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液界面论文_何晓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解液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解液,界面,正极,电极,电池,效应,等效电路。

电解液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锋[1](2019)在《基于两相电解液界面浸润性调控的锂氧电池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动力电池,而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200 Wh kg~(-1)),续航里程短,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基于新原理和新技术的长续航时间动力电池。锂氧电池具有超高理论能量密度(~3500 Wh kg~(-1)),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长续航动力电池。然而,目前锂氧电池的应用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实际能量密度低和锂负极循环稳定性差,是制约锂氧电池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之一。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较多,其中:(1)固体催化剂表面吸附态超氧化物中间体诱导产生膜状放电产物,导致电池放电提前终止,电池容量难以提高;(2)电解液组分与高化学活性锂负极充分浸润并发生副反应,例如高给体(DN)值的溶剂、空气中的H_2O、CO_2、以及促进空气电极界面反应速率的氧化还原介体等副反应因子,会从空气正极向锂负极扩散,引发锂负极的化学腐蚀,进而导致锂氧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低和循环稳定性差。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受自然界辅酶独特性质启发,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功能蒽醌分子作为“辅酶”的氧还原反应催化途径,蒽醌促进固态催化剂表面氧还原速率以提高放电容量;进一步,在锂氧电池中利用两相电解液界面阻止副反应因子向锂负极的扩散,提高锂负极和电池循环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借助“自然界中辅酶因子传递电子或质子转换或加速酶促反应”这一原理,提出了“仿生酶-辅酶协同催化氧还原反应”的概念。以醌类分子在生物中具有捕获超氧自由基的能力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蒽醌(AQ)、2,5-叔丁基-1,4-苯醌(DBBQ)和萘醌(NQ)分子在氧还原过程中结合和捕获超氧化锂的能力,以及它们增强电极表面氧还原反应速率的能力。研究表明蒽醌分子不仅显着提高了固体催化电极的氧还原反应速率(10倍),而且将锂氧电池的容量提高到原来的叁倍以上。二、高给体值溶剂和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等电解液组分与锂负极的充分浸润并发生化学反应,会引发锂负极的腐蚀,进而导致锂负极的库伦效率低和稳定性差,造成电池能量转化效率低、循环寿命短。基于有机溶剂极性的差异,我们构建界面浸润性调控的两相电解液,阻止极性溶剂、H_2O、CO_2、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等电解液成分(称为锂电极的“副反应因子”)与锂负极的接触与浸润,抑制它们与锂负极的副反应,从而提升锂负极和锂氧电池的循环稳定性。首先基于有机溶剂氟硅烷与二甲基亚砜(DMSO,高DN值)极性的差异,构筑具有锂离子(Li~+)传输性能的DMSO-氟硅烷两相电解液,利用氟硅烷对金属锂极强的亲锂性和化学稳定性,抑制锂金属电极的枝晶生长和提高其循环稳定性。然后以锂氧电池为模型,两相电解液可以将电池的循环寿命由40圈提升至60圈,证实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但两相电解液界面体系中的锂离子传输速率较低,限制了锂氧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叁、基于两相电解液的锂氧电池循环寿命难以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主要是界面离子传输性能较差。我们通过简单的季胺化反应,设计合成了(1s,2s)-(+)-1,2-环己二胺凝胶分子,该凝胶分子可在两相电解液界面构建有序离子通道,实现高效的界面锂离子传输过程。研究表明,将叁维网状顺式有机凝胶引入两相电解液界面后,显着提升了锂离子传输速率,增加了电池循环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锂离子传输速率,采用无机纳米SiO_2气凝胶粒子,基于路易斯酸碱反应原理,即在网络凝胶基础上进一步添加SiO_2气凝胶构建了复合电解质。在促进锂盐的进一步解离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相界面的游离锂离子数目,显着增强了锂离子传输性能。最终以复合电解质组装的锂氧电池的循环寿命从40圈提升至140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提出了“酶-辅酶协同氧还原催化反应”的概念,并通过蒽醌分子作为“辅酶”因子证实了这一概念。蒽醌既促进了固体催化剂表面氧还原过程,而且使电池的比容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我们利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差异,构建了基于界面浸润性调控的DMSO-氟硅烷两相电解液,阻止极性溶剂、H_2O、CO_2和氧化还原介体等电解液成分与锂负极的接触与浸润,抑制它们与锂负极的副反应,提升锂负极和锂氧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此外,通过在两相电极液中复合有机凝胶、纳米SiO_2气凝胶,增加了电解液界面体系的锂离子传输速率,从而显着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基于两相电解液界面浸润性调控的锂氧电池体系的构建,有效避免了副反应因子对锂负极的化学腐蚀,为高性能锂氧电池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桑丽霞,蔺佳,葛昊,雷蕾[2](2017)在《利用强度调制光电流/光电压谱研究碳点/KOH电解液界面的动力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强度调制光电流谱(IMPS)和强度调制光电压谱(IMVS)技术研究在光电分解水制氢体系中碳点光阳极与KOH电解液界面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光强在30–90 m W·cm~(-2)范围内,界面的电子传输时间(τ_d)、电子寿命(τ_n)、电子扩散系数(D_n)、电子扩散长度(L_n)均没有变化;当光强增加到110和130 m W·cm~(-2)时,τ_d和τ_n延长,而D_n减小。