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宫体诗论文_林海霞,刘烨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朝宫体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南朝,女性,形象,马克思,佛教,乐府,佛经。

南朝宫体诗论文文献综述

林海霞,刘烨[1](2019)在《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诗歌主题一直集中于描写与咏叹女性,但在审美意识、社会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作品体现出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朝着物化特征方向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对大家了解南朝宫体诗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3期)

林幸[2](2015)在《论南朝宫体诗与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题材方面,南朝宫体诗和南朝乐府民歌都有大量关于女性的书写,但相比于宫体诗的"艳情""轻糜",南朝乐府民歌更多地展现了女性热情奔放的一面。在展现女性形象的篇目中,南朝宫体诗和乐府民歌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写作手法和情感寄托,作为同时期的诗歌作品,通过女性形象之别可窥见南朝上下阶层不同的文学创作观、女性书写和男性书写的不同特征及宫体诗作为咏物诗发展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5期)

邓春玲[3](2014)在《南朝宫体诗“美女”符号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宫体诗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体、服饰细致入微的刻画。本文试从弗迪南·德·索绪尔的符号学角度来阐释,由称为符号能指的"美女"和称为符号所指的概念组合,发现南朝宫体诗女性题材的涌现是时代审美思想发展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20期)

赵睿祥[4](2014)在《南朝宫体诗诗歌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时期的审美风尚培养了感性化的审美趣味,将这种感性化的审美趣味推向极致的就是宫体诗。宫体诗是活跃于梁代以迄初唐,以萧纲为主要代表,以玩赏、娱乐为目的的新变诗体,它的形成和兴盛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南朝时期,玄、佛思潮的互相渗透刺激了人性自觉的产生,宫体诗人开始追求自我超越的审美意识,他们保持着个体的自我完善,向往着自然性情的满足,追求感性生命中精神的自由。在此过程中,南朝审美文化的自觉倾向唤起了情感解放的感性表达,因而能够创造出宫体诗独特的诗美精神。宫体诗作为南朝审美趣味感性化的一种体现,其感性欲望的表达并没有太直接,而是经过美化加工,含蓄典雅地流露出自我原欲的审美追求。这样的审美追求始终影响着南朝宫体诗的诗美思想,为宫体诗“放荡”的诗美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在“放荡”诗美思想的主导下,宫体诗追求女性美的诗美题材,突显雅俗相济的审美理想和伤于轻艳的审美风格,也体现巧构形似的审美取向和以丽为美的审美标准;以悲为美的继承与革新,构成了宫体诗的诗美韵律,它是在痛感的转化和男权制的审美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前代女性形象是悲的审美源流,闺怨、宫怨以及弃怨成为悲的审美对象;含蓄与朦胧构成了宫体诗的诗美品味,以典喻意的审美表达,以及美化的审美意象,更加丰富了宫体诗的审美情感;宫体诗人不仅讲究韵律上的音乐美,追求诗歌形式上的建筑美,而且还注重视觉上的绘画美,从而创造出宫体诗唯美的艺术形式,并在形式中营构广阔的审美意境与审美情调。(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4-03-28)

王凡[5](2013)在《由南朝宫体诗的创作看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由此论述了其与审美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异化劳动在产生对人的类本质的否定等消极作用的同时,仍可产生积极的审美效应与价值,进而令人的审美意识与感受得以提升、发展。南朝宫体诗虽不乏风格绮靡浮艳、单纯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趣视野狭窄、较少寄怀感思等不足之处,但其仍以语言、格律、对仗等方面的创新继续了此前诗歌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体现了异化劳动蕴含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侯宏业[6](2012)在《南朝宫体诗中女性形象的物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描写和咏叹女性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绵延不绝的主题,而由于社会思想、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其中,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物化(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2年10期)

