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抓好五个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黄美玲[1](2021)在《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研究 ——以Y区城市大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矛盾的化解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社会矛盾化解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治理的成效。提升社会矛盾化解水平既是有效应对新旧矛盾交织并发的必然之举,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表征的智慧治理则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既往文献中,关于社会矛盾的形成、制度性化解的研究成果已相对充分,但从技术层面探讨矛盾治理的研究则缺乏应有的关注。智慧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方式,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实施智慧治理的可能价值、如何实现智慧治理等议题,结合地方实践的实证研究则相对不足,且缺少对具体应用领域的专门研究。鉴于社会矛盾化解是地方治理面临的普遍问题,且智慧治理在前期实践中展现了独特的治理优势,本文将以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为核心话题,同时选取杭州市Y区城市大脑为研究对象,尝试解答智慧治理如何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取得了何种效果,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三个关键问题。具体而言,在打造服务型政府和追求整体性治理的现实背景下,智慧治理契合了我国治理改革的需要。在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既往研究和实践操作将社会矛盾分为日常矛盾纠纷、重大社会矛盾和新经济形态引发的社会矛盾三类,分别选取邻里纠纷和道路交通纠纷作为日常矛盾纠纷代表案例;选取企业欠薪预警作为重大社会矛盾代表案例;选取网络交易纠纷作为新经济形态引发的社会矛盾代表案例。本文从数据共享、资源配置、流程再造和主体协同四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对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本研究发现,智慧治理从提高治理信息可得性、科学配置治理资源、提高矛盾化解效率、有效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四个方面提升了社会矛盾化解的整体性、科学性、高效性和协同性。根据智慧治理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的具体过程,本研究总结出以整体性治理理念和智慧技术为前提,以多元主体合作和流程再造为依托,以社会共同体形成和社会矛盾减少为结果的作用机制。

高云亮[2](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李乂京[3](2020)在《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其他矛盾也出现了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为适应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社会矛盾治理之路也应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治理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其中城中村社区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把研究城中村社区矛盾及其治理路径作为新时代探寻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尝试,在当前具有十分突出的新颖性、现实性、时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指导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矛盾产生和表现最集中的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社区矛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研究对象,“解剖麻雀”,分析新时代下社区矛盾的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探究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希望通过对吴家堡社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为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化解和治理提供借鉴参考。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研究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这是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过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中心内容,首先结合太原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吴家堡社区的实际情况,归纳其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和居民在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和就业、社保、教育等民生问题方面的矛盾、社区干群关系矛盾、社区居民间的物质经济利益矛盾和文化认识冲突,并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冲突叠加化和纠纷易激化的特点;其次从资源供给不均、社区治理主体单一、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居民素质偏低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产生原因;最后一部分探寻了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将完善多元协同的治理体制、坚守风险防范的治理底线、夯实民生保障的制度基础、健全综合施策的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梁雄强[4](2020)在《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信访制度是基层政府与群众相互沟通联系的纽带,长久以来,对社会矛盾的化解、群众利益的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巩固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缠访、闹访、越级访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信访扩大至涉法涉诉、土地纠纷等非信访处理范围,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信访问题处理难度同样随之加,基层政府疲于应对大量繁杂的信访工作任务。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基层信访解决方案对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清市龙田镇为例,在社会治理视域下,采取座谈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类比分析、信访满意度分析等方法和理论对龙田镇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福清市龙田镇群众信访现状中信访涉及范围广、焦点问题突出、信访总量大、以访代诉严重、化解难度加大等问题。(2)福清市龙田镇基层信访工作中存在依法分类不明、信访体制结构冗杂、信访机构职权不清、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是造成当前信访环境的原因。(3)龙田镇基层信访工作应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吸收国内外丰富的信访理论成果,深入学习国内基层信访实践的优秀案例,建立解决基层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机制,建立群众上访预警制度,实行领导班子坐班接访,多部门联动办访制度。增强基层信访力量,加强基层干部依法执政理念,提高服务群众意识,依法分类,规范信访程序,完善适合龙田镇的信访工作机制。