实验表明,不同于Ti O_2/电解液等界面,碳点光电极/电解液界面中碳点电极存在的缺陷少,因此电子主要以无陷阱限制扩散方式传输为主。且在30–130 m W·cm~(-2)的光强范围内,与τ_d和τ_n相关的载流子收集效率(η_(cc))相近。(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小岗[3](2017)在《锂/镁—硫电池硫正极的制备及电极/电解液界面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单质理论比容量高,同时具有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但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硫单质的电子绝缘特性以及硫电极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金属锂及镁比容量高、电位低是高比能量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但存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不稳定性问题。本论文通过合成制备叁明治结构的复合正极材料,提高了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子导电性性和循环稳定性;通过采用电解液添加剂,改善金属负极的界面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及得到的结果如下:(1)通过化学沉淀法将硫(S)负载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然后用苯胺原位聚合法包覆聚苯胺(PANI),制备了一种新型的MWCNTs-S@PANI复合电极。采用氮气吸脱附等温线、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法(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充放电测试等表征和测试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WCNTs-S@PANI复合电极展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MWCNTs-S@PANI复合电极在0.2C时首次放电容量为970.8 mAh/g,循环205圈后保持有545.5 mAh/g,而对应的MWCNTs-S则只有921m Ah/g和353.4 mAh/g。(2)受多壁碳纳米管载硫的启发,提出了另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CG-S@PANI。首先通过切割多壁碳纳米管制备弯曲石墨烯(CG),然后化学沉淀法将硫(S)负载于CG,再用聚苯胺(PANI)原位聚合包覆而制备复合材料。采用氮气吸脱附等温线、XRD、TGA、TEM、EIS、充放电、自放电和电子电导率等表征和测试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CG-S@PANI复合电极在0.2 C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851 m Ah/g,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0%。(3)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球型复合材料PCNS-S@PANI,用于锂硫电池的正极。首先通过水热反应法合成多孔碳纳米球(PCNS),用化学沉淀法将硫(S)负载在PCNS的孔隙里,然后在抗坏血酸的辅助下原位聚合包覆一层导电聚苯胺(PANI)。采用SEM、XRD、XPS、氮气吸脱附等温线、TGA、电子电导率、恒流充放电和EIS等表征和测试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PCNS-S@PANI复合电极展示了优异的充放电性能,0.2 C首次放电容量为881 mAh/g,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72%,在2 C的大倍率放电容量达324 mAh/g。介孔的PCNS和导电PANI更有利于吸附和限制硫,还可以提供电子导电网络,从而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容量和倍率性能。(4)采用电解液添加剂改善锂硫电池的性能。在1.0 M LiTFSI-DOL+DME(体积比1:1)的电解液中加入叁种不同类型(硝酸锂,二茂铁(标示为Fe1),全甲基二茂铁(标示为Fe2))的添加剂,通过循环伏安曲线(CV)、锂金属溶解/沉积和充放电曲线等电化学测试,研究硫锂电池在这些含添加剂电解液里的电化学性能。同时结合SEM和Raman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添加剂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剂可以显着改善锂金属的界面相容性质,有助于降低锂金属溶解/沉积的过电位,尤其是含Fe1和Fe2添加剂的电解液效果更明显。(5)电解液能够可逆地溶解/沉积镁是镁二次电池的关键。研究最多的基于路易斯酸碱化学的复合电解液,价格昂贵,合成困难,电化学窗口有限,传统的简单盐Mg(TFSI)_2电解液容易合成,但是由于在镁表面形成了一层低的镁离子导电性的钝化膜,导致溶解/沉积过电位很大。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镁金属的表面钝化的新方法,即在简单盐Mg(TFSI)_2-DME电解液中加入适量(小于50 mM)的碘,能够显着地降低了镁金属溶解/沉积的过电位,机理研究表明:在镁负极表面形成了一层镁离子导电膜碘化镁,起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作用,用这种电解液装配镁硫电池,呈现非常小的电压滞后现象。(6)电解液添加剂不仅可以改善镁负极溶解/沉积过电位,而且有助于提高硫正极的性能。在简单盐Mg(TFSI)_2-DME电解液中加入叁种不同类型(碘、Fe1、Fe2)添加剂,通过CV和充放电测试,研究不同添加剂的浓度变化对硫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正极是电池容量的主要贡献者,一对主要的氧化还原峰分别在1.4 V和1.6V左右,对应于硫的还原和硫化镁的氧化;随着添加剂浓度的提高,添加剂对电池容量的贡献比例也在增加,同时,正极的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在含10 mM高浓度的碘,Fe1和Fe2添加剂的电解液中,在168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放电容量分别保持在178.6,216和292 m Ah/g。(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10-17)

