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

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

杨震欣

(江苏省丹阳市珥陵卫生院江苏丹阳212362)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25例,A组予缬沙坦片80mg/天,B组予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天治疗,C组予缬沙坦片80mg/天联合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天。并在用药后第1、2、4、6、8、12周时对患者随访,检测患者血压水平,对患者血压达标率与降压有效率及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定。结果:联合用药的C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控制,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分别为92.0%、84.0%,明显高于A、B两个单独用药组,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切实提高临床降压治疗的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缬沙坦;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高血压

据统计,我国约有2.5亿居民患者高血压,临床资料证实,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350万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其中有一半以上患者与高血压有关。因此长期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键。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单用一种降压药的血压控制有效率仅占45%,而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降压药的血压控制有效率可达65%-85%。为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提高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采用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5例,其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41±8.2岁;病程0—25年。入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并予心电图、X线胸片、血生化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重大脏器及基础性疾病。在实验前2周患者停止使用所有降压药,使用水银血压计为患者检测血压,测得患者血压水平为:收缩压145—195mmHg,舒张压95—115mmHg,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25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A组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片治疗,80mg/天;B组给予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2.5mg/天;C组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片,80mg/天,同时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天。在此期间所有患者均不使用其他降压药,并且在用药后第1、2、4、6、8、12周时对患者随访,检测患者血压,复查生化指标、心电图等。

1.3评定指标

检测患者血压水平,对患者血压达标率与降压有效率进行评定,血压的达标率为: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降压的有效率则为患者平均的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或者血压下降幅度≥10mmHg;同时复查生化指标、心电图等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通过定期随访及检测患者血压水平,发现联合用药的C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控制,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分别为92.0%、84.0%,明显高于A、B两个单独用药组,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及表2。

2.2不良反应A组服用缬沙坦后2例血钾轻度升高;B组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后1例头痛、1例面部潮红、2例胫前水肿;C组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服药后1例血钾轻度升高,1例面部潮红,2例头痛,1例胫前水肿,以上不良反应均能耐受而未停药。三组服药后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组服药前后血糖、血尿酸、血脂、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心电图均无显著变化。

3.讨论

目前临床最常使用降压药物大致分为6类: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直接血管扩张剂。其中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为切实提高高血压治疗的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科学、合理选择药物和制定用药方案至关重要。临床资料证明,联合用药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不影响安全性,合理配伍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ARB),ARB可选择性作用于AT1受体亚型,阻断与AT1受体与AngⅡ结合,抑制AngⅡ介导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交感神经活性增加、醛固酮释放[1],从而产生降压作用,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ARB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无抑制作用,不影响体内缓激肽水平,因此没有咳嗽的副作用;在降压的同时,不影响心率和心律,也不影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和尿酸水平,但可导致血钾及血肌酐轻度升高。缬沙坦口服后2小时内产生降压效果,4-6小时达作用高峰,降压效果可维持24小时以上,连续服用2-4周达最大降压疗效并可长期维持[2]。

左旋氨氯地平为长效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CCB)能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慢钙通道,阻止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释放,细胞处于缺钙状态,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下降、血压降低。高血压欧洲临床试验组(SYST-EUR)及中国试验组(SYSTCHINA)均以钙离子拮抗剂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一线用药。

缬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可显著增强降压治疗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明显控制,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明显提高。同时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并具有副交感活性,左旋氨氯地平可刺激肾素释放和交感神经兴奋,二者相互抵消[3]。研究显示两者联合可改善高血压合并或并发的心室肥厚、内皮功能损害、肾脏损害及血管粥样病变等,具有组织保护功能[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缬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用药的C组患者血压水平得到明显控制,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A、B两个单独用药组,充分证实缬沙坦及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和联合用药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还显示,缬沙坦、左旋氨氯地平的单独使用和联合用药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总之,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切实提高临床降压治疗的血压达标率与控制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纪炳能,程卫杰,邝鸿生,等.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1):1024~1026

[2]马明博,孙风雷.探究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J].内蒙古医学报,2013,12(08):34-38.

[3]王玉兰.浅析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J].吉林医学报,2014,09(06):137-139.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3):195~209.

标签:;  ;  ;  

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