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行为对西地那非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A型行为对西地那非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一、A型行为对西地那非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焦岩[1](2020)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RSA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约30-40%的RSA原因不明。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评价在RSA中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大量研究认为,超声通过监测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内膜运动、内膜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布等情况,可以用于评估ER,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各指标的单独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关于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RSA患者ER的研究并不多,且尚无公认的指南供临床医师参考。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中,第一步,设立正常对照组和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病例组,每组均为100例,对全部受检者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二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进行治疗,分为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一个周期后进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三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随访妊娠结局。第四步,根据前三步研究结果,另外收集100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均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随访妊娠结局。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行性。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正常志愿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已生育且无流产病史的育龄期妇女。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及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flow index,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ER。通过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等计量参数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两组的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孕酮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71mm,0.49)、(4.00cm3,0.59)、(0.27mm,0.58)、(14.5,0.67)。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约登指数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结论: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较正常者降低,多模态超声评分可较全面和客观反映子宫内膜情况,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进行有效评价。应用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准确度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收集所有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以及EV、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评分评价ER。治疗一个周期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查,进行治疗前后的组间及组内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EV、V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孕酮,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评分可以评价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差异,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优于地屈孕酮片组。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两组分别采用第二部分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六个周期,并随访妊娠结局,对于妊娠者,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再根据是否在治疗周期内妊娠并至正常分娩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对比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地屈孕酮片组50例,治疗后妊娠31例,未妊娠19例,孕早期流产4例,妊娠至正常分娩27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地屈孕酮片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54%,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比较分析,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孕酮和子宫内膜厚度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优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大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EV和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4.333;0.393)、(12.5;0.687)。结论:经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高于单独应用地屈孕酮片,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之间在药物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存在差异,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准确度高于孕酮。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另选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根据是否采用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受孕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指导组根据第三部分研究所得两组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非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非指导组不根据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连续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及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组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超过最佳截断值者,维持药量指导受孕,低于最佳截断值者,调整药物剂量治疗一个周期后复查,并按新的方案连续治疗六个周期。