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上钢系统论文和设计-陈忠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上钢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包括支撑臂和调节机构支撑臂的内部设置有内腔筒,内腔筒的内表面底部与驱动电机的外表面底部连接,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中部与定位筒的内表面连接,定位筒的外表面右侧与定位侧板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支撑臂的外表面顶部与横装臂的外表面底部左侧连接,灯管的外表面底部与固定圈的内表面连接,定位筒的外表面底部与三角加固板的外表面左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臂和外螺纹柱等的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驱动电机对该装置整体进行高度的调节,又因灯管和固定圈等的使用,所以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者的使用,所以该装置达到方便操作者调节使用的目的。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包括支撑臂(1)和调节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内螺纹筒(501)、外螺纹柱(502)、遮挡筒(503)、固定座(504)、衔接顶板(505)、限位筒(506)、限位杆(507)、灯管(508)、固定圈(509)、保护盖(510)、定位筒(511)、三角加固板(512)、消音层(513)、定位侧板(514)和驱动电机(515),所述支撑臂(1)的内部设置有内腔筒(4),所述内腔筒(4)的内表面底部与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515)的输出轴与外螺纹柱(502)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内螺纹柱的外表面与内螺纹筒(50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内螺纹筒(501)的外表面顶部与固定座(504)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座(504)的外表面顶部与衔接顶板(505)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内螺纹筒(501)的外表面顶部与限位筒(506)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限位筒(506)的外表面右侧中部与限位杆(507)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中部与定位筒(51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定位筒(511)的外表面右侧与定位侧板(514)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所述支撑臂(1)的外表面顶部与横装臂(6)的外表面底部左侧连接,所述横装臂(6)的外表面底部右侧与保护盖(510)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保护盖(510)的内表面右侧与灯管(508)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灯管(508)的外表面底部与固定圈(509)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遮挡筒(503)的外表面底部与橡胶圈(7)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顶端与密封圈(2)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定位筒(511)的外表面底部与三角加固板(512)的外表面左侧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包括支撑臂(1)和调节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内螺纹筒(501)、外螺纹柱(502)、遮挡筒(503)、固定座(504)、衔接顶板(505)、限位筒(506)、限位杆(507)、灯管(508)、固定圈(509)、保护盖(510)、定位筒(511)、三角加固板(512)、消音层(513)、定位侧板(514)和驱动电机(515),所述支撑臂(1)的内部设置有内腔筒(4),所述内腔筒(4)的内表面底部与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515)的输出轴与外螺纹柱(502)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内螺纹柱的外表面与内螺纹筒(50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内螺纹筒(501)的外表面顶部与固定座(504)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座(504)的外表面顶部与衔接顶板(505)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内螺纹筒(501)的外表面顶部与限位筒(506)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限位筒(506)的外表面右侧中部与限位杆(507)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中部与定位筒(51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定位筒(511)的外表面右侧与定位侧板(514)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所述支撑臂(1)的外表面顶部与横装臂(6)的外表面底部左侧连接,所述横装臂(6)的外表面底部右侧与保护盖(510)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保护盖(510)的内表面右侧与灯管(508)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灯管(508)的外表面底部与固定圈(509)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遮挡筒(503)的外表面底部与橡胶圈(7)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顶端与密封圈(2)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定位筒(511)的外表面底部与三角加固板(512)的外表面左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1)的外表面两侧与通风网(3)的外表面连接,且两个通风网(3)的规格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1)的夹层与消音层(513)的外表面连接,且支撑臂(1)的外表面底部与底装板(8)的外表面顶部左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筒(501)的外表面顶部和底部均与限位筒(506)的内表面连接,且两个限位筒(506)的规格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504)的内部设置有深槽,且深槽的内径大于内螺纹筒(501)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筒(511)的内部设置有圆口,且圆口的内径大于驱动电机(515)的外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上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速上钢系统。

背景技术

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钢的化学成分可以有很大变化,只含碳元素的钢称为碳素钢(碳钢)或普通钢;在实际生产中,钢往往根据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锰、镍、钒等等。人类对钢的应用和研究历史相当悠久,但是直到19世纪贝氏炼钢法发明之前,钢的制取都是一项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

