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义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义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义理,孟子,清代,徽州,私淑,考据学,学术。

义理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飞[1](2016)在《礼学即理学——定海黄氏父子的义理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对清代学术研究的展开,以为清代"只有学术,没有思想"的论调已经逐渐被否定了。而清代思想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礼理之辨。但究竟该如何看待礼理之辨,却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笔者认为,由黄薇香(式叁)、黄元同(以周)及元同在南菁书院的诸弟子构成的儆居学派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在清代学术争论的语境下来审视黄氏父子的理礼之辨,以(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6年04期)

苏正道[2](2014)在《《孟子字义疏证》对《孟子》的阐释和创新——兼论戴震义理学和程朱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十八世纪戴震考据学地位的形成及其义理旨趣戴震(1724—1777),守慎修,一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戴震十岁乃能言,但一鸣惊人,戴震难师的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1。同时,戴震"由词信道"的学术路径和坚实的经学基础为他考据学地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他花了叁年时间研读《说文解字》,尽得其节目,且熟读背诵《十叁经注疏》,"于疏不能尽记,经、注则无不能背诵也",然(本文来源于《朱子学刊》期刊2014年00期)

周冰冰[3](2015)在《明代《孟子》义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是儒家的基本文献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曾经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直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珍视。自汉代开始,潜心于《孟子》研究者众多,成果丰硕,并形成了专门学问——《孟子》学。汉、宋、清是《孟子》研究的叁大高峰时期,所以学界对汉、宋、清《孟子》义理学关注较多,对明代《孟子》义理学的研究较之汉、宋、清较为薄弱,而明代《孟子》义理学是中国《孟子》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故对明代《孟子》义理学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对其研究重点、学术成就、特点意义等作出较为符合历史的评价,客观展示明代《孟子》义理学的本来面貌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笔者辑录明代《孟子》义理学着述330种,涉及学者271位。明代之前《孟子》学为明代《孟子》义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明代《孟子》义理学的发展既受当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影响,又受学术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明代《孟子》义理学重点关注人性论、理气论、良知论和仁政论。明代人性论,以孟子性善论为依归,受程朱性二元论影响明显,同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明代理气论,有推程朱理本论者,有坚持张载气本论者,还有持理气一元论者。良知论是明代《孟子》义理学中独具时代特色的研究范畴。王阳明提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的观点,将“知之必行”与“知行合一”相结合,以此作为“致良知”的途径。其后引发富有特色的学术争论风潮。明代仁政论,主要是申发孟子仁政学术,并对之进行继承、发展,强调以民本为基础,以德治为理念,申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管理和教育等多个方面,视角独到。明代关注《孟子》义理的学者较多,成果也较为丰硕,受宋理学影响深厚,对清代《孟子》义理学也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刘瑾辉[4](2013)在《清代《孟子》义理学四大家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宗羲的《孟子师说》、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焦循的《孟子正义》、康有为的《孟子微》是清代《孟子》义理学的代表。它们重点关注人性论、理气论、理欲观、仁政论;显示出借《孟》言志、作而不述,驳宋批朱、撼动权威,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等特点。其释《孟》的学术指向、着述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孟子师说》乃"心一元论"之重镇,反程朱理学之先锋;《孟子字义疏证》是中国古代"气本论"之总结者,"理欲统一"论之力辨者,"知即善"之倡导者,是击程朱理学之利剑;《孟子正义》是历代申发孟子性善论之最用力者,也是成就极高、极具特色者;《孟子微》是维新之论,是让圣学"经世"之代表。(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李畅然[5](2013)在《由版本对勘重估《原善》在戴震义理学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善》尽管在戴震的义理学着作中成书较早,却一直列入"七经小记"的写作规划,因而终生修订不辍。《原善》现存叁个版本:最早的叁章本见于戴震文集,扩充的叁卷本,其通行的定本在戴震身后与《孟子字义疏证》共同刊出,较早一稿则与《疏证》前身《绪言》共同刊出。本文通过比勘这叁个版本指出,叁卷定本经历了与《疏证》相对应的调整,较早一稿则是与《绪言》同步的修订,均非叁卷本最初的面貌。这样,尽管戴震有终生一贯的思想,然而其早中期的义理作品中唯一一部着作却没有留下同时期的版本;好在文集所收《读易系辞论性》,可以一窥叁卷本更早的面貌。本文关于戴震从《孟子私淑录》、《绪言》到《孟子字义疏证》的思想演进,也提出了新的观察和见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3年02期)

