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sVCAM-1及hsCRP水平与溶栓抵抗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屈丽娜,闫生玲[1](2020)在《FABP、PAI-1、心肌纤维化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检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血清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心肌纤维化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AMI组)88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根据治疗后溶栓是否再通分为2个亚组:溶栓未通组和溶栓再通组;选取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对照组)左心室功能(LVEF、LVEDV、LVEDD、LVESV、LVESD)及血清H-FABP、PAI-1、心肌纤维化指标(NT-proBNP、PⅢNP、LN、ⅣC、HA)的水平;分析AMI患者血清H-FABP、PAI-1与心肌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H-FABP、PAI-1及心肌纤维化指标对AMI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溶栓未通组与溶栓再通组治疗前的血清H-FABP、PAI-1及心肌纤维化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LVEF均低于对照组,但LVEDV、LVEDD、LVESV、LVES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的增加,AMI患者的LVEF减少,但LVEDV、LVEDD、LVESV、LVESD均增加(均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血清H-FABP、PAI-1及纤维化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的增加,AMI患者的血清H-FABP、PAI-1、纤维化指标水平亦升高(均P<0.05);AMI患者血清H-FABP与NT-proBNP、PⅢNP、LN、ⅣC及HA的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r=0.633、0.582、0.515、0.541、0.481,均P<0.05),血清PAI-1与NT-proBNP、PⅢNP、LN、ⅣC及HA的水平之间亦均呈正相关(r=0.599、0.550、0.543、0.570、0.406,均P<0.05)。AMI患者H-FABP、PAI-1及心肌纤维化指标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95%CI:0.684~0.803)、0.778(95%CI:0.721~0.835)、0.742(95%CI:0.679~0.805),三者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0.803~0.901)。溶栓未通组治疗前血清H-FABP、PAI-1、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均显着高于溶栓再通组(均P<0.05)。结论 H-FABP、PAI-1、心肌纤维化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溶栓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AMI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
江明宏,曹雪滨[2](2015)在《急性心肌梗死与PCI相关心功能不全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是冠脉阻塞后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神经激素改变以及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及机械并发症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1],且心功能不全是AMI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2],早期识别心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对降低AMI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就2例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所致一系列的分析与思考:1临床资料
李彦博[3](2012)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糖代谢受损及糖尿病发生率。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除具有凝血功能外,尚有调控免疫反应和参与炎症反应的功能。有学者将糖尿病时活性增强的血小板称为“糖尿病血小板”。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也是目前最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的标记物,是疗效评估以及预后监测指标。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合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变化,可以促使肝脏内C反应蛋白合成增加,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增加。同时C反应蛋白能增强其他炎性物质的作用,是炎性反应的重要参与者。目前有关冠心病并糖耐量减低人群中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hsCRP及其相关性,了解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炎症程度及血小板的功能状态,为加强糖耐量减低人群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病例分为二组:A组(冠心病同时合并糖耐量减低)及B组(正常对照组)。A组39名已确诊冠心病(CHD)同时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的病例来自“阿卡波糖心血管评价(ACE)试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分中心。该试验选自2009年12月~2012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2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男25例,女14例;年龄50~76岁,平均63±8岁。B组(病例对照组)来源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二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住院患者,均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行射频消融术,年龄之50岁。共收集病例对照组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平均年龄62±5岁(50-71岁)。观察内容包括:1.病人性别、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2.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心肌酶(CTnI, CK-MB,Myo)、糖耐量试验、血小板参数、血脂(TC, TG, HDL,LDL,Lpa)及高敏感度C反应蛋白(hs-CRP);3.心电图检查;4.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结果;统计学:采用SPSS inc的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指标均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组与病例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高于病例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低于病例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小板参数及hsCRP的比较:A组血小板三项参数MPV、PDW、P-LCR及hsCRP高于B组,PLT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糖尿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其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在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组PLT与MPV、PDW及P-LCR负相关,P-LCR、PDW、MPV之间正相关。hsCRP与PLT呈负相关,与MPV、PDW及P-LCR呈正相关。