隋从容[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陈建[6](2020)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视角下的公安调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人民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公众心理服务需求增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意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公安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就是要通过沟通协商,努力化解当事人的消极情绪和错误认知,回应他们的各种心理诉求,最终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目的,因此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框架下公安调解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本研究从调解过程中可能存在广泛的心理因素出发进行分析阐述。在系统综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公安调解的有关概念、发展历程,并厘清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调查法收集三地派出所月接处警情况和正式纠纷调解案例,运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30名有过公安调解经历的民警进行访谈研究,并在访谈结束后,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研究表明:(1)目前公安机关面临的矛盾纠纷,不仅数量巨大、类型复杂多样,而且具有突发性、地域关联性等特点。(2)纠纷调解要经历受理立案、调查取证、进行调解、达成协议、履行协议等五个阶段,其中组织调解是调解工作的核心部分,在这个阶段当事人存在情绪因素、认知因素、需求因素等心理特征;心理疏导是公安调解的关键环节,即通过化解当事人的不良情绪,改变其错误的思想认知,积极回应他们的各种心理诉求来促进调解的成功,公安调解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基层民警在解决纠纷时还存在调解理念不合理、纠纷调处能力欠缺、工作方法不恰当等问题。(4)从纠纷主体来看,矛盾纠纷多发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安全感的缺失、不公平感造成的心理失衡、规则意识的缺失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主要从完善矛盾纠纷调解的体制机制、加强纠纷调解的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纠纷调解民警的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视角下完善公安调解工作的建议。

林柳彤[7](2020)在《多元共治下的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探析 ——以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改革步入“深水区”,结构的转变促使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易发态势。党的十九大提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治理,筑牢矛盾风险预防阵线,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之初,扼制在成灾之前。本文提出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构建的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旨在事件发生前充分调动政府部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普通群众的积极性并发挥其功能优势,在情报信息搜集、分析研判预警、网络舆情引导、源头疏导化解等方面,更加有效地实现群体性事件“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本文首先对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进行了相关的界定阐述,也对单一治理模式和多元共治模式作了系统阐述,并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分析比较了群体性事件预防多元共治的优势。同时,本文以M市的2014年PX项目事件、2019年H县和X县群众聚集闹事反对殡仪馆项目建设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这三起事件发生前在预防处置环节暴露的问题和教训,从政府部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普通群众共四个角度分析这三起事件预防机制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后,本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结合M市作为四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的实际,从构建原则、组成主体、治理模式、建设重点、运行保障共五个角度分别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完善并有效运转群体性事件多元共治预防机制提供了参考。

黄英波[8](2020)在《“枫桥经验”在涉铁社会矛盾治理中的运用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枫桥经验”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案,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创新发展。50多年来,“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融入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被广泛借鉴应用于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里程的不断增加,铁路安全运营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愈发突出。铁路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涉铁社会矛盾数量不断增加,化解难度不断增大,呈现出“影响因素复杂、涉及主体多、治理难度大”的特点,深刻体现了当今政府、垄断性国企、农村基层、个体公民复杂曲折的互动过程,体现出当代社会治理中法治、政治、德治、自治之间的复杂纠缠。妥善化解涉铁社会矛盾事关铁路沿线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事关铁路运营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大动脉畅通,事关国家形象,是铁路沿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社会治理工作。预防和化解涉铁社会矛盾,需要平衡各方诉求,动员各方力量,坚持联防联治、技防人防、共建共享的指导方针。“枫桥经验”在这方面提供了一整套理念、思路和做法,能够为涉铁社会矛盾治理提供新的助力,因此在全国铁路护路联防系统得到推广。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将“枫桥经验”引入到对一种特殊社会矛盾——涉铁社会矛盾治理的讨论中,分析“枫桥经验”在预防化解涉铁社会矛盾中是如何具体开展并获得效果的,并进一步讨论这项工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枫桥经验”的运用领域,对推动铁路沿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深化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具有一定意义。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写作的总体情况,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枫桥经验”的相关内容,梳理了“枫桥经验”的演进过程,界定了“枫桥经验”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并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枫桥经验”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山西省涉铁社会矛盾治理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山西省涉铁社会矛盾治理整体入手,分析涉铁社会矛盾的发展态势及产生原因,并对其在治理过程中探索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第四部分基于案例的具体实践,对涉铁社会矛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借鉴“枫桥经验”,从涉铁社会矛盾治理的理念、格局、体制机制、治理方式几个层面提出涉铁社会矛盾治理创新的对策。

