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夹持论文-马辉,张文胜,曾劲,武爽

非对称夹持论文-马辉,张文胜,曾劲,武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对称夹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裂纹悬臂梁,非对称夹持,有限元,边界偏移量

非对称夹持论文文献综述

马辉,张文胜,曾劲,武爽[1](2017)在《非对称夹持的裂纹悬臂梁振动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悬臂梁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带有单边裂纹和非对称夹持的悬臂梁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悬臂梁在偏移边界与裂纹耦合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揭示了系统振动与悬臂梁边界偏移量和单边裂纹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裂纹深度、位置以及偏移边界的前提下,当裂纹位于下方时,随着边界偏移量的增加,振动响应中的二倍频幅值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由于偏移边界会改变梁的刚度,其振动响应结果类似于单边上裂纹,当偏移边界处于特定点时,其导致的类上裂纹效果和下裂纹在结构上达到对称,此时系统二倍频消失,且偏移边界离此特定点越远,系统的非线性越强;当裂纹位于上方时,随着边界偏移量的增加,振动响应中的二倍频幅值出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这也是由于偏移边界导致的类上裂纹效果和上裂纹处于同侧增强了系统非线性造成的。(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12期)

温建明,程光明,马继杰,曾平,阚君武[2](2016)在《基于非对称夹持的压电旋转驱动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新型非对称夹持压电旋转驱动器。通过对称性电信号激励粘贴在基板上的压电晶片,使基板自由端带动质量块非对称地往复摆动,进而产生非对称的惯性驱动力,实现压电旋转驱动器的定向运动。研制了非对称压电惯性旋转驱动器样机,搭建了驱动器的测试系统,对驱动器步长、摩擦力矩、载荷特性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驱动器在电压为15V、频率为10Hz、夹持差为3mm时,步长分辨率为1.82μrad,摩擦力矩为2.475N·mm条件下的最大输出载荷为0.122N。(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马继杰,张海滨,程光明,曾平,温建明[3](2015)在《变正压力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以非对称机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为驱动元件,支撑面之间正压力可以改变的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分析了该驱动器的运动机理,建立了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的仿真分析模型,研制了实验装置,并采用ANSYS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对比的方式,探讨了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在对称方波激励电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加速度响应情况。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对称方波激励电信号作用下,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具有较好的惯性冲击特性。试验研究了变正压力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激励电信号频率条件下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在夹持差为4mm,激励电信号电压为30V,激励电信号频率为5Hz,压电振子与接触平面之间夹角为50°时,研制的压电旋转驱动器能够明显减少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回退的现象,可实现稳定单向旋转。(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程光明,张海滨,温建明,李新辉,曾平[4](2015)在《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型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的研究方案。该驱动器以压电双晶片振子为驱动元件,采用对称方波电信号为激励信号。通过特殊设计的非对称夹持结构,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可产生明显的惯性驱动力差,实现单向旋转动运动。建立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压电旋转驱动器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压电旋转驱动器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进一步设计研制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样机,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证明研制的样机可以实现大行程(360°)、高分辨率(2μrad)、高旋转步长(146.36μrad)的稳定转动。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吻合较好,表明研制的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具有定向驱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7期)

