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技术论文_赵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临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临界,技术,燃煤,步法,污泥,超临界流体,模型。

超临界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坤[1](2017)在《清洁高效成超超临界技术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生物质混烧+区域供热+二氧化碳捕集+燃气轮机,这些复杂的概念结合到一起,将成为未来解决新建燃煤火电机组二氧化碳深度减排的主要技术路线。”在近日由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电力科技网承办、安徽安庆皖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超超临界机组技(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报》期刊2017-12-25)

潘丽[2](2017)在《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与污染排放之间的矛盾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洁净煤发电技术具有高效低排放的特征,其扩散应用是实现煤电洁净化转型的重要途径。研究我国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其在各地区所处的扩散阶段和扩散潜力,并分析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对在煤电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科学规划洁净煤发电技术在各区域的装机扩散,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75~2015年全国和各地区的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累计装机容量数据,采用Bass模型分析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和亚临界传统煤电技术扩散的时序特征;基于2006~2015年的累计装机容量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叁种发电技术在省域扩散的空间集聚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就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时间扩散特征分析表明,目前亚临界技术在各地区的扩散均已进入成熟阶段,市场趋于饱和;超临界技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快速扩散,在东中部地区的扩散已达到饱和状态,未来的扩散增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开始于东部地区,目前在东部地区扩散已进入成长后期,未来将减速增长,在中西部地区扩散处于成长前期,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2)空间扩散特征分析表明,2006~2015年间,亚临界技术的高扩散集聚区主要位于华北和华东地区,低扩散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华中地区,亚临界技术存在较为一定的集聚特征,这种集聚特征较为稳定。超临界技术省域扩散存在先增强后减弱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扩散集聚区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低扩散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存在较为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扩散集聚区主要位于华东地区,低扩散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3)面板计量结果表明,电力消费需求是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主导因素;节能减排政策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促进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着;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和西部地区影响为负,在东部地区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影响不显着;资源因素在全国和东部地区显着正向影响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在中西地区的影响不显着;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对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还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邢明飞,傅泽刚[3](2017)在《超临界技术在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流体具有热导率高、扩散传质力强等特点,尤其在环保领域,超临界技术在有机废水、城市污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处置方面具有优异的效果。但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很少有设置超临界技术的实验项目。通过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介绍、设备选型、溶剂选取以及超临界流体在环境工程方面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期培养学生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7年04期)

刘延磊[4](2017)在《超临界技术制备基于直接剥离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作为独特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导电性好等特点,其应用前景广阔。本论文采用超临界方法,实现在直接剥离石墨烯基体上对氢氧化镍、磷化钴、磷化镍纳米粒子的负载,并且探究了其在电化学领域的潜在应用,具体研究内容为:1、首先在NMP中将石墨剥离为结构完整的石墨烯片;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表面张力接近零、扩散能力强、低粘度等特点,将氢氧化镍纳米粒子均匀地负载在大比表面积的惰性石墨烯表面,制备电容器复合材料。作为对比,同时制备了其它碳基(如炭黑和还原的氧化石墨烯)的氢氧化镍复合材料。通过XRD、TEM、拉曼、XPS等方法分析了氢氧化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化学组分等。采用用电化学的方法(CV,GCD,EIS)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电容性能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基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具有超高的电容含量和优越的稳定性。2、通过两步反应过程在高温的条件下合成磷化钴纳米粒子/直接剥离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超临界流体将磷化钴粒子均匀负载在石墨烯片上。同时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磷化钴/石墨烯复合材料,并与不同碳基的复合材料进行比较。通过XRD、TEM、XPS等对磷化钴/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用电化学方法(LSV,Tafel斜率、EIS、CV)表征了复合材料的析氢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磷化钴/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水解反应中具有优异的析氢性能。3、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环境下,通过一步法反应制得磷化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同时,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磷化镍/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XRD、TEM等方法分析了磷化钴/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并用电化学的方法(CV,GCD,EIS)表征了复合材料的析氢性能,结果显示磷化镍/石墨烯复合材料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析氢效率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20)

毛健雄[5](2016)在《汽轮发电机组分轴高低位布置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严重雾霾要求改善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要求减排CO2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燃煤火电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适应我国能源革命对燃煤火电的要求,燃煤火电必采用更大容量、更高参数、更高效率、更低煤耗、更低排放和更加智能化的技术路线。面对挑战,超超临界技术从600℃等级向700℃,从一次再热向二次再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分析了现行的常规设计1 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技术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1 35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汽轮发电机组高低位分轴布置方案,并比较了该方案与现行的常规设计1 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分布式能源》期刊2016年03期)

