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分析论文_李智敏,李文巧,殷翔,黄帅堂,张军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貌,青藏高原,鄂尔多斯,油层,露天矿,环县,河网。

地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敏,李文巧,殷翔,黄帅堂,张军龙[1](2019)在《利用构造地貌分析日月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月山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和祁连-海原断裂等主边界断裂控制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块体内部,属于二级构造。该断裂构造地貌发育,研究其活动特征可获得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扩展的信息。文中以晚更新世以来清晰的地貌变形为重点,通过RTK测量方法获得沿断层走向的垂直位移量,基于断层生长连接理论,分析了日月山断裂的演化,并讨论其反映的动力学背景,主要获得了以下3点认识:1)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洪积扇和阶地等地貌内长约200km的3期断层陡坎的发育特征,将日月山断裂分为5段,最重要的分段位于第叁重迭区(CD-3)。2)日月山断层3期位移量分布形态反映了断层由多条次级破裂生长连接而成,处于断层生长连接的第二阶段。以CD-3为界,NW侧的断层持续生长连接;东南侧的断层活动时间相对较短,活动强度相对较弱。3)断层位移量分布曲线极值指示了应变集中和应力积累的位置。以CD-3重迭区为界,NW侧应力和应变主要集中在中部及断层重迭区,东南侧应力长期积累的范围则相对分散。应力状态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块体内部的顺时针旋转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邓猛,赵军寿,金宝强,胡勇,周军良[2](2019)在《基于古地貌分析的中深层沉积储层质量评价——以渤海X油田沙二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基础上,采用去压实和古水深校正方法对渤海X油田沙二段沉积后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划分出沟谷、凹陷、斜坡和凸起等4种地貌单元,并对地貌单元控制下的储层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沟谷、凹陷单元砂体厚度大,泥质成分少,压实、胶结作用弱,溶蚀作用强,储层物性好。凸起单元砂体厚度小,泥质成分多,压实、胶结作用强,溶蚀作用弱,储层物性差。斜坡单元砂体厚度较大,迎主河道方向,水动力较强,泥质成分较少,储层物性较好;而背对主河道方向,受凸起遮挡,水动力较弱,泥质成分较多,储层物性较差。生产动态数据表明,沟谷、凹陷单元钻井产能高,凸起单元钻井产能低,斜坡单元迎主河道方向钻井产能较高,背对主河道方向钻井产能较低。此外,综合考虑砂岩厚度、古水深和比采指数等因素,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3个。(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2期)

崔鹏艳,杨宫印,孔文琼[3](2018)在《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山西省数字地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础地貌数据,通过山西省边界矢量化,获取山西省地貌数据,并对其进行巨地貌单元、基本地貌类型、地貌成因类型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山地地貌占其总面积近2/3,基本地貌类型比较丰富,中海拔地貌、小起伏中山地貌分布广泛,在不同成因的地貌类型中,黄土地貌面积最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34期)

祝成宇,吴贵灵,王国灿[4](2018)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台阶式构造地貌分析及其对高原晚新生代扩展机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60-50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其进一步向欧亚板块之下的楔入作用造就了如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而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块分布着一系列高原残余地貌和地壳缩短变形等构造,是研究高原新生代扩展机制的理想场所。现在对东南缘的地貌结构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有渐变1和陡变2两种比较主流的认识。其中,下地壳流动模型在地貌上表现为向南东方向高程逐渐降低的过程;而若存在地貌地形陡变和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变形现象则说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扩展更符合陆内块体侧向挤出模型。基于30m分辨率的SRTM数据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结合野外地貌和(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期刊2018-10-21)

刘玄春[5](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延10油层组古地貌分析及沉积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富县组~延10油层组是早-中侏罗世地层中重要油气产层。该层砂体厚度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本文运用钻井剖面、岩心观察结合物性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和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富县组一延10油层组古地貌恢复、地层划分、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的系统研究,建立了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古地貌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1)在构造背景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环县地区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的解释,结合煤层标志层、地层等厚原则、旋回对比原则,将研究区富县组-延10油层组地层进行了划分,将延10段划分出延10_1、延10_2、延10_3、延10_4四个亚段,在地层划分基础上,对其不同区域地层进行了对比,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地层分层基础数据库。(2)运用前侏罗系古地质图法、井震结合法、地层厚度印模法对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延10油层组古地貌形态进行了恢复。研究区处于甘陕古河、庆西古河与镇北支河谷的交汇处,北部为姬塬高地,南部为演武高地,南北两侧发育低残丘及斜坡带,河道中间发育河间丘。古地貌特征的精细刻划为富县组、延10油层组沉积相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标志分析,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富县组及侏罗系延10油层组主要受西部及西南物物源控制,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心滩砂体为研究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在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4)在古地貌与顶面构造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古地貌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受后期构造抬升及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环县地区富县组及延10油层组顶面构造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鼻状构造,鼻状隆起带与古地貌高地走势基本一致,呈近东西向延伸;在古地貌谷坡处发育堤岸,低洼处发育心滩,古地貌对该时期的沉积相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4)

