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铜绿微囊藻品系对两个湖泊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不同铜绿微囊藻品系对两个湖泊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在湖泊富营养化的背景下,溞属枝角类与铜绿微囊藻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单一品系铜绿微囊藻对溞属种类生命表特征的研究较多,而关于不同品系铜绿微囊藻对不同湖泊不同年代的溞属种类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研究则较少。本研究以安徽巢湖(1 cm和14 cm)和江西军山湖(1 cm和26 cm)不同沉积层的中华拟同形溞种群为研究对象,以斜生栅藻和2个品系的铜绿微囊藻为食物,分别设置4种食物组合(M0:100%斜生栅藻;M10:90%斜生栅藻+10%铜绿微囊藻;M20:80%斜生栅藻+20%铜绿微囊藻;M40:60%斜生栅藻+40%铜绿微囊藻),开展铜绿微囊藻对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研究,旨在探讨中华拟同形溞对铜绿微囊藻适应性的时空差异,以期进一步揭示溞属枝角类与铜绿微囊藻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制,为后续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研究了同一品系铜绿微囊藻对同一湖泊不同沉积年代中华拟同形溞种群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影响。随着铜绿微囊藻浓度的增加,两个湖泊不同年代中华拟同形溞种群的生长和繁殖参数均受抑制作用,且年代跨度和铜绿微囊藻浓度对中华拟同形溞的生长生殖参数多具有显著影响(P<0.05)。巢湖1 cm沉积层中中华拟同形溞种群在4种食物组合下的体长(首次成熟体长、最大体长)、体长增长率(幼龄体长增长率、15天体长增长率)和怀卵数(首次怀卵数、怀卵总数)均显著低于14 cm种群(P<0.001),且最小值均出现在M40组。而巢湖1 cm沉积层中中华拟同形溞种群的首次成熟时间、产幼溞总数和世代时间则显著大于14 cm种群(P<0.05),其中首次成熟时间最大值出现在M40组(234.2±33.5 h)。但巢湖中华拟同形溞的寿命、首次产幼溞数和净生殖率在1 cm和14 cm种群间均无显著差异。军山湖中华拟同形溞的多个生活史参数均表现为1 cm种群显著大于26 cm种群(P<0.05)。军山湖26 cm沉积层中中华拟同形溞种群在含铜绿微囊组(M10、M20、M40)的寿命介于12.1±3.2-15.9±5.3 d间。与巢湖1 cm种群相比,军山湖1 cm种群在M10组的净生殖率较低,仅为5.90±3.48。但军山湖26 cm种群的成熟时间显著大于1 cm种群(P<0.001),其最大值(106.2±18.3 h)出现在M40组。与巢湖种群相一致,军山湖1 cm和26 cm种群的首次产幼溞数在含铜绿微囊藻组无显著差异,几乎不产出幼溞。2.研究了不同品系铜绿微囊藻对不同湖泊不同沉积年代中华拟同形溞种群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影响。沉积层(代表不同年代)、铜绿微囊藻浓度以及两者的组合对中华拟同形溞的生长和繁殖参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巢湖中华拟同形溞种群在4个食物组下的寿命、产幼溞总数、净生殖率等参数均表现为14 cm种群显著大于1 cm种群(P<0.05),但巢湖1 cm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大于14 cm种群。巢湖1 cm和14 cm种群在M0组的首次成熟时间明显小于含铜绿微囊藻组(M10,M20,M40),其最大值出现在1 cm种群的M40组(182.8±14.6 h)。巢湖1 cm和14 cm种群的首次产幼溞数差异不明显,几乎不产出幼溞。军山湖中华拟同形溞种群在4个食物组下的首次成熟体长、体长增长率(幼龄、15天)及首次怀卵数等参数均表现为26 cm种群显著高于1 cm种群(P<0.001)。与M0组相比,军山湖26 cm种群在含铜绿微囊藻组的首次成熟时间缩短,而1 cm种群的首次成熟时间延长,其最大值(187.1±35.2 h)出现在1 cm种群的M40组。此外,军山湖1 cm种群在M10和M20组有较高的净生殖率(M10:131.88±51.67;M20:21.74±12.03)。总之,铜绿微囊藻对中华拟同形溞不同种群的生活史参数有明显的抑制影响,且随着铜绿微囊藻浓度的增加,负效应增强。此外,中华拟同形溞的生活史参数的可塑性受中华拟同形溞及铜绿微囊藻品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枝角类生活史特征概述
  •   1.2 铜绿微囊藻对溞属枝角类生活史可塑性的影响
  •   1.3 巢湖和军山湖湖泊环境演变特征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同一品系铜绿微囊藻对同一湖泊不同沉积年代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
  •     3.1.1 巢湖铜绿微囊藻对巢湖不同沉积年代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
  •     3.1.2 军山湖铜绿微囊藻对军山湖不同沉积年代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
  •   3.2 不同品系铜绿微囊藻对不同湖泊不同沉积年代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
  •     3.2.1 巢湖铜绿微囊藻对不同沉积年代军山湖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
  •     3.2.2 军山湖铜绿微囊藻对不同沉积年代巢湖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何平

    导师: 邓道贵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中华拟同形溞,沉积物,种群,生活史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470,31870451)

    分类号: X524;Q178

    总页数: 69

    文件大小: 6578K

    下载量: 47

    相关论文文献

    • [1].氮磷形态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20(01)
    • [2].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J]. 环境化学 2018(12)
    • [3].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4].9种黏土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J]. 中国给水排水 2018(07)
    • [5].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6].有毒铜绿微囊藻胁迫下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J]. 生物学杂志 2015(01)
    • [7].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J].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1)
    • [8].铜绿微囊藻衰亡过程中产甲烷动态及关键影响因子[J].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2019(05)
    • [9].扰动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J]. 环境科技 2018(01)
    • [10].基于实验室培养的一株铜绿微囊藻生长动力参数率定及生长数值模拟[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03)
    • [11].铜绿微囊藻对有机毒物菲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9)
    • [12].菹草与铜绿微囊藻化感互作及其对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3].典型微量金属元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5)
    • [14].铜绿微囊藻对磷酸盐的代谢及动力学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9)
    • [15].池塘养殖中铜绿微囊藻防治试验[J]. 中国水产 2008(05)
    • [16].光照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7].果胶酶对铜绿微囊藻蛋白表达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7)
    • [18].不同品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比较[J]. 中学生物教学 2018(08)
    • [19].我校“中草药黄连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项目获国际先进水平[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3(03)
    • [20].铜绿微囊藻污染下滇池草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J]. 湿地科学 2018(06)
    • [21].无机碳对铜绿微囊藻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4)
    • [22].4种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的比较[J]. 四川环境 2019(05)
    • [23].萘对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影响的比较[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24].中药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J]. 给水排水 2018(04)
    • [25].铜绿微囊藻与浮萍联合生长对净化水体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26].不同干燥法对微生物溶藻剂溶解铜绿微囊藻能力的影响[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07)
    • [27].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11)
    • [28].利用real-time RT-PCR研究大型蚤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转录水平影响[J]. 湖泊科学 2011(01)
    • [29].重金属镉对铜绿微囊藻的分层胞外聚合物淬灭机制研究[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0].铜绿微囊藻增殖与产毒过程中的氮磷限制与主控因子研究[J]. 水资源保护 2019(05)

    标签:;  ;  ;  ;  ;  

    不同铜绿微囊藻品系对两个湖泊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特征及其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