刘木子[9](2020)在《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理论的提出及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乡村治理的方式及治理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平安乡村治理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优化乡村治理,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是解决农村相关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当前,庄河市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加强平安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村民自治理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论,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集中调查并分析了庄河平安乡村的治理现状。在探究平安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当前庄河市平安乡村建设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乡村矛盾多发、乡村执法力量不足、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及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等主要问题。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治理投入不足、政府工作落实不到位、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引起的。通过对英国、新加坡、河南省博爱县、湖南省长沙市、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总结,提炼出对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具有可行性的经验做法。最后,针对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平安乡村治理的对策与措施: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治理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问题的处理、优化基层公安队伍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等,以提高庄河市平安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本文旨在促进庄河市平安乡村的建设,为后续提出改善其平安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提供指导,提高研究的客观性与可行性。

何剑军[10](2020)在《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以C市F县的社区警务与网格化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文中认为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下,基层社区警务工作,作为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秩序、发挥基层治安防控作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党群关系以及警民关系进一步密切融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促进平安社区、平安社会建设的重要警务模式,在当今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试行与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条块结合,将社区服务工作细化到具体的每一“块”,甚至每一“点”,实现以点带面、条块结合,推动平安社区、平安社会建设。按照人文、身份相近、生活习惯及居住区域相邻划分网格,以人民群众对于平安稳定的需求和更利于开展服务群众工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效能。社区服务的精确化意味着对居民需求了解的精确化和对需求反应的及时化和快速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警务与社区网格化模式在“服务”的理念和精细化治理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如何将两种模式进行融合,形成精细化社区治理的合力,助力社会治安治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在社区资源的配给方面,秉持均衡性和共同性的理念,将治安资本投入到需求评估与需求满足方面,借助社区民警和网格员的力量,达到社区网格内“由治达安”的状态,其中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以及完善的制度机制是需要通过当前治安实践去挖掘和探索的。通过深入开展公安社区警务工作和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实证调研,积极探索推动社区警务与网格化治理走向融合的思路和方法,发现要实现社区警务工作和与网格化治理的有效结合并发挥效能,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基层社会网格化社区治理机制,细化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考核监督,确保相关部门积极履职作为;进一步加强基础警务工作调研学习,引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全方位推动公安各项工作发展。深入推进公安基层社区警务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筑牢社区防控网。按照警力前置基层、社区警力下沉一线的原则,推动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做实做强基层社区警务工作。强化考核引导作用,促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基层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工作融合;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力量和专兼职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能懂会建善用的治安防控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牵头决策、部门落实、基层防控多层次专业化队伍和兼职队伍,全面提升机公安机关的基层社会治安治理能力、服务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推进平安社会及平安社区建设能力,增强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能力和水平,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全方位提升辖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获得感。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社区警务与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基本概念、内涵进行研究,包括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社区警务、社区网格化的概念辨析以及与社区网格化、社区警务的区别与联系等方面展开,从基础概念入手,为后续文章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社区警务网格化发展的成因,包括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维护社会秩序压力增大;警务工作任务繁重;公安基层警力亟需补充等问题。