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递的调控论文_彭斯聪,张达颖,柳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突触传递的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触,受体,兴奋性,可塑性,脊髓,门控,阿片。

突触传递的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彭斯聪,张达颖,柳涛[1](2019)在《HCN通道调控痛觉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HCN)通道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过调控痛觉相关神经元的突触传入和电活动,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HCN通道对痛觉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加以综述,以期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秀妹[2](2018)在《秀丽隐杆线虫中GABA能突触传递调控固有免疫力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交流对于维持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神经免疫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神经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肽及激素来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都可以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这些信号分子成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对话的共同生物语言。近年来神经-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转向这个话题。但是由于哺乳动物大脑的复杂性和临床技术的限制,对于这方面分子机制的研究仍旧不够深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以下简称线虫)作为模式生物来研究固有免疫有许多生物学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铜绿假单胞菌(PA14)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实验室中用它替换正常食物大肠杆菌,构成研究致病因素和固有免疫反应的秀丽隐杆线虫-PA14宿主-病原菌模型。当受到病原菌感染后,会激活线虫体内固有免疫机制相应的信号转导途径,来抵抗感染、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为此本论文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建立秀丽隐杆线虫-PA14宿主-病原菌模型,就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做进一步研究。课题前期研究发现,在PA14感染线虫实验中,突变体unc-49相比野生型N2寿命有延长现象。然后构建肌肉和肠道组织特异性表达GABAAR/UNC-49质粒,进行拯救实验。发现在肌肉组织中表达的GABAAR/UNC-49能够拯救突变体unc-49寿命延长的表型。又通过CFU和PA14-GFP感染实验,排除可能影响GABAAR/UNC-49缺失后线虫寿命延长的其他原因。利用荧光标记技术,线虫juIs1、krSi2分别标记GABA能突触前snb-1和突触后GABAAR。PA14感染后,GABA能突触前snb-1和突触后GABAAR的表达量都有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PA14感染后细胞外基质蛋白MADD-4的表达量也有增加。我们还发现,PA14感染线虫突变体unc-49寿命延长部分依赖DAF-2/DAF-16途径的调控。于是,用PA14感染和OP50正常培养的两组线虫测了mRNA,探究其调控机制。通过对秀丽线虫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研究间接与动、植物相联系,可以为我们了解人类与动、植物神经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分子和复杂性提供新的方向,为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许韬[3](2018)在《CXCR7参与调控海马区颗粒细胞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及其对癫痫发作易感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CXCR7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棘与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目的:主要探讨CXCR7对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颗粒细胞树突棘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1.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XCR7在C57BL/6小鼠海马DG区的表达与分布。2.构建携带有CXCR7-shRNA与CXCR7-过表达基因片段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将AAV定点注射至C57BL/6小鼠海马DG区,拟干预CXCR7在DG区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与免疫印迹技术验证CXCR7的干预效果。