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选择论文_高军,李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指称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及,专名,话语,原则,理论,人物,副词。

指称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高军,李芳[1](2016)在《汉语会话中人物指称选择的社会语言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语影视作品中的317个人物指称为语料,考察了汉语会话中人物指称的使用形式及分布情况,揭示了人物指称选择和社会语言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会话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同等因素影响人物指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江苏外语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力量,肖应平[2](2014)在《语气副词与不同指称类型主语的选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语料分析,探讨不同指称成分主语与相关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的互动情况。命题类语气副词中的表测度的副词既可以与有指成分主语组合同现,又可以与无指成分主语进行组合同现,而表确认的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受限制。事件类语气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组合存在较大受限制性。表评价等意义的事件类语气副词对主语的定指性的要求,没有命题类语气副词对主语定指性要求高。(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4年04期)

陆蓉[3](2014)在《指称表达选择与关系建构——以国台办发言人对台政策话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2013年度国台办对台政策话语为语料来源,分析发言人在回答记者话语中的指称语分布形态和效果。研究发现:发言人针对"圈内"和"圈外"使用截然不同的指称语,团结了两岸支持祖国统一的民众,也表达出对阻碍势力的不满和谴责。发言人恰当的指称语使用,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积极发展,维护国家主权。(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郭文静[4](2014)在《汉语会话中第叁方人称指称的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是言语交际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指称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称指称一直是哲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前人已经从多种角度对指称以及人称指称进行了阐释,然而他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英语以及书面语,很少涉及汉语自然会话。本文旨在研究汉语会话中第叁方人称指称的选择问题。在可及性理论框架下,本文试图探索以下叁个问题:(1)汉语会话中人们在指称第叁方时所选择的指称表达是什么形式?(2)汉语会话中影响第叁方人称指称选择的因素有哪些?(3)汉语会话中人们在指称第叁方所普遍遵循的原则有哪些,以及这些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本文所选语料出自一档电台电话谈心节目,时长3小时。我们对首先对节目进行了录音和转写处理,并且按照会话分析的语料处理方法对其中用于指称第叁方的人称指代语进行了标记、数量统计和分类。通过对所选语料中第叁方人称指称使用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本文所选汉语会话中,人们在选择第叁方人称指语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第一,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单独使用某一类指称表达,而组合使用往往是有标记的;第二,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相对于专有名词,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名词短语;第叁,即使是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人们也会大量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指称表达式与其先行词之间的距离,其他实体对于先行词的竞争以及所选会话的机构性特征是影响第叁方指称表达选择的叁个重要因素,并且在第叁方人称指称选择的过程中,人们普遍遵循现有的四个优选原则(Sacks&Schegloff2007;Levinson,2007;Brown&Hanks,2007;马文,2009):可识别性优选原则、最小化优选原则、关联优选原则和情境优选原则,且在所选语料中,四项优选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优先等级。本文仅是对电台电话访谈节目中第叁方人称指称使用的一项研究,希望能够对人称指称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4-08)

储泽祥,刘琪[5](2012)在《“我人还在这儿呢”——限定性同指关系、指称意图与语言形式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从指称、指称意图与语言形式的选择角度讨论在"我人还在这儿"、"王鹏(的)人呢"这类表达中,先行的表人定指词与后行的"人"指称同一个对象的语言现象。文章认为这种现象是合作指称的结果,先行词限定了"人"的外延,"人"凸显了先行词的内涵。这种合作指称与二者的指称倾向性有关。说话人利用这种现象来实现凸显、比较以及暗示等指称意图,如果"人"不出现,会带来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消极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需要句法和语义上的条件,但主体上是一种语用现象。(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贾金芝[6](2010)在《儿童叙述语篇中人物指称选择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照应现象被视为语言学界的传统焦点问题之一,因此英语学科中关于它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者们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各个不同的理论角度分析照应现象,得出了其在使用时要受到这些层面上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可及性”这个概念为基础,对儿童叙述语篇中人物指称选择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针对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对儿童叙述语篇中人物指称选择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人物指称在儿童叙述语篇中是如何分布的?影响人物指称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最初作为认知心理学概念的可及性是指人们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难易程度。Ariel的可及性理论将语篇实体心理表征的可及性程度与其在人脑工作记忆中的激活程度相对应,说话者在语篇中选择不同种类的指称词语的重要原因在于向听话者标识所指实体的不同可及性。其可及性的不同是由它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确定性和简略度不同造成的。因此,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构成了一个从低可及性到高可及性的可及性标识阶。Ariel把影响指称词语可及性的因素主要总结为:距离、显着性、竞争度和一致性。之后,她又进一步将竞争度和显着性归为先行语的显着性。依照Ariel的理论我们最终将影响语篇表征的可及性因素归纳为:距离、显着性和一致性。距离一般用先行语和照应语之间所跨越的语义单位来衡量;显着性取决于先行语是否作为话题出现;一致性表示先行语是否与照应语同处在一个相同的框架、视角和部分段落中。我们通过对具体语料仔细观察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近距离环境中,人物指称词语的选择出现由低可及性标示语向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转换的趋势,即主要变为零形代词或人称代词;在远距离环境中,则倾向于由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向可及性较低的标示语转换,即主要倾向于重复名词短语,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会选择代词。第二,在儿童叙述语篇中,主题转换也是通过影响照应对象的可及性进而导致人物指称形式选择发生变化的原因。主题转换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新实体的插入(即竞争性),时空转换以及语义框架的变换引起的。第叁,一致性因素主要通过框架转换、视角转换和是否处于同一部分段落来影响人物指称选择的。至于一致性的叁个要素对人称照应选择的影响呈现与话题同样的趋势。无论如何,儿童叙述语篇中人物指称的选择遵循着一条原则,那就是:人物指称对象的选择,取决于语篇实体在大脑中的活跃程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5-01)

