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中国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工业革命,道路,路径,经济发展,东亚,地区。

中国工业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郑亚男,刘永春[1](2019)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基于个人求利行为规范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求利行为缺乏有效的规范而异化为唯利是图的负面力量,进而加剧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完成了中国现代求利行为规范的建构,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前途,从根本上破解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困境。(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2期)

胡鞍钢[2](2019)在《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百多年来,世界先后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和不同的工业道路。中国作为前叁次工业化的后来者、落伍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动了国家工业化的1.0版,开启了前两次工业革命;改革开放之后,从混合工业化的2.0版到3.0版,开始发动第叁次工业革命。21世纪,新型工业化"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驱动的4.0版大踏步地赶上后,"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发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5.0版;自此中国走在时代的前列,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成为这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70年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为南方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吕红星[3](2019)在《写给大变局中的中国工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系列报道结束了吗?是的,到今天为止,真的就结束了。从5月20日到今天,在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从回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开始,把各个领域的工业化及促进工业化发展的诸多领域诸如农村工业化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引进外资、(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9-09-25)

魏际刚[4](2019)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70年工业化的历史,也是工业化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绿色化、城市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观念的深刻变化,实现对自身思(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9-09-24)

王赟鹏[5](2019)在《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领导中国工业化道路经历了叁次大的历史转换。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代表中国工业化道路由向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式社会主义; 1956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工业化道路主体自觉的形成; 1958年之后,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进一步转向,开始呈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趋向。在此历史转换过程中,主旋律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9年05期)

黄群慧,黄阳华,贺俊,Jiang,Feitao,龚华燕[6](2019)在《面向中上等收入阶段的中国工业化战略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高收入经济体在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后,制造业实际占比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保持长期增长。这些典型事实与经典发展经济学推崇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理论内涵高度一致。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制造业实际占比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下降,在理论和经验上都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加大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中国当前工业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本文来源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期刊2019年03期)

陶长琪,陈伟,郭毅[7](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历程,剖析不同阶段下工业与经济内在发展特点,并对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继而提出应对策略。研究方法:通过历史文献回顾,以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对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数据整理与访谈咨询,厘清当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经历了蓄力期、探索期、加速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换挡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内在结构、需求及要素驱动状况、区域发展策略等都有各自鲜明特点。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五个阶段不同特点的具体解析,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发现当前发展存在制度变革有待创新、工业与经济结构尚需优化、发展的科创支撑不足、传统驱动需求趋弱等七大方面问题。研究创新:从政府"有形的手"推动工业与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历程中重大政策转变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并从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模式、内在结构和驱动要素等方面总结分析每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将历史经验与现实发展相结合,对新形势下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在制度保障、科技创新、需求驱动和经济要素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价值:厘清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脉络,明晰其不同阶段下各自发展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中国工业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黄群慧,贺俊[8](2019)在《未来3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发达国家不同,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化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变;另一方面,这个工业化的过程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在新工业革命加速拓展的背景下实现的工业化。因此,未来30年是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拓展的背景下展开的,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对我国的工业化推进方式和配套政策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中国当前制造业下滑过快、服务业占比上升过快的"过快去工业化"倾向,应当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防止"过早去工业化"是未来中国深化工业化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从技术突破、产业组织结构变革和各国产业政策部署的最新趋势看,作为最主要的通用技术和使能技术,5G和人工智能的加快突破及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产业政策的体系、重点和实施方式必须适时进行调整。(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9年08期)

王松才[9](2019)在《开发区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经济从弱到强,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令人瞩目。尤其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发展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工业化道路上,各种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是中国的伟大创举,无疑也是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功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推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9-07-29)

李中庆[10](2019)在《近代中国工业化路径在试错中探索:张謇棉铁主义思想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謇基于实业实践和日常阅读,从外国工业品特别是棉铁充斥中国这一实际出发,提出"棉铁主义"这一工业化方案,并将之视为救国良方,在不同场合进行宣传。然而棉铁主义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业化方案,看似合理,却隐藏着不合理性。张謇不谙经济发展规律,希望中国直接进入进口替代阶段,并未意识到出口贸易对工业化建设的哺育作用。由于存在局限性,棉铁主义并不能使中国实现工业化,但对棉纺织行业的工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棉铁主义是张謇对中国工业化发展路径进行的有益探索,是静态的思想,也是国人在试错中不断探索工业化路径这一动态历史进程的重要一环,既对郑观应等人商战、洋务派工业化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人继续探索中国工业化路径也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中国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百多年来,世界先后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和不同的工业道路。中国作为前叁次工业化的后来者、落伍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动了国家工业化的1.0版,开启了前两次工业革命;改革开放之后,从混合工业化的2.0版到3.0版,开始发动第叁次工业革命。21世纪,新型工业化"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驱动的4.0版大踏步地赶上后,"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发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5.0版;自此中国走在时代的前列,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成为这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70年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为南方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工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郑亚男,刘永春.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困境与破解——基于个人求利行为规范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胡鞍钢.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3].吕红星.写给大变局中的中国工业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9

[4].魏际刚.中国工业化道路:从传统走向现代[N].中国经济时报.2019

[5].王赟鹏.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转换[J].求索.2019

[6].黄群慧,黄阳华,贺俊,Jiang,Feitao,龚华燕.面向中上等收入阶段的中国工业化战略研究(英文)[J].SocialSciencesinChina.2019

[7].陶长琪,陈伟,郭毅.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

[8].黄群慧,贺俊.未来3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J].学习与探索.2019

[9].王松才.开发区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19

[10].李中庆.近代中国工业化路径在试错中探索:张謇棉铁主义思想再审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  ;  ;  

中国工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