3.高尔基染色检测DG区颗粒细胞顶树突树突棘的数目与形态。4.透射电镜检测DG区兴奋性突触(excitatory synapses,ESs)的数目与结构的变化。结果:1.在小鼠海马DG区中,CXCR7在颗粒层有较为丰富的表达,且在颗粒层与NeuN+细胞共定位。2.免疫荧光结果提示AAV可以成功地转染至DG区颗粒细胞;免疫荧光与免疫印迹结果提示CXCR7-shRNA显着地抑制了CXCR7的表达;CXCR7-过表达显着地促进了CXCR7的表达。3.敲减CXCR7可以抑制树突棘的生长与成熟,即树突棘数目的减少与mushroom树突棘的比例降低;过表达CXCR7则促进了树突棘生长与成熟,即树突棘数目的增加与mushroom树突棘的比例升高;通过rescue实验(CXCR7-过表达)明显地减弱了CXCR7-shRNA对树突棘生长与成熟的负性调节作用。4.敲减CXCR7可以减少ESs的数目,缩短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 density,PSD)的长度与厚度;过表达CXCR7则可增加ESs的数目,增加PSD的长度与厚度;rescue实验则明显减弱了CXCR7-shRNA对突触数目、PSD长度与厚度的负性调节作用。结论:CXCR7的表达变化可引起树突棘的生长与形态、ESs的数目与结构发生改变。第二部分CXCR7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的调节作用目的:第一部分研究发现CXCR7的表达变化引起了DG区颗粒细胞树突棘与ESs的数目与结构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推测CXCR7对颗粒细胞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具有调节作用。本部分将重点探讨CXCR7对海马DG区颗粒细胞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1.AAV定点注射至海马DG区,干预CXCR7在DG区的表达。2.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颗粒细胞mEPSCs与PP evoked EPSCs(eEPSCs)的变化。3.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NR2A与NR2B的表达情况。结果:1.敲减CXCR7减低了NMDAR mEPSCs的频率与波幅;过表达CXCR7则增高了NMDAR mEPSCs的频率与波幅;rescue实验明显减弱了CXCR7-shRNA对NMDAR mEPSCs的负性调节作用。CXCR7的敲减与过表达对AMPAR mEPSCs的频率与波幅均无显着影响。2.敲减CXCR7减少了NMDAR eEPSCs的波幅;过表达CXCR7则增加了NMDAR eEPSCs的波幅;rescue实验部分逆转了CXCR7-shRNA对NMDAR eEPSCs的负性调节作用。CXCR7的敲减与过表达对AMPAR eEPSCs无显着影响。3.敲减CXCR7减少了NR2A eEPSCs的波幅;过表达CXCR7则可以增加了NR2A eEPSCs的波幅;rescue实验部分逆转了CXCR7-shRNA对NR2A eEPSCs的负性调节作用。CXCR7的敲减与过表达对NR2B eEPSCs无显着影响。4.敲减CXCR7减少了细胞膜NR2A的表达水平,对总NR2A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过表达CXCR7增加了细胞膜NR2A的表达水平,对总NR2A的表达水平仍无显着影响;rescue实验减弱了CXCR7-shRNA对细胞膜NR2A表达水平的负性调节作用。CXCR7的敲减与过表达对NR2B膜蛋白与总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影响。结论:CXCR7促进了颗粒细胞NMDAR所介导的PP-evoekd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其主要影响NR2A所介导的突触传递活动。CXCR7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膜上NR2A的表达,进而增强NR2A所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第叁部分CXCR7通过激活ERK1/2促进NR2A所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目的:既往研究提示CXCR7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通过ERK1/2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推测CXCR7可能也通过ERK1/2信号通路来调节NR2A所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本部分重点探讨CXCR7是否通过ERK1/2促进NR2A所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方法:1.AAV-CXCR7-过表达定点注射至海马DG区,促进CXCR7在DG区的表达。2.腹腔注射ERK1/2磷酸化抑制剂SL327(50mg/kg),抑制小鼠脑组织中ERK1/2的磷酸化水平。3.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颗粒细胞PP-evoekd NR2A eEPSCs的变化。4.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ERK1/2磷酸化水平与NR2A的表达情况。结果:1.CXCR7的表达水平与ERK1/2的磷酸化水平呈正相关:敲减CXCR7下调了ERK1/2的磷酸化水平;过表达CXCR7则上调了ERK1/2的磷酸化水平;rescue实验减弱了CXCR7-shRNA对ERK1/2磷酸化水平的负性调节作用。2.SL327显着减弱了CXCR7对ERK1/2磷酸化水平的上调作用。