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化性论文_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专化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寄主,棉蚜,毒素,线虫,病原,真菌,玉米螟。

专化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1](2018)在《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不同地理种群、不同田间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了解不同种群间是否产生寄主专化性和遗传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测序法测定了采自中国东北3种主要寄主植物(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和谷子Setaria italica)上的23个地理种群400头亚洲玉米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COI)基因的1 034 bp序列;利用DnaSP 5. 0和Arlequin3. 5. 1. 2等软件对亚洲玉米螟不同寄主种群以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系统进化发育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400条长度为1 034 bp的亚洲玉米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包含60个单倍型。亚洲玉米螟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 793±0. 01,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 916±0. 041之间。总基因交流水平较高(Nm=2. 67),总的群体Fst为0. 1579,不同地理种群的Fst范围在-0. 046~0. 627之间。总种群的Tajima’s D为-1. 73602,检验结果不显着,说明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未曾在近期经历种群扩张,群体大小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Fst=0. 16236,P <0. 0001),83. 76%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为16. 24%,不同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Fct=0. 01568,P> 0. 05)很小,遗传变异仅占1. 57%,说明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非其地理种群间或寄主种群间。各寄主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和寄主分布格局。【结论】亚洲玉米螟较强的迁飞能力(或随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使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虽其寄主范围较广,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以玉米、高粱和谷子为寄主的种群尚未产生寄主专化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良壮,刘南南,袁凤英,王桂清[2](2018)在《国槐溃疡病致病菌砖红镰刀菌毒素的寄主专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砖红镰刀菌为国槐溃疡病致病菌之一,深入研究砖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其毒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毒素浸种法,考察砖红镰刀菌毒素对国槐和其他19种植物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槐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随毒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即两者负相关;19种植物种子经毒素处理后,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生长或被促进、或被抑制、或不受影响,即表现出多样性,说明砖红镰刀菌毒素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该研究为国槐抗病品种选育和病害综合防控提供了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8年04期)