如果在此过程中确认妊娠则停止检查,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随访妊娠结局。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前,两组间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后,两组间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于治疗前(P<0.05)。指导组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后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12.5者,经过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均大于第一个治疗周期后(P<0.05)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6例,未妊娠4例,孕早期流产1例,妊娠至正常分娩45例;非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90%,非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非指导组。结论: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过程中,相对于不指导的情况,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指导受孕可提高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

巩孝芳[2](2020)在《甾体性激素类药物的晶型研究和以PDE5为靶分子的抗ED新型药物的初步筛选》文中认为本论文分两部分,主要围绕甾体性激素类药物的晶型现状和以PDE5为靶分子的抗ED新型药物的初步筛选研究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内容为甾体性激素类药物的晶型研究。药物新晶型研究是一种经济、快捷、高效的创新药物研究策略,是目前国外该方面研究的热点之一。FDA2010-2014年审批上市的小分子新药中涉及晶型的高达66%。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增“药品晶型研究及晶型质量控制指导原则”作为新药研发及药物质控的参照标准。研究药物晶型对药效的影响包括:通过对药物优势晶型的确认选择适宜的药用晶型;通过共晶技术改善药物理化性质;通过研究转晶探讨药品生产工艺和贮存过程对其晶型的影响。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甾体性激素药物,在种类、市场占有率上均落后于国外产品。检索发现国内外此类药物晶型研究甚少;因此亟待解决晶型对这类药物的疗效、质控的影响这些科学问题。本论文开展了甾体性激素药物雌二醇、米非司酮的多晶型、共晶或转晶研究,采用红外、核磁、XRD和单晶测定等技术,通过对上述药物在多种结晶过程中获得的不同晶型的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等检测分析,确认了目标药物不同多晶型状态的制备条件和特征参数,建立了此类药物新晶型的发现筛查、制备和鉴别分析技术,从中确证优势晶型或新晶型,为我国甾体性激素药物的质量标准提升和新药研发提供具有可借鉴的科学基础研究数据。本论文共筛选获得两种雌二醇溶剂合物晶型样品,晶型Ⅰ(水合物)和晶型Ⅱ(甲酰胺溶剂合物)。其中晶型Ⅱ为首次发现,晶型Ⅰ为优势晶型。共获得雌二醇共晶Ⅰ和共晶Ⅱ两种药物共晶及一种雌二醇水-甲醇合物。新获得的共晶样品与雌二醇原料药晶型相比同样稳定,但溶出速率增加。共晶Ⅱ为优势晶型。对米非司酮筛选共获得5种晶型物质,其中4种(A、B、C、D)为首次发现。各项检测结果显示晶型B优于晶型A,二者稳定性好,在部分溶液中溶解度均高于原料药晶型。另外厂家提供的米非司酮原料药和片剂批次间晶型之间基本一致,稳定性好不存在转晶现象。生产过程和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不会引起转晶。第二部分内容为以PDE5为靶分子的抗ED新型药物的初步筛选。文献表明2000年40-69岁男性中ED的总发病率为44%,预计到2025年全球ED患者将达到3.22亿。目前一线抗ED药物为西地那非(Sildenafil),疗效明显但价格昂贵。国内抗ED药物市场尚未达到饱和,国外药物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西地那非对PDE1和PDE6的选择性不强导致副作用产生,并具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且化合物半衰期较短,不适合长期用药。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ED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酶活性水平等不同层次的研究,对合作单位新合成的一系列西地那非靶向类似物进行筛选,期望获得1-2个具有较好药物开发前景的潜力先导化合物。本论文首先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进行初筛,共筛选新设计的化合物153个,获得高于GOLDscore.Fitness打分值59.4914的3种化合物。其次,体外活性筛选从已合成的12种化合物中,获得两种酶抑制效果较好的化合物前体。同时,利用高脂饮食加STZ佐剂成功建立Ⅱ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ED药物提供了帮助。

王馨逸[3](2020)在《灭酸类药物及其盐的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灭酸类药物,包括甲灭酸、托灭酸和氟灭酸等,由于其良好的消炎镇痛效果,被广泛地应用在人类和动物疾病的治疗中,目前其构效关系尚不完全明确。而在晶体工程中,理清构效关系对实现结构设计和提升产品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灭酸类药物为模型物质,探讨了其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质的关系,加深了对多晶型依赖的发光性质的理解,同时为托灭酸晶型检测提供了新思路;药物的低水溶性会严重限制其生物利用度,在对其溶解性质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药药成盐的方式解决了甲灭酸和托灭酸水溶性差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不同比例盐型转化的反应过程。针对有机小分子荧光研究领域局限的问题,本文第二章拓展了有机小分子的荧光应用领域,在合成药物中发现了聚集诱导发光和多晶型/晶习/粒度依赖的发光行为并存的体系。通过比较灭酸类药物分子不同晶型的晶体结构和HOMOLUMO能级计算,得出多晶型依赖的发光行为是由分子构象和分子间氢键的不同导致的,并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快捷无损的药物晶型定量测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通过显微拉曼检测不同晶面的荧光光谱,得出晶习依赖的发光行为是由不同晶面发光不同导致的。针对甲灭酸和托灭酸水溶性差的问题,本文第三章采用药药成盐这一有效改善溶解性的方法,基于药效特性和结构特征,选择哌嗪与其进行药药成盐的设计。我们制备出了不同比例甲灭酸/托灭酸和哌嗪的盐型(1:1和2:1),其中1:1盐型的溶解性更好。新盐型能够同时改善甲灭酸/托灭酸的低水溶性和哌嗪的高吸湿性。通过对甲灭酸/托灭酸与新盐型的结构进行对比,得出溶解度的提高是因为易溶的哌嗪的加入破坏了原甲灭酸/托灭酸晶格中的二聚体结构,从而提高了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力。哌嗪吸湿性的改善是由新盐型的晶体表面被疏水的甲灭酸/托灭酸包围导致的。本章采用在线-离线结合的手段研究了托灭酸-哌嗪1:1盐型转化为2:1盐型的反应过程。我们发现更低的温度、极性更大的溶剂和在初始溶液中添加适量的哌嗪可以降低反应速度,而初始溶液中哌嗪浓度足够高时会使反应过程不发生。通过Avrami-Erofeev方程建立反应动力学,拟合效果良好。对反应过程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实现甲灭酸/托灭酸-哌嗪1:1盐型的可控制备。