张寿安[6](2012)在《清代徽州义理学的产生及其重要性——一个地理与文化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新义理学主要奠基并发展于徽州学者,从戴震、程瑶田、到凌廷堪,形成一个以追求客观物则为目标的基轴。要分析这一成因,就必须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说明:一、徽州的地理和学风特色;二、乾嘉学者对义理学的态度;叁、徽州义理学之产生及其特色。(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单智伟[7](2011)在《考据学风下程瑶田的义理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程瑶田(1725-1814)是清代乾嘉时期的着名学者,其为学不依傍传注,涵咏经文而得其真解。程氏学贯汉宋,博雅宏通,虽以考证精密闻名学界,却不废义理,所着《通艺录》于义理、训诂、名物、制度、声律、象数之学,无所不赅,最为学者称赏。本文以程瑶田的义理学着作《论学小记》和《论学外篇》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其他撰述,将程氏之义理阐发置于考据学大盛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将程氏的义理学思想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求对其学术思想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地认识。全文主要有前言、正文叁章及结语构成。前言略述目前学界对程瑶田的研究状况及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程氏义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学术渊源,分析乾嘉时期崇实的汉学学风和朱子理学浓厚的徽州学风对其义理思想的双重影响;第二章论述程氏的治学方法与人性观,归纳其治学态度与路径,并在“人性论”方面比较其与戴震的异同;第叁章阐述程氏的认识论,揭示其“物则”学说对戴震“以情代理”学说的发展和对凌廷堪“以礼代理”学说的影响结语则对程瑶田的义理思想进行简单地评价。(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武才娃[8](2009)在《洪亮吉义理学试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乾嘉时期,洪亮吉提出了自己特色的义理学。他所阐发的物竞天择、反对命定论、生死倚伏、控制人口等观点,可谓标新立异,为清代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训诂、考据为基础,注重经验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把学理运用于实践,期望说明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构建不同于宋明理学的务实义理学。他的一些提法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甚至具有近代指向。(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陈杰思[9](2009)在《重建义理学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义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这里的"义理",是指"礼"所包含的精神。孟子《孟子·告子上》日:"故日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本文来源于《国学论衡(第五辑)》期刊2009-07-01)

文炳赞[10](2008)在《金正喜的义理学建构——《私弊辨》与戴震义理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戴震、阮元等汉学考据学者的性理学说中,始终认为汉儒的训诂学是寻求义理的唯一途径。阮堂金正喜深受此风影响,他的经史考据学思想主要来源于清代儒者。(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08年23期)

义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十八世纪戴震考据学地位的形成及其义理旨趣戴震(1724—1777),守慎修,一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戴震十岁乃能言,但一鸣惊人,戴震难师的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1。同时,戴震"由词信道"的学术路径和坚实的经学基础为他考据学地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他花了叁年时间研读《说文解字》,尽得其节目,且熟读背诵《十叁经注疏》,"于疏不能尽记,经、注则无不能背诵也",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义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吴飞.礼学即理学——定海黄氏父子的义理学[J].中国哲学史.2016

[2].苏正道.《孟子字义疏证》对《孟子》的阐释和创新——兼论戴震义理学和程朱理学的关系[J].朱子学刊.2014

[3].周冰冰.明代《孟子》义理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5

[4].刘瑾辉.清代《孟子》义理学四大家综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李畅然.由版本对勘重估《原善》在戴震义理学的地位[J].中国哲学史.2013

[6].张寿安.清代徽州义理学的产生及其重要性——一个地理与文化的观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单智伟.考据学风下程瑶田的义理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武才娃.洪亮吉义理学试探[J].孔子研究.2009

[9].陈杰思.重建义理学的必要性[C].国学论衡(第五辑).2009

[10].文炳赞.金正喜的义理学建构——《私弊辨》与戴震义理学[J].科技风.2008

标签:;  ;  ;  ;  ;  ;  ;  

义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