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论文_王子秦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法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法家,先秦,法治,哲学,思想,依法治国,政治。

先秦法家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秦[1](2019)在《先秦法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对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渊源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另一个是现代西方法治思想。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障碍,一是法治基因不足,二是民众法治素养不够,叁是法律执行不力。虽然先秦法家思想存在历史局限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存在本质区别,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要辩证对待法家思想蕴含的治国方略,汲取其精华,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升法治意识,建设法治国家;确保法律实施,树立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本文来源于《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红霞[2](2019)在《先秦法家思想对我国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借鉴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仅仅依靠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恐怕不能适应我国特殊而又复杂的国情,建设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必须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关于法治思想的最高成就,在反思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情况,对推进我国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阐述了先秦法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内涵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从变法、立法、普法、执法、普法五维度叙述先秦法家法治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理论联系实际,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总结吸取借鉴其中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启示。(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9期)

苗丽娟[3](2019)在《先秦法家法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一派,其中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以法治国的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当今"依法治国"的基础,"以法治国"的某些思想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今社会治理国家时运用的方法和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家为我们当代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法家所主张的"以法治国"与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二者推崇的法治思想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法治,在各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将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8期)

肖国香[4](2019)在《先秦法家思想在法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法家思想家商鞅、荀子、韩非子、李斯等,为先秦时期的变法改革提供重要的思想武器,形成一定特点,突出表现为作用性、激励性及独断性等。在当代法治教育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4期)

胥仕元[5](2019)在《先秦法家政治哲学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家先驱管仲,始祖李悝,主要代表人物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等,在政治哲学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一断于法",主张威权政治和强国弱民的基本认知。"一断于法"反映了法家的正义理念和崇尚"法"之权威的倾向。主张威权政治的重心在于对君权至上和君主集权的特别肯定和维护,在此前提下,法家代表为君主威权政治的构建和实施提出了驭臣治官的重要措施和策略。强国弱民是法家独特的价值认知,作为先秦时期变法强国的主要倡导者,法家大多有重农强国的愿望,因此,对农业的重视是他们的不二选择。此外,管仲、韩非等对发展商业兴邦也有独到的认识。与主张国强相反,"弱民"成为法家价值取向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控制民之言行,从而使民完全成为服务于君主的工具是他们的共识。法家代表的这些认知付诸实践,对封建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法治的理念、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等措施也有值得当今借鉴的成分,但由"一断于法"而衍生的"严刑峻法"从而达到"弱民"的治理理念则不可取。(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赵志超[6](2019)在《先秦法家与兵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诸子起源问题,一直是思想史界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先秦法家思想是对当时实际政治影响最大的一派,对其起源亦有多种说法。法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现实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务实的态度,都与先秦兵家十分相似。而法家的一些具体政策主张,如专制主义、赏罚以法以及愚民政策等,更是与兵家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法家与兵家的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前辈学者对此也早有注意,并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先秦法家与兵家的关系,首先体现为在产生源流上的一致性:古代即有兵刑不分的传统、《周礼》中司马之职掌带有很多法家因素、兵家与法家均根植于齐、晋的功利主义传统、早期的法家人物几乎都同时被看作兵家,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说明法家与兵家具有相同的产生源流。法家与兵家的联系,又体现在思想体系上的相似性与传承性上,尤其是两者对功利主义的推崇,共同的思想体系架构说明二者具有同源的潜质。法家思想不仅与兵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家在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也受益于先秦兵学。首先就是作为法家变法理论基础的社会变革理论来自兵家的因敌施变思想;其次是法家提倡的君主专制思想和驭臣之术来自于兵家理论;再次是法家所提倡之“法”的雏形就出现于军队之中,赏罚理论、军功爵位制、什伍连坐以及愚民政策等重要制度也都来自于军队之中。法家与兵学的渊源不仅体现在这些直接联系当中,先秦的战争以及兵学的转型,是带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想转型的重要动力。战国之时,功利主义思潮盛行,也是源于兵学的推动。而法家的产生,又依赖于这样的社会土壤。因此,是战争与兵学,为法家的产生塑造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如果不囿于汉人对诸子学派的划分,则法家与兵家,可以看作是同一思想体系脉络之下的思想学说,他们的区别仅仅只是关注领域的宽窄不同。当兵家将其关注领域扩大到整个政治层面,他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法家,并通过法家的变法实践,而间接地对政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先秦兵学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都影响巨大,法家也只是这种影响力的一个结果。先秦兵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值得我们重新评估。兵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理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期刊2019-06-30)