王颖[4](2020)在《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Neonatal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N)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通过对87例使用硫酸镁治疗PPHN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使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早产儿组(Ⅰ组)和足月儿组(Ⅱ组),所有患儿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改善微循环、肠外营养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酸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下列各项指标的变化:1.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TcSaO2%):观察治疗前、治疗3小时、治疗6小时导管前后(右上肢及其余肢体)经皮血氧饱和度;2.动脉血气分析:对比治疗前、治疗12小时、治疗24小时、治疗48小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Aarbon Dioxide,PaCO2);3.血压:包括治疗前后体循环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收缩期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SPAP);4.心率(Heart Rate,HR);5.血清离子:动态监测患儿血清离子变化,包括镁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结果:两组患儿在硫酸镁治疗后3小时、6小时导管前TcSaO2%和导管后TcSaO2%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小时、治疗24小时、治疗48小时PaO2、SaO2、PH均有明显改善,FiO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组在硫酸镁治疗后PaCO2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儿组在硫酸镁治疗后PaCO2较治疗前虽有减低,但改变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儿在硫酸镁治疗后PAS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体循环收缩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改变无显着性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有小幅度减低。治疗结局:Ⅰ组(早产儿组)39例,治疗后总有效率84.61%。其中死亡4例,放弃7例。Ⅱ组(足月儿组)48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58%。其中死亡3例,放弃5例。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副作用: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体循环收缩压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降低。动态监测患儿血钙、血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与血清镁离子升高水平相关。临床上未发现腹胀、肠鸣音消失等不良反应。结论:1.使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效果显着,可以在早期改善患儿机体缺氧情况,降低机械通气的给氧浓度;2.硫酸镁治疗早产儿PPHN和足月儿PPHN的疗效相同;3.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改善循环的基础上使用硫酸镁治疗PPHN,患儿体循环收缩压无明显变化。

陈芳军[5](2019)在《广藿香醇舒张大鼠海绵体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广藿香是传统中医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芳香化湿要药,广藿香醇是广藿香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有研究表明广藿香醇对大鼠回肠平滑肌、结肠平滑肌等具有舒张作用,但未见广藿香醇对海绵体平滑肌作用的报道。本课题拟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广藿香醇对离体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在体实验研究广藿香醇对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1.离体大鼠海绵体平滑肌条用于八腔离体器官灌流槽中进行的张力实验。首先依次累积加入广藿香醇(终浓度为1、10、30、100 μM),观察广霍香醇对离体大鼠海绵体平滑肌的舒张量效曲线。接着,观察预孵育河豚毒素(1μM)和M受体抑制剂阿托品(30 μM)对广藿香醇舒张大鼠海绵体平滑肌作用的影响;观察去除内皮以及预孵育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100μM)、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10 μM)和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10μM)对广藿香醇导致的海绵体平滑肌舒张的影响;观察广霍香醇对KCl预收缩的内皮剥夺的海绵体平滑肌的舒张作用;观察预孵育广藿香醇(100 μM)对累积加入CaCl2至无钙高钾Kreb’s溶液导致海绵体收缩及对在无钙Kreb’s溶液中去氧肾上腺素收缩海绵体平滑肌的影响;观察几种类型的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四乙胺(TEA,10 μM)、4-氨基吡啶(4-AP,300μM)、格列本脲(10 μM)对广藿香醇舒张去内皮的海绵体舒张作用的影响;观察预孵育广藿香醇(20 μM)对西地那非舒张大鼠海绵体平滑肌作用的影响。2.研究广藿香醇对大阴茎鼠海绵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对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平的影响。用广藿香醇(20、40、80 μM)灌注离体大鼠阴茎,然后采用ELISA测定阴茎海绵体cAMP和cGMP的水平,RT-qPCR检测阴茎海绵体nNOS和eNO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阴茎海绵体nNOS和eNOS的表达水平3.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对照组、广藿香醇组(海绵体内注射0.1、0.2、0.4 mg/kg广藿香醇)。观察海绵体内注射广藿香醇对大鼠海绵体内压(ICP)的影响。结果:1.广藿香醇对离体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呈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最大舒张效应为89.12%±4.62%,EC50为20.48 μM;河豚毒素及阿托品对广藿香醇舒张海绵体的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去内皮后,广藿香醇的舒张效应显着降低(P<0.01),但仍残有舒张作用;L-NAME、ODQ显着抑制了广藿香醇舒张大鼠海绵体平滑肌的作用(P<0.01),而吲哚美辛对广霍香醇的舒张效应无影响(P>0.05);广藿香醇对KCl预收缩的大鼠海绵体呈剂量依赖性舒张作用。广藿香醇显着抑制累积加入CaCl2至无钙高钾Kreb’s溶液导致的去内皮海绵体的收缩(P<0.01);在无钙Kreb’s中,预孵育广藿香醇对去氧肾上腺素引起的去内皮海绵体收缩张力无影响((P>0.05));TEA、4-AP、格列本脲对广藿香醇舒张去内皮的海绵体平滑肌的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广藿香醇显着增强西地那非舒张大鼠海绵体平滑肌的作用(P<0.05)。2.广藿香醇对大鼠阴茎海绵体cAMP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广藿香醇显着增加了大鼠阴茎海绵体cGMP水平以及nNOS、eNOS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3.广藿香醇显着增加了电刺激海绵体神经后海绵体内压的升高。结论:广藿香醇对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具有舒张作用,其归因于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机制。前者主要与NO-cGMP途径有关,而广藿香醇舒张海绵体平滑肌非内皮依赖性机制可能与拮抗Ca2+内流作用有关。此外,广藿香醇还能增加大鼠海绵体内压。