高群,周鹏骥,王晓东[5](2014)在《一种非对称式压电驱动微夹持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管类(直径0~300μm)零件的夹持需求,基于有限元分析设计了一种非对称式压电驱动的微夹持器.该微夹持器采用柔性铰链实现压电陶瓷输出位移的传递和放大.采用平行四杆机构实现夹钳末端的平行移动.通过检测柔性铰链处应变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夹持力和位移信息.微夹持器的实验特性显示位移的放大倍率为5.6倍,夹持器末端夹钳可以实现平行移动.力和位移标定实验中显示夹持力的分辨力在2.41 m N,位移的分辨力在0.22μm,且力/位移与应变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采用增量式PID的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力/位移的闭环控制.以微型玻璃管(直径150μm)夹持为例,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显示,系统的力/位移控制可以实现无超调.实验结果表明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可以实现对本微夹持器力/位移的准确、稳定控制.(本文来源于《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张海滨[6](2014)在《变摩擦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惯性压电驱动器研究现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机械设计出发,提出利用非对称的机械夹持结构,实现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产生往复不同的惯性冲击力。经过对现代摩擦学理论的分析,通过改变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在接触面上运动时的接触正压力或摩擦系数的方式来改变驱动器旋转运动时与接触平面之间的接触摩擦力,实现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单向旋转运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的研究现状,采用对称方波电信号实现对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的激励,通过改变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与接触平面之间的摩擦力,并与驱动力相配合,从而增大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旋转步长的同时实现稳定单向旋转运动。2.分析了压电双晶片振子自由端挠度以及惯性冲击力幅值公式,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分析了压电双晶片振子结构参数对自由端挠度幅值和惯性冲击力幅值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压电双晶片振子的结构尺寸。3.根据非对称夹持悬臂式压电双晶片振子的运动特性,对其有限元模型进行简化,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对称夹持与非对称夹持两种不同机械夹持条件下压电双晶片振子的模态振型曲线及前叁阶固有频率。通过ANSYS仿真和试验对比分析了对称夹持和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的瞬态位移以及加速度的差异。试验测试和仿真分析了不同夹持差、驱动电信号频率条件下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的惯性冲击力性能,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得出在夹持差为4mm,驱动电信号频率为10Hz时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能够产生较大的惯性冲击力。4.根据定摩擦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运动原理,研制了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样机。建立了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双晶片振子的动力学方程,根据动力学方程搭建了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振子以及定摩擦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Simulink仿真模型。对定摩擦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旋转位移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得出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在5Hz时能够稳定旋转运动,但有回退。研究了不同驱动电信号频率、不同电压幅值以及不同冲击质量块质量作用下定摩擦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旋转步长的变化规律。5.根据变正压力和变摩察系数两种原理分析了变摩擦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运动机理,设计了具有犁沟效应的楔形摩擦足结构,通过SFT-2M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不同接触摩擦副时楔形摩擦足顺逆摩擦系数,得出具有最大顺逆摩擦系数差的接触摩擦副。试验测试了不同驱动电信号频率以及旋转角度下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旋转步长,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夹持差为4mm,驱动电信号电压为30V,驱动电信号频率为5Hz,旋转角度为50°时,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能够实现定向稳定旋转,激励电信号频率为19Hz时,变正压力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具有较好的线性度。采用顺逆摩擦系数差值较大的接触摩擦副,对变摩擦系数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夹持差为4mm,驱动电信号电压为30V,驱动电信号频率为5Hz时,变摩擦系数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能够减弱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回退的现象,在激励电信号频率为10Hz时,驱动器可控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4-04-08)

李晓韬,程光明,杨志刚,马希里,曾平[7](2010)在《应用惯性冲击原理的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旋转驱动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压电驱动器主要使用非对称锯齿波电信号驱动压电晶体实现驱动的现状,采用对称电压信号驱动压电振子,设计了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旋转驱动器。用对称波电信号作用在压电双晶片振子上,产生正反两个方向大小不同的周期性惯性冲击力,驱动机构实现旋转位移。建立了压电旋转驱动器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非对称夹持旋转驱动器实现大小不同惯性冲击力的原理以及压电旋转驱动器的运动过程。组成了压电旋转驱动器的测试系统,在不同电压幅值、频率的方波激励下,对压电旋转驱动器的平均步长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旋转驱动器能实现较稳定的单向转动,最大行程为360°,最大承载能力超过300g,步长分辨率为5μrad,最大转动速度为4000μrad/s;驱动器样机在20V、2Hz的方波激励下,平均运动步长为12μrad,转动速度为24μrad/s。(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0年01期)

杨宝岩[8](2007)在《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惯性冲击旋转驱动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压电型精密驱动器的研究现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式微型惯性压电移动机构驱动理论及实验研究”,提出利用悬臂式压电双晶片振子作为驱动元件,利用非对称夹持惯性冲击原理致动的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惯性冲击旋转驱动器,并从理论与试验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压电材料特性的分析,说明了可以采用压电双晶片作为实现惯性冲击的基本元件。论述了利用压电双晶片振子构造的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惯性冲击旋转驱动器的驱动机理,分析了驱动器的运动动力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振子结构参数变化对振子端部变形量和一阶固有频率的影响;以试验测试的方法,对所选取的压电双晶片振子进行了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研制了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惯性冲击旋转驱动器样机,对驱动器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驱动电源电压、工作频率以及夹持差对驱动器速度、步长和载荷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控制方法。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惯性冲击旋转驱动器的转动行程可以达到180o,最大承载能力超过300g,步长分辨率为10μrad,最大转动速度为4000μrad/s。在该驱动器样机研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基于非对称夹持原理的其它叁种形式的驱动器样机,以期解决存在的问题或实现新的功能,并对样机的运动学性能进行了测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5-15)

