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创建示范性职业大学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创建示范性职业大学

一、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争创示范性职业大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松柏,陈金聪[1](2021)在《打造“晋江经验”高职样本 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泉州市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文中指出"晋江经验"诞生于晋江,也是整个泉州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泉州市高职教育与"民办特区""晋江经验"一同成长,如今硕果累累,在福建省职业教育界堪称翘楚。黎明职业大学、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几所院校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突出业绩,正可说明泉州市高职教育是"晋江经验"的高职实践、高职贡献。在"晋江经验"走向全国,高职教育进入"双高计划"时代的新形势下,泉州市的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晋江经验"的高职样本。对此作出几点路径思考: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三是强化政府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功能,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泉州样本;四是改革创新赋能增值,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五是规范和激励特色发展,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并驾齐驱。

武智[2](2021)在《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本的丰富意涵,对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进行合理归因,并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政策演进的可能路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学术史梳理,辨析历史制度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范式,形成了由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解释框架。第二部分(第一至二章)对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分阶段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分析长时段的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历经七十年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分为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包括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五个方面。这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从政策环境分析、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小结。研究过程中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宏观因素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及其影响,试图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论文援引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观,将关键节点、序列、事件等引入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史的追溯之中,具体从纵向线性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点状历史节点两个层面出发,强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考虑制度内生机制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鲜明的渐进性和时序性,力求生动地呈现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是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历史既是过去的时间性存在又决定着当下的现实性存在。纵观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特征,政策的演变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政策受偶然变量的影响,行动与制度互动的同时,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导致意外性制度变迁的发生。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和八个“关键节点”的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集中探讨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变量等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从政府理性选择、学校理性选择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合理归因,并分析了投入效能和产出效能,揭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方向、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和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现有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变革,梳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得到发展、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文革”时期导致职业教育停滞的过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总体来看,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和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先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对后续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后来发生的政策演变对此前的历史实践也具有经验总结和规则承续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以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恢复提升,并且中职教育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以发挥其服务“三农”、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功能,突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包容性,从战略高度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持续发展。

李政[3](2021)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提出通过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检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发现:高职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是在财税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义风潮下形成的;人才需求变迁、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等因素深度影响项目制的内容与实施;在项目制的形塑下,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委托—代理"关系互动,进而形成了高职院校独特的行动模式。项目制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但同时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也成为该制度在内容和实施层面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

于鹤[4](2021)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研究(1978-2020)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出现的最早的且最根本的职能,“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提出,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也是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从高职教育建立至今,高职的人才培养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都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制定的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政策的不断调整与更新,不仅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工作指明了改革方向,也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改革开放至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一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全面分析,探寻改革开放至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影响其变迁的因素,归纳其演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完善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涵盖教育史学、教育政策学、职业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职业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考察和微观层面的分析。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和价值,界定了相关的核心概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按照改革开放至今的时间顺序,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生探索时期(1978年-1998年)、成型调试时期(1999年-2011年)、深化发展时期(2012年-2020年),总结了各时期政策颁布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政策关注点。第三部分,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高职人才培养政策的演变始终与经济转型提供的依据、政府行为提供的支持、文化理念的影响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内在动力密不可分。第四部分,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发展的特点,即:政策目标以升学为导向转向以就业为导向;政策价值取向由单一功利转向多元取向;政策实施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保障政策逐渐规范化、完善化。第五部分,总结了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政策中尚存在的问题,反思其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政策制定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方桐清[5](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谢武[6](2020)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承担者,高等职业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如何有效评价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与综合实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从高职院校评价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文献调研国内外高职院校评价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梳理国内外高职院校评价的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系统论、新时代职业教育相关思想等相关理论,归纳了高职院校评价方案应秉持的构建原则与设计理念;结合我国高职院校评价现状与已有文献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基础投入实力、人才培养实力、社会服务实力、社会影响实力等4项一级指标,基础设施、师资结构、培养资源、经济发展、院校建设等17项二级指标,总占地面积、在岗专任教师总数、高职教育培养规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示范建设等95项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分别选择北京市25所高职院校和全国27所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各层级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清洗、归一和计算分析,得出使用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与官方评价结果、其他机构评价结果及专家主观评价结果对比发现: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创新型。

夏敏[7](2020)在《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决策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等职业院校相关管理者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题,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调查分析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建议。本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历史回顾,阐明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基于对广西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展开调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四部分对广西区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成效以及问题、不足。第五部分阐述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创新及不足之处。

