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同体论文_吕世荣,张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同体,社会,马克思,人类社会,本质,唯物史观,命运。

社会共同体论文文献综述

吕世荣,张晗[1](2019)在《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家们考察社会共同体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局限于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脱离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各种共同体思想,割裂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联系。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据,以利益关系的存在状态为基础,从历史生成的视野来探求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既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又实现了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既体现在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他关于社会共同体演进过程的思想观点,也体现在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超越西方传统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既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也不能完整地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翁晓财[2](2019)在《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哲学史,人们对于社会共同体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历史上诸多的思想家在社会共同体上都发表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在社会共同体上提出了科学的观点和论证。然而,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花费时间去写作有关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专门的着作和文章,而是在其数量庞大的手稿、笔记以及其他着作中不断的有所提及,甚至于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他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用“社会共同体”这个名称来称呼,往往是用的共同体、社会以及联合体这叁个概念来称呼,这就使得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存在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其庞大的文献资料中抽丝剥茧地去寻找其社会共同体思想并加以整理和研究,同时将其于社会和共同体区别开来。而时至今日,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依旧存在很多的不足,而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却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对于马克思其他思想的研究。除此之外,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还散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深入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家和各地区的合作交流愈发的形式多样和盘根错杂。如何在全世界范围中构建一个有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社会共同体也日益被人们重视起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中的诸多超前观念正逐步被现实所证实,因此,对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也是社会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对理论的需求。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从中挖掘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而遵循历史的轨迹来辨证地探究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内在逻辑和意义。文章抓住了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和实践两条线索,围绕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目的,对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是在历史和实践之上展开研究的,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让社会共同体和人共同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才是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最核心的要素,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不同于社会和共同体。无论是社会、共同体还是社会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的联合体,是人们为了个人的或者集体的利益、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利益所自发或者被迫形成的联合体。但是,社会中,个人的利益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社会人们是为了共同体或者相似的个人利益而构成的联合体;而在共同体中刚好相反,人们构成的联合体以共同体的利益为纽带,人是共同体的附庸。与社会和共同体不同,在社会共同体中,并不存在人的利益和社会共同体利益冲突的问题,人和社会共同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同时社会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其具体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倩[3](2019)在《人类社会共同体结构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演变,同时结合各个时代不同的现实情况,立足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实际,阐明了未来人类社会联合方式的变化。马克思对于共同体的研究表明,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看,共同体始终是人们存在的方式,每一种共同体都满足了人类当时所处时代的需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新的需要的满足,因此,人类社会不断更替发展过程实质上也是共同体发展的自我更新。从当前的时代背景来看,全球化已经使世界各国成为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整体,追求构建符合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共同体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普遍共识,因此,探讨如何构建共同体以及怎样完善其结构就成为关键问题。通过马克思对共同体形态演变的过程考察可以发现,从人类史前时代、封建时代再到资本主义时代,共同体经历了由封闭共生型、个体依赖型到利益凝聚型的转变。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共同体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始终随历史变迁与时代进步不断向更高层次演进,在镌刻人类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寄托了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希冀与需求。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既致力于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同时也饱含对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深切关怀。通过对共同体结构发展的目标、要素及框架搭建的叁维探究,进一步深入了解共同体的发展趋势。以历史为起点,以现实为基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的继承,有助于突破既有共同体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结合各个国家及民族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共同体建构的当代探索。(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顺顺[4](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揭示社会共同体及其与个体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与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正确认识与把握共同体与人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理论视角,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演进提供科学指导。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社会共同体在逻辑前提、实现条件、价值旨归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的发展超越。(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宁乐锋,何艳[5](2018)在《“类”本质的主体自觉与现时代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对人类的"类"本质的实践及实现的主体自觉出发,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国家与国家的世界关系,自然生命共同体、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共同体建构上的必然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视域内对这一建构逻辑的审视,将为推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现实实践的契合和发展提供重要生长点。(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梁理文[6](2019)在《社会一体化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共同体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际湾区和欧盟一体化经验,重点从社会整合视角对大湾区发展进行深化研究。湾区既是要素高度集聚的经济体,也是高品质生活圈的代名词。由于权威缺失导致区域整合困难、"两制"差异制约公共产品供给合作、行政分割限制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内部竞争削弱政府间人才合作动力等因素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尚不具备一个成熟城市群应当具备的功能、格局和内部运行机制。必须创新大湾区合作协调机制,打造大湾区经济社会共同体,建设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扩展区域人才集聚效应,努力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最佳宜商宜业宜居的生活圈,进而成为世界人才和资本最强吸引力的经济圈。(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9年02期)