刘先宝,李博勋,蔡吉苗,陈奕鹏,黄贵修[3](2015)在《橡胶树多主棒孢寄主专化性毒素类型分化分析及新毒素蛋白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棒孢霉落叶病是橡胶树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在全球植胶区,该病害已经成为影响天然橡胶产量的重要限制因子,国内病情蔓延迅速。据报道,毒素是多主棒孢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且存在多个亚型。利用已公布的多主棒孢不同毒素蛋白亚型基因的特异引物对我国橡胶树多主棒孢的毒素类型进行了分子检测,研究发现:我国的橡胶树多主棒孢存在Cas2和Cas5两种毒素蛋白亚型,其中Cas5型为优势群体,并且为橡胶树上多主棒孢特有毒素亚型,而Cas2为橡胶树和其他作物多主棒孢共有毒素亚型。还有部分菌株未检测到cassiicolin毒素基因。在所有供试菌株中未发现Casl(主要存在于非洲和菲律宾橡胶树树多主棒孢)、Cas6(其他作物)、Cas3和Cas4(存在于橡胶树内生多主棒孢菌株)亚型毒素蛋白基因。研究中分离获得了一个与已报道毒素蛋白分子量存在差异的新毒素蛋白。这不仅有助于阐明橡胶树多主棒孢毒素类型及其致病机理,也可为作物多主棒孢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新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杨玉秀,贺红,徐燃,金华,邓志成[4](2013)在《广藿香青枯菌的PCR鉴定与寄主专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分离鉴定青枯菌,并进一步探讨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方法】采用组织浸泡划线法分离青枯菌;选用青枯菌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以广藿香、番茄与花生为材料,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法和苗期接种法,进行寄主专化性研究。【结果】根据分离菌株在2,3,5-氯化叁苯基四氮唑(TTC)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致病性回接实验和PCR鉴定结果表明,从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X6、HX13、HX15与HX17为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对3种寄主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HX15及HX17对广藿香的致病性明显高于番茄和花生;菌株HX6对3种寄主均有较强的致病性。番茄青枯菌GIM1.70对广藿香仅有弱致病性。【结论】从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中分离鉴定了4个青枯菌菌株,菌株HX15及HX17的寄主专化性较强,菌株HX6的寄主专化性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时焦,王凤龙,张成省,陈德鑫,张峻铨[5](2013)在《寄主专化性毒素及其在烟草上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真菌寄主专化性毒素的研究已在多方面开展,从产毒真菌的种类到毒素的化学结构,从毒素的检测到毒素的利用,从毒素的提纯到毒素的信号传导等。笔者就寄主专化性毒素的产毒真菌、提取与纯化、检测方法、作用机制、应用领域以及在烟草上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将寄主专化性毒素的研究引入烟草种质鉴定与抗病育种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吴蔚[6](2013)在《西葫芦寄主对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危害棉花、瓜类及多种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棉蚜由于长期在同种或同类植物上生活,形成了多种寄主专化型。但是,棉蚜种群内的这些寄主专化型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变?同域寄主植物对专化性有何影响?专化性改变过程中是否会伴随有蚜虫形态和寄主选择能力的变化?这些重要问题的结论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室内长期用单一寄主培养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为材料,从西葫芦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寄主利用、寄主选择和定位以及外部形态的数值特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阐明特定的寄主植物西葫芦对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寄主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不能直接互换寄主。棉花型和瓜型棉蚜都能较好地利用西葫芦寄主,且能在其上建立种群。棉花型棉蚜在西葫芦上连续饲养5代后获得了利用黄瓜寄主的能力,可以在黄瓜上存活并建立种群。但是,在西葫芦寄主上连续饲养7代后,棉花型棉蚜丧失了对原寄主棉花的利用能力,而转换成了瓜型棉蚜。瓜型棉蚜对西葫芦的利用能力较强,其在西葫芦寄主上的连续取食经历不能改变瓜型棉蚜的专化性,在西葫芦上连续饲养17代后仍不能利用棉花寄主。寄主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分别对其原生寄主棉花和黄瓜有很强的选择能力。在西葫芦上饲养多代后,棉花型棉蚜对棉花的选择率逐渐减小,饲养3代时棉花型棉蚜对棉花的选择率为37.14%,而饲养17代时选择率仅为2.86%。但是,在西葫芦上饲养后的棉花型棉蚜对黄瓜的选择率却逐渐增高,饲养3代后棉花型棉蚜对黄瓜的选择率为28.10%,饲养17代时对黄瓜的选择率达到了41.43%。瓜型棉蚜在西葫芦上饲养不同代次后依然只对黄瓜和西葫芦叶片具有强选择性,而对棉花叶片选择率依然很低。棉蚜形态的数值特征测定结果表明,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的数值特征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表现为瓜型棉蚜的各项形态指标均显着地大于棉花型棉蚜。随着在西葫芦寄主上饲养代次的增加,棉花型棉蚜的各项形态指标不断增大,且向瓜型棉蚜逼近,表现出前足和中足的腿节和胫节显着增长,并达到了瓜型棉蚜的水平。西葫芦寄主诱导了棉花型棉蚜足增长的现象,将有利于棉花型棉蚜在叶表多具长绒毛的瓜类植物上取食和定居。瓜型棉蚜经西葫芦上的连续代次的取食后,其各项形态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西葫芦寄主通过改变棉花型棉蚜的形态特征和寄主选择定位能力,从而打破棉花型棉蚜的专化性,并使其转换为瓜型棉蚜。棉蚜的寄主专化性是可以改变的,特定的寄主植物在棉蚜寄主专化性形成和保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梁新利[7](2013)在《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及豇豆上的取食经历对专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寄主专化型棉蚜(棉花型和瓜型)对不同植物的利用能力,以及在豇豆上的取食经历对棉蚜寄主专化性与蚜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分别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各10个克隆系对木槿、野菊花、番茄、玉米、萝卜、南瓜、马铃薯、豇豆等8种植物的利用能力研究表明,棉花型棉蚜的10个克隆系均能够利用木槿和马铃薯寄主,且其中的2个克隆系能利用豇豆寄主,10个克隆系均不能利用野菊花、番茄、玉米、萝卜和南瓜寄主。瓜型棉蚜的10个克隆系中有1个克隆系能够利用南瓜寄主,9个克隆系能利用马铃薯,7个克隆系能利用豇豆,而全部10个克隆系均不能利用木槿、野菊花、番茄、玉米和萝卜。马铃薯和豇豆均能被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部分或全部克隆系所利用。研究了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分别在豇豆和马铃薯寄主上取食不同代次后对棉花和黄瓜寄主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在豇豆上,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能长期建立种群。在马铃薯上,棉花型能存活3代以上,而瓜型棉蚜在第3代时没有仔蚜产生,不能长期建立种群。棉花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7代之后,仍可以利用棉花,但依然不能利用黄瓜。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17代之后,均可以利用黄瓜,但同时获得了利用棉花寄主的能力,能够在棉花上建立种群。在豇豆寄主上的取食经历改变了瓜型棉蚜的寄主专化性,但对棉花型棉蚜的专化性没有影响。测定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7代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棉花上饲养的棉花型棉蚜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着低于黄瓜上饲养的瓜型棉蚜。随着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棉花型棉蚜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不断增大,并且在第5代时达到瓜型棉蚜在黄瓜上的水平。但是瓜型棉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不随其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而发生显着变化,饲养的0-7代间酶活力保持相同的水平。对在豇豆上饲养了1-7代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分别转回到棉花和黄瓜寄主上生活1天后的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棉花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5代后转到棉花上生活时,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不断上升,但饲养7代后再转到棉花上时,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又降低到了棉花型的原始水平。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1-7代后,其再转到棉花上生活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随着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有先升高后又下降到棉花型原始水平的趋势,而转回到黄瓜上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随着在豇豆上饲养代次的增多而不断上升,并在豇豆上饲养3代后达到了瓜型棉蚜的原始水平。瓜型棉蚜在豇豆上饲养不同代次后,其转回到棉花和黄瓜上的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基本能达到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水平。豇豆寄主改变了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棉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灵活改变,棉蚜的寄主专化性很可能与其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蒲顺昌,秦丽,陈名君,蔡悦,黄勃[8](2013)在《马尾松林中球孢白僵菌寄主转移和专化性的SSR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孢白僵菌是一种最常见的虫生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安徽省麻姑山马尾松林的102株球孢白僵菌进行基因分型、寄主转移和寄主专化性研究。9对微卫星引物将102株白僵菌分成31个微卫星基因型。在这31个微卫星基因型中,有5种基因型株系为相对优势菌株,这5种基因型株系通过侵染不同寄主昆虫即寄主转移延续自身在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中的传播和流行,从而证实寄主转移是白僵菌群体中的普遍现象。同时,这些相对优势基因型并不是在各个月份均匀分布,在大部分月份中,存在1–2种优势度高的基因型。相同基因型株系可侵染不同寄主的结果揭示出白僵菌不仅在种的水平,而且在菌株水平上寄主专化性也较弱。正是白僵菌较弱的寄主专化性特征促使部分基因型株系通过寄主转移,在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中得以宿存和延续。(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杨玉秀[9](2013)在《广藿香青枯菌的致病力分化与寄主专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分离青枯病菌,在TTC平板鉴定及回接致病性试验的基础上,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考察了不同青枯菌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以多个广藿香青枯菌菌株及番茄青枯菌GIM1.7为供试菌株,以广藿香、番茄及花生为供试植物,考察了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情况。本研究有利于了解广藿香青枯菌的分化及寄主范围等,为广藿香的栽培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广藿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青枯菌的鉴定方法;并介绍了病原菌寄主专化性研究进展。2广藿香青枯病菌的分离及PCR鉴定以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浸泡划线法分离青枯病菌,经TTC平板鉴定及致病性回接试验筛选目标菌株。选用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特异性引物OLI1/Y2对分离菌株进行PCR扩增,其中,菌株HX6(本实验室前期分离)、PC10、PC30与PC50出现了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从感染了青枯病的广藿香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X6、PC10、PC30与PC50为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3广藿香青枯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以广藿香青枯菌菌株HX6为供试菌株,开展青枯菌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浓度对致病力的影响实验。不同生长时期青枯菌致病性试验表明,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青枯菌的致病力由弱变强,达到一定范围后,致病力变化不明显。不同浓度青枯菌致病性试验表明,致病浓度越高,致病力越强。以对数生长期、OD值为0.45(稀释10倍后测定)的菌液,配制成终浓度为2×108cfu/mL的菌液培养基,较适于致病性实验。不同青枯菌菌株的致病性试验表明,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菌株PC50及HX6致病力较强,接种6天后,植株病情指数接近100,而菌株PC10致病力较弱,番茄青枯菌菌株GIM1.7致病力最弱,表明广藿香青枯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4广藿香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研究以广藿香青枯菌菌株PC10、PC30、PC50与番茄青枯菌菌株GIM1.7为供试菌株,广藿香、番茄与花生为实验材料,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法和苗期接种法,进行青枯菌的寄主专化性研究。结果表明,广藿香青枯菌菌株PC10、PC30及PC50对广藿香的致病性明显高于番茄和花生,番茄青枯菌菌株GIM1.7对广藿香仅有弱致病性,表明广藿香青枯菌存在较强的寄主专化性。(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5-01)