第三部分,以C市F县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为调研对象,进行全方位考察,总结归纳出其采取的相关举措、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并发现实施社区警务网格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之处,寻求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完善的新路径。第四部分,通过对浙江省台州市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的经验进行有针对性借鉴的方式,主要从明确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中多元主体的责任边界;明确社区警务网络化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的综合效能;加强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科学配置多元网格主体力量;健全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的保障激励机制五个方面对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进行完善。

二、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抓好五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抓好五个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研究 ——以Y区城市大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研究述评
    2.1 社会治理研究
        2.1.1 治理理论研究
        2.1.2 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
    2.2 智慧治理研究
        2.2.1 智慧治理的概念研究
        2.2.2 智慧治理的特征
        2.2.3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研究
    2.3 社会矛盾治理研究
        2.3.1 社会矛盾内涵研究
        2.3.2 社会矛盾的主要类型
        2.3.3 社会矛盾化解的方法
    2.4 简要评述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元治理
        3.1.2 整体性治理
    3.2 分析框架构建
4 Y区城市大脑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应用
    4.1 Y区城市大脑简介
    4.2 城市大脑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应用
        4.2.1 社会矛盾分类与案例选取说明
        4.2.2 日常矛盾纠纷的化解
        4.2.3 重大社会矛盾的化解
        4.2.4 新经济形态引发的社会矛盾的化解
    4.3 本章小结
5 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效果与作用机制
    5.1 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效果分析
        5.1.1 提高治理信息可得性
        5.1.2 科学配置治理资源
        5.1.3 提高矛盾化解效率
        5.1.4 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5.2 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机制
        5.2.1 理念与技术:作用前提
        5.2.2 多元主体合作与流程再造:作用过程
        5.2.3 共同体形成与矛盾化解:作用结果
        5.2.4 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机制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的讨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3)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
    2.1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2.1.1 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思想
        2.1.2 邓小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3 江泽民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4 胡锦涛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5 习近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2 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
第三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
    3.1 选择太原市吴家堡社区样本的典型性、代表性
    3.2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调研过程及其数据来源
    3.3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数据分析及其问题说明
    3.4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社会治理现状
第四章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成因
    4.1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
        4.1.1 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4.1.2 社区干群关系矛盾
        4.1.3 社区居民间的矛盾
    4.2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特点
        4.2.1 矛盾范围扩大,主体呈现多元化
        4.2.2 矛盾数量增加,类型呈现多样化
        4.2.3 矛盾冲突叠加,化解难度加大
        4.2.4 突发事件增多,纠纷呈现易激化
    4.3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供给不均,服务短缺低效
        4.3.2 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能力落后
        4.3.3 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4.3.4 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缺乏严格制度规范
        4.3.5 居民素质偏低,社区参与感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5.1 坚持系统治理,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5.1.1 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委总揽全局
        5.1.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政府全面负责
        5.1.3 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坚持社区两委自治
        5.1.4 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5.2 坚持源头治理,完善矛盾预防机制
        5.2.1 建立矛盾预警网络,打造多元调解体系
        5.2.2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推动平等民主协商
        5.2.3 构建社区参与平台,提升居民自治本领