郭健[6](2019)在《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行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6%[1],外科手术是临床上治疗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方式。肺动脉高压已被认为是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风险因素,且肺动脉高压的程度与手术风险发生率呈正相关[2]。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死亡率显着下降[3]。然而,目前的治疗指南并未将肺动脉高压作为手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指征[4,5],关于肺动脉高压对二尖瓣狭窄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预后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分析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的相关临床结果,探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对二尖瓣狭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就诊的15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88例,年龄3270(53.0±8.2)岁。根据心脏彩超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结果分为3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3049mmHg,n=52)、中度肺动脉高压组(5069mmHg,n=5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70mmHg,n=45)。采用χ2及t检验方法,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及早、中期随访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全组患者围术期死亡2例(1.3%),其中轻度肺动脉高压组0例、中度肺动脉高压组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组1例,3组间无明显差异(χ2=0.663,P=0.718)。3组间比较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aortic occlusion,ACC)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重度肺动脉高压组大于轻度肺动脉高压组(t=10.105、7.356,P均<0.001)、大于中度肺动脉高压组(t=8.177、7.727,P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组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共47例(30.9%),其中轻度肺动脉高压组8例(13.5%)、中度肺动脉高压组12例(21.8%)、重度肺动脉高压组27例(60.0%),重度肺动脉高压组发生率高于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χ2=18.931、13.604,P均<0.001),3组间明显存在差异(χ2=25.088,P<0.001)。平均随访时间(14.4±6.1)个月,随访率100%(147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结果示: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肺动脉收缩压较前均有显着降低(P均<0.05),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前无差异(P均>0.05)。NYHA心功能分级恢复至I级59例、II级78例、III级10例,较术前提高I或II级(P<0.05)。结论1.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降低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做好围手术期心肺保护和控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2.对于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延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增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风险,但手术疗效确切。

张金芬[7](2018)在《磷酸西格列汀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以慢性持续性的高血糖为特征,通常可累及全身各部位,较严重时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从而影响和伤害人体健康。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相比于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率的绝大部分。这些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T2DM发病人数不断上涨,其发病率也迅速提高。传统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包括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ɑ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类,这些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胃肠道反应及低血糖等,故研究具有新作用机制且无传统糖尿病治疗药物副作用的新型治疗糖尿病药物刻不容缓。目前,已经发现的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相关的作用靶点主要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二肽基肽酶-4等。磷酸西格列汀即是一种DPP-4抑制剂,具有血糖依赖性,降糖作用适中,在增加胰岛素分泌的同时不会发生低血糖,有效减轻饥饿感,且无恶心呕吐、水肿及增加体重等副作用。目前,国内已上市进口制剂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默沙东),但尚无其仿制药。本实验旨在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筛选出最佳的磷酸西格列汀片处方,并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良好的质量控制方法,对自制片剂进行质量考察,放大后再进行稳定性考察,同时以捷诺维?作为参比制剂,对自制制剂进行一致性评价。方法:本实验以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捷诺维?为参比制剂,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筛选磷酸西格列汀片的最佳处方。首先,通过查阅捷诺维?相关资料确定磷酸西格列汀片处方的大致组成,并联合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全面考察各因素对磷酸西格列汀片处方的影响。其次,以崩解时限和15min累计溶出百分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UV测定自制片剂的溶出含量,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各辅料的用量。同时为磷酸西格列汀片建立准确、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选用HPLC方法对自制片剂进行含测。