3.SL327显着减弱了过表达CXCR7对细胞膜NR2A表达的正性调节作用,提示CXCR7通过ERK1/2促进细胞膜NR2A的表达。4.SL327显着减弱了过表达CXCR7对PP-evoekd NR2A eEPSCs的正性调节作用,提示CXCR7通过ERK1/2促进NR2A所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结论:CXCR7通过激活ERK1/2促进NR2A所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第四部分CXCR7对癫痫发作易感性的影响目的:CXCR7对海马颗粒细胞兴奋性突触传递活动的影响提示其可能会影响癫痫发作易感性。因此,本节重点探讨CXCR7对癫痫发作易感性的影响。方法:1.收集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脑组织。2.通过免疫印迹技术与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XCR7的表达情况。3.AAV定点注射至海马的DG区,干预CXCR7在DG区的表达。4.腹腔注射ERK1/2磷酸化抑制剂SL327(50mg/kg),抑制ERK1/2的磷酸化水平。5.将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的记录电极植入海马,构建海人酸(kainic acid,KA)小鼠癫痫模型,记录并分析癫痫行为学与脑电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XCR7在KA小鼠癫痫模型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上调。2.本研究共纳入9名对照组患者与9名TLE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CXCR7在TLE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上调。3.在KA小鼠癫痫模型中,敲减CXCR7可延长癫痫自发发作(spontaneous recurrent seizure,SRSs)潜伏期,减少SRSs次数,降低4-5级SRSs的比例,而过表达CXCR7则缩短SRSs潜伏期,增加SRSs次数,提高4-5级SRSs的比例。4.SL327减弱了过表达CXCR7对SRSs的正性调节作用。结论:CXCR7可提高癫痫发作易感性。抑制ERK1/2的磷酸化水平可以减弱过表达CXCR7对癫痫发作易感性的促进作用,提示CXCR7通过ERK1/2来调节癫痫发作易感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少六,钱文静,王霄汉,汪书越,杨薇[4](2017)在《大麻素受体系统对视网膜细胞离子通道和突触传递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脊椎动物视网膜中广泛分布。大麻素受体(cannbinoid receptor)主要有CB1和CB2两个亚型,与内源性配体N-花生四烯酸氨基乙醇(N-arachidonoylethanolamide,anandamine,AEA)和2-花生四烯酸甘油(2-arachidonyl glycerol,2-AG)结合调控视网膜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调控视网膜视觉信息的处理。本文结合我们研究组近年在视网膜大麻素受体系统的研究结果,综述了有关大麻素CB1和CB2受体对视网膜细胞离子通道和突触传递调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生理学会《生理学报》创刊90周年专辑》期刊2017-10-21)

卢珊珊[5](2017)在《Ubc9参与癫痫及调控癫痫突触传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疾病之一,全球患者超过5000万,几乎涉及到临床的所有学科,尽管人类认识癫痫已有数千年,但并没有完全控制住这种疾病的发作,各种癫痫治疗选择也没有明显改善癫痫的发生率和治愈率,因而从新的领域寻找新的抗癫痫策略迫在眉睫。Ubc9是一个分子量18kd的小分子蛋白,在大脑皮质和海马中广泛表达。Ubc9作为苏化修饰中唯一的一个E2酶,介导了许多蛋白质的苏化修饰,在细胞分裂,转录活性,DNA修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神经保护,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Ubc9的分布部位和功能研究与癫痫的好发部位和发生机制关系密切,为癫痫发生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从而有希望成为与传统抗癫痫药物不同的研发靶点。研究目的:本团队已经对ubc9在癫痫动物模型及癫痫患者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以及对癫痫行为学进行了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将进一步探讨ubc9对癫痫电生理的影响及其在癫痫中的作用机制。从更现实的层次上,通过调控ubc9的功能,可能有助于新的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室依据,改变目前临床上癫痫治疗瓶颈。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叁部分:1.将健康的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iRNA-ubc9抑制组及Ctrl.siRNA空病毒组,AAV-ubc9过表达组及Ctrl.AAV空病毒组。干预组在造模前一周(抑制组及空病毒组)或两周(过表达组及空病毒组)注射病毒,建立海人酸癫痫小鼠模型,每组均取8只小鼠,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仪观察各组小鼠的场电位情况。2.选择健康的20-30g C57小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siRNA-ubc9抑制组及Ctrl.siRNA空病毒组,AAV-ubc9过表达组及Ctrl.AAV空病毒组。