACM(Address Complete Message)
        2.4.4 应答消息ANM(Answer Message)
        2.4.5 释放消息REL(Release)
        2.4.6 释放完成消息RLC(Release Complete)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话侦管系统的七号信令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3.1 固话侦管系统需要七号信令部分的功能需求
    3.2 七号信令部分内部模块设计
        3.2.1 初始化模块
        3.2.2 信令接收模块
        3.2.3 信令发送模块
        3.2.4 MTP2处理模块
        3.2.5 MTP3处理模块
        3.2.6 ISUP处理模块
        3.2.7 TUP处理模块
    3.3 七号信令MTP2层处理流程
        3.3.1 LSSU的处理流程
        3.3.2 信号单元差错率监视
        3.3.3 定位差错率控制
        3.3.4 流量控制处理流程
    3.4 七号信令MTP2层的差错处理技术和处理流程
        3.4.1 基本差错校正处理流程
        3.4.2 PCR差错校正处理流程
    3.5 七号信令MTP3层的处理流程
        3.5.1 信令链路倒换处理流程
        3.5.2 信令链路倒回处理流程
        3.5.3 强制重选路由处理流程
        3.5.4 受控重选路由处理流程
        3.5.5 管理阻断处理流程
        3.5.6 受限传递处理流程
    3.6 ISUP信令阻断处理流程
        3.6.1 正常情况下的ISUP信令处理流程
        3.6.2 串接模式下的ISUP信令阻断处理流程
        3.6.3 ISUP信令拦截方式
    3.7 TUP信令阻断处理流程
        3.7.1 正常情况下的TUP信令流程
        3.7.2 串接模式下的TUP信令阻断处理流程
        3.7.3 TUP信令拦截方式
    3.8 数据结构设计
        3.8.1 各收发队列
        3.8.2 呼叫会话过程队列
    3.9 接口设计
        3.9.1 外部接口功能介绍
        3.9.2 内部函数功能介绍
    3.10 程序实现
        3.10.1 运行环境
        3.10.2 软件主要函数实现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话侦管系统的七号信令部分的测试
    4.1 测试方法简介
    4.2 七号信令部分涉及的主要功能测试项
        4.2.1 串接接入测试
        4.2.2 信令监控功能测试
        4.2.3 呼叫拦截功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区域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论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区域交换中心概述
    2.1 区域交换中心功能概述
    2.2 区域交换中心运行的软件平台
    2.3 区域交换中心运行的硬件环境
    2.4 接口协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交换中心的相关协议介绍
    3.1 七号信令系统协议介绍
    3.2 SIGTRAN 协议介绍
    3.3 SIP 和 SDP 协议介绍
        3.3.1 SIP 协议介绍
        3.3.2 SDP 协议介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交换中心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区域交换中心软件模块的设计
    4.2 呼叫控制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呼叫控制子模块模型
        4.2.2 主叫状态机的设计
        4.2.3 被叫状态机的设计
        4.2.4 相关数据结构设计
        4.2.5 基本业务信令流程设计
    4.3 短消息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MAP 消息处理流程
        4.3.2 短消息处理模块设计
        4.3.3 相关数据结构设计
        4.3.4 基本业务信令流程设计
    4.4 漫游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漫游消息处理模块设计
        4.4.2 数据结构设计
        4.4.3 基本业务信令流程设计
    4.5 USSD 业务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USSD 处理模块设计
        4.5.2 数据结构设计
        4.5.3 基本业务信令流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网络测试环境介绍
    5.2 呼叫功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用户注册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用户正常呼叫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异常呼叫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短消息功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终端发起消息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 终端终止消息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漫游功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4.1 漫游用户位置更新测试结果与分析