樊文景[6](2016)在《用于超临界技术制备载药胶束的两亲聚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紫杉醇对于多种癌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紫杉醇药物的水溶性极差,这一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发现两亲嵌段聚合物胶束可以增强紫杉醇药物的水溶性。有机溶剂挥发法是制备该胶束的经典方法之一,但采用这一制备法制得的胶束中不可避免残留的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为此,本论文开发出一种新的无污染绿色环保的方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制备聚合物胶束,并在两亲嵌段聚合物的合成、聚醋酸乙烯酯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相行为、胶束制备、胶束的表征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合成了叁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链转移剂,用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认了产物的结构,用合成出的叁种链转移剂诱导醋酸乙烯酯单体的聚合。研究发现:以乙醇、二硫化碳、氢氧化钾和2-溴丙酸乙酯为原料制备的黄原酸盐链转移剂对醋酸乙烯酯单体的聚合起促进作用,并成功制备了聚醋酸乙烯酯。本文对醋酸乙烯酯单体的聚合条件进行优化,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链转移剂与引发剂摩尔比对醋酸乙烯酯聚合的影响。用凝胶色谱(GPC)测试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测试了所合成的窄分子量分布的聚醋酸乙烯酯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二氧化碳中的浊点压力,结果表明聚醋酸乙烯酯具有较强的亲超临界二氧化碳性。利用制得的聚醋酸乙烯酯作为大分子链转移,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为亲水单体,成功制备出两亲嵌段聚合物聚醋酸乙烯酯-b-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VAc-b-PEGMA),并将制备的两亲嵌段聚合物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制备聚合物胶束。用芘荧光探针技术测试了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其临界胶束浓度值为33.88 mg/L。用透射电镜(TEM)对胶束的形貌进行了观察,两种方法制备的胶束都呈现均一的球状结构。动态光散射(DLS)测试了胶束的粒径及粒径分布,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制备所得胶束的平均粒径要比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所得胶束的平均粒径要大,其平均粒径为476 nm。利用紫外-可见见光光谱对胶束的载药能力进行了测试,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制备的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要比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所得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7%和38.1%。通过对胶束性能的表征,说明本文制备的两亲嵌段聚合物可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制备胶束,其制备过程中只需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17)

宋岩[7](2016)在《超临界技术在重质油改质方法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几种先进的超临界技术在重质油改质中的应用,说明超临界技术在重质油改质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开发利用该技术将有助于合理利用重油,提高轻质油收率,避免常规技术改质的劣势。(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朱婧,王海靖,金君素[8](2016)在《超临界技术在煤炭清洁转化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煤炭清洁转化过程中的应用进展,主要包括在超临界发电、超临界煤气化、超临界煤液化以及超临界煤干燥等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并对未来超临界技术在煤炭清洁转化过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期刊2016年01期)

童克难[9](2015)在《超临界技术能引发固废处理领域的革命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危废以及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一向是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痼疾。长期以来,我国水处理行业有着“治污不治泥,污染大转移”的说法。虽然经过处理的废水可以达标排放,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尤其是危险废物)并未得到有效处置,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一直受人诟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5-12-15)

[10](2015)在《天津大学应用超临界技术实现木质素一步法制芳烃》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大学研发的的木质素一步法高效催化转化工艺——木质素提取芳烃技术已完成实验室工作,转入中试和成果转化阶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可从3 t木质素原料中提取近1 t芳烃。该研究以碱木质素为原料,采用钼基金属纳米催化(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09期)

超临界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与污染排放之间的矛盾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洁净煤发电技术具有高效低排放的特征,其扩散应用是实现煤电洁净化转型的重要途径。研究我国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其在各地区所处的扩散阶段和扩散潜力,并分析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对在煤电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科学规划洁净煤发电技术在各区域的装机扩散,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75~2015年全国和各地区的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累计装机容量数据,采用Bass模型分析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和亚临界传统煤电技术扩散的时序特征;基于2006~2015年的累计装机容量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叁种发电技术在省域扩散的空间集聚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就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时间扩散特征分析表明,目前亚临界技术在各地区的扩散均已进入成熟阶段,市场趋于饱和;超临界技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快速扩散,在东中部地区的扩散已达到饱和状态,未来的扩散增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开始于东部地区,目前在东部地区扩散已进入成长后期,未来将减速增长,在中西部地区扩散处于成长前期,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2)空间扩散特征分析表明,2006~2015年间,亚临界技术的高扩散集聚区主要位于华北和华东地区,低扩散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华中地区,亚临界技术存在较为一定的集聚特征,这种集聚特征较为稳定。超临界技术省域扩散存在先增强后减弱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扩散集聚区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低扩散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存在较为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扩散集聚区主要位于华东地区,低扩散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3)面板计量结果表明,电力消费需求是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主导因素;节能减排政策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促进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着;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和西部地区影响为负,在东部地区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影响不显着;资源因素在全国和东部地区显着正向影响超(超)临界技术扩散,在中西地区的影响不显着;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对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还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临界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坤.清洁高效成超超临界技术发展方向[N].中国电力报.2017

[2].潘丽.洁净煤发电技术扩散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3].邢明飞,傅泽刚.超临界技术在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能源与环保.2017

[4].刘延磊.超临界技术制备基于直接剥离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5].毛健雄.汽轮发电机组分轴高低位布置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技术[J].分布式能源.2016

[6].樊文景.用于超临界技术制备载药胶束的两亲聚合物研究[D].东南大学.2016

[7].宋岩.超临界技术在重质油改质方法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6

[8].朱婧,王海靖,金君素.超临界技术在煤炭清洁转化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J].化学工业.2016

[9].童克难.超临界技术能引发固废处理领域的革命吗?[N].中国环境报.2015

[10]..天津大学应用超临界技术实现木质素一步法制芳烃[J].石油化工.2015

论文知识图

国外大型CFB锅炉的发展历程国内CFB锅炉发展历程哈锅自主型300MWeCFB锅炉Fig.1.11Th...本文研究框架图爆管管子内壁氧化皮层研制中的800MWe超超临界CFB锅炉Fig.1...

标签:;  ;  ;  ;  ;  ;  ;  

超临界技术论文_赵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