刘沛[4](2017)在《电解液界面关联效应的建模分析和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电解液的平衡态性质和输运过程对于化学工业、电生理、理论统计物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平均场Poisson–Boltzmann理论忽略了粒子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取得了广泛应用。然而对于存在强带电表面或者高浓度离子溶液的系统,粒子的关联是至关重要的,平均场理论无法得到正确的描述。我们将系统地研究电解液中的关联,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来抓住主要的关联因素,设计快速精确的数值算法求解方程并分析模型的性质。一方面,关联来自于短程的硬球相互作用,即两个离子之间不可以距离太近。我们分析了一个考虑溶剂熵贡献的平均场变分模型,通过渐近分析的办法,在近场证明了分层顺序确实由化合价-体积的比值决定,在远场得到了修正的屏蔽长度。另一方面,关联也来自于离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以及界面的镜像电荷效应,其中一个重要物理现象是同种电荷等效吸引。本文采用了一组自洽场方程,引入离子的自能来修正Poisson–Boltzamnn方程,包括了静电关联和界面上的镜像电荷效应。通过设计快速算法求解这一组方程,我们系统的研究了电解液和带电物体性质对同电相吸现象的影响。关联效应对电解液的输运过程也有影响,上述自能也可以用于修正经典的Poisson–Nernst–Planck方程。通过Debye充电过程,本文考虑了有限体积的离子系统,得到了自由能泛函和离子自能表达式。为了求解离子自能,我们设计了点电荷离子自能的解析渐近表达式,并以离子半径为小参数得到了精确的渐近展开。本文指出修正的Poisson–Nernst–Planck方程满足能量耗散定律并利用守恒算法研究了关联对输运过程的影响。作为在电生理方面的应用,本文考虑了离子通道的形变问题。本文把电介质中的Shockley–Ramo定理推广到了电解液系统,避免直接求解Poisson–Nernst–Planck方程的反问题。通过电荷重整化和引入偶极矩我们得到了一个简单的代数关系,可以直接从电流信号计算离子通道形变。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分析和数值求解更加复杂的模型而不需要去寻找解析公式成为了研究电解液界面关联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主要介绍我们对电解液的关联问题所作的数学建模,分析和数值计算成果。(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30)

李丽,许晶晶,韩少杰,卢威,吴晓东[5](2016)在《高电压下正极/电解液界面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压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一个有效手段,但电压高于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窗口时,电解液在高电压下氧化分解,增大电池内阻、容量快速衰减,同时造成电池胀气甚至爆炸。为了解决高电压下正极/电解液的界面问题,构筑稳定的正极材料-电解液界面,须更好地理解高电压下正极/电解液的界面特性。我们采用凝胶旋涂的方法制备正极微晶电极~([1]),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正极材料微晶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表面钝化膜的衍变~([2]),结合扫描电镜、光电子能谱和交流阻抗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正极材料表面钝化膜可能的生长机理与产物结构进行分析。我们还研究有效的电解液添加剂~([3])在构筑稳定的正极/电解液界面中的作用,提出可能的作用机理。我们的研究工作将有助理解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和添加剂在正极表面发生的反应历程,为研究电极表面修饰技术和高电压的电解液配方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九分会:电化学材料》期刊2016-07-01)

