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护理对尿毒症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置管护理对尿毒症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刘存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0003)

【摘要】目的对应用综合置管护理模式对患有尿毒症的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4例接受透析治疗实施长期颈内静脉置管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7例。采用常规尿毒症透析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在常规模式基础上,加用综合置管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尿毒症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降钙素原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置管护理模式对患有尿毒症的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置管护理尿毒症透析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066-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临床上尿毒症患者人数也呈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目前血液透析仍然是临床医学界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常规方法[1]。但由于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年限的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也使人们感到苦恼,且解决起来的难度相对较大,对患者产生的危害较大[2]。且通常情况下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由于置管护理方法选择不断,会导致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等症状,使患者的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使治疗时间被迫延长[3]。本次研究对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置管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抽取94例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2例;患者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2.7±1.5)岁;患病时间1-16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6±0.7)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患者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2.9±1.4)岁;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7±0.9)个月。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尿毒症透析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式

在常规模式基础上,加用综合置管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置管时: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②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实施长期颈内静脉置管;③对穿刺点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④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为该类患者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2)置管后:①血透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连接处以无菌敷料覆盖,日常治疗不使用静脉导管;②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频率换药;③穿刺点和操作者的手都应进行消毒处理;④保持管道通常;⑤采用肝素帽进行封管处理;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尿毒症病情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治疗前后降钙素原水平的改善幅度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或基本消失,相关检查指标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症状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好转,相关检查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均已超过50%,或大部分恢复正常;无效:症状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好转,相关检查指标改善幅度没有达到50%,或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5]。

1.5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结果

2.1尿毒症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透析护理后有14例患者的尿毒症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20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3例患者治疗无效,尿毒症患者治疗有效率72.4%;观察组经综合置管护理后有18例患者的尿毒症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25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尿毒症患者治疗有效率91.5%。两组患者尿毒症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尿毒症病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n)临床治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4714(29.8)20(42.6)13(27.6)34(72.4)

观察组4718(38.3)25(53.2)4(8.5)43(91.5)

P值<0.05<0.05<0.05<0.05

2.2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14.36±3.04)d治疗后尿毒症症状表现得到改善,共计住院接受治疗(22.15±3.01)d;观察组患者经(9.73±2.81)d治疗后尿毒症症状表现得到改善,共计住院接受治疗(17.93±2.27)d。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d)

组别例数(例)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总时间

对照组4714.36±3.0422.15±3.01

观察组479.73±2.8117.93±2.27

P值<0.05<0.05

2.3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有11例对照组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症状,该并发症发生率为23.4%;有2例观察组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症状,该并发症发生率为4.3%。两组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症状发生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有36例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6.6%;有45例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7%。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n)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4711(23.4)36(76.6)

观察组472(4.3)45(95.7)

P值<0.05<0.05

2.4治疗前后降钙素原水平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前降钙素原水平为(0.83±0.07)ng/mL,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为(0.09±0.01)ng/mL,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前降钙素原水平为(0.82±0.09)ng/mL,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为(0.04±0.01)ng/mL,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降钙素原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钙素原水平的改善幅度比较(ng/mL)

组别例数(例)治疗前治疗后P值

对照组470.83±0.070.09±0.01<0.05

观察组470.82±0.090.04±0.01<0.05

P值>0.05<0.05

3体会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患有尿毒症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症状,这不仅仅会使患者承受更大的痛苦,还会使尿毒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治疗时间被迫延长。因此在该类疾病的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较强的综合置管护理,可以充分保证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症状,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早日摆脱病魔的困扰,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使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得到充分保证[6、7]。

参考文献

[1]同俏静,庄一渝,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3(12):177-178.

[2]曹娟妹,周群英,黄丽艳.明胶海绵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69-170.

[3]李俊英,余春华,符琰.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47-148.

[4]金晓燕.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实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0,19(12):119-120.

[5]罗明春.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21):3187-3188.

[6]范书山,吕昭举,赵守国,等.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6(1):129-130.

[7]董叶丽,陈坤.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16(42):565-567.

标签:;  ;  ;  

置管护理对尿毒症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