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及启示论文

刘超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及启示论文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针对广大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社会群体开展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和动员活动。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员有着特殊的动员内容和鲜明的动员特点。该时期的政治动员是非常成功的,对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我国继续开展政治动员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内容;特点;启示

政治动员是指政党、政治集团等政治主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宣传和鼓动等行为。中国共产党有着悠久的政治动员历史和高超的动员能力,早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政治动员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开展相应的政治活动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政治动员。历史证明,该时期的政治动员是非常成功的,这对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我国继续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开展的政治动员活动都立足于该时期的具体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特定的政治动员内容和方式。1935年的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据此逐步调整了斗争策略,从反蒋抗日发展到逼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开始联蒋抗日,共同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是通过其开展的重大政治活动为载体的。

(一)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政治动员都是为了争取和团结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终达到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便发出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1]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2] 512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政治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加入民兵组织,参与敌后游击战争及后来的对日反攻作战,激发了民众支持和参加抗战的热情,巩固和扩大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最强大的群众基础。

(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共同参与抗日

为保障最广泛地动员各阶级群众起来参加抗日战争,必须在根据地建立起全新的抗日民主政权,进一步缓和各阶级内部原有的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外。1940年3月起,各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指示先后建立起“三三制”政权,规定在该政权组织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主要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利益;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的利益。该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所有抗日力量的利益都被承认和维护起来,同时又把一切反动力量排除在政权之外,有利于形成共同抗日的强大合力。随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上述各阶级的进步人士参加“三三制”政权,为该政权的正常运转奠定基础。特别是大量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诚意后,纷纷加入该政权建设,为民族的抗战事业出钱出力,与中国共产党及广大群众一道积极抗战。

3.1 传统的数字PCR是进行绝对核酸量化的方法,它基于在有限稀释的条件下将各个分析物分子分配成许多重复反应的绝对核酸定量方法,在大多数反应中产生1个或0个分子。终点PCR后,模板的起始浓度通过泊松分布统计分析确定阳性(含有扩增的靶标)和阴性(未扩增的靶标检测的反应)。数字 PCR比qPCR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近来,该技术已经商业化,将反应分为纳米级大小的液滴。数千个液滴的快速微流体分析每个样品使ddPCR适用于常规使用,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实际动态范围(对每个液滴的多个目标分子进行泊松校正)[20]。

(三)动员社会各界参加经济建设,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挖掘潜在的人才培养资源,创新独立学院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独立学院要把握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充分研究国家、地方政府提供的转型政策;除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人才外,更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围绕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独立学院的专业学科,同时发掘好学校与地方、校企之间的互动,研究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打破传统的学校单一人才培养主体,借鉴高职大专院校较为成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8]。

二、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政治动员的主要特点

抗战时期,为增强动员效果,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动员组织和抗日团体。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派出工作团深入各抗日根据地负责政治动员工作,并在各地成立动员委员会,各地方党组织也先后成立了民众动员工作组,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政治动员工作。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成立了救国会、农抗会、互助会、工会等社会团体,并积极把各种职业和各种年龄段的人民群众吸纳到团体中来,增强了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开展教育和动员工作,有效增强了凝聚力,克服了一盘散沙的局面。

(一)明确的纲领指导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政治权利意识淡薄,不清楚自己应该享有的政治权利。为唤醒群众的权利意识,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量的政治动员和民主运动,在根据地给予群众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中国共产党通过其成立的各类社会团体及教育机构,开展广泛的文化教育活动,也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以作品为载体宣传政治主张,这些做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被动员的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了解到自身力量的强大以及革命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从内心上理解并接受了民主政治,为以后民主政权的建立打下了群众基础。

(二)有序的动员组织

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政治动员既与同时期国民党开展的政治动员相区别,又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开展的政治动员活动不尽相同,具有鲜明的特点。

土壤的盐碱化过程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大量的盐碱性离子累积造成土壤的盐碱化(盐渍化),分为pH值在7.1~8.5的轻度盐碱化、pH值在8.5~9.5的中度盐碱化和pH值为9.5以上的重度盐碱化[1]。盐碱土的形成主要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虽然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母质、水文等)是导致盐碱土形成的本质原因,但是人为因素(如农业过度开垦、不合理灌溉、植被破坏等)在极大程度上加快了其形成过程。

(三)为民的动员目的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一方面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号召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另一方面也是传播自身政治主张和革命理论的过程。抗战期间,国民党也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动员活动,但由于其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局限性,害怕发动人民群众,更不愿看到人民群众政治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不仅要努力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战,还对国民党政治宣传的欺骗性和虚伪性进行揭露,将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主张告知群众。由此,政治动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播种机,在广大根据地播下革命火种,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获得更大的政治信任,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影响力。正是由于这种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党员数量、八路军数量、民兵数量等方面都有着迅速的增长,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群众基础日益深厚,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推动抗战胜利和政治发展的主体性力量。

(四)多样的动员形式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并充分结合动员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动员形式。一是利用报刊、广播动员。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群众》周刊、《新华日报》,各抗战分局也纷纷创办报刊,这些报刊与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广播一起成为政治动员和抗战宣传的前沿阵地。二是文学艺术型动员。创造出抗战题材的戏剧、歌曲、诗画、秧歌、快板等艺术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动员工作。三是教育式动员。开办夜校、识字班等教育机构,通过群众教育的形式进行政治动员活动。四是会议动员。借助成立的农会等群众团体,以开会的形式对群众进行动员。