参照《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并参考磷酸西格列汀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进行强酸、强碱和强氧化的破坏,并按照最终确定的处方按照顺序一次进行影响因素、加速和长期试验,为自制制剂提供处方工艺、包装运输、储存保管等相应的数据资料。结果:本试验确定了自制片剂处方为:磷酸西格列汀64.4 mg,MCC为161mg,CaHPO4·H2O为50 mg,CCNa96.6 mg,硬脂酸镁为3.5mg。试验结果表明,我们所建立的HPLC方法用于自制制剂中磷酸西格列汀的含量测定准确精密,最终确定测定磷酸西格列汀含量的色谱条件为:选用反向硅胶KromasilC18色谱柱(200 mm×4.6 mm,5μm);检测波长设定为205 nm,流速设定为0.8 mL/min,柱温为室温,流动相为甲醇:0.1%高氯酸溶液(45:55)。在我们所确定的色谱条件下,磷酸西格列汀在6.496μ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自制制剂中样品含量的测定。磷酸西格列汀原料药及自制制剂在强酸和强氧化破坏性试验研究中都表现出其稳定性,但其在强碱环境中不稳定。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高湿的环境都会对磷酸西格列汀片的稳定性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片剂应该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长期试验为期12个月,在进行过程中自制片剂的各项考察指标均符合相应的考察标准。片剂的有效期需要进一步的长期试验来确定。结论:本试验筛选出了磷酸西格列汀片的最佳制备方法,自制磷酸西格列汀片外观性状优良,含量均匀,与市售磷酸西格列汀片剂相比,溶出行为显着提高。确定的HPLC法专属性好,使用方便,可用于磷酸西格列汀片的含量测定。

徐流龙[8](2018)在《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和西地那非杂质(A&B)的合成》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对于药品安全日益重视,药物审批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因此对药物质量管理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精确全面地掌握药物中杂质的信息对于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但是药物在工艺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药品的纯度和质量。因此,为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就需要对药物杂质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工作在于定向合成满足氟达拉滨(一种新型的肿瘤抑制剂)质量控制要求的一种杂质,即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9-(2,3,5-三乙酰基-α-D-阿拉伯呋喃糖基)-2-氟腺嘌呤。通过文献调研,对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的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进行摸索和优化,制订了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科学合理的合成工艺路线。具体如下:以1-对硝基苯甲酸-2,3,5-三苄氧基-D-阿拉伯呋喃糖苷为反应的起始原料经过异头碳氯取代、接2-氟腺嘌呤、脱苄、乙酰化得到目标化合物9-(2,3,5-三乙酰基-α-D-阿拉伯呋喃糖基)-2-氟腺嘌呤。2、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工作是定向合成满足西地那非药物质量控制要求的两种杂质,即杂质A 5-{2-乙氧基-5-[(4-甲基哌嗪-1-基)磺酰基]苯基}-1-甲基-3-(2-甲基丙基)-1,6-二氢-7H-吡唑并[4,3-d]嘧啶-7-酮和杂质B 5-{2-乙氧基-5-[(4-甲基-4-氧哌嗪-1-基)磺酰基]苯基}-1-甲基-3-丙基-1,6-二氢-7H-吡唑并[4,3-d]嘧啶-7-酮。参考文献方法,对西地那非杂质A和B的文献合成条件进行验证和优化,并合理地解决合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杂质对照品。通过质谱、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综合波谱表征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认,且目标化合物纯度符合杂质对照品要求。

梁伟春[9](2014)在《枸橼酸西地那非滴丸的溶出度和生物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西地那非是一种哌嗪类衍生物,于1998年首次在美国上市,它的柠檬酸盐是有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的第一个口服药物,商品名Viagra,中文译名为万艾可,是对环磷酸鸟苷(cGMP)特异的5型磷酸二酯酶(PDE5)选择性抑制剂,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主要用途有:能增强阴茎勃起的身体反应、治疗男性不育与阳痿、妇女性功能障碍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本研究中,测定不同处方的枸橼酸西地那非滴丸的溶出度,选择溶出度较好的滴丸处方进行药代动力学实验。在文献和预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枸橼酸西地那非滴丸的七种处方,选择PEG4000和PEG1500为基质,考察七种处方滴丸的圆整度合格率、滴丸硬度、收率、溶出度的情况,选择溶出度最好的滴丸进行药代动力学实验。DSC及TEM分析表明,西地那非以非晶态存在于基质中,形成了固体分散体。选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一法)测定,以0.1M盐酸溶液900ml为溶出介质,温度为37℃,转速为1OOrpm,在规定的时间点内取样,并用HPLC法得到峰面积,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药物浓度,求得累积溶出度。制备7种处方的滴丸各一批,分别进行含测和溶出度测定,考察滴丸的主药含量是否符合实验标准、溶出度的均一性是否合格。通过与市售片剂的溶出度的比较,选出溶出度较好的滴丸处方进行药代动力学的实验滴丸组和原料组大鼠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明显差异表明了加入辅料对枸橼酸西地那非滴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滴丸组的半衰期为t1/2=0.511,原料药组的半衰期为t1/2=1.333,说明药物的消除速率有差别,辅料的加入改变了枸橼酸西地那非的消除速率,也证实了辅料的加入可以改变它们对此药物的消除速度。吸收速率常数滴丸组为Ka=2.41 1,原料药组为Ka=1.221,说明了滴丸剂组的制剂优势,加入辅料之后的吸收速率比没加辅料时的吸收速率要快。AUC(0-t)滴丸组的数值是74.888,原料药组是6.694,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它们药时曲线下面积排序为:滴丸组>原料药组,说明原料药组在药物的吸收量上是小于滴丸组的吸收量。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对比,体现了枸橼酸西地那非滴丸滴丸的优势。