黄皓中[6](2018)在《基于无人机数据的露天矿叁维时空对比及微地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露天开采是指把露天矿体上部及周围的浮土和围岩剥去,在露天矿体上直接进行矿石的挖掘,作为一种开采成本较低且产量较高的生产方式,露天开采在国内外的矿山开采中占着极其重要的比例,但是露天开采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例如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开采过程中对原地貌造成破坏。露天矿开采完形成的矿坑或者废石形成的排土场,在一些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诱导下可能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于矿区的人员以及财产都是潜在的威胁,如何对露天矿采区边坡及表面进行时空对比分析成为了保证露天矿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快速全球或大区域对地观测的有效手段,低空无人机遥感具有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的特点,通过低空无人机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目标物影像,经过快速处理,可以获得目标区域的空间叁维信息,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目标区域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将传统的露天矿变形监测由二维拓展至叁维,由单一空间序列提升至时间空间序列,从而实现露天矿的叁维时空对比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梳理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工作特点以及工作流程。(2)分析了叁维时空对比分析的关键技术——点云的特点及其获取与处理方法。(3)从微地貌的层面,对微地貌的概念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4)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密云区首云铁矿为例,基于对该地区两次野外无人机数据的获取,对该矿区的地形因子进行数字提取分析,发现主矿坑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矿坑南部,尤其是矿坑东南部,形成了高坡度、高曲率、高地表粗糙度的人工阶地地貌。进而对该露天矿的四种微地貌类型进行提取,经过验证,效果良好,且与地形因子变化的结果一致。最后对矿区进行定量叁维时空对比分析,使用基于法向量的点云对比方法对两期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两期数据的变化较大,尤其是在矿坑东南处的人工地貌出现了深达82米的挖方区,并且挖方量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通过北京密云首云铁矿的应用实例研究,验证了基于无人机的露天矿叁维时空对比以及微地貌分析的可行性以及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胡玲玲[7](2017)在《基于DEM的地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而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形分析。该文以山西榆社地区一小流域为例,以1:50000扫描地形图为流域地貌分析的基础资料,建立DEM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貌特征提取,从而进行地貌分析。基于DEM进行坡度、坡向、起伏度分析,得到相应的统计数据;经过水文分析得到无洼地DEM、水流长度、汇流累积量、河网等数据。由此分析研究区地貌类型特征、地貌成因、河流的发育情况等,为研究区农业生产规划、灾害预测和防治等提供相关资料。(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7年03期)

刘方[8](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奥陶系古地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古地貌格局和古沟槽的分布影响了储层的形成、发育和天然气的富集。岩溶古高地、靠近侵蚀古沟槽的斜坡位置含气性较好,可能与大气水淋滤等因素导致的储层发育程度、物性好坏、不整合面之上盖层的封盖性等因素有关。因此,恢复奥陶系顶部风化壳的古地貌形态,对于认识该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探索其中的天然气藏形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1]。2.风化壳地震反射特征(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40: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6-10-15)