    5.3 坚持依法治理,推动矛盾化解法治化
        5.3.1 科学设置征地机制,保障居民合法权利
        5.3.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社保待遇差距
        5.3.3 完善矛盾化解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5.4 坚持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4.1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建设,彰显社区精气神
        5.4.2 发挥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增强社区凝聚力
        5.4.3 以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画出社区同心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1 研究特色
        1.5.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镇信访工作
        2.1.2 越级上访与非正常上访
        2.1.3 信访调解与司法诉讼
        2.1.4 信访工作的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安全阀理论
        2.2.2 社会治理理论
        2.2.3 RATER模型工具
3 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的现状分析
    3.1 龙田镇信访现状
        3.1.1 信访量状况
        3.1.2 群众解决问题渠道
        3.1.3 信访目的多元化
        3.1.4 信访压力和化解难度
        3.1.5 信访干部办访能力
    3.2 信访的特点及工作内容的典型案例
        3.2.1 特点:内容多样且焦点问题突出
        3.2.2 信访工作的典型案例
    3.3 信访处置成效
    3.4 小结
4 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满意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调查样本
        4.2.1 信访工作客体
        4.2.2 信访工作主体
    4.3 龙田镇信访工作主体对基层信访的服务态度分析
    4.4 龙田镇信访工作客体总体满意度分析
        4.4.1 信赖度方面评估
        4.4.2 专业度方面评估
        4.4.3 有形度方面评估
        4.4.4 反应度方面评估
        4.4.5 同理度方面评估
    4.5 小结
5 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信访体制不清晰
    5.2 对农民群众依法维权的引导和宣传不足
    5.3 农村监督、管理机制不规范
    5.4 各部门依法执政意识不高
    5.5 考核机制有偏差,基层责大权轻
    5.6 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不足
    5.7 小结
6 先进地区信访工作经验梳理及借鉴
    6.1 铜川市"三个信访"实践经验梳理及借鉴
        6.1.1 经验梳理
        6.1.2 工作启示
    6.2 淮安市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经验梳理及借鉴
        6.2.1 经验梳理
        6.2.2 经验启示
    6.3 道县"五个一"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的经验梳理及借鉴
        6.3.1 经验梳理
        6.3.2 经验启示
    6.4 肥西县"三个确保"破解重复信访难题的经验梳理及借鉴
        6.4.1 经验梳理
        6.4.2 经验启示
7 龙田镇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7.1 改善现龙田镇信访工作方式和程序
        7.1.1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7.1.2 规范信访程序化办理
        7.1.3 实行领导班子坐班接访
        7.1.4 建立群众上访的预警机制
        7.1.5 建立乡镇信访多部门联动体系
    7.2 坚持诉访分离,加强农村基层法制宣传
        7.2.1 实施依法分类
        7.2.2 设立信访工作法律咨询办公室
        7.2.3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法制宣传
    7.3 加强龙田镇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缓解群干矛盾
    7.4 强化基层干部依法执政理念
        7.4.1 建立法治化维稳机制
        7.4.2 转变基层干部执政行为
    7.5 信访制度机制改革创新,监督执纪与激励保障协同共进
    7.6 增强基层信访工作力量
        7.6.1 健全信访工作载体
        7.6.2 配齐配强信访工作人员
        7.6.3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素质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视角下的公安调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探索与研究现状
        2.1.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1.2 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2.1.3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公安调解机制的形成与现状
        2.2.1 主要概念
        2.2.2 公安调解的发展历程
        2.2.3 公安调解研究现状
        2.2.4 公安调解研究存在的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材料来源和被试选择
        3.2.1 材料来源
        3.2.2 被试选择
    3.3 研究步骤
        3.3.1 设计访谈提纲
        3.3.2 确定访谈过程中的工具
        3.3.3 访谈前的准备
        3.3.4 正式访谈
    3.4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4.1 访谈资料的初步整理
        3.4.2 访谈资料的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4.1 公安机关处理纠纷的现状分析
        4.1.1 矛盾纠纷的基本情况
        4.1.2 矛盾纠纷的特点分析
    4.2 公安调解的的程序和过程
        4.2.1 公安调解的流程
        4.2.2 调解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4.2.3 心理疏导是公安调解的重要环节
    4.3 民警纠纷调解存在的问题
        4.3.1 调解理念不合理
        4.3.2 纠纷调处能力欠缺
        4.3.3 工作方法不恰当
    4.4 矛盾纠纷多发的原因
        4.4.1 社会安全感的缺失
        4.4.2 不公平感造成的心理失衡
        4.4.3 规则意识的缺失
5 思考与建议
    5.1 完善纠纷调解的体制机制
        5.1.1 加强矛盾纠纷的防范与评估
        5.1.2 完善纠纷联合调处机制
        5.1.3 建立纠纷修复及监督程序
    5.2 加强纠纷调解的队伍建设
        5.2.1 培育公安机关的专业人才
        5.2.2 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5.2.3 成立平安志愿者队伍
    5.3 增强纠纷调解人员能力素质
        5.3.1 树立正确的纠纷调解理念
        5.3.2 贯彻正当的调解原则
        5.3.3 制定规范的调解程序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访谈记录表
在学研究成果
    一、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在学期间所获得奖励
    三、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多元共治下的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探析 ——以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