杨剑英[7](2008)在《指称词语选择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联理论解释的是明示-推理交际,指出人们在话语理解中付出一定的努力才可能获得语境效果,因而获得关联。语篇中指称词语的选择也体现了人们使用和理解指称词语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即人们对不同的指称词语的理解需要付出不同的努力。指称词语的可及度越高,人们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少。(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马文[8](2007)在《会话局部初始位置的指称表达选择——专名还是有定描述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细致的语料分析,着重探讨了会话中局部初始位置上的专名和有定描述语的选择规律。研究表明:(1)人际会话中存在优先使用专名的倾向;(2)在四种情形下会优先使用有定描述语;(3)局部初始位置有时会出现使用专名和描述语共现或组合的情况,主要包括专名内嵌式有定描述语、描述修饰性专名、专名和有定描述语并列使用等叁种类型;(4)专名和有定描述语两种指称表达间相互修正的情况时常发生,一般反映了交际者为达到指称理解在两种不同的认知途径间所做的转换和调整。(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07年04期)

赵秀凤,董静萍[9](2007)在《视角的选取与指称语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认知语法中"主体化"和"客体化"概念,探讨视角的选取对指称形式的影响。经验域的感知模式投射到经验的语言表达域,使人们在话语的生产和理解过程中普遍采用两种典型的视角框架:描述型和陈述型。我们把利用这两种框架动态构建话语的过程称之为架框过程。视角框架理论为我们解释指称语"违规"现象、更好地揭示指称的认知本质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07年04期)

曹娟[10](2005)在《影响指称对象可及性的因素与照应词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各个学科关于照应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者们从各个不同的理论角度分析照应现象,比如从句法的角度,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和从语用的角度,等等。本文回顾了认知语言学领域如Chafe, Prince, Gundel和Ariel等诸多知名学者关于照应现象的研究成果,并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可及性”这个基本概念为基础,对汉语中的照应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可及性的定义是由照应词表达的关于指称对象可及性程度的信息。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照应词的指称对象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记忆中,而不是存在于语篇或语境中。照应指称是人的心理表征。因此,照应词的使用同样也应该遵循人脑的认知规律。Ariel的可及性理论将人脑工作记忆中存在的实体的可及性与照应指称的使用联系起来,为研究照应词的本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通过对具体语料得仔细观察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叁点结论:首先,在短距离环境中,照应词倾向于由低可及性标示语向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转换,即主要倾向于变为零形代词或人称代词;在中篇距离环境中,倾向于在可及性同等的标示语之间转换,即主要倾向于变为人称代词或名词短语;在长距离环境中,则倾向于由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向可及性较低的标示语转换,即主要倾向于重复名词短语,只在少数情况下才使用代词。第二,在中文报刊文章中,主题链的打破是影响照应对象可及性进而导致指称形式变化最重要的原因。主题链的打破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新实体的插入(即竞争性),时空转换以及语义框架的变换引起的。第叁,一致性因素主要通过框架转换和视角转换这两个渠道来影响指称对象可及性的。当框架发生转换时,照应词倾向于由可及性较低的标示语转向可及性较高的标示语,或在可及性同等的标示语间转换;框架回溯时,照应词趋向于使用专有名词或有定描述语;而视角发生变化时,照应词则倾向于由可及性较高向可及性较低的标示语转化。(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5-09-01)

指称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语料分析,探讨不同指称成分主语与相关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的互动情况。命题类语气副词中的表测度的副词既可以与有指成分主语组合同现,又可以与无指成分主语进行组合同现,而表确认的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受限制。事件类语气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组合存在较大受限制性。表评价等意义的事件类语气副词对主语的定指性的要求,没有命题类语气副词对主语定指性要求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称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高军,李芳.汉语会话中人物指称选择的社会语言学阐释[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6

[2].力量,肖应平.语气副词与不同指称类型主语的选择分析[J].北方论丛.2014

[3].陆蓉.指称表达选择与关系建构——以国台办发言人对台政策话语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4].郭文静.汉语会话中第叁方人称指称的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14

[5].储泽祥,刘琪.“我人还在这儿呢”——限定性同指关系、指称意图与语言形式的选择[J].语言科学.2012

[6].贾金芝.儿童叙述语篇中人物指称选择的认知分析[D].重庆大学.2010

[7].杨剑英.指称词语选择的关联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8].马文.会话局部初始位置的指称表达选择——专名还是有定描述语?[J].现代外语.2007

[9].赵秀凤,董静萍.视角的选取与指称语的选择[J].外语教学.2007

[10].曹娟.影响指称对象可及性的因素与照应词的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会话中指称阻碍的产生及修正程序不同被试组选择用“个”替代原有量词...实体链接示例医学教育与科技医学科研工作(1)医学教育与科技医学科研工作(2)医学教育与科技医学科研工作(4)

标签:;  ;  ;  ;  ;  ;  ;  

指称选择论文_高军,李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