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现代化论文_苏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辩证法,中国,中国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科学院,强国富民,唯物辩证法。

中国社会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苏健[1](2019)在《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回顾、深入总结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话语体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研讨——2019年全国社科院系统社会学所所长会议暨青年论坛”近日在南京举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30)

郑镇[2](2019)在《新时代唯物辩证法“合理形态”的生成及其意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方法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作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和不同的理论功用。在革命时期,它的"合理形态"是"否定辩证法";在建设时期,它的"合理形态"是"建设辩证法"。与此相应,前者倚重于"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后者则倚重于"矛盾统一性"的作用。过去我国在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曾出现重大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适时地从"否定辩证法"向"建设辩证法"转化,以至于过分重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认识"建设辩证法"的理论形态,重视"矛盾统一性"的作用,对于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孙建华,于婉华[3](2019)在《“叁大改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以"一化叁改"为核心内容的"叁大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等,由此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叁大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使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陈文胜[4](2019)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长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如何接受产生于西欧工业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将新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世界强国的强烈愿望,为此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努力。一历史认知:工业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屈辱历史给世人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建设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国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本文来源于《毛泽东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韶兴[5](2019)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催生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主导现代化。政党政治与现代化的共生与互动,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演进的大逻辑。中国现代化的客观性内蕴政党政治的历史必然性,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赋予中国政党政治成长的社会主义规定性及其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百年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牵引下,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国家建构的宏阔实践中,以鲜明的"根本性的价值定位"、"前提性的理论引导"、"主导性的制度支撑"、"目的性的价值牵引"以及"关键性的政治保障",将自身价值与中国现代化融为一体并发挥统领性的主导作用,以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最独特的实践特征和最显着的文明贡献,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赢得了中国社会奋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巨变,进而深度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时代性变迁。这既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与中国现代化互动的经验集成与理论创造的核心标识,也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强大政党、从而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和价值引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乂凡[6](2019)在《多元现代化模式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是最先出现的现代化模式,但并不是现代化发展的唯一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伊朗、君主制的沙特阿拉伯等第叁种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引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其发展也呈现出诸多负面特征。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起决定性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春霞,过伟敏[7](2019)在《从近代大众纸媒看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是中西文化交融与大众纸媒发展的标志期,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在以近代纸媒为视角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与大众纸媒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大众纸媒对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在近代纸媒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大众的国民意识、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建筑事业也同步发展。这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适宜的人文土壤、经济保障、社会导向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乂凡[8](2019)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贡献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取代者,必然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完全发挥之后才会出现,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了共存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现代化也有了新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全球大肆发展之际,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却在落后国家开始实践,这有其必然性。认清这种必然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吹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端愈发明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时刻则会愈早到来。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除却意识形态的差别之外,此前诸多的差别特征逐渐消除,或者说对原有区分特征的定义被试错,二者之间的区分特征被重新定义。世界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性也在这种不断试错、重新界定区分特征时逐渐被人们认知。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实践基础和共同特点:即土地公有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则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地问题在各国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抑或是不发达国家,土地除了基本的粮食生产以外,更多地发挥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也不例外,土地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中国具有独特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制度几经变革,最终走向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土地问题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始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的土地问题,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外国等诸多矛盾的交融下,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解决。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新制度,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过程不仅是中国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一种反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也在随着中国现代化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具有公有制性质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前提是不变的,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中国的土地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更是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其演变历程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改革成果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当下,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定点扶贫、乡村振兴等实践的进行正是为了补足这一短板。农村现代化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土地所有制问题则是其基础和核心问题,厘清土地所有制与现代化的关系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是否能为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变革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作出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所面临的现实境遇有了新变化,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在新时代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挥土地公有制的优越性,带动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实现现代化,补足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来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超越了土地的界限,为整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世界各国解决土地问题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是对世界现代化模式的一种贡献,这种贡献最直观地表现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这种“新”是相对于以其他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来说的,尤其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出发,对现代化的起源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现代化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第一种现代化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唯一一种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的概念,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已经引领了世界数百年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的当下,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受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影响程度、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区别、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全球扩展的当下与未来的复杂关系,等等,首先需要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其次需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的背景及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除了作出诸多贡献之外,与其相关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的衰落、农村的荒芜、在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农村土地产生的价值却逐渐降低,等等。这些问题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厘清这些问题,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未来发展,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杨胜群,孔昕[9](2019)在《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基本设计。其中,最重要的设计有: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曹明[10](2018)在《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的第一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也是中共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为主题的代表大会。会议推动了马克思与中国的"第二次融合",形成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路径,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道路。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注重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序幕。(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中国社会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唯物辩证法作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和不同的理论功用。在革命时期,它的"合理形态"是"否定辩证法";在建设时期,它的"合理形态"是"建设辩证法"。与此相应,前者倚重于"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后者则倚重于"矛盾统一性"的作用。过去我国在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曾出现重大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适时地从"否定辩证法"向"建设辩证法"转化,以至于过分重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充分认识"建设辩证法"的理论形态,重视"矛盾统一性"的作用,对于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社会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1].苏健.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郑镇.新时代唯物辩证法“合理形态”的生成及其意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方法论的反思[J].东南学术.2019

[3].孙建华,于婉华.“叁大改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经济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

[4].陈文胜.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毛泽东研究.2019

[5].王韶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J].中国社会科学.2019

[6].张乂凡.多元现代化模式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19

[7].张春霞,过伟敏.从近代大众纸媒看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

[8].张乂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贡献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9].杨胜群,孔昕.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

[10].曹明.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初步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1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中国社会学界概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

标签:;  ;  ;  ;  ;  ;  ;  

中国社会现代化论文_苏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