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立宪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宪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立宪派,晚清,政论,立宪,国会,辛亥革命,督抚。

立宪派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高翔宇[1](2019)在《民初国民党、旧立宪派与袁世凯的离合关系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党、旧立宪派、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集团,作为民初政坛的叁大政治力量,既存在着妥协与共赢的空间,也有缘于利益分配而产生的裂痕与争斗。国民党稳健派期冀通过邀请袁入党的方式,调和南北关系,但惜未能获得国民党激进派以及旧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袁世凯则利用旧立宪派创办的报刊,捏造传谣"孙、黄、宋暗潮",并针对国民党改组前后暗伏的矛盾,在利诱的同时加以分化。梁启超归国后同袁靠拢,几经波澜终在议会政治场域成立了与国民党相抗衡的进步党。然而,囿于政治理念的根本冲突,这些为争夺党权话语而临时组建的政治联盟,只能成为转瞬即逝的浮光片影。(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董文超[2](2019)在《清末立宪派的组党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宪友会是清末立宪运动中组党活动的结果,它的成立时间虽短,但其酝酿时间却很长,几乎贯穿了整个立宪运动时期。宪友会的成立对于聚合全国立宪派的联系,加强各省立宪人士的团结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宪友会的成立推动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的步伐,影响了民初政党的建设。本文主要是对宪友会作一个完整性的研究,将宪友会的发展放到清末立宪运动的大潮中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清末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并探索清末民初中国政党乱象频生的根源所在。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政党观念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宪友会产生的诱因。立宪派是宪友会的发起者和组建者,他们在叁次国会请愿运动中逐渐掌握了组建政党、引导社会舆论、联合各省核心代表的政党政治经验,为宪友会的成立进行了一次政治实践活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宪友会的宗旨、纲领和组织章程。宪友会作为中国第一个被清政府承认的合法政党,在党纲党规、组织章程、支部建设上都有着代表性的作用,对于民初政党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第叁章分析了宪友会的性质和内部的派系矛盾纠纷。不论是从成员构成来看,还是从宗旨纲领上分析,宪友会在当时都是影响全国的民党代表。但由于宪友会内部成员复杂,政治观点很难做到一致,因此在内部又分为了叁大派系,素有“叁头政治”之称。第四章阐述了宪友会积极参与宪政活动。宪友会成立后适逢边疆危机、干路国有政策出台、皇族内阁官制的颁布、中英禁烟条案的争执问题等等,宪友会以此为契机,借助谘议局联合会向清政府提交了数道议案。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宪友会的分裂和消亡,同时介绍了宪友会的成立所带来的影响。宪友会由于内部矛盾和分歧的扩大,在辛亥革命后迅速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并分别组党。宪友会也在完成自身使命后淹没在历史之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新顺[3](2019)在《论晚清《东方杂志》与海外立宪派的精神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清立宪运动中,从政学渊源、办刊方略和言论主张等角度考察,一向以"在商言商"的经营策略和"不党不私"的言论立场着称的《东方杂志》,实际上一直与康有为、梁启超所代表的海外立宪派保持着密切的人事关联、广泛的言论借鉴和深刻的精神互动。其连结内外、操持公论、推动变革的积极作为,生动揭示了近代报刊传媒在营造公共舆论空间时所表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彰显了近代报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功绩。(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新顺[4](2018)在《救亡焦虑中的末世谏言——从“新文体”看晚清立宪派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报章政论作为当时被广泛实践的一种"新文体",其总体面貌和历史局限常常因梁启超的一已文风和个人成就而被遮蔽。综合考察晚清立宪运动中实践"新文体"极具代表性的《东方杂志》可见,这一时期以倡导立宪改良为总主题的新体政论中仍残留着诸多旧的言说习惯,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忽视大众启蒙而习于面向庙堂进言的"奏议"式言说姿态和"连哄带吓"的言说策略。这种旧的言说习惯不仅表明晚清"新文体"并非一次彻底的文体解放,也深刻暴露了立宪派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局限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深层困境。(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8年09期)