翟倩[7](2012)在《佛经与南朝宫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由汉时传入中国,到了魏晋时期,才真正开始为人们接受,走上兴盛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从贵族开始的,而且引起贵族关注也是在玄学兴盛之时,当人们将儒家经典搁置一旁手执麈尾清言有无虚实的时候,几位高僧悄然坐在了他们的身旁,以般若与涅盘的智慧印证着道家的虚无,用老庄的寂寞阐释着慈悲世界的诸行无常。于是这些掌握着一代朝廷运命却又无力回天的贵族们又有了可以寄托心灵的所在。而佛教也是在这样一个矛盾的环境中成长,依附于老庄,依附于玄言,依附于贵族,直到最后独立壮大,能够与同是东汉兴起的道教分庭抗礼,拥有无数民间信徒,且不论《洛阳伽蓝记》中关于北朝佛教发展的记载,单单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见一斑。而在诗歌方面,随着建安风骨、正始玄风、太康诗歌、山水诗、田园诗等等时期的潮起潮落,宫体诗便如同曹子建笔下的洛神,展开了她美妙的舞蹈。南朝是一个矛盾的年代,那些提着头生活的贵族大家们,可以一手把持着佛经,一手描摹着仕女;一面庄严肃穆忠孝两全,一面却又花前月下吟唱着小儿女的悲戚。不可否认,中国历来对“宫体诗”是嗤之以鼻的,即便认同她美妙的文笔,也要咒骂她淫秽的思想。可是一代帝王李世民却偏偏喜爱这种低俗的调调,偏偏唐诗尤其是宋词中掩藏着宫体诗浓重的影子,偏偏是如同一首长篇宫体一般的《红楼梦》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于是我们还要有这样的思考:南朝文人笔下的女子真的就只是玩物而己么?萧纲允许自己的子弟文章“放荡”而前提却是“立身先须谨慎”,这是一个以五经立身的阶层,凡事忠孝先行,可以破灭了复国的梦幻却不能侮辱了自己作为文人的清高,那些被我们称作“宫体诗人”的文人们在正史中的记载都是正直不阿的,或忠或孝,没有谁胆敢辱没了这种清高。也正是这样一群人,幻灭了北归的壮志,沉迷于江南的烟雨,却又不得不扛着脑袋承受着宿命轮回般朝廷更迭的一次次杀戮,承受着帝王之怒的翻覆无常。在北方,河阴之乱,一夜之间两干多士族殒命,而在南方,这种死亡却如抽丝剥茧一般地进行着,令人坐如针毡。这个时候,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个精神依靠吧,“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教就这样带着幻灭色彩闯入了士族帝王家的生活,讲述世间诸苦,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幻,宿命的轮回,终会在苦难之后将我们送往极乐净土。一边是佛教的流行,一边是宫体诗的繁荣,同时兴盛于南朝帝王贵族的生活圈子之内而它们相互之问没有影响,这是不可能的。一部《维摩诘》,就完全可以使得这些诗人笔下的女子更加华丽旖旎。而佛家关于“诸行无常”的幻灭般的描述,正好可以在这些女子易逝的容颜中得以体现。写的是女子,表现的却是转瞬即逝的绚烂及绚烂之后的苦难,就如同这些高高在上的士族,不过是在用纸醉金迷逃避现实的无奈。本文将分四章论述佛教对宫体诗的影响。第一章主要梳理佛教在南朝的发展,并通过分析当时佛教与文学的发展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初步分析佛教对宫体诗的影响。南朝帝王贵胄、臣子文人多信佛者,高僧更是层出不穷,佛教思想对士族文人的影响极为深刻,潜移默化间,便也影响到了其时的文学创作,使得宫体诗中也渗透了佛家的义理。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还界定了宫体诗的含义,以便于下文的进一步分析。第二章分析《大般涅盘经》对宫体诗的影响。通过对涅盘四德、人生八苦的分析论述说明佛家诸行无常和一切皆苦的论调对南朝士人深入骨髓的影响,继而影响到诗歌特别是宫体诗的创作,揭示其华丽外衣下所隐藏的苦涩悲伤。第叁章主要从《维摩诘经》入手,通过对维摩诘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钱财无数、心中洁净,身在红尘、心怀悲悯,最重要的是其身为在家居士,却体悟了佛家真髓,获得了真正的解脱,指出南朝士人们对于维摩诘其人强烈的认同感,并由此入手,分析《维摩诘经》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对宫体诗的影响。第四章指出佛教在其他方面对宫体诗产生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僧人写艳诗的现象和其他经文中大量出现的欲色描写,无论是僧人还是这些经典,都是当时的文人们经常接触且必定会受其影响的,以此论证僧人艳诗和经文中大量欲色描写直接促成了宫体诗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邱恒菲[8](2011)在《南朝宫体诗与歌诗表演关系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立足宫体诗及其与文人审美活动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正史、笔记、文学总集和别集等各种典籍中所记载的有关南朝时代歌诗及其表演、消费情况,以歌诗表演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重视宫体诗作为歌诗的一个部分所具有的表演性和消费性的特征,系统考察南朝时期与宫体诗相关的歌舞娱乐活动,梳理宫体诗中的歌诗,从而对以下两个方面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一是南朝时期的歌舞娱乐风气对宫体诗的影响与渗透,二是歌诗表演如何影响了宫体诗的创作。文章分为叁章。导论对宫体诗与歌诗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本文的研究确立方向。第一章结合相关史料,考述南朝时代的歌舞娱乐风气,从而解决宫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问题。第二章考察南朝宫体诗如何与歌诗发生联系,重点揭示其所具有的表演性和消费性的特征,考察这一时期宫体诗的表演者、创作者,宫体诗创作的题材内容、场合与目的,梳理典籍中的宫体诗,对与歌诗表演有关的宫体诗进行完整的考察。第叁章分析歌诗表演对宫体诗的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语言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1-04-25)

