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姻亲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沈翰,沈玮宝,蒋光焴,手卷
姻亲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贤卿[1](2019)在《从沈翰《瓯香遗韵》手卷梳理嘉兴沈家和海宁蒋家的姻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大家族之间的联姻通常遵循门当户对的原则,嘉兴沈家这一支出过沈钧儒这样的名人,海宁蒋家则以蒋光焴的藏书闻名。两个家族从沈洛开始的一百多年中,四代人有五次直接联姻,唯一未联姻是沈玮宝和蒋光焴这一代,但沈蒋两人分别娶了嘉兴唐家姐妹,可见两个家族关系之深,结合之久,在嘉兴历史上也较为罕见。(本文来源于《东方博物》期刊2019年02期)
纪然[2](2019)在《基于(准)姻亲关系的汉语邀请模式及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邀请是一种重要的能够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言语行为,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较为常见的言语现象。邀请行为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距离、双方权势、性别、年龄等。本研究从社会语用学角度以部分(准)姻亲关系,即(准)岳父母和(准)女婿、(准)公婆和(准)儿媳之间的邀请为例,对邀请言语行为的模式和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分析汉语交际中邀请的模式,与学者顾曰国提出的邀请叁阶段模式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性别和事物大小因素对邀请语用策略的影响。基于学者顾曰国(1992)以准岳母邀请准女婿吃饭的对话为例提出的叁阶段邀请模式,即邀请-拒绝-再邀请-再拒绝-第叁次邀请-接受模式,本研究共收集了272组邀请对话,其中136组为未婚男女青年与他们的准岳父母/准公婆之间的邀请对话,另外136组为已婚男女青年与他们的岳父母/公婆之间的邀请对话,已婚男女青年结婚的时间不超过5年,已婚组数据是扩展数据,用于扩展调查范围。准岳父母与准女婿之间、准公婆与准儿媳之间、岳父母与女婿之间以及公婆与儿媳之间的对话各为68组。参与的受试共237人,均为普通市民,主要来自于河南及甘肃地区,其中未婚男性青年27人,未婚女性青年29人,他们的岳父母/公婆当中男性老年36人,女性老年39人,共131人;扩展实验中受试有106人(已婚男性青年17人,已婚女性青年20人,男性老年34人,女性老年35人)。邀请对话双方在真实生活中均具有姻亲或准姻亲关系,其中邀请方均为长辈,即(准)岳父母和(准)公婆,年龄为40-65岁,被邀请方均为晚辈,即(准)女婿和(准)儿媳,为青年组,年龄为19-35岁。理想受试人数应为204人,但是在实际调查中,由于部分长辈方为单亲家庭、部分长辈中有一方因重大疾病无法参与实验等原因,两位长辈邀请晚辈的对话可能分别由两组不同的被试来完成(例如岳父邀请女婿由一组来完成,岳母邀请女婿则由另一组来完成,两者共同构成一组岳父母邀请女婿的对话),因此实际参与实验人数多于理想人数,为237人。本研究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收集语料,所有对话采用录音形式(面对面录音或电话录音)进行记录与保留,录音采集时间为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被试双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真实的(准)姻亲关系,邀请方均为长辈,被邀请方均为晚辈,因此对话双方的人物关系共有四类:(准)岳父-(准)女婿、(准)岳母-(准)女婿、(准)婆婆-(准)儿媳、(准)公公-(准)儿媳。本研究的语境设计根据涉及事物大小分为大事物和小事物两种,其中大事物语境为长辈邀请晚辈旅游,小事物语境为长辈邀请晚辈吃饭。每个长辈均要分别邀请晚辈吃饭和旅游。本实验中自变量是性别和事物大小,因变量是邀请策略,控制变量为年龄、社会权势等变量。在所得语料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汉语邀请互动的模式以及长辈在邀请晚辈时使用的邀请策略。因此,本研究拟回答四个问题:(1)(准)岳父母及(准)公婆在邀请其(准)女婿/(准)儿媳时的邀请互动总模式是什么?(2)(准)岳父母及(准)公婆在邀请其女婿/儿媳时会使用哪些策略?(3)邀请者性别因素是否对(准)岳父母及(准)公婆使用的邀请策略有影响?如果有,有何影响?(4)涉及事物大小是否对(准)岳父母及(准)公婆使用的邀请策略有影响?如果有,有何影响?在对所获录音语料进行文字转写之后,统计出每段对话的邀请模式和使用的策略类型。参考Blum-kulka等人“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研究项目”(1989)和Garcia(2008)的研究方法,将邀请的策略划分为主言语行为部分(语气推导、建议询问和愿望)和附加部分(称呼问候、核实、解释、建议、询问和关心)。最终得到的数据使用软件SPSS 20.0和WPS 2019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所收集到的邀请对话中邀请-接受-协商模式最多。(准)岳父母及(准)公婆在邀请其(准)女婿/(准)儿媳时,双方之间的邀请互动模式主要有四种:邀请-接受、邀请-协商-接受、邀请-接受-协商和邀请-拒绝-再邀请-接受,其中邀请-接受-协商模式最多,邀请-拒绝-再邀请-接受模式最少,未出现学者顾曰国提出的叁阶段邀请模式。