        5.4.2 清除漫游用户数据测试结果与分析
        5.4.3 其它业务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TD专网的软交换中心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3G软交换信令与协议
    2.1 SIP协议简介
        2.1.1 SIP协议概述
        2.1.2 SIP网络元素
        2.1.3 SIP消息的描述
        2.1.4 SIP协议的实现机制
    2.2 ISUP协议简介
        2.2.1 ISUP协议概述
        2.2.2 ISUP的消息格式
        2.2.3 ISUP的消息类型
    2.3 MAP协议简介
        2.3.1 MAP协议概述
        2.3.2 MAP协议的使用场合和接口
        2.3.3 本文所涉及到的MAP业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交换中心概述
    3.1 区域交换中心概述
        3.1.1 网络中的位置
        3.1.2 硬件平台
        3.1.3 软件运行环境
    3.2 总体结构与功能
        3.2.1 RSC的功能
        3.2.2 RSC设备的性能参数指标
        3.2.3 RSC的结构模块划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SC应用层设计
    4.1 主要消息流程设计
        4.1.1 ISUP-SIP呼叫流程
        4.1.2 SIP-SIP呼叫流程
        4.1.3 USSD方式的鉴权流程
        4.1.4 短消息流程
    4.2 呼叫控制模块的设计
        4.2.1 呼叫控制模块结构设计
        4.2.2 CC模块的消息处理流程
        4.2.3 会话状态机的设计
    4.3 RTM模块的设计
        4.3.1 RTM模块结构
        4.3.2 RTM模块的消息处理流程
        4.3.3 USSD子模块的设计
        4.3.4 SMS子模块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用例设计及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测试用例设计
        5.1.1 ISUP-SIP通话测试用例
        5.1.2 SIP-SIP通话测试用例设计
        5.1.3 USSD注册过程测试用例设计
        5.1.4 短信息过程测试用例设计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注册鉴权过程功能测试
        5.2.2 ISUP-SIP全呼叫密话功能测试
        5.2.3 短信息全流程功能测试
        5.2.4 SIP-SIP呼叫流程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朗讯5ESS-2000交换机ISUP信令消息及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5ES S交换机IS UP信令解析方法
    1.1 IS UP信令的消息结构
        1.1.1 必备固定部分
        1.1.2 必备可变部分
        1.1.3 任选部分
    1.2 5ES S交换机IS UP信令解析方法
        1.2.1 必备固定部分的参数(F)
        1.2.2 必备可变部分的参数(V)
        1.2.3 任选部分的参数(O)
    1.3 解析实例
2 IS UP信令故障处理方法研究
    2.1 IS UP信令故障分析
    2.2 IS UP信令故障处理方法
3 结束语

(6)基于软交换的ISUP电路管理优化方案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继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1.2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
    2.1 软交换技术的概述
    2.2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2.3 软交换设备的结构及功能描述
        2.3.1 CSOFTX3000 软交换设备的物理结构
        2.3.2 CSOFTX3000 软交换设备的总体逻辑结构
        2.3.3 CSOFTX3000 软交换设备的功能描述
    2.4 软交换的优缺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SUP 概述
    3.1 ISUP 的功能
    3.2 ISUP 的协议栈结构
    3.3 ISUP 消息结构
    3.4 ISUP 消息类型编码及构成原则
    3.5 ISUP 电路维护的研究
        3.5.1 ISUP 电路管理涉及的表
        3.5.2 ISUP 中继电路状态解释
    3.6 ISUP 消息处理方式的研究
        3.6.1 消息在单板间的传递的路径
        3.6.2 ISUP 选择负责处理消息的模块的方式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SUP 局间校验的设计与实现
