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律援助模式论文_王迎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刑事法律援助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法律援助,模式,律师,辩护人,人权,公设,私人。

刑事法律援助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迎龙[1](2018)在《论刑事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刑事辩护“全覆盖”之实现径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辩护"全覆盖"是刑事司法的一个目标,也是一项挑战。我国面临刑事辩护率与法律援助率双低的现实困境,而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为法律援助制度的系统完善提供了契机。结合域外经验与中国问题,完善刑事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遵循"繁简分流"构建层次化的刑事法律援助体系,将"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和"法律援助辩护律师"进行划分,根据案件繁简、轻重不同适用不同类型援助律师并完善相互衔接机制。在供给侧方面,改革行政化的法律援助供给结构,实现法律援助的国家化、市场化与社会化。在此基础上,改变以往单一的刑事法律援助模式,形塑值班律师机制、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公设辩护人机制等并存的多元化法律援助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刑事法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苏晋平[2](2015)在《关于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选择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的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问题时选择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而刑事法律援助便是一种从公民角度出发的权益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便以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概述为研究基点,分析我国形式法律援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并对我国刑事法律模式选择进行思考。(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5年01期)

宋红伟[3](2013)在《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国家为那些需要法律帮助但由于经济原因无力承担法律费用者或者法律规定的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法律代书、辩护等事项,并适当减免诉讼等费用的一项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制度。目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不仅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和建立,而且其作用也到了切实有效的发挥。作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模式,在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实践和发展目前处在转换的阶段。根据我国国情,建立怎样的刑事法律援助的模式是摆在当前的重要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从刑事法律援助的机构设置、提供法律援助的具体形式和资金筹集叁个方面为视角对当前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进行探讨。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析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选择:第一部分,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理论概述。这一部分首先对刑事法律援助的概念及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范围做出了一个界定。其次通过对刑事法律援助这一制度所蕴含的法价值具体分析了在进行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模式的选择上要体现的价值理念。为下文具体的建议举措奠定理论根源。第二部分,国外主要刑事法律援助模式探析。这一部分分别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典型代表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刑事法律援助模式为例,从机构设置、具体服务形式和资金筹集叁个方面为视角对域外刑事领域的法律援助模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选择指明方向。第叁部分,我国对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探索。这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其次指出目前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在机构设置、具体服务形式、资金筹集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是对造成以上问题原因的简要分析。第四部分,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完善。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上文中在机构设置、具体服务形式和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此解决上述第叁部分提出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11-01)

贾军乔[4](2008)在《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之模式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富裕程度不同,所以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外叁种法律援助模式,以求通过对国外法律援助模式的比较考察,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寻求适合我国的法律援助模式。(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8年11期)

郭明文[5](2004)在《论刑事法律援助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刑事法律援助在我国实施以来 ,刑事被告人的诉讼地位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目前的法律援助制度使大量急需这种援助的贫穷被告人被排除在获得援助的行列之外 ,故建构一个合理统一的模式 ,以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是个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 ,本文在评价西方国家法律援助模式、分析我国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构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王国雄,程军伟,马宏民[6](2003)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辩护是刑事诉讼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辩护作为一种诉讼职能 ,是刑事诉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诉讼控辩平等理念的主要支柱 ,是通过牵制控诉保证法院居中裁判的重要保障。辩护制度是由多种规范、法则、程序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要完善辩护制度 ,则首先要对构成辩护制度的各要素进行研究、探讨 ,而后加以改进。(本文来源于《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王进喜,赵珉[7](1998)在《美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宪法第6条修正案关于被告人有权获得律师帮助的规定,是美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借以建立的宪法依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PowellV·Alabama、JohnsollV·Zerbst、Glde-orV·Wainwrisnt等一系列案件的判决中规定,刑事案件中(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1998年01期)

刑事法律援助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的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问题时选择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而刑事法律援助便是一种从公民角度出发的权益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便以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概述为研究基点,分析我国形式法律援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并对我国刑事法律模式选择进行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刑事法律援助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迎龙.论刑事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刑事辩护“全覆盖”之实现径路[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

[2].苏晋平.关于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选择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5

[3].宋红伟.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的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贾军乔.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之模式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8

[5].郭明文.论刑事法律援助模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王国雄,程军伟,马宏民.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模式探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7].王进喜,赵珉.美国刑事法律援助模式简介[J].河北法学.1998

论文知识图

索引索引媒体索引第十一期《媒体法大》目录索引(1)媒体索引第十一期《媒体法大》目录索引(2)索引索引

标签:;  ;  ;  ;  ;  ;  ;  

刑事法律援助模式论文_王迎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