(2)建议询问和称呼问候策略是使用最多、最频繁的策略。岳父母及公婆实施邀请的语用策略分为两种,即实施邀请言语行为部分和附加部分。其中实施邀请言语行为部分即主言语行为部分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策略为建议询问,其次是语气推导。附加策略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策略为称呼问候,其次是解释。(3)性别对岳父母和公婆实施邀请的主行为策略和附加部分策略的频次没有影响,但两者在附加策略具体使用数量上存在差异,表现为女性使用更多的附加策略。男性和女性在主行为部分使用频次最高的均是建议询问策略,就附加策略部分每种策略使用的频次而言,使用频次最高的均为称呼问候和解释策略。(4)涉及事物大小对岳父母和公婆使用的邀请策略没有影响。就主行为而言,在两种语境下,岳父母及公婆使用较为频繁的策略均为建议询问。涉及事物大小对岳父母和公婆使用的附加部分的每种策略的使用频次没有影响,在大事物语境和小事物语境中,称呼问候策略使用最多,其次是解释策略。本研究验证了当今中国人礼貌观念方面的变化,对顾曰国(1990)提出的礼貌理论做出了一定补充。今后的研究可以寻找更多社会背景各异的人群,并且考虑更多的社会因素,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关于邀请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均霞[3](2017)在《在父系亲属结构中发现女性——评《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人亲属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更重视对宗族的研究,对姻亲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路径上,对姻亲关系的研究整体上也仍采取宗族研究的范式路径(1),多是从男性视角来分析姻亲关系对于两个建立了联姻关系的父系家族(庭)的政治、经济、宗教意义(2),而忽视了女性在姻亲关系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及这种关系之于她的意义。基于对这一研究范式的反思,一些研究者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女性的亲属关系,发现了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例(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7年06期)
周云容[4](2017)在《苏轼与青神王氏家族姻亲关系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郡县志》记载,宋代眉州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四县。眉山往南六十五里即青神。~((1))据统计,苏轼回忆青神的文字比回忆其出生成长地眉山的文字多,从中可以窥出青神给青少年时代的苏轼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在于苏轼一生中的两位妻子均出自青神王氏家族,与王氏家族成员的交往为宦海浮沈的苏轼留下了充满亲情的温馨回忆。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妻室及其有交(本文来源于《国学》期刊2017年01期)
李云根[5](2015)在《以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吕夷简同僚集团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吕夷简是北宋仁宗时期的着名宰辅,其执政风格保守。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拉拢同僚,以姻亲关系为纽带,辅之以同年、僚友关系等,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姻亲同僚集团。然而,并不是所有姻亲都赞同吕夷简的为政风格,有的甚至站到了他的对立面。(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李茂琳[6](2015)在《缅甸(木邦)永贵土司与中国德宏干崖(盈江)土司的姻亲关系拾遗》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缅边境山水相连,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傣族居住地理的原因和历史的关联,自然形成言同文、风同俗,历史上的土司制度也于元明时期同期设置,现在分处中缅两国的原土司及其统治集团间由于政治利益的关系,长期保留族际联姻的习惯,这种姻亲关系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种常态,缅甸独立后的首任总统——掸邦土司首领苏瑞泰与中国德宏干崖(盈江)土司的姻亲即是实例,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中缅胞波情深的一个典型而加以概述,以期在今后工作和与缅方互通互联及增进中缅友好交往中发挥积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上半月)》期刊2015年12期)