(五)广泛的动员范围

中国共产党坚持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共同抗战的动员方针,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动员范围,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动员地域上看,动员活动遍布了大江南北的城市和乡村,凡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能够延伸到的地方都被动员起来;从动员对象上看,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一切支持抗日的爱国人士都得到了动员,甚至包括伪军中可争取的力量和大地主中的开明人士;从动员内容上看,为了最终实现抗战胜利的政治目标,动员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具体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动员。

根据专家打分,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医院药品费用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笔者在指标的选择方法上,尽量兼顾专业技术要求,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并按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具体的测量指标。通过指标筛选、合并、试运行等环节,对指标进行提炼。最后,形成一个包含3大类指标与3个指标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医院药品费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9]。具体见表1。

(六)持续的动员过程

抗战期间,由于中日国力相差悬殊,武器装备不如日本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国内出现了“亡国论”的悲观态度,认为继续抗战必将亡国。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分析中日两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共同抗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构建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日本侵略者埋葬在亿万人民群众组成的汪洋大海中,才能弥补人民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的劣势,才能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2] 480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的抗战动员,创建敌后根据地,发展人民军队,开辟敌后战场,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中坚力量。事实证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大量的政治动员活动,动员了全民族的力量,才使得大而弱的中国能够战胜小而强的日本。

三、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政治动员的突出成果

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而持续的政治动员,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人民群众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角度来看,都是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一)从国家和民族层面来讲,政治动员极大地凝聚了各阶级的抗战力量,确保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持续性既表现在其民众动员政策上,同时也表现在对民众的动员行动上的始终如一,从未间断,获得了民众的认同,取得民众动员的巨大成功。[3]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一项经常性的运动,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行为,也不是取得一次战役或一定阶段性胜利后就不再坚持的行为。事实证明,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中央还是地方的动员机构都能够很好地坚持持续动员的要求,不断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创作出新的动员作品,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动员策略,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二)从人民群众的层面讲,政治动员与民众教育相结合,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还唤醒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早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一个由各抗日力量共同接受的政治纲领对开展政治动员和团结各方力量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2] 481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该纲领明确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和人民总动员在内的十条政治主张,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进行细化,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在这一具有根本性的政治纲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政治动员活动,将亿万军民动员起来参与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从共产党自身的层面讲,政治动员广泛传播了共产党的革命理论,进一步壮大了革命队伍

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十分重视动员对象的利益维护问题,尽量联系群众生活,满足其利益诉求。一方面通过减租减息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组织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以此获取农民阶级对抗战的支持。通过交租交息政策满足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这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对抗战的支持。对工人阶级开展失业救济工作,使工人阶级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为鼓励各阶级群众参军,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军人优待条例》,对参加抗日的士兵及其家属给予优待。这些政策都极大地动员了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双减双交”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动员地主阶级减租减息,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另一方面又动员广大农民交租交息,以争取地主阶级对抗战的支持。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逐渐调整了斗争策略,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集中其主要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一方针的影响下,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1941年至1942年,面对日本军队的疯狂“扫荡”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各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渡过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生产运动,积极动员各根据地军民参加开垦荒地、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著名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事迹被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广泛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军民的生产热情,使各根据地逐步克服了经济困难,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政治动员的主要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已经不再适合进行大规模群众运动式的动员活动,但是抗战时期极为成功的政治动员仍有很多经验为我们在新时期开展政治动员活动提供启示。

(一)政治动员活动必须坚持党强有力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除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毫无私利而言,这就确保其能够切实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确定动员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取得巨大成果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治动员工作,创造了多种符合党情、国情的动员形式,成立了相应的动员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动员组织结构科学、分工明确,保障了动员效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动员经验,为我们今天面对多样的动员任务和复杂的动员形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政治动员取得最终的成功。

(二)政治动员活动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国内剥削阶级和国外帝国主义的联合压迫,长期生活在贫困状态,物质资源匮乏,思想相对落后,生存成为最主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动员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减租减息缓解广大农民的生活压力,开展救济失业、赈济灾荒等活动保障群众生存权利,制定针对抗日军人及家属的优待政策来提升群众抗日的积极性。正是对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维护,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民心,被动员起来的人民群众为抗战事业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丰富的物资供给,保障了抗战的最终胜利。当前,政治动员仍然要重视物质利益的协调和群众利益的维护,动员活动以增加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前提,至少不应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短期内不得不损害群众利益的,也要给予群众相应的补偿,以争取群众对国家事业的支持。

嘉兴市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及成果应用的实践与思考(韩向宇等) ...................................................................2-38

(三)政治动员活动必须采用适当的动员形式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动员对象的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动员形式,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动员组织和机构,提高了动员的针对性,有益于动员对象理解和接受动员内容。当前,我国同样面临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根据动员任务及动员对象的特殊性采用相应的动员方式仍是取得动员成功的重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可以采用的动员形式越来越多,不同的动员形式在受众群体、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及经济成本等方面各不相同,选择群众最易接受且成本低廉的动员方式成为政治动员的明智选择。特别是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党务、政务门户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的创建,使动员信息有了最快的传播速度和最广的传播范围,成为新时期政治动员不可忽视的途径。为了保障政治动员的最大效果,还应考虑将不同的动员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动员的合力。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微课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教学载体,已经在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微课成为了很好的教学模式,并且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张丽梅.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2.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62(2019)02-0061-04

收稿日期:2019-01-17

作者简介:刘超伟,男,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理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现代化及党建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温冠男

标签:;  ;  ;  ;  ;  ;  ;  ;  ;  ;  

刘超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