李书敏[9](2008)在《论南朝宫体诗的审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精神决定并主导着诗学美学精神。南朝时期,儒学、佛学和玄学相互浸染形成了思想领域里自由活泼、多元发展的局面。宫体诗人保持着自我人格的独立,守护着自然人性的完满,显示着个体生命的本真,体验着内在精神的自由。审美文化也由“自发”转向“自觉”,“美”的意识从主“善”的价值体系中觉醒、分化和独立,文艺审美创作真正找回自性,回归本身。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使宫体诗人强调无论是审美内容还是审美形式的新奇变化,哲学观的转变更使他们突出了文艺的感性审美品格。这样的审美观念表现于宫体诗中便是其求新好变的审美风格;在这种美学思想的作用下,加之民歌的影响,宫体诗又突显出引俗入雅的审美体裁,流利平易的审美语言,以及雅俗结合的审美趣味;形式美意识的崛起,宫体诗人追求抑扬顿挫的音韵美,精巧整齐的建筑美和雕琢蔓藻的辞采美,形成了宫体诗秾丽纤巧的审美形式;南朝诗学美学“性情”论由于失却了形上的哲理意味和重大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一种主客二分、轻艳柔媚,以悲为美的审美情感;宫体诗人“立身”与“为文”的分立,使诗闯入了传统诗学美学的禁区,引向人性原欲,成为情欲话语在审美创作中的生动展示,担当起他们灵与肉、情与性的归宿的使命。(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4-01)

王玉亮[10](2008)在《论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特别是梁陈时期,宫体诗特别盛行。南朝宫体诗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女性的描写。"女性"作为宫体诗的一个题材,而且是重要的题材,影响是很大的。许多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就是依据这部分诗歌而形成的。宫体诗中女性美之研究研究"女性"为题材的宫体诗,我们无法回避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观点。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08年02期)

南朝宫体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题材方面,南朝宫体诗和南朝乐府民歌都有大量关于女性的书写,但相比于宫体诗的"艳情""轻糜",南朝乐府民歌更多地展现了女性热情奔放的一面。在展现女性形象的篇目中,南朝宫体诗和乐府民歌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写作手法和情感寄托,作为同时期的诗歌作品,通过女性形象之别可窥见南朝上下阶层不同的文学创作观、女性书写和男性书写的不同特征及宫体诗作为咏物诗发展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朝宫体诗论文参考文献

[1].林海霞,刘烨.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9

[2].林幸.论南朝宫体诗与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3].邓春玲.南朝宫体诗“美女”符号的阐释[J].作家.2014

[4].赵睿祥.南朝宫体诗诗歌美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5].王凡.由南朝宫体诗的创作看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6].侯宏业.南朝宫体诗中女性形象的物化特征[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

[7].翟倩.佛经与南朝宫体诗[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邱恒菲.南朝宫体诗与歌诗表演关系考论[D].青岛大学.2011

[9].李书敏.论南朝宫体诗的审美特征[D].贵州大学.2008

[10].王玉亮.论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J].文学教育(上).2008

论文知识图

雄视天下的文化成就

标签:;  ;  ;  ;  ;  ;  ;  

南朝宫体诗论文_林海霞,刘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