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小说论文_陈思广,刘笛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战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马来亚,米高梅,族裔,气韵,民族性,张恨水。

抗战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广,刘笛[1](2019)在《艾芜抗战小说的巴蜀文化气韵》一文中研究指出艾芜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韵。如《山野》在艺术手法上,作家或通过叙述者对叙述手法与叙述时间的控制,即通过插入停顿、重复叙述、倒述等手段,改变文本的叙述时长,形成缓慢匀缓的速度与节奏,契合巴蜀之人安逸闲适与自由散漫的性情;或以简单的几个人物勾画出一场耿直燥辣、爱恨分明,充满激情的山地战,映现巴蜀儿女耿直燥辣、爱拼敢闯的人物性格。在人物塑造上,艾芜以蜀地民兵、荣归军人、逃兵以及难民等,构成了其抗战小说的人物全图,其中,又以荣归军人塑造最具特色。在小说意象的营建上,艾芜选取了具有典型巴蜀文学气韵的"洄水沱"意象,将表面上缓和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汇污积垢、杀机四伏的巴蜀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艾芜的抗战小说呈现出特有的巴蜀文化气韵,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庆妃,张嘉茵[2](2019)在《族裔政治与“他方”的战争——以陈河海外抗战小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投身国内抗战或在侨居地抗战不仅牵涉民族国家大义,也与他们具体的历史处境以及现实境遇有深刻的关联,抗日战争意味着族裔政治影响下的个人/族群选择。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抗日战争又是一场"他方"的战争。"他方"一方面指海外抗战在空间地理上与中国本土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指海外华侨华人参战立场的特殊性。陈河以海外抗战小说发掘加拿大华裔士兵、马来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秘史,重现海外华人的战争创伤,重建历史记忆。同时,突破中日二元视角,以及马华文学族裔历史书写的困境,为抗战文学增添华侨华人独特的战争体验和历史维度。(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勇彪[3](2019)在《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的银屏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赛珍珠是历史上首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她一生笔耕不辍,共有一百余部作品问世。其中,中国题材的小说最为引人注目,她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令当时西方对中国人丑陋"傅满洲"的刻板印象予以纠偏。正如美国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Jonathan D.(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9年03期)

李巧丽[4](2019)在《艰难的赋权之路——抗战小说中的贞操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以来,传统贞操观念在现代化大潮中艰难地发生着蜕变,然而,日军对中国妇女的强暴侮辱,强硬地打断了传统贞操的现代化之旅,对妇女贞操的期待,随着日军侵华深入益发强烈,多数妇女沦为贞操的祭品,可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底层妇女开始了抖落多重贞操束缚的现代化自我赋权之路。(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裘宇涵[5](2019)在《王鲁彦抗战小说中的军人性格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鲁彦的抗战小说,对从农民转变而来的军人群体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抗日战争唤醒了农民的国家意识,他们满怀爱国热忱与牺牲精神,弃农从军,走上抗日战场;性格的优点缺点在战争中显现出来,战争的大熔炉也给予其性格成长的机遇。抗日军人在被乡民误解时虽然难免郁闷甚至气愤,但自身的农家出身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乡民的误解,主动改善军民关系,携手抗战;儿童在军民关系的变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抗战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陈颖[6](2019)在《论徐吁“抗战小说”中的“人性与爱”》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作家,"人性与爱"是其作品永恒的母题。本文从这一母题出发,借助叙事学相关理论,探寻徐吁抗战题材小说人性叙事的两种模式,并在文学价值和当代文学史意义方面对其作品展开延展性思考。(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谢萍[7](2019)在《张恨水抗战小说中的民生问题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恨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家,以作品之多,读者之众享誉国内外。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宣传抗战,鼓励抗战,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战小说。在他的抗战小说中,张恨水谨遵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真实地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赞美了老百姓与抗日战士英勇抗敌的精神;与此同时,张恨水把视角伸向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问题上,在这里他看到了因为战争而造成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因此而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作者将这类问题在其小说创作中进行了充分展现。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生”思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首先,从民生问题的具体内涵、抗战派生出的民生问题来了解民生问题与抗战的关系。民生问题指的就是人民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和质量问题。张恨水意识到人民的生活会对抗战产生重大的影响,于是他拿起笔,在作品中揭示民生问题,以此唤醒民众的觉醒,号召其积极投身到抗日队伍中。其次,张恨水从小受到感时忧世、为人请命的文人传统的影响,同时为了呼应“反映民生”的文学创作热潮,张恨水将民众的生存处境、精神面貌记录到他的小说创作中。再次,以民生问题中的物质生活保障与精神生活的满足两大方面为依据,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张恨水抗战小说中民生问题书写的文学呈现。接着,结合张恨水揭露的战时民生问题,分析他在作品中所给出的出路。其一,他希望政府能够清明,官员能够廉洁;其二,张恨水的“侠义观”,使他希望社会上的豪杰能给予民众一些帮助;其叁,民众能够坚守自己的人格,不被外界的利益所诱惑。最后,张恨水抗战小说中“民生问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叁点。第一,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张恨水书写民生问题,是为了“揭出民生困苦、引起社会关注”。第二,在张恨水的一系列抗战小说中,他时刻关注着抗战形势、大后方经济状况与教育文化环境,并在战争局势好转后,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战后国家的建设上,为“抗战建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第叁,张恨水采用以暴露讽刺为基调的现实主义书写民生问题,突破了作者以往的创作风格,可谓是耳目一新。(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谢慧英[8](2018)在《中国现代性悖论的改造与调适——路翎抗战小说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性从发端之始就伴随着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可称之为"中国现代性悖论"。在叁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民族性的诉求压倒性地挤占了现代性的空间和进路。在鲁迅开启的五四启蒙文学传统和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路翎的抗战小说则试图以启蒙现代性提升民族性的品质,同时从民族文化和精神建设的需求出发尝试对五四启蒙现代性加以调适和改造,由此达成两者之间的"对接"与"合一",将现代性悖论关系进行了改造和调适。因此,路翎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指向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向度。(本文来源于《文化与诗学》期刊2018年02期)