在注射病毒一周或两周后,每组均取5只小鼠,制备离体癫痫小鼠脑片,运用膜片钳技术观察ubc9对癫痫电生理指标的影响。3.将健康的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iRNA-ubc9抑制组及Ctrl.siRNA空病毒组,AAV-ubc9过表达组及Ctrl.AAV空病毒组。在造模前一周或两周注射病毒,造模一个月后取脑组织标本,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突触后受体的总蛋白和膜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ubc9、sumo1与突触后受体的相互作用,体外苏化实验检测受体蛋白苏化及各组苏化水平情况。研究结果:1.海人酸癫痫模型中,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显示siRNA-ubc9抑制组癫痫样放电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而AAV-ubc9过表达组癫痫样放电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n=8,**P<0.01,***P<0.001)。2.离体脑片癫痫模型中,膜片钳技术发现siRNA-ubc9抑制组动作电位频率明显降低,AAV-ubc9过表达组动作电位频率明显升高(n=5,***P<0.001)。siRNA-ubc9抑制组mEPSC频率和幅值均降低;AAV-ubc9过表达组mEPSC频率和幅值均升高(n=5,*P<0.05,***P<0.001)。siRNA-ubc9抑制组AMPA/NMDA电流比值降低;AAV-ubc9过表达组AMPA/NMDA电流比值明显升高(n=5,*P<0.05,**P<0.01)。3.免疫印迹发现各组glur1总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n=6,P>0.05)。siRNA-ubc9抑制组glur1膜蛋白/总蛋白比值降低;AAV-ubc9过表达组glur1膜蛋白/总蛋白比值显着升高(n=6,*P<0.05,***P<0.001)。AMPAR亚基glur2-4总蛋白和膜蛋白在各组中均无明显表达差异(n=6,P>0.05)。免疫共沉淀证明ubc9、sumo1与glur1存在相互作用,体外苏化实验发现glur1苏化,且siRNA-ubc9抑制组glur1的苏化水平低于Ctrl.siRNA空病毒组,AAV-ubc9过表达组glur1的苏化水平明显高于Ctrl.AAV空病毒组(n=4,*P<0.05,**P<0.01)。研究结论:1.本团队前期行为学研究已经证明干预ubc9影响戊四氮点燃慢性癫痫小鼠和海人酸癫痫小鼠的癫痫行为学,说明ubc9与癫痫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该课题研究中,各组小鼠场电位记录图显示,敲减ubc9抑制小鼠脑电图上癫痫样放电,过表达ubc9促进癫痫样放电。从而从脑电图角度,进一步验证了ubc9与癫痫的因果关系。2.敲减ubc9可降低癫痫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频率,过表达ubc9则增加动作电位频率,说明干预ubc9可以有效影响癫痫脑片的神经元兴奋性。敲减ubc9减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幅值,过表达ubc9则增加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幅值,说明ubc9影响了兴奋性/抑制性突触电流平衡。敲减ubc9明显降低了AMPA/NMDA电流比值,过表达ubc9则相反,说明ubc9影响兴奋性突触后受体。本部分从离体脑片方面说明了ubc9对癫痫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为ubc9在癫痫作用机制中的探讨提供了有利的线索和证据。3.免疫印迹发现敲减ubc9可降低glur1在膜上的表达,过表达ubc9则增加glur1在膜上的表达,说明ubc9引起兴奋性突触后受体glur1在膜上的数量改变。免疫共沉淀进一步发现ubc9、sumo1与glur1有相互作用,体外苏化实验证明glur1蛋白发生苏化,且发现敲减和过表达ubc9引起glur1苏化水平与膜glur1表达水平一致的改变,提示ubc9可能是通过glur1苏化影响glur1在膜上的表达这一机制在癫痫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邱丽娟[6](2017)在《急性应激通过海马GABA能神经元上的μ受体调控CA1区突触传递及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激通过多种复杂的途径影响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海马是与学习记忆相关的重要脑区,也是最易受到应激影响的脑区之一。应激通过升高机体糖皮质激素(CORT)水平改变海马兴奋性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应激影响学习记忆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应激是否调控海马抑制性神经环路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目前仍不清楚。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ORT系统途径仅仅是应激影响记忆功能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CORT与其他多种激素、递质、神经肽等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应激反应中,这些系统广泛活化、且相互影响,共同调控应激相关行为。其中,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内源性阿片系统(EOS)不仅参与应激反应,而且调控学习记忆功能。