    2.1 群体性事件及其预防机制
        2.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与特征
        2.1.2 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定义与意义
    2.2 群体性事件预防的单一治理与多元共治比较
        2.2.1 单一治理模式及其局限性
        2.2.2 多元共治模式及其特征
        2.2.3 群体性事件预防多元共治的比较优势
    2.3 多元共治下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3.2 危机管理理论
第3章 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简述
    3.2 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及其运作状况
    3.3 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存在问题
        3.3.1 预防主体单一
        3.3.2 政府力量单薄且有限
    3.4 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3.4.1 从地方政府角度分析
        3.4.2 从市场企业角度分析
        3.4.3 从社会组织角度分析
        3.4.4 从普通群众角度分析
第4章 群体性事件多元共治预防机制的构建
    4.1 群体性事件多元共治预防机制的构建原则
        4.1.1 “对话”原则
        4.1.2 “竞争”原则
        4.1.3 “妥协”原则
        4.1.4 “合作”原则
        4.1.5 “集体行动”原则
    4.2 群体性事件多元共治预防机制的组成主体
        4.2.1 政府部门
        4.2.2 市场企业
        4.2.3 社会组织
        4.2.4 群众个体
    4.3 群体性事件多元共治预防机制的治理方式
        4.3.1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4.3.2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4.3.3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
        4.3.4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
        4.3.5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
    4.4 群体性事件多元共治预防机制的建设重点
        4.4.1 多元主体源头预防能力建设
        4.4.2 多元主体风险预警能力建设
        4.4.3 多元主体协作预防能力建设
        4.4.4 群体性事件多元防控中心建设
    4.5 保障群体性事件多元共治预防机制的运行
        4.5.1 宣传教育层面保障
        4.5.2 政策层面保障
        4.5.3 技术层面保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访谈情况记录表

(8)“枫桥经验”在涉铁社会矛盾治理中的运用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枫桥经验”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矛盾治理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枫桥经验”概述
    1.1 “枫桥经验”的历史演进
        1.1.1 形成过程
        1.1.2 推广阶段
        1.1.3 发展阶段
        1.1.4 创新阶段
    1.2 “枫桥经验”的概念与本质内涵
        1.2.1 “枫桥经验”的概念
        1.2.2 “枫桥经验”的内涵
    1.3 “枫桥经验”与矛盾纠纷化解
        1.3.1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1.3.2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枫桥经验”
第二章 “枫桥经验”在山西省涉铁社会矛盾治理中的实践
    2.1 山西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概况
        2.1.1 背景介绍
        2.1.2 专职机构
        2.1.3 基层网格员和志愿者队伍
    2.2 山西省涉铁社会矛盾的发展态势
    2.3 山西运用“枫桥经验”化解涉铁社会矛盾的典型做法
        2.3.1 全省相关部署
        2.3.2 几个县区的典型做法
        2.3.3 几个成功化解矛盾的案例
    2.4 “枫桥经验”在山西化解涉铁社会矛盾中的体现
        2.4.1 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
        2.4.2 坚持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2.4.3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2.4.4 依托信息技术、注重创新
第三章 运用“枫桥经验”化解涉铁社会矛盾中存在的问题
    3.1 大量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化解
    3.2 运用“枫桥经验”化解涉铁社会矛盾遇到的困难
        3.2.1 路地衔接不畅
        3.2.2 群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有限
        3.2.3 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存在不足
        3.2.4 基层政府组织少作为
        3.2.5 新技术手段应用不足
第四章 借鉴“枫桥经验”推动涉铁社会矛盾治理创新
    4.1 创新涉铁社会矛盾治理理念
        4.1.1 坚持以人为本、多元共治
        4.1.2 坚持依法治理
    4.2 创新涉铁社会矛盾治理格局
        4.2.1 将护路联防工作纳入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4.2.2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4.2.3 扩大群众参与
    4.3 创新涉铁社会矛盾治理机制
        4.3.1 创新路地协调机制
        4.3.2 落实“双段长”责任制
    4.4 创新涉铁社会矛盾治理方式
        4.4.1 治理方式多样化
        4.4.2 治理手段智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1.乡村与平安乡村
        2.治理与乡村治理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公共治理理论
        2.协商民主理论
        3.村民自治理论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论
    (三)本章小结
三、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现状
    (一)庄河市乡村概况
    (二)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机制
        1.群防群治机制建设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三)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重点领域
        1.注重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2.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3.加强重点人员与出租屋管理
        4.注重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
        5.预防并减少青少年犯罪
        6.构建平安网格基层基础
    (四)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效果
    (五)本章小结
四、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情况调查
        1.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2.问卷调查对象概况