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存在较高的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体积增大、活性增加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增加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栓的形成有关。2.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协同的。第二部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中国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紊乱较西方国家更为显着,高达8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紊乱。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也非常高,有相当比例是糖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应激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除具有凝血功能外,尚参与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可反映体内炎症介质活动情况,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也是目前最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的标记物。目前有关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人群中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我们进行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存在较高的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且血小板活性与C反应蛋白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交互的。本研究将进一步检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hsCRP及血脂等,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人群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的相互关系,掌握其血小板炎症程度及功能状态的变化,为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病例分为二组:A组(冠心病同时合并糖尿病),B组(单纯冠心病)。98名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112例冠心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选自2009年08月~2012年0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2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男173例,女37例;年龄34~87岁,平均61±12岁。临床资料包括:1.病人性别、年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2.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心肌酶(CTnI, CK-MB, Myo)、糖耐量试验、血小板参数、血脂(TC, TG, HDL, LDL, Lpa)及高敏感度C反应蛋白(hs-CRP);3.心电图检查;4.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inc的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指标均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检测指标比较: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相比,空腹血糖、女性比例高于病例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高血压病、吸烟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醋及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小板参数及hsCRP的比较:血小板三项参数MPV、PDW、P-LCR及hsCRP在A组高于B组,PLT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血小板参数之间及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Spearman’s rho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小板数目与MPV、PDW及P-LCR呈负相关,MPV、PDW及P-LCR之间呈高度正相关。hsCRP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与MPV、PDW及P-LCR呈负相关。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较高的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水平。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及C反应蛋白存在相关性,提示二者对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是相互、协同作用的,应该引起临床研究及临床实践的重视。第三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其对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非常高,有相当比例是糖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应激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快,极其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猝死,所以预后一般很差。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不合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长期预后更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新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测危险程度,可以指导下一步的检查及治疗方案,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指导医务工作者有重点地有目的地开展工作,有效地提高生存率。本研究将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全身炎症反应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液白细胞计数),绘制ROC曲线来确定各系统性炎症反应对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同时进行多变量(多项测量指标)观察值的ROC曲线分析,探讨四种全身炎症反应指标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优点。方法:67例均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007年12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男53例,女14例;年龄34~83岁,平均63±15岁。所有病例均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至入院8h内,排除了入院时伴有感染的情况或已经行溶栓治疗。发生院内主要心脏事件(即研究终点:心跳骤停、心脏室速及室颤等高危心律失常、呼吸骤停、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再次心肌梗死及死亡等)的患者,分为A组;未发生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患者,分为B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病人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h)、住院时间(d);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既往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一般查体项目:入院后记录体温(腋下BT)、心率(HR)、呼吸频率(RR);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肌酐(Cr)、hs-CRP、血糖(GS)、血脂(TC, TG, HDL, LDL, Lpa)、心肌酶(CTnI,CK-MB,Myo)及白细胞计数(WBC);心电图检查等。