然而,EOS是否参与急性应激调控学习记忆功能改变的过程,至今仍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行为学实验已经发现,50 min急性高台应激损伤海马依赖的空间参考记忆,其中阿片μ受体(μreceptors,μRs)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此基础上,本实验通过麻醉C57BL/6小鼠在体电生理的实验手段记录CA1区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fEPSPs)和群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s,PSs),并进行一系列的药理学干预,探讨了 50 min急性高台应激损伤海马依赖的空间参考记忆过程中海马CA1突触传递的变化以及阿片μ受体在其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急性高台应激损伤小鼠海马CA1谷氨酸突触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易化长时程减弱(long term depression,LTD);非应激组中,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后fEPSP幅值显着升高,产生LTP,低频刺激(low-frequency stimulation,LFS)后fEPSP幅值无显着变化,未产生LTD;应激组中,HFS后fEPSP幅值显着减小,未产生LTP,LFS后fEPSP幅值显着减小,产生LTD。(2)急性高台应激对海马CA1区LTD的易化依赖于GABA能神经元上表达的μ受体;GABA能神经元上μ受体敲除(μRGABA-/-)鼠,非应激组和应激组,LFS后fEPSP幅值均无显着改变,未产生LTD。(3)急性高台应激和μ受体激活不影响CA3-CA1谷氨酸能突触基础传递;应激刺激不影响fEPSP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强度和双脉冲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非应激组和应激组腹腔注射吗啡(Mor,15 mg/Kg)后,谷氨酸突触基础传递均无显着变化;腹腔注射Mor(15 mg/Kg)后间隔25 ms、50 ms、100 ms和200 ms的PPR无显着变化。(4)急性高台应激通过μ受体减弱GABA能中间神经元对锥体神经元的前馈抑制效应;不同于fEPSPs,非应激鼠腹腔注射Mor(15 mg/Kg)后,PS幅值增强;阻断GABAA受体可以拮抗Mor引起的PS增强效应;同时,GABA能神经元上μ受体选择性敲除拮抗Mor对PS的增强效应,表明Mor激活表达于GABA能中间神经元上的μ受体,减弱GABA能神经元对锥体神经元的前馈抑制效应,增强PSs。急性高台应激后Mor对PS的增强效应受到抑制,提示应激后海马μ受体已经受到激活,阻滞了 Mor对PS的进一步增强。(5)急性高台应激通过μ受体减弱GABA能中间神经元对锥体神经元的反馈抑制效应;野生型对照鼠CA1区PSs因GABA能神经元的反馈抑制作用而表现为双脉冲刺激抑制(paired-pulse depression,PPD)效应;腹腔注射 Mor(1 5 mg/Kg)后 PS PPD受到抑制,而μRGGABA-/-鼠腹腔注射Mor(15 mg/Kg)后CA1区PS PPD没有显着改变,表明激活GABA能神经元上的μ受体减弱了小鼠海马CA1区GABA能神经元对锥体神经元的反馈抑制效应。野生型小鼠急性高台应激后CA1区PS PPD效应减弱;急性高台应激前5 min腹腔注射阿片μ受体拮抗剂纳洛酮(3 mg/Kg)可反转急性高台应激引起的PS PPD减弱效应;GABA能神经元上μ受体特异性敲除后,亦可以反转急性高台应激引起的PS PPD减弱效应。综上所述:急性高台应激损伤海马CA1谷氨酸突触的LTP,易化LTD,GABA能神经元上的μ受体参与了其易化LTD的过程;急性高台应激不影响海马CA3-CA1谷氨酸突触基础传递,却通过GABA能神经元上的μ受体减弱了 GABA能神经元对锥体神经元的前馈抑制效应和反馈抑制效应。因此,并行于经典的由糖皮质激素介导的途径,急性应激通过GABA能神经元上的μ受体调控CA1神经环路活动水平和突触可塑性,进而损伤学习记忆功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新泰[7](2015)在《脊髓背角Paxillin对痛觉突触传递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Paxillin是一种包含多个功能结构域的信号连接蛋白。通过与黏着斑激酶(FAK)、Src家族酪氨酸激酶(SFKs)、C-末端Src激酶(CSK)等相结合,Paxillin密切调控着细胞粘附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Paxillin也表达于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中,但Paxillin的突触功能及其病理意义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在痛觉调控的关键部位---脊髓背角,探讨了Paxillin对痛觉突触传递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本文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发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结合行为学、免疫共沉淀、免疫组织化学、场电位记录等方法,从Paxillin的突触定位、蛋白相互作用、信号传导等角度,研究了Paxillin在痛觉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结果:(1)Paxillin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神经元,且存在于突触后致密质(postsynaptic density; PSD)中;(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突触活动(synapticactivity)能够动态调节Paxillin第118位酪氨酸残基(Paxillin-Yl 