王莹[10](2013)在《拟异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与其共生菌共生专化性、稳定性及其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EPN)是一种携带共生菌的昆虫寄生性线虫,具有宿主范围广、主动寻找宿主、对人畜以及环境安全、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生物防治因子。在这类生物防治因子中,线虫作为共生菌的传播媒介,对宿主昆虫起致病作用的是共生菌的代谢产物。所以研究昆虫病原线虫与共生细菌的共生关系是这类线虫作为害虫生物防治因子的基础。拟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oides)昆虫病原线虫DZ0503CMFT、RG081015及其共生菌嗜线虫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菌株DZ0503SBS1和DR186是由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昆虫病原线虫新属新种和共生菌新种,这一新类群是泛长叁角地区昆虫病原线虫优势类群。本论文探讨了这一新型共生复合体之问的共生专化性、稳定性及其致病性。采用的方法及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拟异小杆昆虫病原线虫DZ0503CMFT, RG081015的无菌卵在无菌培养基上离体培养为无菌侵染期幼虫,再各接入共生菌DZ0503SBS1和DR186培养。测试两种共生菌菌株对线虫的恢复发育、后代产量、雌雄比及形态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DZ0503CMFT在自身共生菌菌株DZO503SBS1中发育率显着高于其在DR186中的发育率。线虫DZO503CMFT在其自身共生菌的培养基上雌雄比为2.61,显着高于其在DR186中的雌雄比(0.63)。线虫RG081015在菌株DZ0503SBS1中的雌雄比为2.05略高于其在自身共生菌DR186中的雌雄比(1.79)。各组合的侵染期幼虫的形态差异不显着。说明线虫DZ0503CMFT和RG081015对沙雷氏菌的专化性不强。对线虫DZ0503CMFT, RG081015和共生菌DZ0503SBS1、DR186的4种单菌组合进行稳定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第1个侵染循环线虫带菌率均达到75%以上,对大蜡螟的致病性很强,72h内全部致死。随着单菌线虫在大蜡螟活体培养传代以后,线虫的带菌率均出现降低趋势:在5个侵染循环以后RG081015与菌株DR186和DZ0503SBS1的共生率降至50%;而线虫DZ0503CMFT与DR186的共生性随着传代培养显着降低,第3个侵染循环后几乎分离不到共生菌,但仍能较好繁殖。拟异小杆昆虫病原线虫RG081015线虫的携菌稳定性低于DZO503CMFT,可以携带2种嗜线虫沙雷氏菌;而DZ0503CMFT几乎不能携带非共生菌菌株DR186。DZ0503CMFT和其共生菌菌株DZ0503SBS1及与菌株DR186组合的带菌率和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都存在明显差异。而RG081015和共生菌菌株DZ0503SBS1及与菌株DR186组合带菌率相差20%,但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4-01)