张丽杰[8](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刘小花[9](2019)在《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推进高职职业教育领域的治理改革是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之一。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的转型发展,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办学机构,提升其治理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理论内容,还可以为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实践借鉴。本研究以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理论,从治理主体、治理基础、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理论框架。其次,以收集整理的37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各治理主体的参与程度、治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情况、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状况、监督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程度较低、以章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体系尚难凸显“法”的效力、治理运行机制效率不高、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等。基于上述问题,提出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一是,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治理,以理事会制度协调外部治理主体,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监督”的内部治理主体;二是,完善依章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体系,实现“依法治校”,建设特色化的高职院校章程,加强章程实施,还要建设全面、可操作性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三是,调整组织机构设置,提升运行机制效率,继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构建科学、民主的高职院校议事决策机制,精简组织机构,提升内部执行效率,优化“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四是,构建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

陈沛酉[10](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争创示范性职业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争创示范性职业大学(论文提纲范文)

(1)打造“晋江经验”高职样本 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泉州市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造“晋江经验”高职样本是泉州市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
二、与“民办特区”“晋江经验”一同成长的泉州市高职教育
    (一)从原生态“民办特区”到“高大上”的“晋江经验”的华丽蜕变
    (二)堪称八闽翘楚的泉州市高职教育
    (三)伴随改革开放步伐,黎明职业大学成为泉州市高职教育的代表
    (四)企业公益办学,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成为泉州市高职教育的后起之秀
三、打造新时代“晋江经验”高职样本的若干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三)强化政府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功能,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泉州样本
    (四)改革创新赋能增值,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规范和激励特色发展,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并驾齐驱

(2)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49-1977)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78—2019)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四节 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五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四、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外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二、内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三、行动者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一、政府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二、学校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能分析
        一、投入效能分析
        二、产出效能分析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考察
第四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一、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
        二、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
        三、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
        一、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
        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一览(1949—201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项目制治理
    (二)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的历史演进
    (一)高职地位确立时期: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计划
    (二)高职基础发展时期: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三)高职质量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四)高职高水平发展时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三、高职项目制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变迁
    (一)背景—制度结构:财税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义
    (二)制度—变量结构:以人才需求变迁为核心的多重要素制约
    (三)制度—行为结构:制度形塑下的主体间“委托—代理”关系
四、高职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历史性变迁
    (一)路径依赖:项目制治理模式在高职治理中的自我强化
    (二)关键节点: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研究(1978-2020)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人才培养
        3.政策与教育政策
        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
    (三)文献综述
        1.关于职业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2.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3.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4.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5.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萌生探索时期(1978 年—1998 年)
        1.确立高职法律地位,培养目标层次不断提高
        2.修订部分专业目录,扩大急需专业培养规模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开始参与人才培养
        4.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奠定人才评估政策基础
    (二)成型调试时期(1999 年—2011 年)
        1.拓宽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2.对接专业与产业,坚持就业导向
        3.深化教学质量改革,确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4.试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范高职人才培养标准
    (三)深化发展时期(2012 年—2020 年)
        1.坚持立德树人,增加“教育性”培养目标
        2.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发挥专业群的聚合效应
        3.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产教深度融合
        4.发布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完善质量监测体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转型为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政策提出新要求
        2.产业结构转型影响人才培养政策具体内容
    (二)政府行为给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提供支持
        1.人才强国战略的部署指引人才培养政策方向
        2.政府职能转变给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更多自主性
    (三)文化理念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政策的价值判断
        1.“重学轻术”“重普轻职”观念逐渐转变
        2.终身教育思想对高职的影响逐渐加深
    (四)高职教育体系完善是高职人才培养政策内在动力
        1.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是高职教育内涵化建设的要求
        2.高职人才培养政策受高职实践发展的制约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演变特征
    (一)政策目标以升学为导向转向以就业为导向
    (二)政策价值取向由单一功利转向多元取向
    (三)政策实施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
    (四)保障政策逐渐规范化、完善化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反思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存在的问题
        1.高职人才培养政策定位有待明晰
        2.高职人才培养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3.高职人才培养政策主体参与性有待提高
        4.高职人才培养政策公平性有待增强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改进建议
        1.明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
        2.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立法,使高职人才培养有法可依
        3.深化高职校企合作政策,发挥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4.兼顾高职人才培养政策公平,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2.1.2 利益相关者的类型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2.2.2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2.3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3 系统论
        2.3.1 系统论的概念与内涵
        2.3.2 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2.3.3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4 新时代职业教育相关思想
        2.4.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思想
        2.4.2 新时代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分析
第3章 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来源
        3.2.1 理论来源
        3.2.2 政策来源
        3.2.3 实践来源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初构
        3.3.1 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初构
        3.3.2 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初构
        3.3.3 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的初构
    3.4 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指标体系修正
        3.4.1 专家咨询小组的确定
        3.4.2 专家咨询问卷的制定
        3.4.3 专家咨询意见的评价
        3.4.4 专家咨询结果的讨论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5.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5.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5.3 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3.6 确定的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4章 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比较
    4.1 对象选择
    4.2 数据来源
    4.3 评价过程
    4.4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
        4.4.1 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
        4.4.2 评价结果
    4.5 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4.5.1 与官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4.5.2 与其他排名结果的对比分析
        4.5.3 与专家排名结果的对比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创新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5.2.1 研究局限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做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
        2.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主要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院校
        3.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4.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策略
    (四)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激励理论
        4.习近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理念
    (六)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概述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历程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1.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2.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原则
        3.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三)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1.满足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3.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1.问卷及访谈提纲编制
        2.样本选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比例与结构情况
        2.教师认知与资格认定情况
        3.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4.教师考评激励情况
        5.教师职业规划与师德情况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缺口,结构待优化
        2.全区建立了认定制度,但还需实行动态管理
        3.“双师”培训形式丰富,但还有待完善
        4.没有专门“双师”考核,激励措施不足
        5.教师职业信念不足,师德准入考察不严谨
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分析——以广西A学院为例
    (一)A学院简介
    (二)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1.“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内培与外引
        2.教学导师制指引新手教师职业方向
        3.鼓励校企合作以提高教师“双师”能力
        4.重视师德建设出台考评办法
    (三)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差距
        2.资格定期再认定管理不足
        3.缺乏“双师”特色的考核激励
        4.企业挂职锻炼融入效果欠佳
五、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各主体明确自身定位,合力培育“双师型”教师
        1.政府引导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2.学校积极配合,扩大师资规模
        3.企业转变观念,树立合作意识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1.规范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认定
        2.严谨考察师德,完善师德建设
        3.严把准入路径,引进兼职教师
    (三)构建多元培养格局,完善培训模式
        1.注重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
        2.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培训
        3.整合资源提升“双师”领头人及团队能力
    (四)结合“双师”特色,设置考核激励措施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评价
        2.实施激励保障,促进教师发展
    (五)依托专业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
        1.培养教师职业信念,明确发展方向
        2.设置教职工发展中心,关注教师成长
        3.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关注个体需求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工具
        1.4.3 数据处理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1.3 知识图谱
        2.1.4 研究主体
        2.1.5 研究主题
        2.1.6 知识基础
    2.2 理论基础
        2.2.1 元教育学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2.3 文献计量学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2.5 信息可视化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3.2 来源期刊分布
    3.3 研究主体分析
        3.3.1 研究作者分析
        3.3.2 研究机构分析
    3.4 研究主题分析
        3.4.1 突出人才培养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3.4.5 以学生为中心
    3.5 知识基础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4.2.1 研究作者分析
        4.2.2 研究机构分析
    4.3 研究主题分析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4.4 知识基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5.2.1 研究作者分析
        5.2.2 研究机构分析
    5.3 研究主题分析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5.4 知识基础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6.2.1 研究作者分析
        6.2.2 研究机构分析
    6.3 研究主题分析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6.4 知识基础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附录2:科研成果