18)的磷酸化水平;当使用GABAA受体阻断剂bicuculline(100μM)处理离体脊髓片、以提高神经突触活动之后,Paxillin-Y118的磷酸化水平会明显降低,而这一作用可被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抑制剂D-APV(100μM)所阻断;与bicuculline相似,外周组织损伤也能引发脊髓背角Paxillin-Y118的去磷酸化;(3)为直接探讨Paxillin-Y118磷酸化改变的意义,我们构建了Paxillin(Y118E)和Paxillin(Y118F)两种突变体,以分别模拟Y118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并通过重组腺病毒载体、使脊髓背角神经元过表达外源性Paxillin突变体,结果发现:Paxillin(Y118F)能够在正常动物诱发明显的痛觉超敏,增大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幅度;而脊髓过表达Paxillin(Y118E)对正常动物的痛阈无明显影响,但却能降低LTP的幅度,提示:Paxillin-Y118的磷酸化水平密切调控脊髓敏感化过程;(4)Paxillin的痛觉调控作用,与SFKs以及NMDA受体有关;我们发现:Paxillin(Y118F)能够增强Src活性,促进Src对NMDA受体GluN2B亚基第1472位酪氨酸残基(GluN2B-Y1472)的磷酸化;鞘内注射SFKs抑制剂PP2(1.5μg)能够有效抑制Paxillin(Y118F)引起的痛觉超敏;(5)体外和体内实验都显示:Paxillin-Y118的去磷酸化,会打断Paxillin与Src的抑制蛋白CSK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CSK的突触表达水平,这可能是Paxillin(Y118F)诱发Src依赖性GluN2B功能亢进的重要机制;(6)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构建了野生型CSK[CSK(WT)]和无活性的CSK突变体CSK(K222R),并通过腺病毒表达载体、感染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现:正常动物表达CSK(K222R)也能够诱发明显的痛觉超敏,且这一作用可被GluN2B的选择性抑制剂ifenprodil (1.6μg)所阻断;(7)为探讨Paxillin在慢性炎性疼痛中的作用,我们使炎性疼痛动物过表达Paxillin(Y118E),发现:Paxillin(Y118E)能够重新升高CSK的突触表达水平,有效缓解慢性炎性疼痛症状。结论:外周组织损伤可引发Paxillin-Y118去磷酸化,打断Paxillin和CSK的分子结合,降低CSK的突触含量,从而解除CSK对Src的抑制性控制,导致Src的活化及其对GluN2B-Y1472的磷酸化;过表达Paxillin(Y118E)能够重新升高CSK的突触表达水平,有效缓解慢性炎性疼痛症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胡飞[8](2014)在《心房利钠肽阻断突触传递及其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多肽通过激活其受体(大多是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地调节着神经元细胞间的突触传递。除了G蛋白偶联受体外,一类独特的受体家族膜受体鸟苷酸环化酶也可以被神经多肽激活。例如利钠肽通过激活膜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合成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鸟苷(cGMP)。在各物种中,cGMP信号通过作用于cGMP激活的蛋白激酶G(PKG), cGMP敏感的CNG通道,或者cGMP敏感的磷酸二酯酶(PDEs)影响细胞内生理环境。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突触前嗅觉神经元细胞轴突末端的一类膜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可以介导线虫对特定气味偏好的改变。在哺乳动物脑内,几类膜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及其相关的多肽配体都有表达。例如C型鸟苷酸环化酶(GC-C)被肠多肽激素鸟苷蛋白和尿鸟苷素激活后可以增大由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或是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突触后反应。心脏多肽激素心房利钠肽(ANP)通过激活A型鸟苷酸环化酶(GC-A)产生大量的cGMP从而调节血压。ANP和GC-A在很多脑区都有表达,但是它们的生理学功能以及下游信号传导通路仍然不是很清楚。位于丘脑上部的内侧缰核(MHb)到位于中脑的脚间核(IPN)的投射是脑内表达GC-A的主要通路之一。这条神经通路连接前脑边缘系统与中脑调节系统,并且参与调节一系列行为,包括疼痛、焦虑、睡眠以及尼古丁成瘾。在MHb神经元中可以检测到非常高的GC-A的mRNA表达,同时在接受来自MHb神经纤维投射的IPN,ANP有很强的结合信号。因此,GC-A很有可能表达在MHb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并调节从MHb神经元到IPN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传递。本文我们主要研究ANP信号在MHb到IPN投射通路中的作用。我们采用ChAT-ChR2-EYFP这一品系的小鼠来完成针对MHb神经元轴突末端的特异性光激活,然后通过记录IPN神经元突触后快速谷氨酸能反应,从而研究ANP是否影响光激活引起的神经递质释放;如果确有影响,ANP又是通过那些信号转导级联反应发挥作用的。在小鼠脑切片中的生化分析表明ANP确实可以提高IPN处cGMP的水平。