李斌[6](2016)在《锂离子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膜的设计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以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并成为电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电源之一。随着人们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池的工作条件变得越来越苛刻,如高低温、高电压等。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电解液界面性质对电池的性能影响巨大。本文提出了二种新型电解液添加剂,用于改善电极/电解液界面性质,通过设计和优化电极/电解液界面膜,开展了碳酸丙烯酯(PC)基电解液、高温LiMn_2O_4/石墨电池、高电位(4.7 V vs.Li+/Li)LiNi_(0.5)Mn_(1.5)O_4材料和高电压LiCoO_2/石墨电池体系相关的电极/电解液界面膜性质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为了提高宽液态温度范围(-48.8~242oC)溶剂PC与石墨负极的兼容性,通过理论计算,设计和优选出4-氟苯基醋酸酯(4-FPA)作为负极SEI成膜添加剂,并与醋酸苯酯(PA)进行比较。在石墨/Li电池和在LiFePO_4/石墨电池中,使用4-FPA的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EDS)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4-FPA的成膜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氟原子的引入,令4-FPA具有更强的还原能力,能够在石墨表面形成比PA具有更好效果的SEI膜,有效抑制PC对石墨电极的破坏。(2)以理论计算为指导,设计和优选出有机分子丙烯基-1,3-磺酸内酯(PES)作为负极成膜添加剂,并与1,3-丙磺酸内酯(PS)进行比较。在LiCoO_2/石墨电池中,采用PES的电池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用SEM、EDS、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添加剂PES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饱和键的引入提高了PES的还原能力,使其能够在石墨电极上优先还原形成比PS更好的SEI膜,抑制PC对石墨的破坏,有效提高了电池的性能。(3)针对LiMn_2O_4/石墨电池高温循环性能差的问题,提出应用PES作电解液添加剂的解决方案,详细研究了PES对LiMn_2O_4/石墨电池高温性能的影响,并与添加剂VC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含有PES电解液的电池能够保持良好的循环性能,并能较好地抑制电池气胀问题。用SEM、XPS、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分子轨道理论计算等方法,探讨了添加剂的作用原理,结果表明添加剂PES能够同时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表面形成界面膜,正极表面的界面膜能阻止尖晶石LiMn_2O_4材料锰的溶出,而负极表面的SEI膜能较好地抑制锰离子在负极的沉积,防止电解液的分解,提高了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4)为了解决高电位(4.7 V vs.Li+/Li)Li Ni_(0.5)Mn_(1.5)O_4材料在有机碳酸酯电解液中循环性能差的问题,研究了高电位下LiNi_(0.5)Mn_(1.5)O_4电极/电解液的界面性质,探讨了添加剂PES对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ES能有效提高LiNi_(0.5)Mn_(1.5)O_4的循环性能。用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RD及XPS等手段,分析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ES能够在LiNi_(0.5)Mn_(1.5)O_4上形成含硫的界面膜,钝化电极表面的催化活性,抑制电解液的分解,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5)为了解决LiCoO_2/石墨电池高电压下(4.5 V)性能差的问题,通过研究电极/电解液界面膜的性质,探讨了添加剂碳酸乙烯亚乙酯(VEC)对高电压LiCoO_2/石墨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经过400次循环后,VEC的使用将电池容量保持率由38%提高到87%。用SEM、EDS、XPS等方法,分析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VEC能够在电池的正负极表面形成优良界面膜,保护LiCoO_2晶型结构,阻止Co溶解和在负极上的沉积,有效抑制电解液的分解,明显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0)

贺耀龙,胡宏玖[7](2015)在《石墨电极固态电解液界面中的锂离子浓度分布及其应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通用的石墨电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充放电过程中含SEI的全电极结构中的锂/锂离子浓度分布及其扩散应力.通过合理的电极设计可显着降低无机层的峰值应力,从而提高SEI整体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柳明[8](2013)在《钛酸锂与电解液界面反应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钛酸锂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晶胞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被称为"零应变”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通过金属掺杂、碳材料复合以及减小粒径等措施,极大的改善了钛酸锂材料的本征电子和离子电导率,提高了其倍率充放电性能。然而,钛酸锂负极材料仍然没有规模化应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中,主要原因为钛酸锂电池在存储和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胀气现象,成为制约钛酸锂电池应用和发展的主要障碍,该问题引起了电池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通常认为钛酸锂材料在1~3V循环时不会在表面形成SEI膜,因为电解液只在1V以下才能还原分解形成SEI膜。因此,SEI膜的形成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然而实验证实当钛酸锂在1~3V循环时,表面也会形成SEI膜,由钛酸锂与电解液之间的本征界面反应引起,而不是电解液在1V以下的还原分解。同时,界面反应受钛酸锂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发现SEI膜对材料的循环性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软包装Li(Ni_(1/3)Co_(1/3)Mn_(1/3))O_2(NCM)/Li_4Ti_5O_(12)(LTO)电池研究发现钛酸锂电池内部主要产生H_2、CO_2和CO等气体。PF5作为一种电解质LiPF_6的分解产物和强的Lewis酸被误认为是促使电解液分解产生气体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通过单组分溶剂和电解液直接浸泡钛酸锂研究发现,PF5不是致使钛酸锂产气的主要原因,而钛酸锂和电解液溶剂之间的本征界面导致钛酸锂电池产气的根本原因;界面反应包括电解液溶剂烷基碳酸酯的脱羧基、脱羰基和脱氢反应,上述反应被钛酸锂最表层(111)面中的Ti~(4+)离子激活,同时钛酸锂(111)面中的部分O2-和Li~+离子参与界面反应而脱出,导致钛酸锂表层发生(111)到(222)面的晶面转化,同时伴随锐钛矿二氧化钛(101)晶面的形成。另外,研究发现在钛酸锂和电解液界面之间构建隔绝层(如构建纳米碳包覆层于钛酸锂表面(LTO/C)),协同包覆层上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能够明显抑制产气界面反应。上述研究结果对钛酸锂未来实际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05-01)