        3.调查结果分析
        4、访谈结果分析
    (二)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2.乡村社会矛盾多发
        3.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4.乡村执法力量不足
        5.平安意识薄弱
    (三)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治理投入不足
        2.政府工作落实不到位
        3.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4.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5.群众法制意识淡薄
    (四)本章小结
五、国内外平安乡村治理经验
    (一)国外治理经验
        1.新加坡治理经验
        2.英国治理经验
    (二)国内治理经验
        1.博爱县乡村治理经验
        2.长沙市平安乡村治理经验
        3.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平安乡村治理经验
    (三)本章小结
六、优化平安乡村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健全社会治理保障体系
        1.建立乡村多元治理机制
        2.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保障体系
        3.建设服务型政府
        4.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治安问题的处理
        1.加强出租屋与流动人口管理
        2.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
        3.促进职能部门协调联动
        4.注重法律及治安方面知识的宣传
    (四)优化基层公安队伍建设
        1.清晰界定派出所职责
        2.健全派出所警务运行保障机制
        3.提高派出所队伍能力素质
    (五)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1.打造乡村信息共享平台
        2.发挥监控设备及治安巡防作用
        3.构建虚拟乡村管理创新机制
    (六)本章小结
七、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以C市F县的社区警务与网格化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中突破的难题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社区警务与网格化治理的概念辨析
    第一节 社区警务的概念阐释
        一、社区警务的涵义
        二、社区警务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网格化治理的概念阐释
        一、网格化治理的内涵
        二、网格化治理的特征
    第三节 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的概念界定
        一、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社区网格化与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关系
    第四节 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有助于治理理念创新,完善服务型警务建设
        三、有助于信息手段推广,促进治理方式现代化
        四、有助于社区警务开展,实现警务工作高效化
第二章 社区警务网格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社区警务网格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矛盾多发,维护社会秩序压力增大
        二、“网格化”是社区警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公安基层工作繁重
        一、C市F县公安局近三年接处警数据分析
        二、公安基层派出所接处警问题突出
        三、公安警务考核模式待优化升级
    第三节 公安基层警务工作警力不足
        一、公安基层警力不能满足任务需要
        二、公安民警编制明显不足
第三章 C市F县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实践分析
    第一节 F县社区警务网格化模式的实践经验
        一、建立责任体系,强化组织保障
        二、规范日常治理,优化工作机制
        三、完善网格体系,明确网格职责
        四、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五、广泛开展活动,增强网格活力
    第二节 F县派出所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成效
        一、F县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运行机制
        二、F县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案例分析
    第三节 F县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实践困境
        一、社区网格化力量相对匮乏
        二、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空心化”状况
        三、网格化治理模式效率相对低下
        四、综合保障不足制约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深化
第四章 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浙江省台州市的经验借鉴
        一、将社区警务融入网格化治理
        二、健全完善运行制度
        三、明确网格治理的工作重点
        四、持续推动模式融合升级
        五、以“全科网格”筑平安基础
    第二节 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多元主体的责任边界
        二、明确该模式的功能定位
        三、全面提升该模式的综合效能
        四、优化该模式的制度机制建设
        五、健全该模式的保障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抓好五个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治理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研究 ——以Y区城市大脑为例[D]. 黄美玲. 浙江大学, 2021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3]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D]. 李乂京. 山西大学, 2020(04)
  • [4]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优化研究[D]. 梁雄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6]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视角下的公安调解研究[D]. 陈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7]多元共治下的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探析 ——以M市几起群体性事件为例[D]. 林柳彤. 南昌大学, 2020(01)
  • [8]“枫桥经验”在涉铁社会矛盾治理中的运用 ——以山西省为例[D]. 黄英波. 山西大学, 2020(01)
  • [9]庄河市平安乡村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木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社区警务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以C市F县的社区警务与网格化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D]. 何剑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