我们利用光遗传学刺激和电生理记录相结合的方法发现ANP和脑利钠肽都能阻断MHb神经元释放谷氨酸。药理学的分析表明这种阻断作用是磷酸二酯酶2A (PDE2A)介导的,而跟PKG或是CNG通道无关。另外,往IPN处注入ANP可以增强“应激诱导的镇痛”作用(SIA),这种增强效应可以被PDE2A特异性的抑制剂所消除。PDE2A在MH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高表达,其受到cGMP信号激活后,可以降解本底水平的环磷酸腺苷(cAMP)。特异性的激活蛋白激酶A (PKA)可以完全反转ANP对谷氨酸释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说明了利钠肽在脑内具有很强的突触前抑制作用,同时PDE2A可以通过介导cGMP信号通路对cAMP信号通路的负调控来调节神经递质释放从而在生理学和行为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至此,这一研究阐明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心房利钠肽抑制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4-01)

陈祖昕[9](2013)在《Munc13蛋白调控萼状突触的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unc13蛋白家族是一类在突触前活性区特异性表达的多结构域蛋白。在中央神经系统中(CNS),Munc13蛋白家族主要包括Munc13-1,Munc13-2(ubMunc13-2, bMunc13-2)和Munc13-3。这类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使得含有神经递质的小囊泡可以被释放。完全缺失Munc13蛋白的突触由于突触囊泡不具有释放的能力进而丧失了突触传递的功能。这类蛋白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调节突触传递的可塑性,不同的Munc13蛋白可以介导不同的突触可塑性。目前研究表明,基因敲除Munc13-2和Munc13-3并不影响单个刺激下神经元中囊泡的释放,这说明在这个功能上这两种Munc13蛋白是冗余的。不过在某些神经元突触中,Munc13-2或Munc13-3的缺失会改变在反复刺激中囊泡的释放即突触可塑性,而在另外一些神经元突触中,它们的缺失并不改变突触可塑性。为了理解为何同种Munc13蛋白会在不同神经元中存在功能上的差异,我们对萼状突触(calyx of Held synapse)中Munc13蛋白家族的功能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发现在萼状突触中有叁种不同的Munc13蛋白表达,分别是Munc13-1,ubMunc13-2和Munc13-3。通过对敲除Munc13基因的小鼠中萼状突触的详尽电生理分析,我们发现Munc13-2和Munc13-3并不影响萼状突触的突触传递,但是在同时敲除Munc13-2和Munc13-3基因的突触中,跟只单单敲除Munc13-2或Munc13-3,或是正常的突触相比,囊泡释放速度变快,突触延迟变短,可释放囊泡库中囊泡数量变少,快速释放囊泡数量不变,慢速释放囊泡数量减少30%,并且在可释放囊泡库耗尽后囊泡的钙依赖性恢复速率变快。通过立体定位注射带有Munc13-1N末端(1-451)的腺病毒到刚出生的Munc13-2-3DKO小鼠蜗腹侧核区的方法在萼状突触中过量表达Munc13-1N末端后,我们发现萼状突触的突触传递被极大的削弱,这种削弱是由于囊泡库中可释放囊泡的数目减少引起的,这表明萼状突触也是Munc13-1依赖的并且Munc13-1是主要的priming蛋白。通过对Munc13-EYFP/EGFP做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我们和合作者发现Munc13-1是萼状突触中表达量最高的Munc13蛋白,并且Munc13-1蛋白更多的定位于活性区中或紧邻活性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萼状突触中有叁种Munc13蛋白表达,分别是Munc13.1,ubMunc13-2和Munc13-3。(2)在正常的萼状突触中,Munc13-1是起作用的主要的priming蛋白,而Munc13-2和Munc13-3蛋白在介导基本突触传递上是冗余的。(3)在正常的萼状突触中,Munc13-1和Munc13-2,Munc13-3之间会竞争性的介导囊泡的priming。在同时敲除Munc13-2和Munc13-3的突触中,Munc13-1介导的囊泡释放更快,延迟更短,这估计是由于Munc13-1介导的囊泡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更靠近而引起的。(4)Munc13蛋白可以调控囊泡库的钙依赖性恢复,不同的Munc13蛋白对囊泡的钙依赖性恢复具有不同的调控能力。(5)Munc13-1是萼状突触中表达量最丰富的Munc13蛋白。不同的Munc13蛋白具有不同的细胞亚定位,跟Munc13-2,Munc13-3相比,Munc13-1蛋白更靠近突触前活性区。(6)Munc13-1可能具有介导慢速释放囊泡到快速释放囊泡的转换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8-01)

