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起爆论文_章猛华,阮文俊,宁惠君,董凯,余永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冲击波起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冲击波,炸药,力学,破片,物理量,格朗,热点。

冲击波起爆论文文献综述

章猛华,阮文俊,宁惠君,董凯,余永刚[1](2016)在《复合型含能破片冲击波起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释冲击波对复合型含能破片内装药的起爆机理,建立了含能破片反射波冲击起爆理论模型,对含能破片的起爆阈值速度进行理论计算。对含能破片的撞靶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头部厚度、装药长度和破片直径对含能材料入射波和反射波起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含能破片反射冲击波起爆阈值速度比入射波低;破片壳体头部厚度只影响2种起爆方式的阈值速度,不决定装药的起爆方式,装药长度和破片直径之比k决定含能材料的起爆方式;不同的含能材料具有不同的临界值,当k小于临界值时,含能破片的临界起爆速度由反射波强度决定。2种起爆方式的毁伤模式有一定的差异,同时起爆方式也对释能时间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黄明,李洪珍,徐容,周小清,聂福德[2](2011)在《高品质RDX的晶体特性及冲击波起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折光指数匹配的光学显微技术、浮沉分析技术、扫描电镜、激光粒度等分别对比研究了高品质RDX(D-RDX)与普通RDX的晶间包藏物、晶体表观密度、表面光滑度、颗粒粒度与粒度跨度、晶体形状等晶体特性。结果表明:D-RDX内部缺陷和杂质很少,表观密度大于1.7980 g·cm-3,普通RDX内部存在较多孔隙和杂质,表观密度小于1.7930 g·cm-3,D-RDX比普通RDX表面更光滑,粒度分布更窄。用D-RDX代替普通RDX与TNT浇铸,当D-RDX含量从60%提高到70%时,颗粒间的孔隙率增加0.66%,药柱的冲击波感度从隔板厚度17 mm增加到18 mm,但仍然低于普通RDX的冲击波感度(20 mm),D-RDX冲击波感度比普通RDX降低10%~15%;将D-RDX和普通RDX用于浇铸固化PBX配方,D-RDX的冲击波感度比普通RDX降低31.4%。研究表明,D-RDX和普通RDX晶体特性的不同导致其冲击波感度的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11年06期)

解朝变,胡双启,曹雄[3](2011)在《装药密度对钝化RDX冲击波起爆响应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炸药在武器系统中的安全性,对带壳钝化RDX在装药进行了冲击波加载试验.试验测定了钝化RDX装药密度分别为92%,85%,82%理论密度时对冲击波响应的剧烈程度,分析了装药密度对冲击波起爆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装药密度在理论密度的92%~82%范围内,随着装药密度的减小,炸药的输出能量减弱,冲击起爆响应剧烈程度减弱.降低装药密度有利于降低炸药冲击波响应剧烈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陶为俊,浣石,黄风雷,蒋国平[4](2011)在《侧向稀疏波对非均质凝聚炸药冲击波起爆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压装TNT为例,开展二维拉氏实验,利用二维锰铜-康铜组合拉氏量计测量了轴对称位置和径向位置的压力时程曲线和径向位移曲线。同时利用二维拉格朗日分析计算程序RFLA对压装TNT的冲击波起爆过程进行了计算,分别得到了在2个不同径向位置上各个Lagrange位置上的质点速度、相对比容、比内能等时程曲线。研究结果展现了侧向稀疏波对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过程中各个流场物理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1年04期)

吕春玲,张景林,王晶禹,谭迎新[5](2005)在《亚微米炸药的冲击波起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小隔板试验(低压长脉冲)和冲击片(高压短脉冲)试验对亚微米粉体炸药的起爆感度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发现亚微米粉体炸药具有在常见环境力(低压长脉冲)作用下安全钝感,而在特定激励(高压短脉冲)作用下敏感的特点。研究表明,在90%理论密度试验条件下,低压长脉冲冲击波起爆过程中,冲击波感度由热点点火过程控制,且随粒度的减小而降低;而高压短脉冲冲击波起爆过程中,炸药起爆感度由爆轰成长过程控制,冲击波感度随粒度的减小而提高。(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05年05期)

吕春玲,狄建华,刘玉存[6](2000)在《冲击波起爆热点点火阶段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国内外关于非均相高能炸药冲击波起爆性能的理论研究状况及热点点火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用高能炸药冲击波起爆的两相粘弹性点火模型来模拟这些因素对非均相高能炸药冲击波起爆热点点火阶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火工品》期刊2000年04期)