    4.1 ISUP 手动局间校验
    4.2 ISUP 自动校验电路两端的状态
    4.3 中继电路两端状态不一致时的修正流程
        4.3.1 本局电路状态为瞬态和未安装时的修正流程
        4.3.2 中继电路处于维护闭塞状态时的修正流程
        4.3.3 本局或对局回送的消息中标志电路上有呼叫的修正流程
    4.4 ISUP 局间校验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4.4.1 测试数据的配置
        4.4.2 测试数据的采集
        4.4.3 测试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SUP 电路单通自动拨测的设计与实现
    5.1 ISUP 电路单通自动拨测设计
        5.1.1 呼叫导通检验
        5.1.2 维护导通检验
    5.2 ISUP 电路单通自动拨测的实现流程
        5.2.1 ISUP 发起维护主动导通检验成功实现流程
        5.2.2 ISUP 发起维护主动导通检验失败流程
        5.2.3 ISUP 呼叫过程中发起主动导通检验成功处理流程
        5.2.4 ISUP 呼叫过程中发起主动导通检验失败处理流程
    5.3 ISUP 电路单通自动拨测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7)马鞍山联通数据固定网向NGN演进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课题背景
    1.2 NGN概念、相关协议、网络结构及主要网元
        1.2.1 下一代网的概念
        1.2.2 NGN网络的结构
        1.2.3 NGN的主要网元
    1.3 国内外关于NGN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网络商用情况
        1.3.1 NGN研究的最新进展
        1.3.2 软交换网络商用情况
第二章 马鞍山联通本地现有固定网络介绍
    2.1 马鞍山联通现有网络结构简介
        2.1.1 马鞍山联通数据骨干网现状
        2.1.2 马鞍山联通接入网现状
        2.1.3 原马鞍山网通固定网现状
    2.2 本地业务开展情况介绍
第三章 马鞍山本地软交换网络规划设计
    3.1 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业务量分析预测
        3.1.1 用户需求分析
        3.1.2 业务量分析预测
    3.2 网络演进和融合方案选择
        3.2.1 原有V5接入网和软交换互通
        3.2.2 直联小交换机引入软交换方案
        3.2.3 POTS用户接入软交换设备
        3.2.4 使用IAD进行固定电话融合
        3.2.5 利用EPON技术进行综合接入
    3.3 本地软交换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3.3.1 中继网关(TG)和信令网关(SG)
        3.3.2 软交换机(SS)
        3.3.3 软交换网元间协议选择
        3.3.4 信令网关SG与PSTN网及软交换机间协议
        3.3.5 中继网关TG、接入网关AG与软交换机间及媒体网关(除SG)间的协议
        3.3.6 TG间语音编码方式
    3.4 选定方案后软交换网络结构设计
        3.4.1 1+1互助双归属
=1)'>3.4.2 N+1备份(N>=1)
        3.4.3 媒体网关MG备份策略
        3.4.4 本次方案采用1+1互助双归属方式备份
    3.5 马鞍山软交换网络组网情况设计
    3.6 本地网端局之间用户的话路路由、信令路由以及主要设备功能
        3.6.1 软交换用户呼叫本地软交换用户
        3.6.2 软交换用户呼叫本地PSTN用户
    3.7 本地网用户与另一本地网用户长途通话的话路路由及信令路由
        3.7.1 本地网NGN用户呼叫另一本地网NGN用户的话务及信令路由
        3.7.2 本地网NGN用户呼叫另一本地网PSTN用户的话务及信令路由
    3.8 软交换平台、中继媒体网关、接入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和IP承载 网设备选型
        3.8.1 软交换平台选型
        3.8.2 媒体网关MG建设方案
        3.8.3 数据库设备选择华为SDC9300
        3.8.4 接入媒体网关采用华为UA5000设备
    3.9 承载方式选择
        3.9.1 承载网方式比较
        3.9.2 信令承载方式
        3.9.3 话路承载方式
        3.9.4 IP承载网
    3.10 各类设备、板件容量和数量的规划计算
        3.10.1 AG接入媒体网关UA5000板卡及容量配置计算
        3.10.2 媒体网关UMG8900接口板和处理板容量的计算
        3.10.3 IP承载网PE路由器端口板卡计算
    3.11 IP承载网路由协议算法的比较选择等
        3.11.1 距离矢量
        3.11.2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3.11.3 OSPF与IS-IS路由协议的比较
    3.12 网络的IP地址规划
        3.12.1 IP地址的分类及选择
        3.12.2 本次软交换设备IP地址类型的选择
        3.12.3 IP地址分配原则
        3.12.4 业务地址规划
    3.13 VLAN规划
        3.13.1 VLAN相关概念
        3.13.2 本次设计中涉及的VLAN相关概念
        3.13.3 具体VLAN配置事项