统计学采用SPSS inc的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指标均先进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以中位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CRP经对数转换达近似正态分布后进行数据分析(为使结果简明仍以变换前数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采用Manner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定量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采用SPSS10.0软件包绘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c-statistic),并比较和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Z检验(MedCalc)比较各参数ROC曲线下面积。采用两样本率比较的正态近似法比较各个预测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采用函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最佳截断点(cutoff point),即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取最大值时所代表的诊断截断值作为最佳截断点(cutoff point)。AUC在0.5-0.7时有较低的准确性,AUC在0.7-0.9时有一定的准确性,AUC超过0.9有较高准确性。AUC=0.5时,说明诊断方法完全不起作用,无诊断价值。应用多变量观察值logistic回归的ROC曲线分析评价四种炎症反应指标联合预测价值。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检测指标6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共有18例(A组,27%)发生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心源性猝死8例,心源性休克2例,急性左心衰2例,需要干预的室速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颤3例,再次心肌梗死1例。A、B二组间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血脂、hs-CRP等无显着性差异。患者入院时体温、心率、呼吸频率、WBC、GS、Cr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入院时单次测量心肌酶谱(cTnI, CK-MB及Myo)亦不能预测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2.体温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57±0.064,P=0.000,表明预测准确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T<=36.0℃)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77.8%,特异度70.0%。3.心率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12±0.077,P=0.01,表明预测准确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HR>83bpm)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67.5%。4.呼吸频率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9±0.071,P=0.045(与AUC=0.5比较),表明预测准确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RR>21bpm)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50.0%,特异度97.5%。5.WBC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AUC=0.664±0.080,P=0.01,(与AUC=0.5比较),表明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具有临床预测价值。最佳界点(WBC>11.5万/μl)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敏感度为38.9%,特异度100.0%。6.四个协变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预后的预测指标,四个协变量(T、HR、RR、WBC)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UC0.5比较),说明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极高的临床预测价值。相比单指标(单协变量WBC AUC为0.66),联合指标提高了预测效能。二者AUC比较,p=0.026,差异有显着性。7.炎症反应积分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炎症反应积分:按照以上ROC曲线获得的最佳界点值,将病人入院时T、HR、RR及WBC进行计分,存在其中一项为1分,将炎症反应严重度评为0~4分。卡方检验发现炎症反应积分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炎症反应积分0~1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2%,炎症反应积分2~4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二组之间比较,p=0.000,有统计学差异。炎症反应积分2~4组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炎症反应积分0~1组,优势比(odds ratio)为11.25(2.80,45.16),p=0.000。炎症反应积分0~1可判别为低危病人,炎症反应积分2~4可预测高度危险病人。结论:1.入院时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本研究首次建立的评价方法简单、易行。炎症反应积分0~1可判别为低危病人,炎症反应积分2~4可判别为高危病人。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全身炎症反应积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预后,给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提供显而易见的数据,使病情风险预警时间提前,便于医生早期采取治疗措施。3.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联合指标预测预后准确性较高,具有极高的临床预测价值。与单一指标相比,联合指标提高了预测效能。
孙海英[4](2011)在《丹参冻干粉剂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AI-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n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病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变化和丹参冻干粉剂对其影响及疗效评定。方法将病人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42-76岁,平均58.64岁:对照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0-75岁,平均58.52岁;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等均无显着性差异,并排除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和出血倾向者,具有可比性。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冻干粉剂。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测定血浆PAI-1浓度,并观察其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AI-1浓度接近,14天后治疗组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其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我们认为丹参冻干粉剂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具有明显降低PAI-1水平,改善纤溶活性,调节纤溶系统的平衡,并降低其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张少利[5](201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与CRP水平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MI住院患者192例,通过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对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与其本身各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低、中、高CRP三组,每组各64例。