(9)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2 政策引导: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1.1.3 现实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治理
        1.3.2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1.3.3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理论框架构建
    2.1 治理主体: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
    2.2 治理基础:完善的治理制度
    2.3 运行机制:民主、科学、有效的决策及执行能力
    2.4 保障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
第3章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状
        3.1.1 各治理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程度
        3.1.2 高职院校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3.1.3 高职院校治理的内部运行机制
        3.1.4 高职院校治理的监督保障机制
    3.2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3.2.1 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程度较低
        3.2.2 以章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体系尚难凸显“法”的效力
        3.2.3 高职院校治理运行机制效率不高
        3.2.4 高职院校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第4章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4.1 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深度参与高职院校治理
        4.1.1 以理事会制度协调外部治理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
        4.1.2 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监督”的内部治理结构
    4.2 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体系,实现“依法治校”
        4.2.1 建设特色化的高职院校章程,加强章程实施
        4.2.2 建设全面、可操作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3 调整组织机构设置,提升运行机制效率
        4.3.1 继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4.3.2 构建科学、民主的高职院校议事决策机制
        4.3.3 精简组织机构,提升内部执行机制效率
        4.3.4 优化“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
    4.4 构建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争创示范性职业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打造“晋江经验”高职样本 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泉州市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 林松柏,陈金聪.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1(03)
  • [2]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武智. 扬州大学, 2021
  •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 李政. 江苏高教, 2021(05)
  •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研究(1978-2020)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于鹤.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谢武.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7]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D]. 夏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9]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D]. 刘小花.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6)
  • [10]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创建示范性职业大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