赖骏楠[5](2018)在《清末立宪派的近代国家想象 以日俄战争时期的《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1904-1905)》一文中研究指出日俄战争时中国国内立宪派为敦促清廷变法,将战争结果归因为"立宪国胜专制国"。《东方杂志》作为立宪派重要言论平台,是该事件的主力参与者。"立宪胜专制"话语多强调宪法在国民意志整合、国民爱国心塑造等主观层面上的作用,并相对忽视近代宪法与客观意义上军事、财政和行政近代化之间的关联。"日以立宪胜,俄以专制败"的说法,不符合日本军事史和宪法史上的事实。"立宪国胜专制国"的命题,也不符合当代社会科学就政体类型与国家能力间关系所展现的复杂图景。清末海外立宪派对类似议题有着更清晰且深刻的思考,但其思考未对国内舆论造成足够影响。立宪派关于变法与国家建设间关系的认识本身,对当代中国法律人而言仍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法学》期刊2018年04期)

陈飞[6](2018)在《立宪派与清末民初政局走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及社会危机迭交并发的内焦外困的时代环境下,清王朝风雨飘摇、势近倾覆,不得不欲以“新政”一挽垂败之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之下,既催发着暴力革命,亦似乎给了宪政无限之良机。于是,立宪派高扬宪政之吁,试图借“新政”之身,续维新宪政之命,一举实现其维新宪政之抱负;革命派则高擎革命旗帜,倡导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叁股政治势力的政治博弈之中,清政府希望尽最大可能维持“正统”,虽勉强推出“新政”,但不愿实现比较深入的变革;立宪派要求速开国会,遂行宪政,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革命派则主张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在历史的进一步演进中,这叁股势力此消彼长,造成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角逐的结果是:清政府不真诚的立宪行为将立宪派一步步逼向革命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革命派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没有走到最后,又与袁世凯互为倚借,某种意义上为袁所用,使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其中,立宪派政治立场的转变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本文在考察立宪派与晚清新政、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立宪派与民初政治演变叁个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这叁个问题构成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在上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立宪派和此时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关系做出历史评析和定位。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方法,为接下来的写作提供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立宪派的历史形成与立宪派的宪政议政活动,来阐述立宪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第叁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立宪派与清末民初政局走向的问题,理清立宪派与晚清新政、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立宪派与民初政治演变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对立宪派在清末民初政局演变中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明确其历史地位,分析其制约因素,最后深刻地揭示其对1910—1920年代中国政治发展、历史选择、历史走向的历史影响及历史经验与教训。(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根[7](2017)在《国会请愿运动中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异同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会观意为关于国会问题的观点。本文督抚与立宪派的国会观指国会请愿运动期间督抚与立宪派两群体对于国会问题的观点。它是中国宪政思潮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末政局走向。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形成面临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国会观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主要论述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的异同。阐述了两者在叁权分立、两院制、国会监督权叁方面存在共识,但在国会性质与国会地位方面具有显着差异。此外,督抚与立宪派群体内也有不同观点和侧重。第叁章主要论述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的实践过程。两者实践过程分为初期对国会“放下一切,专标一义”的宣传、中期发动国会请愿运动和后期请愿不成与清政府决裂这叁阶段。决裂后立宪派选择偏向革命派,督抚则选择背离清政府对辛亥革命保持观望。第四章主要论述对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的反思。两者的国会观为制定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启迪了中国民众的政治理念与参政方式以及充当了“民本”到“民权”思想转换的桥梁。但两者国会观也有理论的偏狭和实践的失范这两个局限性,是国会请愿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纵观整个督抚与立宪派的国会观,两者都是以其既得利益为标准选择性利用国会这一政治概念谋求本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国会本身作为较先进的政治制度,两者国会观客观上助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席威[8](2017)在《晚清立宪派的政治取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王朝在庚子事变后蹒跚地步入20世纪,内忧外患迫使其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为挽危图存而掀起自救性质的“新政”。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加之日俄战争的刺激和“避免革命”心理的驱动,立宪派异军突起,成为左右国内政局走向的重要力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风潮。围绕着宪政改革的诸多焦点,立宪派与清政府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立宪派有其特有的政治取向,譬如对政党的追求与坚持不懈的态度、“焦虑”的情绪与“救急解困”的心态、“亲政府”的政治情感以及较高的政治素养与坚定的变革决心。这些政治取向深刻影响着立宪派的政治理念与活动。