袁晓娇,方晓义,邓林园,蔺秀云[7](2015)在《姻亲关系与姻亲冲突下伴侣支持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姻亲关系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议题,但研究却较少涉及。本研究以选自四川及重庆城市和乡镇的341对夫妻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姻亲关系与夫妻婚姻质量间的关系,并检验姻亲冲突下伴侣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夫妻的姻亲关系普遍处于中等偏上的状态,妻子的姻亲关系问题显着多于丈夫,但受到的姻亲冲突下伴侣支持显着少于丈夫;丈夫和妻子报告的姻亲关系均能显着正向预测自身的婚姻质量,丈夫报告的姻亲关系还能显着正向预测妻子婚姻质量;妻子受到的姻亲冲突下伴侣支持在妻子报告的姻亲关系与其婚姻质量间起调节作用,高伴侣支持可以减缓姻亲关系对婚姻质量的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虞坤林[8](2015)在《海宁清代藏书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见载于史者,海宁私家藏书始于南宋末年的马端,迄于民国徐蓉初,外加近现代陈乃乾、赵万里、张宗祥、张任政等人,屈指算来有七八十人。作为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不可谓不盛矣。尤其入清以来,私家藏书如雨后春笋,代代相传,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收藏网络,其中的渊源关系是很值得探讨的。现对这些私家藏书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简单的阐述,以供方家参考。黄湾马氏,其先祖汴人。南宋靖康间移家于临安,继迁海昌。以煮盐致富,遂为海宁(本文来源于《《天一阁文丛》第十二辑》期刊2015-01-01)
汪超[9](2014)在《北宋师门姻亲关系与文学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士人师门姻亲关系主要有从亲戚问学与因问学而缔亲两类。由亲戚而成师弟子的师承关系,多发生在士子启蒙、初学阶段。因问学而缔亲则多不强调其经济条件、家世门庭,而更重视其本人的才学识见。师门联姻有益于扩大文坛交游圈;弟子侍侧既久,于师门学问了解更深;师生交流时更加直接;促进了弟子对师门学术的自觉传承、传播。(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林荣华[10](2014)在《论俄罗斯康塔塔与文学原着姻亲关系——以19世纪下半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康塔塔音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大部分康塔塔都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创作,音乐与文学两者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形成该时期俄罗斯康塔塔作品最闪光之处。探讨该时期的俄罗斯康塔塔的发展特点以及与文学原着的姻亲关系,有助于了解和推动对该时期俄罗斯康塔塔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姻亲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邀请是一种重要的能够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言语行为,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较为常见的言语现象。邀请行为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距离、双方权势、性别、年龄等。本研究从社会语用学角度以部分(准)姻亲关系,即(准)岳父母和(准)女婿、(准)公婆和(准)儿媳之间的邀请为例,对邀请言语行为的模式和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分析汉语交际中邀请的模式,与学者顾曰国提出的邀请叁阶段模式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性别和事物大小因素对邀请语用策略的影响。基于学者顾曰国(1992)以准岳母邀请准女婿吃饭的对话为例提出的叁阶段邀请模式,即邀请-拒绝-再邀请-再拒绝-第叁次邀请-接受模式,本研究共收集了272组邀请对话,其中136组为未婚男女青年与他们的准岳父母/准公婆之间的邀请对话,另外136组为已婚男女青年与他们的岳父母/公婆之间的邀请对话,已婚男女青年结婚的时间不超过5年,已婚组数据是扩展数据,用于扩展调查范围。准岳父母与准女婿之间、准公婆与准儿媳之间、岳父母与女婿之间以及公婆与儿媳之间的对话各为68组。参与的受试共237人,均为普通市民,主要来自于河南及甘肃地区,其中未婚男性青年27人,未婚女性青年29人,他们的岳父母/公婆当中男性老年36人,女性老年39人,共131人;扩展实验中受试有106人(已婚男性青年17人,已婚女性青年20人,男性老年34人,女性老年35人)。邀请对话双方在真实生活中均具有姻亲或准姻亲关系,其中邀请方均为长辈,即(准)岳父母和(准)公婆,年龄为40-65岁,被邀请方均为晚辈,即(准)女婿和(准)儿媳,为青年组,年龄为19-35岁。理想受试人数应为204人,但是在实际调查中,由于部分长辈方为单亲家庭、部分长辈中有一方因重大疾病无法参与实验等原因,两位长辈邀请晚辈的对话可能分别由两组不同的被试来完成(例如岳父邀请女婿由一组来完成,岳母邀请女婿则由另一组来完成,两者共同构成一组岳父母邀请女婿的对话),因此实际参与实验人数多于理想人数,为237人。