高速上钢往往需要上钢设备进行操作,然而上钢的装置大多不能进行调节,所以在使用的时候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所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比较麻烦,所以再进行上钢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错漏,从而耽误时间,费时费力,而现有的上钢系统大多不能进行调节,所以针对此问题,可以设计出一种方便操作者调节使用的上钢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高速上钢系统,达到方便操作者调节使用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包括支撑臂和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内螺纹筒、外螺纹柱、遮挡筒、固定座、衔接顶板、限位筒、限位杆、灯管、固定圈、保护盖、定位筒、三角加固板、消音层、定位侧板和驱动电机,所述支撑臂的内部设置有内腔筒,所述内腔筒的内表面底部与驱动电机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外螺纹柱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内螺纹柱的外表面与内螺纹筒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内螺纹筒的外表面顶部与固定座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座的外表面顶部与衔接顶板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内螺纹筒的外表面顶部与限位筒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限位筒的外表面右侧中部与限位杆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表面中部与定位筒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定位筒的外表面右侧与定位侧板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所述支撑臂的外表面顶部与横装臂的外表面底部左侧连接,所述横装臂的外表面底部右侧与保护盖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保护盖的内表面右侧与灯管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灯管的外表面底部与固定圈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遮挡筒的外表面底部与橡胶圈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外表面顶端与密封圈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定位筒的外表面底部与三角加固板的外表面左侧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的外表面两侧与通风网的外表面连接,且两个通风网的规格相同。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的夹层与消音层的外表面连接,且支撑臂的外表面底部与底装板的外表面顶部左侧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螺纹筒的外表面顶部和底部均与限位筒的内表面连接,且两个限位筒的规格相同。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的内部设置有深槽,且深槽的内径大于内螺纹筒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定位筒的内部设置有圆口,且圆口的内径大于驱动电机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电机、定位侧板、三角加固板、固定圈、内螺纹筒、支撑臂和外螺纹柱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驱动电机对该装置整体进行高度的调节,从而可以让其更好的进行上钢,又因为有密封圈、内腔筒、三角加固板、灯管和固定圈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者的使用,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达到方便操作者调节使用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座、密封圈、支撑臂和限位筒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让整个装置整体在运转的时候更牢固,从而可以更耐用,而且还可以让效率达到更高,又因为有保护盖、灯管、消音层和定位侧板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减少一定的噪音污染,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更实用且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臂、2密封圈、3通风网、4内腔筒、5调节机构、501内螺纹筒、502外螺纹柱、503遮挡筒、504固定座、505衔接顶板、506限位筒、 507限位杆、508灯管、509固定圈、510保护盖、511定位筒、512三角加固板、513消音层、514定位侧板、515驱动电机、6横装臂、7橡胶圈、8底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速上钢系统,包括支撑臂1和调节机构5,调节机构5包括内螺纹筒501、外螺纹柱502、遮挡筒503、固定座504、衔接顶板505、限位筒506、限位杆507、灯管508、固定圈509、保护盖510、定位筒511、三角加固板512、消音层513、定位侧板514和驱动电机515,支撑臂1的内部设置有内腔筒4,内腔筒4的内表面底部与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底部焊接,驱动电机515的输出轴与外螺纹柱 502的外表面底部插接,内螺纹柱502的外表面与内螺纹筒501的内表面螺纹连接,内螺纹筒501的外表面顶部与固定座504的内表面插接,固定座504 的外表面顶部与衔接顶板505的外表面底部焊接,内螺纹筒501的外表面顶部与限位筒506的内表面套接,限位筒506的外表面右侧中部与限位杆507 的外表面右侧焊接,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中部与定位筒511的内表面套接,定位筒511的外表面右侧与定位侧板514的外表面右侧中部焊接,支撑臂1 的外表面顶部与横装臂6的外表面底部左侧焊接,横装臂6的外表面底部右侧与保护盖510的外表面顶部焊接,保护盖510的内表面右侧与灯管508的外表面右侧粘接,灯管508的外表面底部与固定圈509的内表面套接,遮挡筒503的外表面底部与橡胶圈7的外表面顶部固定连接,驱动电机515的外表面顶端与密封圈2的外表面底部焊接,定位筒511的外表面底部与三角加固板512的外表面左侧焊接,支撑臂1的外表面两侧与通风网3的外表面镶嵌,且两个通风网3的规格相同,支撑臂1的夹层与消音层513的外表面搭接,且支撑臂1的外表面底部与底装板8的外表面顶部左侧焊接,内螺纹筒 501的外表面顶部和底部均与限位筒506的内表面套接,且两个限位筒506的规格相同,固定座504的内部设置有深槽,且深槽的内径大于内螺纹筒501 的外径,定位筒511的内部设置有圆口,且圆口的内径大于驱动电机515的外径,该高速上钢系统,通过驱动电机515、定位侧板514、三角加固板512、固定圈509、内螺纹筒501、支撑臂1和外螺纹柱502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驱动电机515对该装置整体进行高度的调节,从而可以让其更好的进行上钢,又因为有密封圈2、内腔筒4、三角加固板512、灯管508和固定圈509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者的使用,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达到方便操作者调节使用的目的,通过固定座504、密封圈2、支撑臂1和限位筒506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让整个装置整体在运转的时候更牢固,从而可以更耐用,而且还可以让效率达到更高,又因为有保护盖510、灯管508、消音层513和定位侧板514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减少一定的噪音污染,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更实用且更方便。

在使用时,需要调节舒适度的时候,则将驱动电机515启动,所以驱动电机515的输出轴转动,从而可以让外螺纹柱502转动,从而可以让内螺纹筒501转动,从而可以让横装臂6随之调节高度,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上钢效果,而定位筒511和限位筒506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从而可以使该装置更牢固。

综上可得,该高速上钢系统,通过驱动电机515、定位侧板514、三角加固板512、固定圈509、内螺纹筒501、支撑臂1和外螺纹柱502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驱动电机515对该装置整体进行高度的调节,从而可以让其更好的进行上钢,又因为有密封圈2、内腔筒4、三角加固板512、灯管508和固定圈509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可以更好的方便操作者的使用,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达到方便操作者调节使用的目的,通过固定座504、密封圈2、支撑臂1和限位筒506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让整个装置整体在运转的时候更牢固,从而可以更耐用,而且还可以让效率达到更高,又因为有保护盖510、灯管508、消音层513和定位侧板514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减少一定的噪音污染,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更实用且更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引用结构”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一种高速上钢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0362.4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7(西安)

授权编号:CN209465471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B21B 39/02

专利分类号:B21B39/02

范畴分类:26C;

申请人:西安德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西安德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谭家街道团结村二工业区31号

发明人:陈忠;凤玉龙;任卫国;霍周利

第一发明人:陈忠

当前权利人:西安德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高速上钢系统论文和设计-陈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