刘非非[9](2016)在《基于DEM的沂沭断裂带活动构造的流域地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流域地貌对断裂带构造活动的良好的指示作用,通过DEM数据实现对流域地貌的定量分析成为近年来新构造研究的热点。本文以SRTM DEM为数据源,在河网提取、流域分割等基本水文分析步骤的前提下,提取了山东省中部地区的白浪河、潍河、沭河、沂河4个跨沂沭断裂带的流域、共计98个亚流域的地貌参数,参数包括流域面积-高程积分(Hi)、河长坡降度(SL)、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与流域盆地形状指数(Bs)4个单一流域地貌参数及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at)的综合地貌参数。通过对各单一地貌参数统计结果进行分级处理,得到相应参数所指示的构造活动强度分布,并基于各单一地貌参数的分级结果,对各亚流域地貌参数等级进行算术平均化处理,得到相对构造活动强度的综合性参数。研究结果显示:1.区内98个亚流域Hi值均小于0.35,面积-高程积分曲线下凹形态特征显着,表明区域流域演化阶段属于老年期;2.4个单一流域地貌参数所指示的构造活动强度在沂沭断裂带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4条主干断裂之间及各断裂内部分段之间均呈现明显的差异:昌邑-大店断裂(F_1)北部和鄌郚-葛沟断裂(F_4)南部有较高的Bs值,SL、AF高值则主要表现在安丘-莒县断裂(F_2)南部区域,沂水-汤头断裂(F_3)中部和鄌郚-葛沟断裂(F_4)北部有较高的Hi、SL和AF值;总的来讲,AF和Bs与沂沭断裂带活动构造的空间关系较为密切,SL的异常峰值区很好的显示了历史强震发生地的构造活动强度,相比其他3个参数,参数Hi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程度较弱;3.按照Hamdouni和Irigaray的Iat值分级标准所得到的区域98个亚流域的相对构造活动强度分布显示,强构造活动区域集中在3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呈面状分布,范围较大,集中分布于沂沭断裂带马站-贾悦镇以北,且呈现出过汞丹山向SE方向的莒县方向延伸的状态;第二个区域,呈零散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沂南以东且断续向SE向的左山方向延伸;第叁个区域,呈规则的线状分布,沿东地堑的活动断层(F5)和F_1断裂分布。前两个区域与断裂带西侧的一组NW-SE向区域断裂具有密切空间关联性,第叁个区域与沂沭断裂带活动断层(F5)和F_1走向存在较强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占飞,刘静,邵延秀,张金玉,袁兆德[10](2016)在《基于LiDAR的海原断裂松山段断错地貌分析与古地震探槽选址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GIS平台的地貌因子渲染分析,对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地区古地震研究点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1∶1000)地貌填图,勾勒出研究点微地貌空间展布和断裂高精度几何形态。通过对松山古地震研究点2个新探槽的开挖,结合细致的探槽解译、地震事件识别与分期、年代学样品测试,得出5次37380±880BP以内的不连续古地震序列。通过对比此处已经开挖的各自相距不足150m、分布于断裂同一段落的4个古地震探槽的微地貌位置、沉积特征和地震事件信号强弱,发现即使相距不远,不同微地貌位置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现象也会有显着差别。这种差别凸显了古地震研究结果,如揭示的事件证据和个数等与探槽点位置的选取有较强的依赖性。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较低的地势、低能静水环境、高沉积速率、细粒的沉积物源区及连续的沉积环境是走滑断裂上开展古地震研究的优选地貌位置。实例表明,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研究点开展精细地貌填图揭示微地貌时空演化,从而在探槽开挖前对古地震研究点的构造地貌优劣进行充分评价是提高古地震研究质量的必要程序,同时也显示出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新应用。(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地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基础上,采用去压实和古水深校正方法对渤海X油田沙二段沉积后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划分出沟谷、凹陷、斜坡和凸起等4种地貌单元,并对地貌单元控制下的储层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沟谷、凹陷单元砂体厚度大,泥质成分少,压实、胶结作用弱,溶蚀作用强,储层物性好。凸起单元砂体厚度小,泥质成分多,压实、胶结作用强,溶蚀作用弱,储层物性差。斜坡单元砂体厚度较大,迎主河道方向,水动力较强,泥质成分较少,储层物性较好;而背对主河道方向,受凸起遮挡,水动力较弱,泥质成分较多,储层物性较差。生产动态数据表明,沟谷、凹陷单元钻井产能高,凸起单元钻井产能低,斜坡单元迎主河道方向钻井产能较高,背对主河道方向钻井产能较低。此外,综合考虑砂岩厚度、古水深和比采指数等因素,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3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智敏,李文巧,殷翔,黄帅堂,张军龙.利用构造地貌分析日月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J].地震地质.2019

[2].邓猛,赵军寿,金宝强,胡勇,周军良.基于古地貌分析的中深层沉积储层质量评价——以渤海X油田沙二段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9

[3].崔鹏艳,杨宫印,孔文琼.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山西省数字地貌分析[J].山西建筑.2018

[4].祝成宇,吴贵灵,王国灿.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台阶式构造地貌分析及其对高原晚新生代扩展机制的启示[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2018

[5].刘玄春.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延10油层组古地貌分析及沉积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6].黄皓中.基于无人机数据的露天矿叁维时空对比及微地貌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7].胡玲玲.基于DEM的地貌分析[J].华北国土资源.2017

[8].刘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奥陶系古地貌分析[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40: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2016

[9].刘非非.基于DEM的沂沭断裂带活动构造的流域地貌分析[D].鲁东大学.2016

[10].李占飞,刘静,邵延秀,张金玉,袁兆德.基于LiDAR的海原断裂松山段断错地貌分析与古地震探槽选址实例[J].地质通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塔中北斜坡坡鹰山组层间岩溶古地貌图良里塔格组沉积前岩溶发育模式良五段沉积时期岩溶发育模式东甸子梁地区甸子梁面空间分布的总体...洮河水系位置图野外调查观测点分布情况

标签:;  ;  ;  ;  ;  ;  ;  

地貌分析论文_李智敏,李文巧,殷翔,黄帅堂,张军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