为了尽早走上强国之路,立宪派转向急进,他们要求清政府进行全方位改革、鼓吹地方自治,追求英国立宪模式,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国会请愿运动,表现出求全、追高、速成的节奏,最终适得其反,走向失败。作为晚清最后十年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派别,立宪派无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宣传了爱国主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法治理念,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与民主觉悟,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走向近代化,客观上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但也应正视立宪派政治取向中的不足,比如对西方政治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焦虑”的政治情绪与行动上的急于求成,忽视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支撑立宪的其他条件以及过于“依赖政府”的态度。通过分析立宪派的政治取向与政治活动,总结其中的得与失,以史为鉴,或可为如今的法制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孔令艳[9](2016)在《中国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民权思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80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立宪派的民权思想呼声渐大,至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把宣传民权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变专制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的一场政治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确提出了民权主义主张,并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丰富了民权思想的内涵。然而,作为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民权思想尽管有着契合的一面,但也有着很大(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鑫[10](2016)在《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与革命派国内外阶段性关系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立宪派与革命派关系历来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也相当丰富,但多数是从政治理论角度出发评析两派的关系,本文则着重从众多史料记载方面出发,以1905年到革命前夕的时间为经,史料为纬,解构当时的革命语境,重构爱国救亡的历史现实,较为详细地理顺两派海内外阶段性关系,以求更为全面地了解两派之间关系始末。(本文来源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立宪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宪友会是清末立宪运动中组党活动的结果,它的成立时间虽短,但其酝酿时间却很长,几乎贯穿了整个立宪运动时期。宪友会的成立对于聚合全国立宪派的联系,加强各省立宪人士的团结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宪友会的成立推动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的步伐,影响了民初政党的建设。本文主要是对宪友会作一个完整性的研究,将宪友会的发展放到清末立宪运动的大潮中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清末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并探索清末民初中国政党乱象频生的根源所在。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政党观念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宪友会产生的诱因。立宪派是宪友会的发起者和组建者,他们在叁次国会请愿运动中逐渐掌握了组建政党、引导社会舆论、联合各省核心代表的政党政治经验,为宪友会的成立进行了一次政治实践活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宪友会的宗旨、纲领和组织章程。宪友会作为中国第一个被清政府承认的合法政党,在党纲党规、组织章程、支部建设上都有着代表性的作用,对于民初政党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第叁章分析了宪友会的性质和内部的派系矛盾纠纷。不论是从成员构成来看,还是从宗旨纲领上分析,宪友会在当时都是影响全国的民党代表。但由于宪友会内部成员复杂,政治观点很难做到一致,因此在内部又分为了叁大派系,素有“叁头政治”之称。第四章阐述了宪友会积极参与宪政活动。宪友会成立后适逢边疆危机、干路国有政策出台、皇族内阁官制的颁布、中英禁烟条案的争执问题等等,宪友会以此为契机,借助谘议局联合会向清政府提交了数道议案。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宪友会的分裂和消亡,同时介绍了宪友会的成立所带来的影响。宪友会由于内部矛盾和分歧的扩大,在辛亥革命后迅速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并分别组党。宪友会也在完成自身使命后淹没在历史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宪派论文参考文献

[1].高翔宇.民初国民党、旧立宪派与袁世凯的离合关系新探[J].学术研究.2019

[2].董文超.清末立宪派的组党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周新顺.论晚清《东方杂志》与海外立宪派的精神互动[J].滁州学院学报.2019

[4].周新顺.救亡焦虑中的末世谏言——从“新文体”看晚清立宪派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J].东岳论丛.2018

[5].赖骏楠.清末立宪派的近代国家想象以日俄战争时期的《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1904-1905)[J].中外法学.2018

[6].陈飞.立宪派与清末民初政局走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李根.国会请愿运动中督抚与立宪派国会观异同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8].刘席威.晚清立宪派的政治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9].孔令艳.中国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民权思想比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张鑫.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与革命派国内外阶段性关系探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  ;  ;  

立宪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