余锦云[9](2006)在《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惯性冲击驱动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压电基本理论和非对称惯性冲击运动原理,研究了构造压电型惯性冲击式驱动器的一种新方法—非对称夹持压电惯性冲击驱动器,该结构采用压电双晶片和惯性块作动力元件,结构对称布置,非对称夹持,使用对称波形正弦波进行驱动。制作了试验样机。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压电材料特性分析,说明了可以采用压电双晶片可以作为实现惯性冲击的基本元件,进一步对该元件的尺寸参数对其特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已有的悬臂梁式压电双晶片基频、端部位移和输出力公式,分析了压电双晶片尺寸参数对其端部变形量、刚度和频率的影响。2.非对称惯性冲击运动原理是所设计的压电驱动器的理论依据,阐述了非对称惯性冲击原理。利用有限元法对悬臂梁式压电双晶片振子进行了静力学、动力学分析,并进行了试验测试,总结出压电晶片尺寸和基板尺寸对悬臂梁式压电双晶片振子自由端部位移和固有频率的影响,结论与理论分析基本相符。3.对激励电压幅值调节和频率调节进行了分析,选择适当的驱动波形。在此基础上,对驱动器进行了运动特性测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5-08)

徐嘉恭[10](1980)在《螺旋线结构中由于非对称的夹持杆方式所产生的阻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地描述螺旋线电路中,由于非对称的夹持方式在βρ=π相位点上产生的阻带。该电路ω~β图区域内产生的阻带,导致振荡的起始电流减低。还有力地证明,宽带高功率行波管大讯号频率响应中的“glitches”是由于阻带范围内,在高电路阻抗上,谐波的相互作用所引起。这种电路的简单模型分析表明,阻带的宽度如何随着某一夹持杆的角向位移及某根夹持杆的有效介电负荷——非对称性的两种最普通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并说明这种电路的分布损耗如何影响阻带的特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管技术》期刊1980年04期)

非对称夹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了一种新型非对称夹持压电旋转驱动器。通过对称性电信号激励粘贴在基板上的压电晶片,使基板自由端带动质量块非对称地往复摆动,进而产生非对称的惯性驱动力,实现压电旋转驱动器的定向运动。研制了非对称压电惯性旋转驱动器样机,搭建了驱动器的测试系统,对驱动器步长、摩擦力矩、载荷特性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驱动器在电压为15V、频率为10Hz、夹持差为3mm时,步长分辨率为1.82μrad,摩擦力矩为2.475N·mm条件下的最大输出载荷为0.122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对称夹持论文参考文献

[1].马辉,张文胜,曾劲,武爽.非对称夹持的裂纹悬臂梁振动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7

[2].温建明,程光明,马继杰,曾平,阚君武.基于非对称夹持的压电旋转驱动器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16

[3].马继杰,张海滨,程光明,曾平,温建明.变正压力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J].光学精密工程.2015

[4].程光明,张海滨,温建明,李新辉,曾平.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J].机械工程学报.2015

[5].高群,周鹏骥,王晓东.一种非对称式压电驱动微夹持器[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4

[6].张海滨.变摩擦式非对称夹持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7].李晓韬,程光明,杨志刚,马希里,曾平.应用惯性冲击原理的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旋转驱动器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0

[8].杨宝岩.非对称夹持式压电惯性冲击旋转驱动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

[9].余锦云.非对称夹持压电双晶片惯性冲击驱动器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

[10].徐嘉恭.螺旋线结构中由于非对称的夹持杆方式所产生的阻带[J].电子管技术.1980

标签:;  ;  ;  ;  

非对称夹持论文-马辉,张文胜,曾劲,武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