葛昊,宋溪明,张向东,杨黎妮[9](2012)在《半导体催化剂/电解液界面电化学等效电路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催化剂/电解液界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半导体催化剂/电解液界面电化学等效电路不仅有利于理解半导体催化剂/电解液界面的催化反应过程,而且对于研究、设计新型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了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半导体催化剂/电解液界面电化学等效电路,我们对金红石型TiO_2在水溶液中正偏压下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图1所示,金红石型TiO_2在水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期刊2012-10-26)

王永田,刘宗德,薛志勇,杨光[10](2012)在《碳纳米管膜/电解液界面的整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碳纳米管(CNT)膜/电解液(电解质溶液)界面的整流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的碳纳米管用热灯丝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整流效应通过分析其伏安特性来研究。结果发现,在室温下与一定浓度的电解液中,碳纳米管膜/电解液界面呈现出较强的整流效应,且该效应随电解液温度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重点讨论了碳纳米管膜/电解液界面整流效应的产生机制。(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2年04期)

电解液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强度调制光电流谱(IMPS)和强度调制光电压谱(IMVS)技术研究在光电分解水制氢体系中碳点光阳极与KOH电解液界面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光强在30–90 m W·cm~(-2)范围内,界面的电子传输时间(τ_d)、电子寿命(τ_n)、电子扩散系数(D_n)、电子扩散长度(L_n)均没有变化;当光强增加到110和130 m W·cm~(-2)时,τ_d和τ_n延长,而D_n减小。实验表明,不同于Ti O_2/电解液等界面,碳点光电极/电解液界面中碳点电极存在的缺陷少,因此电子主要以无陷阱限制扩散方式传输为主。且在30–130 m W·cm~(-2)的光强范围内,与τ_d和τ_n相关的载流子收集效率(η_(cc))相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解液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何晓锋.基于两相电解液界面浸润性调控的锂氧电池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桑丽霞,蔺佳,葛昊,雷蕾.利用强度调制光电流/光电压谱研究碳点/KOH电解液界面的动力学行为[J].物理化学学报.2017

[3].李小岗.锂/镁—硫电池硫正极的制备及电极/电解液界面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4].刘沛.电解液界面关联效应的建模分析和计算[D].上海交通大学.2017

[5].李丽,许晶晶,韩少杰,卢威,吴晓东.高电压下正极/电解液界面特性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九分会:电化学材料.2016

[6].李斌.锂离子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膜的设计与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贺耀龙,胡宏玖.石墨电极固态电解液界面中的锂离子浓度分布及其应力[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8].柳明.钛酸锂与电解液界面反应活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

[9].葛昊,宋溪明,张向东,杨黎妮.半导体催化剂/电解液界面电化学等效电路的建立[C].第十叁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2012

[10].王永田,刘宗德,薛志勇,杨光.碳纳米管膜/电解液界面的整流效应[J].功能材料.2012

论文知识图

(a)36V草酸下多孔AAO膜生长的电流与电...双电层电容器原理图紧致的阳极氧化的2TiO层Mott-Sch...光电流产生机制在紧致(a)和纳米...平带势判断高强度光照射下的开路...开路电压(EOC)随光照强度之间的...

标签:;  ;  ;  ;  ;  ;  ;  

电解液界面论文_何晓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