陈彤云[10](2012)在《脑利钠肽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肺动脉高压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实验目的: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虽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但体外循环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血细胞的破坏、内皮细胞的损坏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因素,导致术后部分患者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甚至较术前增加。肺高压可增加右心后负荷,引起右心衰竭或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在人体主要存在和分泌于心室膈膜颗粒中,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心力衰竭的重要血浆标志物,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张血管、利钠利尿,维持心脏血管和其他系统的动态平衡,并在流量超负荷时起保护作用。目前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NP, rhBNP)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应已经在美国FDA被批准应用于失代偿期左心衰的治疗,但对于其降低肺动脉压的疗效相关报道还非常少。本研究的目的:对rhBNP在心脏外科临床降低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术后肺动脉高压的药效学进行研究,并对其分子学机制进行探讨。由于rhBNP与目前临床经典降肺动脉压药物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1)药代动力学类似,故在实验中将PGE1设为对照组,与重组人脑利钠肽进行比较,从而更明确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验方法:60例术后平均肺动脉压≥25mmHg的MVR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于术后进入ICU后,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ml/h持续泵入24小时;PGE1组给予PGE130ng/kg/min持续泵入24小时;rhBNP组首先给予rhBNP静脉推注2μg/kg,后以0.01μg/kg/min持续泵入24小时。通过桡动脉穿刺测压管及Swan-Ganz导管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h、3h、6h、12h、18h、24h以及停药后2h,监测平均桡动脉压(mean radial arterial pressure, MR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PAWP)、心排量指数(cardiac output index, CI)、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PVRI),并统计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通过心脏超声(ultrasonic cardiogram, UCG)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检测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PAP)、左心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利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心脏TEI指数[Tel指数=(心室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心室射血时间];应用ELISA法于术前、用药前、用药后24小时、术后1周、术后3个月检测外周静脉血血栓素A2(thromboxane-A2, TXA2)与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水平。实验结果:①所有入选患者MVR术后MRAP、CVP、CI、PAWP较术前无明显差异,MPAP、PRVI较术前降低。对照组,给药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趋势;PGE1组,给药后1h出现MRAP、MPAP、PRVI、PAWP降低,之后大致维持此水平不变,停药后MRAP、MPAP、PRVI、PAWP有反弹,PGE1对CI、CVP无明显影响;rhBNP组给药后3h出现MPAP、PRVI、PAWP降低,MPAP、PRVI下降幅度小于PGE1组,之后大致维持此水平不变,血流动力学停药后无明显反弹,rhBNP对MRAP、CVP、CI无明显影响。呼吸机辅助时间PGE1组小于rhBNP组和对照组,rhBNP组和对照组之间虽未见统计学差异,但rhBNP组的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均数要小于对照组。②所有入选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PAP明显降低、LVEF升高、TEI指数降低,而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无明显差异,]VEDD术前、术后1周、3个月均无明显变化。三组间在所有观察点均未见无明显差异。TEI指数与PAP正相关(r=0.674,P<0.05),与LVEF与LVEDD未见明显相关。③对照组术后即刻较术前TXA2上升,cGMP下降,并持续至术后24h,术后1w恢复至术前水平,并维持至术后3m; PGE1组给药后TXA2下降,cGMP升高,术后1w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m复查与术前无明显差异;rhBNP组给药后cGMP升高,但TXA2无明显变化,术后1w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m复查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在给药后PGE1和rhBNP虽都可引起cGMP升高,但hBNP组升高幅度要高于PGEl组。结论:rhBNP与PGE1在用药后均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PGEl起效更快,效果更为显着;两药降肺压的效果可能由不同途径介导;PGE1和rhBNP在术后的短期用药对心脏的长期重塑和心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二、A型行为对西地那非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型行为对西地那非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2)甾体性激素类药物的晶型研究和以PDE5为靶分子的抗ED新型药物的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甾体性激素类药物的晶型研究
    前言
    第一章 雌二醇多晶型及共晶研究
        引言
        A部分 雌二醇的多晶型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2.1 溶解性试验
        2.2 晶型物质状态筛查
        2.3 晶型样品表征
        2.4 稳定性研究
        2.5 溶解性实验
        三 实验结果
        3.1 溶解性实验结果
        3.2 晶型筛查结果
        3.3 晶型样品表征
        3.4 晶型评价
        B部分 雌二醇的共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2.1 制备方法
        2.2 共晶单晶培养及测试
        2.3 小量制备样品
        2.4 大量制备样品
        三 实验结果
        3.1 原料药表征结果
        3.2 溶解性实验结果
        3.3 共晶单晶样品制备
        3.4 晶型表征
        3.5 晶型评价
        四 讨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米非司酮的多晶型及转晶研究
        引言
        A部分 米非司酮的多晶型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3.1 原料药米非司酮表征结果
        3.2 溶解性实验结果
        3.3 多晶型筛选结果
        3.4 晶型样品表征
        3.5 晶型评价
        B部分 市售米非司酮的转晶问题的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1 试剂及药品
        1.2 仪器及实验条件
        二 实验结果
        2.1 不同批次的米非司酮原料药和制剂的表征结果
        2.2 稳定性实验
        三 讨论
        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以PDE5为靶分子的抗ED新型药物的初步筛选
    前言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2.1 西地那非类似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虚拟筛选
        2.3 磷酸二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2.4 Ⅱ型糖尿病ED动物模型的建立
    三 研究结果
        3.1 化合物设计合成
        3.2 虚拟筛选
        3.3 酶活性水平筛选