杨国斌[7](2018)在《广谱哲学视角下的社会共同体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共同体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人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已经成为处理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术语。运用广谱哲学的结构分析方法统一揭示这些共同体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邵发军[8](2018)在《现代性批判视阈下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代性批判为视阈来考察马克思"共同体家族学"的历史性演变及其特质,并通过对马克思现代性的社会批判及其重构社会共同体理论的分析,在自由与发展的双向度上来反思各种共同体的内在性限度及其人类的命运所遭遇的共同体境遇,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度地揭示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的价值旨趣之所在。(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宁乐锋,何艳[9](2018)在《历史维度下马克思人类社会共同体形态演进思想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维度下,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划分为传统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叁个阶段。共同体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是逐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过程,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向人本身复归和实现人占有人的本质的过程,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成为人的现实感性存在的过程。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正在为真正共同体的建设稳步奠定基础与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刘君博[10](2018)在《社会共同体人格权益的司法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下简称《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赋予检察机关在法定条件下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资格。随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8-29)

社会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纵观哲学史,人们对于社会共同体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历史上诸多的思想家在社会共同体上都发表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在社会共同体上提出了科学的观点和论证。然而,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花费时间去写作有关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专门的着作和文章,而是在其数量庞大的手稿、笔记以及其他着作中不断的有所提及,甚至于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他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用“社会共同体”这个名称来称呼,往往是用的共同体、社会以及联合体这叁个概念来称呼,这就使得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存在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其庞大的文献资料中抽丝剥茧地去寻找其社会共同体思想并加以整理和研究,同时将其于社会和共同体区别开来。而时至今日,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依旧存在很多的不足,而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却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对于马克思其他思想的研究。除此之外,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还散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深入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家和各地区的合作交流愈发的形式多样和盘根错杂。如何在全世界范围中构建一个有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社会共同体也日益被人们重视起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中的诸多超前观念正逐步被现实所证实,因此,对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也是社会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对理论的需求。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从中挖掘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而遵循历史的轨迹来辨证地探究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内在逻辑和意义。文章抓住了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和实践两条线索,围绕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目的,对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是在历史和实践之上展开研究的,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让社会共同体和人共同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才是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最核心的要素,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不同于社会和共同体。无论是社会、共同体还是社会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的联合体,是人们为了个人的或者集体的利益、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利益所自发或者被迫形成的联合体。但是,社会中,个人的利益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社会人们是为了共同体或者相似的个人利益而构成的联合体;而在共同体中刚好相反,人们构成的联合体以共同体的利益为纽带,人是共同体的附庸。与社会和共同体不同,在社会共同体中,并不存在人的利益和社会共同体利益冲突的问题,人和社会共同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同时社会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其具体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吕世荣,张晗.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性[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翁晓财.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张倩.人类社会共同体结构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兰州大学.2019

[4].王顺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解读[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5].宁乐锋,何艳.“类”本质的主体自觉与现时代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建构逻辑[J].学术论坛.2018

[6].梁理文.社会一体化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共同体范式研究[J].中国名城.2019

[7].杨国斌.广谱哲学视角下的社会共同体理论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邵发军.现代性批判视阈下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8

[9].宁乐锋,何艳.历史维度下马克思人类社会共同体形态演进思想论略[J].理论导刊.2018

[10].刘君博.社会共同体人格权益的司法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角直镇由镇民自发建起来的“土地庙”...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结构图5-21武康桥社区中心休闲活动场景示意...二(叁)社会共同体加速分化使社会出...该示意图只是大体上反映了单个家族或村...不同户外运动共同体成员角色的年龄结...

标签:;  ;  ;  ;  ;  ;  ;  

社会共同体论文_吕世荣,张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