王作山,郑敏,刘玉存[7](1999)在《HMX粒度对HMX/F2641冲击波起爆感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主体炸药HMX粒度对HMX/F2641冲击波起爆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隔板试验测定不同粒度下传爆药(HMX∶F2641料比=95∶5)的冲击波感度,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粒度下传爆药的冲击波感度值,冲击波感度值以50%起爆对应的隔板值表示.结论主体炸药粒度对传爆药的冲击波起爆感度具有显着影响.在中等密度条件下,传爆药冲击波感度随主体炸药粒度的减小而降低,表明中等密度条件下HMX/F2641冲击波感度随主体炸药HMX粒度的减小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华北工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浣石,丁(忄敬)[8](1991)在《准一维拉氏分析方法及其在凝聚炸药冲击波起爆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准一维拉氏分析方法,用二维拉氏实验方法测得的不同拉氏位置上的压力和径向位移的变化曲线作为输入量,就能求解二维冲击波起爆过程中对称轴附近的流场。作为初步应用,文中列出了在两种加载条件下,压装TNT的二维冲击波起爆过程的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1991年03期)

白春华,丁(忄敬)[9](1989)在《复合推进剂的冲击波起爆和爆轰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拉氏量计和拉氏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常用的复合推进剂(聚硫和丁羟复合推进剂)的冲击波起爆和爆轰过程。在冲击波起爆过程中,压力等参量出现双峰现象,化学反应由叁个阶段完成。在爆轰过程中,反应区宽度5mm以上,属于非理想爆轰过程。最后基于组分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推进剂,在冲击波作用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双峰现象和多反应阶段的出现是由于高氯酸铵和粘合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1989年03期)

浣石,薛鸿陆[10](1985)在《冲击波起爆炸药的拉格朗日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最小二乘叁次B样条函数拟合各物理量的变化史,给出了一定条件下的拟合精度 用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构造各物理量的径线,编制了拉格朗日(简称拉氏)分析计算程序RFLA实验测得压装TNT在4.73万巴的持续起爆脉冲作用下,不同拉氏位置上的压强剖面,将其作为RFLA的输入量,解得了压装TNT的起爆流场 用李群相似解检验了计算流场的性态,并作了误差分析计算,证实该拉氏分析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较好的误差传播特性。(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1985年03期)

冲击波起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折光指数匹配的光学显微技术、浮沉分析技术、扫描电镜、激光粒度等分别对比研究了高品质RDX(D-RDX)与普通RDX的晶间包藏物、晶体表观密度、表面光滑度、颗粒粒度与粒度跨度、晶体形状等晶体特性。结果表明:D-RDX内部缺陷和杂质很少,表观密度大于1.7980 g·cm-3,普通RDX内部存在较多孔隙和杂质,表观密度小于1.7930 g·cm-3,D-RDX比普通RDX表面更光滑,粒度分布更窄。用D-RDX代替普通RDX与TNT浇铸,当D-RDX含量从60%提高到70%时,颗粒间的孔隙率增加0.66%,药柱的冲击波感度从隔板厚度17 mm增加到18 mm,但仍然低于普通RDX的冲击波感度(20 mm),D-RDX冲击波感度比普通RDX降低10%~15%;将D-RDX和普通RDX用于浇铸固化PBX配方,D-RDX的冲击波感度比普通RDX降低31.4%。研究表明,D-RDX和普通RDX晶体特性的不同导致其冲击波感度的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击波起爆论文参考文献

[1].章猛华,阮文俊,宁惠君,董凯,余永刚.复合型含能破片冲击波起爆特性研究[J].弹道学报.2016

[2].黄明,李洪珍,徐容,周小清,聂福德.高品质RDX的晶体特性及冲击波起爆特性[J].含能材料.2011

[3].解朝变,胡双启,曹雄.装药密度对钝化RDX冲击波起爆响应规律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陶为俊,浣石,黄风雷,蒋国平.侧向稀疏波对非均质凝聚炸药冲击波起爆过程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2011

[5].吕春玲,张景林,王晶禹,谭迎新.亚微米炸药的冲击波起爆研究[J].含能材料.2005

[6].吕春玲,狄建华,刘玉存.冲击波起爆热点点火阶段的影响因素[J].火工品.2000

[7].王作山,郑敏,刘玉存.HMX粒度对HMX/F2641冲击波起爆感度的影响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9

[8].浣石,丁(忄敬).准一维拉氏分析方法及其在凝聚炸药冲击波起爆研究中的应用[J].爆炸与冲击.1991

[9].白春华,丁(忄敬).复合推进剂的冲击波起爆和爆轰过程研究[J].爆炸与冲击.1989

[10].浣石,薛鸿陆.冲击波起爆炸药的拉格朗日分析方法[J].爆炸与冲击.1985

论文知识图

一9404炸药的冲击波起爆图像...被发药中紧临轴线的单元的压力历史剖...被发药中紧临轴线单元的压力历史剖面1隔板起爆器结构图Fig.1Struc...被发药中紧临轴线单元的压力历史剖面不同起爆方式下轴向各点方位冲击波峰...

标签:;  ;  ;  ;  ;  ;  ;  

冲击波起爆论文_章猛华,阮文俊,宁惠君,董凯,余永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