        3.4 ED动物模型
    四 讨论
    五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复方口服避孕药中孕激素的多晶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灭酸类药物及其盐的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灭酸类药物简介
        1.1.1 灭酸类药物的基本信息
        1.1.2 灭酸类药物的多晶型现象
        1.1.3 灭酸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现状
    1.2 有机小分子晶体的荧光性质研究
        1.2.1 聚集诱导发光
        1.2.2 多晶型依赖的发光
        1.2.3 灭酸类药物分子的荧光性质研究现状
    1.3 药物活性成分的溶解性质研究
        1.3.1 多组分晶体的研究意义
        1.3.2 不同比例多组分晶体的转化
        1.3.3 灭酸类药物的溶解性质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灭酸类药物分子晶体的荧光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研究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灭酸类药物的制备
        2.2.3 灭酸类药物的表征
        2.2.4 基于荧光的晶型定量测量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集诱导发光
        2.3.2 多晶型依赖的发光
        2.3.3 晶习/粒度依赖的发光
        2.3.4 基于荧光的晶型定量测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灭酸类药物的药药成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研究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灭酸类药物药药盐型的制备
        3.2.3 托灭酸与哌嗪不同比例盐型的转化
        3.2.4 托灭酸与哌嗪不同比例盐型转化反应动力学的测定
        3.2.5 灭酸类药物药药盐型及其转化中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2 晶体结构分析
        3.3.3 热行为分析
        3.3.4 晶体形貌分析
        3.3.5 溶解度和粉末溶解速率分析
        3.3.6 引湿性分析
        3.3.7 反应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3.3.8 反应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符号说明
    附录 B 甲灭酸和氟灭酸的AIE行为
    附录 C 灭酸类物质无定型X-射线粉末衍射图
    附录 D 灭酸类物质荧光寿命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5)广藿香醇舒张大鼠海绵体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阴茎勃起的生理机制
        一、阴茎勃起的中枢神调控机制
        二、海绵体平滑肌收缩和舒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第二节 离子通道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紧张性调节中的作用
        一、Ca~(2+)通道对海绵体平滑肌紧张性的调节作用
        二、K~+通道对海绵体平滑肌紧张性的调节作用
        三、Cl~-通道对海绵体平滑肌紧张性的调节
    第三节 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ED的发病机制
        二、ED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第四节 广藿香醇的药理活性
        一、抗炎作用
        二、抗氧化作用
        三、抗菌作用
        四、对胃肠道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广藿香醇对大鼠海绵体平滑肌的舒张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广藿香醇舒张大鼠海绵体的作用机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广藿香醇对大鼠海绵体内压的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行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现状及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磷酸西格列汀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磷酸西格列汀片的制备
    1.1 仪器与试设备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预试验
        1.2.2 片剂的制备
        1.2.3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
        1.2.4 粉体流动性的影响
        1.2.5 溶出度试验
    1.3 试验结果
        1.3.1 片剂的制备
        1.3.2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
        1.3.3 粉体流动性测定结果
        1.3.4 溶出度试验
    1.4 讨论
    1.5 小结
二、磷酸西格列汀片的质量控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学的建立
        2.2.1 流动相的确定
        2.2.2 色谱柱的确定
        2.2.3 检测波长的确定
        2.2.4 专属性试验
        2.2.5 系统适用性试验
        2.2.6 含量测定方法
    2.3 结果
        2.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3.2 色谱条件的确定
        2.3.3 专属性试验
        2.3.4 系统适用性试验
        2.3.5 含量测定方法
    2.4 讨论
    2.5 小结
三、磷酸西格列汀片的稳定性考察
    3.1 仪器和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检测项目
        3.2.2 破坏性试验
        3.2.3 影响因素试验
        3.2.4 加速试验
        3.2.5 长期试验
    3.3 结果
        3.3.1 破坏性试验
        3.3.2 影响因素试验
        3.3.3 加速试验
        3.3.4 长期试验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西格列汀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和西地那非杂质(A&B)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杂质研究背景
        1.1.1 杂质概述
        1.1.2 杂质研究意义
        1.1.3 杂质控制标准
        1.1.4 杂质对照品
        1.1.5 杂质研究方法
    1.2 手性药物中手性杂质研究背景
        1.2.1 手性药物中手性杂质简介
        1.2.2 手性杂质研究意义
        1.2.3 手性杂质研究方法
    1.3 氟达拉滨药物简介及异构体杂质合成工艺
        1.3.1 氟达拉滨药物简介
        1.3.2 氟达拉滨合成工艺
        1.3.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西地那非药物简介及杂质A、B合成工艺
        1.4.1 西地那非药物简介
        1.4.2 西地那非合成工艺
        1.4.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的合成
    2.1 仪器和试剂
    2.2 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的合成