结果通过比较分析,CRP升高、Killip分级>1级、血脂升高等可导致AMI后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结论 CRP水平在AMI后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参考因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雅飞[6](2010)在《内脏脂肪素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visfatin)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8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32例,女26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0.72±12.20)岁。根据同时满足伴有糖尿病眼底改变,2型糖尿病病程大于5年以及出现蛋白尿等条件,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Non-Diabetic Nephropathy gruop,Non-DN组,29例)和糖尿病肾病组(Diabetic Nephropathy gruop,DN组,29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男10例,女10例,32~80岁,平均年龄37.65±7.94岁)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排除急、慢性感染史及原发性或其他继发性肾脏疾病等。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内脏脂肪素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并收集整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的统计数据由SPSS16.0软件处理完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平均水平,并用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的内脏脂肪素水平分别为(15.94±4.68)μg/L、(19.18±6.22)μg/L,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肾病组内脏脂肪素水平高于无肾病组(P<0.01)。2.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的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分别为(285.18±14.99)μg/L、(368.95±18.40)μg/L,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肾病组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无肾病组(P<0.01)。3(.1)糖尿病肾病组内脏脂肪素水平与TG(r=0.442, P =0.036)呈正相关,与HDL(r=-0.382, P =0.042)呈负相关。与BMI、ALB、TC、hsCRP、HbA1c、FBG、eGFR等无相关性。(2)糖尿病无肾病组内脏脂肪素水平与TG、BMI、ALB、TC、hsCRP、HbA1c、FBG、eGFR等临床指标无相关性。(3)全体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素水平与TG(r=0.402, P =0.030)呈正相关,与HDL(r=-0.326, P =0.042)呈负相关。与其它临床指标无相关性。4.糖尿病肾病组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其它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5(.1)糖尿病肾病组内脏脂肪素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r=0.372, P =0.043)呈正相关。(2)糖尿病无肾病组内脏脂肪素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r=0.003, P =0.988)无相关关系。(3)全体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素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呈正相关(r=0.358, P =0.037)。6.以内脏脂肪素为应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是内脏脂肪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糖尿病肾病组的内脏脂肪素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糖尿病无肾病组,推测二者可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糖尿病肾病组内脏脂肪素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推测内脏脂肪素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的脂代谢异常。3.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呈正相关,推测内脏脂肪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刺激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或许它们均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
刘青青[7](2006)在《血浆PAI-1活性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影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各个相关因素,了解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NSTE-ACS近期预后及其预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影响NST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内在机制,为改善NSTE-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分析120名NSTE-ACS患者,根据30天的随访结果分成两组,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无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组92例,男性53例,女性39例。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浆PAI-1的活性,并分析其与NSTE-ACS患者近期预后及预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病史、血浆PAI-1治疗后水平及治疗前后差值、血总胆固醇、尿酸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之间存在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血浆PAI-1治疗后水平及治疗前后差值、血胆固醇、尿酸及cTNI水平与NSTE-ACS患者30天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独立相关(p<0.05);相关分析示血总胆固醇水平与血浆PAI-1治疗后水平存在相关性,高血压组治疗后血浆PAI-1水平较非高血压组高。结论 年龄、高血压病史、血浆PAI-1治疗后水平及治疗前后差值、血总胆固醇、尿酸及cTNI水平影响NSTE-ACS患者的近期预后,血浆PAI-1活性的改变很可能是高血压、总胆固醇影响NGT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机制之一。
刘奇英[8](2004)在《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PAI-1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的关系。旨在为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选择一种理想降压药。 方法 160例高血压病患者依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OGTT试验75g葡萄糖后血糖(2 hours blood glucose,2HBG)分为三组。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 FBG<7.0mmol/L和 2HBG<7.8mmol/L; 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组:FBG<7.0mmol/L和 7.8≤2HBG<11.1mmol/L;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FBG≥7.0mmol/L和/或2HBG≥11.1mmol/L。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吸附法(ELASA法)分别测定血浆PAI-1活性。用电极法测定血糖。依WHO指南测定血压。结果 ①条图显示高血压病患者NGT、IGT、DM三组之间的2HBG、PAI-1水平有差异,DBP、SBP无差异,NGT组Age与IGT、DM组相比有差异,DM组FBG与NGT、IGT组相比有差异。趋势图显示PAI-1随Age、FBG、2HBG、DBP、SBP增加而升高。②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高血压病患者NGT、IGT、DM三组之间的2HBG、PAI-1水平有差异,且差异有显着性(P<0.01),但三组之间DBP、SBP差异无显着性(P>0.05)。③以PAI-1与Age、SBP、DBP、FBG、2HBG作直线回归分析,能进入该方程的变量为Age、SBP、DBP、2HBG。回归方程为PAI-1=-11.032+0.139×Age+0. 0736×SBP+0.108×DBP+1.972×2HBG。结论 ① PAI-1活性升高与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提示使用改善纤溶的降压药可能更有利于改善伴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 ② Age、SBP、DBP、2HBG与PAI-1呈显着相关性。