        3.13.4 本次设计VLAN规划
第四章 马鞍山联通固网NGN设计各项指标数据分析计算
    4.1 交换平台BHCA需求的计算——不同应用条件下BHCA的需求分析及计算
        4.1.1 BHCA不同应用条件
        4.1.2 马鞍山本地网软交换平台所需的BHCA计算
        4.1.3 全省所需总的BHCA需求
    4.2 信令链路速率与输出IP包速率(或带宽)的对应关系的分析与计算
        4.2.1 SG与传统程控交换网间的信令带宽计算
        4.2.2 SG网络侧信令带宽,信令IP包速率计算
        4.2.3 信令网关中信令链路速率与输出IP包速率(或带宽)的对应关系
    4.3 在中继媒体网关中采用不同压缩编码方式时输入中继速率与输出IP包速率(或带宽)的对应关系的分析与计算
        4.3.1 语音编码方式
        4.3.2 TG采用不同压缩编码方式输入中继速率与输出IP包速率的对应关系分析与计算
    4.4 本地网两端局之间的话务量,中继网关的中继电路容量、信令业务量、信令链路数、信令 IP包速率计算
        4.4.1 本地网两端局之间的话务量
        4.4.2 中继网关的中继电路容量
        4.4.3 中继网关的信令业务量和信令链路数
        4.4.4 TG网络侧信令IP包速率计算
    4.5 本地网某一端局长途业务量、中继网关的中继电路容量、IP包速率计算
    4.6 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的带宽要求分析计算
        4.6.1 河海大学闻天学院AG的话务带宽和信令带宽的计算
        4.6.2 荷西嘉园AG的话务带宽和信令带宽的计算
        4.6.3 开发区AG的话务带宽和信令带宽的计算
        4.6.4 教师新村AG的话务带宽和信令带宽的计算
        4.6.5 当涂营业厅AG的话务带宽和信令带宽的计算
        4.6.6 中兴T64G下挂OLT所需话务带宽和信令带宽的计算
        4.6.7 TG所需话务带宽计算
        4.6.8 出口总带宽需求
    4.7 网络性能指标分析计算及结果分析
        4.7.1 软交换对承载网QoS指标要求
        4.7.2 承载网的抖动、时延、丢包率等情况考息
        4.7.3 IP承载网络性能指标全套测试方案概述
        4.7.4 IP承载网络性能指标测试具体方案及结果分析
        4.7.5 IP承载网路由器测试方案
        4.7.6 功能测试
第五章 网络融合与新业务
    5.1 将原网通固话和联通GSM/WCDMA网进行融合
        5.1.1 网络拓扑及组网说明
        5.1.2 呼叫话务路由
    5.2 新业务流程
        5.2.1 SCP业务功能说明
        5.2.2 预付费业务组网及业务流程
        5.2.3 彩铃业务组网及业务流程
    5.3 其他新业务
    5.4 发展展望
附录1 H.248 MG注册流程
附录2 H.248 MG注销流程
附录3 AG-AG呼叫建立流程
附录4 TG-TG呼叫建立流程
附录5 AG-AG互不控呼叫释放
附录6 TG-TG呼叫释放
参考文献
致谢

(8)E1中继网关中七号信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中继网关产生的市场背景
    1.2 中继网关产生的技术背景
    1.3 中继网关的应用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七号信令系统概述
    2.1 七号信令简介
    2.2 七号信令网的组成
    2.3 七号信令的功能级结构
        2.3.1 消息传递部分的功能
        2.3.2 用户部分的功能简介
    2.4 七号信令的信号单元
    2.5 ISUP 协议介绍
        2.5.1 ISUP 的消息结构和编码
        2.5.2 ISUP 的功能和支持的业务
        2.5.3 ISUP 的呼叫建立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1 中继网关中应用软件的设计
    3.1 E1 中继网关中应用软件的架构
    3.2 七号信令协议栈的设计
        3.2.1 消息传递部分的设计
        3.2.2 ISUP 信令消息处理部分的设计
        3.2.3 ISUP 事件处理部分的设计
        3.2.4 定时器功能部分的设计
    3.3 其它功能部分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1 中继网关中应用软件的实现
    4.1 七号信令模块中用于传递信令消息两个结构体
    4.2 MTP 功能部分的实现
        4.2.1 MTP2 功能部分的实现
        4.2.2 MTP3 功能部分的实现
    4.3 ISUP 信令消息处理功能部分的实现
    4.4 ISUP 事件处理功能部分的实现
    4.5 定时器功能部分的实现
    4.6 其它功能部分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1 中继网关的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网关功能测试
    5.3 网关性能测试
    5.4 网关稳定性测试
    5.5 测试结果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9)IP多媒体子系统与WCDMA核心网融合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电信运营商网络演进的驱动
    1.5 网络的标准化构架趋势是IMS 业务开展的基石
    1.6 开展IMS 业务对于运营商的意义
2 IMS 系统功能模块
    2.1 IMS 体系架构概述
    2.2 IMS 核心-会话控制功能/应用环境论述
3 WCDMA 核心网络及接口分析