        2.3.2 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及其中间体的结构确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地那非杂质A和B的合成
    3.1 仪器和试剂
    3.2 合成部分
        3.2.1 杂质A的合成
        3.2.2 杂质B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西地那非杂质A的合成和结构确认
        3.3.1.1 西地那非杂质A的合成
        3.3.1.2 西地那非杂质A及中间体的结构确认
        3.3.2 西地那非杂质B的合成和结构确认
        3.3.2.1 西地那非杂质B的合成
        3.3.2.2 西地那非杂质B的结构确认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图

(9)枸橼酸西地那非滴丸的溶出度和生物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1.2 构橼酸西地那非的性质和研究进展
        1.2.1 理化性质
        1.2.2 溶出度的研究
        1.2.3 粘度对溶出度的影响
        1.2.4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1.2.5 适应症及用法用量
        1.2.6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2.7 国内外有关西地那非的研究状况
    1.3 本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处方的研究
    2.1 试药与仪器
        2.1.1 试药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2.1 药液的制备
        2.2.2 药液粘度的测定
        2.2.3 制备处方滴丸
        2.2.4 滴丸的物相鉴别
        2.2.5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
        2.2.6 差示扫描量热法
        2.2.7 X射线衍射法
        2.2.8 滴丸的含量测定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溶出度的研究
    3.1 试药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2.1 溶出仪实验操作
        3.2.2 溶出均一性考察
        3.2.3 溶出度测定法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枸橼酸西地那非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4.1 试药与仪器
    4.2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与结果
        4.3.1 色谱及质谱条件
        4.3.2 血浆样品的采集
        4.3.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4.4 方法学考察
        4.4.1 方法的专属性
        4.4.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4.4.3 精密度和准确度
        4.4.4 方法回收率
        4.4.5 稳定性
    4.5 样品测定
    4.6 实验结果
        4.6.1 药时浓度
        4.6.2 药代动力学参数
    4.7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分析
        4.7.1 方法学的建立
        4.7.2 血浆标准曲线
        4.7.3 精密度和准确度
        4.7.4 方法回收率
        4.7.5 生物样品冻融稳定性
    4.8 大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处理
    4.9 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的分析
        4.9.1 半衰期和消除速率的分析
        4.9.2 吸收速率常数分析
        4.9.3 AUC_((0-t))分析
        4.9.4 达峰时间和达峰浓度分析
    4.10 讨论
    4.11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脑利钠肽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肺动脉高压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脑利钠肽与前列腺素E1的血流动力学疗效及比较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及分组
        1.1.2 血流动力学资料采集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基本临床资料
        1.2.2 测压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1.2.3 心脏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1.2.4 心脏多普勒TEI指数检查结果
    1.3 讨论
        1.3.1 脑利钠肽与前列腺素E1在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疗效
        1.3.2 脑利钠肽与前列腺素E1的长期血流动力学疗效
        1.3.3 TEI指数对二尖瓣置换术后肺动脉高压的评价作用
        1.3.4 实验局限性
    1.4 小结
二、脑利钠肽与前列腺素E1降肺压的分子学机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标本采集
        2.1.2 实验室检测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TXA2浓度检测结果
        2.2.2 cGMP浓度检测结果
    2.3 讨论
        2.3.1 脑利钠肽降低肺动脉压的分子学机制探讨
        2.3.2 前列腺素E1降低肺动脉压的分子学机制探讨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综述 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A型行为对西地那非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D]. 焦岩. 苏州大学, 2020(06)
  • [2]甾体性激素类药物的晶型研究和以PDE5为靶分子的抗ED新型药物的初步筛选[D]. 巩孝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灭酸类药物及其盐的构效关系研究[D]. 王馨逸. 天津大学, 2020(02)
  • [4]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D]. 王颖. 南华大学, 2020(01)
  • [5]广藿香醇舒张大鼠海绵体的作用及其机制[D]. 陈芳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行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结果分析[D]. 郭健.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7]磷酸西格列汀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D]. 张金芬.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8]氟达拉滨异构体杂质和西地那非杂质(A&B)的合成[D]. 徐流龙. 东南大学, 2018(12)
  • [9]枸橼酸西地那非滴丸的溶出度和生物等效性[D]. 梁伟春.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10]脑利钠肽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肺动脉高压的药效学研究[D]. 陈彤云.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A型行为对西地那非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