专化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砖红镰刀菌为国槐溃疡病致病菌之一,深入研究砖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其毒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毒素浸种法,考察砖红镰刀菌毒素对国槐和其他19种植物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槐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随毒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即两者负相关;19种植物种子经毒素处理后,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生长或被促进、或被抑制、或不受影响,即表现出多样性,说明砖红镰刀菌毒素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该研究为国槐抗病品种选育和病害综合防控提供了新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专化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J].昆虫学报.2018

[2].李良壮,刘南南,袁凤英,王桂清.国槐溃疡病致病菌砖红镰刀菌毒素的寄主专化性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

[3].刘先宝,李博勋,蔡吉苗,陈奕鹏,黄贵修.橡胶树多主棒孢寄主专化性毒素类型分化分析及新毒素蛋白分离[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4].杨玉秀,贺红,徐燃,金华,邓志成.广藿香青枯菌的PCR鉴定与寄主专化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5].时焦,王凤龙,张成省,陈德鑫,张峻铨.寄主专化性毒素及其在烟草上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13

[6].吴蔚.西葫芦寄主对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

[7].梁新利.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及豇豆上的取食经历对专化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

[8].蒲顺昌,秦丽,陈名君,蔡悦,黄勃.马尾松林中球孢白僵菌寄主转移和专化性的SSR标记分析[J].菌物学报.2013

[9].杨玉秀.广藿香青枯菌的致病力分化与寄主专化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10].王莹.拟异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与其共生菌共生专化性、稳定性及其致病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在自然状态下的胰蛋白酶催化叁联体As...植物与病原菌基因对基因互作模式示意...琼脂免疫双扩散测定PAP抗血清的专L基因离体杂交的基因产物以及专化性一10梨火疫专化性引物的专化性4 南方根结线虫 Me3 毒性的专化性

标签:;  ;  ;  ;  ;  ;  ;  

专化性论文_王克勤,刘兴龙,邵天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