本研究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收集语料,所有对话采用录音形式(面对面录音或电话录音)进行记录与保留,录音采集时间为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被试双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真实的(准)姻亲关系,邀请方均为长辈,被邀请方均为晚辈,因此对话双方的人物关系共有四类:(准)岳父-(准)女婿、(准)岳母-(准)女婿、(准)婆婆-(准)儿媳、(准)公公-(准)儿媳。本研究的语境设计根据涉及事物大小分为大事物和小事物两种,其中大事物语境为长辈邀请晚辈旅游,小事物语境为长辈邀请晚辈吃饭。每个长辈均要分别邀请晚辈吃饭和旅游。本实验中自变量是性别和事物大小,因变量是邀请策略,控制变量为年龄、社会权势等变量。在所得语料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汉语邀请互动的模式以及长辈在邀请晚辈时使用的邀请策略。因此,本研究拟回答四个问题:(1)(准)岳父母及(准)公婆在邀请其(准)女婿/(准)儿媳时的邀请互动总模式是什么?(2)(准)岳父母及(准)公婆在邀请其女婿/儿媳时会使用哪些策略?(3)邀请者性别因素是否对(准)岳父母及(准)公婆使用的邀请策略有影响?如果有,有何影响?(4)涉及事物大小是否对(准)岳父母及(准)公婆使用的邀请策略有影响?如果有,有何影响?在对所获录音语料进行文字转写之后,统计出每段对话的邀请模式和使用的策略类型。参考Blum-kulka等人“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研究项目”(1989)和Garcia(2008)的研究方法,将邀请的策略划分为主言语行为部分(语气推导、建议询问和愿望)和附加部分(称呼问候、核实、解释、建议、询问和关心)。最终得到的数据使用软件SPSS 20.0和WPS 2019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所收集到的邀请对话中邀请-接受-协商模式最多。(准)岳父母及(准)公婆在邀请其(准)女婿/(准)儿媳时,双方之间的邀请互动模式主要有四种:邀请-接受、邀请-协商-接受、邀请-接受-协商和邀请-拒绝-再邀请-接受,其中邀请-接受-协商模式最多,邀请-拒绝-再邀请-接受模式最少,未出现学者顾曰国提出的叁阶段邀请模式。(2)建议询问和称呼问候策略是使用最多、最频繁的策略。岳父母及公婆实施邀请的语用策略分为两种,即实施邀请言语行为部分和附加部分。其中实施邀请言语行为部分即主言语行为部分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策略为建议询问,其次是语气推导。附加策略中使用最多、最频繁的策略为称呼问候,其次是解释。(3)性别对岳父母和公婆实施邀请的主行为策略和附加部分策略的频次没有影响,但两者在附加策略具体使用数量上存在差异,表现为女性使用更多的附加策略。男性和女性在主行为部分使用频次最高的均是建议询问策略,就附加策略部分每种策略使用的频次而言,使用频次最高的均为称呼问候和解释策略。(4)涉及事物大小对岳父母和公婆使用的邀请策略没有影响。就主行为而言,在两种语境下,岳父母及公婆使用较为频繁的策略均为建议询问。涉及事物大小对岳父母和公婆使用的附加部分的每种策略的使用频次没有影响,在大事物语境和小事物语境中,称呼问候策略使用最多,其次是解释策略。本研究验证了当今中国人礼貌观念方面的变化,对顾曰国(1990)提出的礼貌理论做出了一定补充。今后的研究可以寻找更多社会背景各异的人群,并且考虑更多的社会因素,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关于邀请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姻亲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徐贤卿.从沈翰《瓯香遗韵》手卷梳理嘉兴沈家和海宁蒋家的姻亲关系[J].东方博物.2019
[2].纪然.基于(准)姻亲关系的汉语邀请模式及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王均霞.在父系亲属结构中发现女性——评《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J].东方论坛.2017
[4].周云容.苏轼与青神王氏家族姻亲关系初考[J].国学.2017
[5].李云根.以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吕夷简同僚集团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5
[6].李茂琳.缅甸(木邦)永贵土司与中国德宏干崖(盈江)土司的姻亲关系拾遗[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
[7].袁晓娇,方晓义,邓林园,蔺秀云.姻亲关系与姻亲冲突下伴侣支持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
[8].虞坤林.海宁清代藏书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C].《天一阁文丛》第十二辑.2015
[9].汪超.北宋师门姻亲关系与文学传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林荣华.论俄罗斯康塔塔与文学原着姻亲关系——以19世纪下半叶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