    3.1 移动网络的演进
    3.2 R4 网络以及网络接口
    3.3 R4 网络电路域网元接口
4 IMS 与WCDMA 核心网络技术融合方案优化
    4.1 构架在WCDMA-R4 上的IMS 网络拓扑方案选优
    4.2 关于融合方案的设计
5 对接协议以及呼叫流程解析
    5.1 SIP 概要
    5.2 SIP 呼叫流程
    5.3 DIAMETER 协议简介
    5.4 对于IMS 网络几种呼叫特定环境的信令流程研究
6 IMS 与WCDMA 核心网络技术融合信令部分演进及典型业务设计
    6.1 基于IMS 网络的信令控制层演进研究
    6.2 WCDMA 网络上IMS 的典型业务实现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与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3G和软交换的实时视频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各类视频通信系统介绍
    2.1 基于IP的H.323视频通信系统
        2.1.1 系统构成
        2.1.2 H.323通信协议栈
        2.1.3 RAS和Q.931消息
        2.1.4 呼叫流程
    2.2 基于SIP的软交换视频通信系统
        2.2.1 SIP的体系结构
        2.2.2 SIP呼叫流程
        2.2.3 SIP协议栈
        2.2.4 SIP消息
        2.2.5 SDP协议介绍
        2.2.6 RTP/RTCP协议
        2.2.7 软交换系统框架
        2.2.8 软交换视频系统组网
    2.3 基于H.324M的移动视频通信系统
        2.3.1 移动多媒体业务对带宽的需求分析
        2.3.2 H.324M/3G—324M标准
        2.3.3 两个3G终端之间的H.324呼叫流程
        2.3.4 3G终端与PSTN多媒体终端之间的H.324呼叫流程
        2.3.5 3G网络体系结构
第三章 异构网络视频互通解决方案
    3.1 互通系统的网络结构
    3.2 异构网络视频互通方案设计
        3.2.1 3G网络与H.323网络的视频互通
        3.2.2 3G网络与Softswitch网络的视频互通
        3.2.3 3G网络与H.323/Softswitch网络的混合视频
        3.2.4 异构网络视频组网需考虑的问题
    3.3 异构网络视频传输QoS
        3.3.1 自适应服务质量框架设计
        3.3.2 自适应的服务质量算法
        3.3.3 小结
    3.4 IMS视频互通设计
        3.4.1 IMS与电路域的互通
        3.4.2 IMS与软交换的互通
        3.4.3 IMS互通的网络实现
第四章 视频互通网关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H.323和SIP的互通需求分析
        4.1.2 ISUP/BICC与SIP的互通需求分析
    4.2 协议互通研究
        4.2.1 H.323和SIP的互通
        4.2.2 ISUP/BICC与SIP的互通
    4.3 协议互通实验
        4.3.1 软硬件平台搭建
        4.3.2 互通实现原理与过程
        4.3.3 互通实验结果
    4.4 VIG设计
        4.4.1 视频互通网关模型设计
        4.4.2 协议栈模块的架构设计
        4.4.3 ISUP/BICC-SIP视频互通模块的架构设计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No.7信令——ISUP消息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MS架构多协议信令网关研究与实现[D]. 马献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2]固话侦管系统中七号信令部分的设计与实现[D]. 高韧. 东南大学, 2016(03)
  • [3]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区域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D]. 戚东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4]基于TD专网的软交换中心的设计和实现[D]. 余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朗讯5ESS-2000交换机ISUP信令消息及故障分析[J]. 王环. 科学之友, 2010(09)
  • [6]基于软交换的ISUP电路管理优化方案的研究与实现[D]. 翟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
  • [7]马鞍山联通数据固定网向NGN演进的规划设计[D]. 李凌.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6)
  • [8]E1中继网关中七号信令的设计与实现[D]. 张润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9(S2)
  • [9]IP多媒体子系统与WCDMA核心网融合方案的研究[D]. 蔡洪. 重庆大学, 2008(06)
  • [10]基于3G和软交换的实时视频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 刘旭国. 贵州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No.7 信令——ISUP消息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