韩元[9](2019)在《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西方的女权运动不同,第叁世界国家妇女解放运动是在男性领导下配合民族国家抵抗战争的,女性主义从属于民族主义。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批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如《苦菜花》《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及以之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国家视野中女性的叁个角色定位:作为劳动力与战斗力的女性,作为献祭子女的母亲,作为被男人窥视的压抑个体性欲的女人,来分析在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介质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强势地位,以及女性主义理念如何在部分作品中曲折幽微地闪烁其辞并在改编的过程中被不断改写诠释,但始终未能挣脱的从属与被支配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4期)

杨惠,谢家顺[10](2019)在《张恨水抗战小说《桃花港》史料的新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恨水先生一生创作过各类作品叁千多万字,其中小说共162部。~①在这162部小说中,部分作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原出版物缺失,使得小说原貌或具体发表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查考。写作并发表于抗战期间的长篇小说《桃花港》,即属于这类情形。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成舍我创办的香港《立报》,但由于年代久远兼战争破坏,(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9年01期)

抗战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投身国内抗战或在侨居地抗战不仅牵涉民族国家大义,也与他们具体的历史处境以及现实境遇有深刻的关联,抗日战争意味着族裔政治影响下的个人/族群选择。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抗日战争又是一场"他方"的战争。"他方"一方面指海外抗战在空间地理上与中国本土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指海外华侨华人参战立场的特殊性。陈河以海外抗战小说发掘加拿大华裔士兵、马来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秘史,重现海外华人的战争创伤,重建历史记忆。同时,突破中日二元视角,以及马华文学族裔历史书写的困境,为抗战文学增添华侨华人独特的战争体验和历史维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战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思广,刘笛.艾芜抗战小说的巴蜀文化气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陈庆妃,张嘉茵.族裔政治与“他方”的战争——以陈河海外抗战小说为中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杨勇彪.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的银屏演绎[J].新文学史料.2019

[4].李巧丽.艰难的赋权之路——抗战小说中的贞操书写[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5].裘宇涵.王鲁彦抗战小说中的军人性格刻画[J].抗战文化研究.2019

[6].陈颖.论徐吁“抗战小说”中的“人性与爱”[J].安康学院学报.2019

[7].谢萍.张恨水抗战小说中的民生问题书写[D].重庆师范大学.2019

[8].谢慧英.中国现代性悖论的改造与调适——路翎抗战小说再审视[J].文化与诗学.2018

[9].韩元.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J].学术月刊.2019

[10].杨惠,谢家顺.张恨水抗战小说《桃花港》史料的新发掘[J].新文学史料.2019

论文知识图

平顶山学院论文(11)平顶山学院论文(12)平顶山学院论文(2)平顶山学院论文(7)平顶山学院论文(5)平顶山学院论文(8)

标签:;  ;  ;  ;  ;  ;  ;  

抗战小说论文_陈思广,刘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