赵婧童[7](2019)在《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法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四大显学之一,其思想及相关实践在中国古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韩非均对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等多元化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先秦法家独特性的农战教育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战斗力提升,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秦的统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探究先秦法家的农战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法家农战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历史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先秦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格局,丰富先秦教育史的研究。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分析有关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的一手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旨在于通过回溯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的历史背景,探究法家农战教育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分析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概括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历史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先秦法家农战教育思想及相关实践,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本真,对当今社会的农业及军事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认为先秦法家农战教育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时代要求,对秦国完成大一统这一历史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有其恶劣的消极影响,应客观辩证地分析看待法家农战教育的功与过,得与失。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本部分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在充分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和其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相关概念,明确阐明先秦法家的农战教育是社会教育,是大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教育特点。第二部分主要从先秦时期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基础等角度分析先秦法家农战教育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叁部分重点分析了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以及培养“耕战之士”;主要教育内容是“尊农战之士”的法教、“顺天之时”的农教和“谋兵胜霸”的战教。农战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以法为教”、利益鼓动、奖惩结合、榜样示范。本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第四部分主要在于总结概括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的功过是非。(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胥仕元[8](2019)在《先秦法家政治哲学的时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法家政治哲学反映了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有关政治问题的实质、政治价值取向、政治理念的基本认知。这些认知在战国时代表现为变法图强、图霸,追求富国强兵。在帝制时代,成为统治集团治国理政、用臣治事的重要理论指导。在当今时代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先秦法家政治哲学中"为天下"的行政理念、"定名分"的规则意识、"一断于法"的正义观等,均有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扬弃后加以吸收,服务于当今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程政举[9](2019)在《先秦法家的司法公正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法家对法的论述具有概念性思维的特征,将公正、权利义务的明分、无私和善的内容嵌入了法的概念性内涵,且认为已经制定的法律应是完备而详尽的。刑无等级、不避亲贵、不别亲疏和功过、一准于法、禁止赦宥、禁止私议法律和法贵下断,是法家所主张司法公正的内容。公正的司法能定分止争,减少或防止纠纷的发生,能规范民众的行为、富国强兵、稳定社会秩序。(本文来源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韩大伟[10](2018)在《先秦法家法制思想对当代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法家法制思想影响了后世法律进程,法制社会的发展需要借鉴古人经验,来鉴证当代社会的法制进程。从法律的实质、形式、适用等多重角度,分析先秦法家法制思想对当代法制社会发展的参照价值,希望以史为鉴,推动我国社会的法制进程,与时俱进、维护社会公平、促进执法层面的严明,考量重刑对于社会发展的弊端,延续法家"执法必信、司法必平"的法制思想,与时代接轨。(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先秦法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仅仅依靠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恐怕不能适应我国特殊而又复杂的国情,建设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必须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关于法治思想的最高成就,在反思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情况,对推进我国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阐述了先秦法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内涵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从变法、立法、普法、执法、普法五维度叙述先秦法家法治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理论联系实际,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总结吸取借鉴其中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法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秦.先秦法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李红霞.先秦法家思想对我国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借鉴和启示[J].法制博览.2019

[3].苗丽娟.先秦法家法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和启示[J].法制博览.2019

[4].肖国香.先秦法家思想在法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5].胥仕元.先秦法家政治哲学的价值取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赵志超.先秦法家与兵家关系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9

[7].赵婧童.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8].胥仕元.先秦法家政治哲学的时代性[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程政举.先秦法家的司法公正观[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

[10].韩大伟.先秦法家法制思想对当代的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术、势”和政治权术思想-管仲像韩非韩非妒死韩非附录1:2006年全省博物馆、文保科研机构一...附录1:2006年全省博物馆、文保科研机构一...

标签:;  ;  ;  ;  ;  ;  ;  

先秦法家论文_王子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