朱艳利,朱兴雷,吕琳,郑霞,卓晶明[9](2003)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sVCAM-1及hsCRP水平与溶栓抵抗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寻找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溶栓抵抗的预测因子。方法: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不同。结果:溶栓未通组PAI-1、sV-CAM-1水平均显着高于再通组,P<0.05;溶栓未通组和再通组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1、sVCAM-1有可能成为溶栓抵抗的预测指标。
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sVCAM-1及hsCRP水平与溶栓抵抗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sVCAM-1及hsCRP水平与溶栓抵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FABP、PAI-1、心肌纤维化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检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测方法 |
1.2.1 左心室功能的检测 |
1.2.2 血清H-FABP、PAI-1及纤维化指标的测定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左心室功能指标的比较 |
2.2 各组血清H-FABP、PAI-1水平的比较 |
2.3 各组心肌纤维化指标的比较 |
2.4 AMI患者的血清H-FABP、PAI-1与心肌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 |
2.5 血清H-FABP、PAI-1与心肌纤维化指标诊断AMI的ROC曲线 |
2.6 溶栓未通组与再通组治疗前各血清指标比较 |
3 讨论 |
(2)急性心肌梗死与PCI相关心功能不全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讨论 |
3研究表明 |
4思考 |
4.1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判定 |
4.2心脏彩超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6] |
4.3 B型钠尿肽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
4.4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间的关系[11] |
(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其对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4)丹参冻干粉剂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AI-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典型的临床表现 |
1.2.2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
1.2.3 实验室检查 |
1.3 治疗方法 |
1.4 实验室检查及观察指标 |
1.4.1 实验室检查 |
1.4.2 观察指标 |
1.4.3 血浆PAI-1活性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的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与CRP水平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3]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内脏脂肪素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表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血浆PAI-1活性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UAP患者与NSTEMI患者血浆PAI-1活性的比较 |
2.2 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2.3 多因素分析 |
2.4 治疗后血浆PAI-1活性与各个预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8)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PAI-1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PAI-1的关系研究 |
1.1 中文摘要 |
1.2 英文摘要 |
1.3 前言 |
1.4 对象和方法 |
1.5 结果 |
1.6 讨论 |
1.7 结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附图表 |
第二章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胰岛素抵抗 |
2.1 综述 |
2.2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sVCAM-1及hsCRP水平与溶栓抵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溶栓方案 |
1.2.3 PAI-1、sVCAM-1及hsCRP水平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溶栓抵抗发生率 |
2.2 两组临床资料、血脂和心肌酶的比较 |
2.3 两组PAI-1、sVCAM-1、hsCRP水平比较 |
3 讨论 |
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sVCAM-1及hsCRP水平与溶栓抵抗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FABP、PAI-1、心肌纤维化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检测价值[J]. 屈丽娜,闫生玲.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4)
- [2]急性心肌梗死与PCI相关心功能不全分析与思考[J]. 江明宏,曹雪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30)
- [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2(12)
- [4]丹参冻干粉剂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AI-1的影响[D]. 孙海英. 青岛大学, 2011(06)
- [5]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与CRP水平的相关临床研究[J]. 张少利. 中国医学创新, 2011(05)
- [6]内脏脂肪素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李雅飞. 苏州大学, 2010(02)
- [7]血浆PAI-1活性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预后的关系[D]. 刘青青. 青岛大学, 2006(09)
- [8]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PAI-1的关系研究[D]. 刘奇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04(04)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sVCAM-1及hsCRP水平与溶栓抵抗的关系[J]. 朱艳利,朱兴雷,吕琳,郑霞,卓晶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6)
标签:血小板论文; 内脏脂肪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糖尿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