袁维秀,郭英,徐娟,张宏[10](2013)在《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_B受体调控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调控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刺激诱发的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给予GABAB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GP55845,进一步观察GABAB受体在苯肾上腺素对突触终末eEPSCs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苯肾上腺素显着降低初级传入末梢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幅度,在突触后GABAB受体被从胞内阻断的条件下,再灌流CGP55845,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GABAB受体,可部分拮抗苯肾上腺素对刺激引发的EPSCs(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结论位于脊髓背角神经元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抑制初级传入纤维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冲动的传入,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下行肾上腺素能系统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突触传递的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交流对于维持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神经免疫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神经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肽及激素来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都可以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这些信号分子成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对话的共同生物语言。近年来神经-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转向这个话题。但是由于哺乳动物大脑的复杂性和临床技术的限制,对于这方面分子机制的研究仍旧不够深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以下简称线虫)作为模式生物来研究固有免疫有许多生物学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铜绿假单胞菌(PA14)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实验室中用它替换正常食物大肠杆菌,构成研究致病因素和固有免疫反应的秀丽隐杆线虫-PA14宿主-病原菌模型。当受到病原菌感染后,会激活线虫体内固有免疫机制相应的信号转导途径,来抵抗感染、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为此本论文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建立秀丽隐杆线虫-PA14宿主-病原菌模型,就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做进一步研究。课题前期研究发现,在PA14感染线虫实验中,突变体unc-49相比野生型N2寿命有延长现象。然后构建肌肉和肠道组织特异性表达GABAAR/UNC-49质粒,进行拯救实验。发现在肌肉组织中表达的GABAAR/UNC-49能够拯救突变体unc-49寿命延长的表型。又通过CFU和PA14-GFP感染实验,排除可能影响GABAAR/UNC-49缺失后线虫寿命延长的其他原因。利用荧光标记技术,线虫juIs1、krSi2分别标记GABA能突触前snb-1和突触后GABAAR。PA14感染后,GABA能突触前snb-1和突触后GABAAR的表达量都有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PA14感染后细胞外基质蛋白MADD-4的表达量也有增加。我们还发现,PA14感染线虫突变体unc-49寿命延长部分依赖DAF-2/DAF-16途径的调控。于是,用PA14感染和OP50正常培养的两组线虫测了mRNA,探究其调控机制。通过对秀丽线虫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研究间接与动、植物相联系,可以为我们了解人类与动、植物神经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分子和复杂性提供新的方向,为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触传递的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彭斯聪,张达颖,柳涛.HCN通道调控痛觉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

[2].张秀妹.秀丽隐杆线虫中GABA能突触传递调控固有免疫力的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8

[3].许韬.CXCR7参与调控海马区颗粒细胞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及其对癫痫发作易感性的调节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8

[4].王少六,钱文静,王霄汉,汪书越,杨薇.大麻素受体系统对视网膜细胞离子通道和突触传递的调控[C].庆祝中国生理学会《生理学报》创刊90周年专辑.2017

[5].卢珊珊.Ubc9参与癫痫及调控癫痫突触传递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6].邱丽娟.急性应激通过海马GABA能神经元上的μ受体调控CA1区突触传递及可塑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7

[7].王新泰.脊髓背角Paxillin对痛觉突触传递的调控作用[D].兰州大学.2015

[8].胡飞.心房利钠肽阻断突触传递及其调控机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9].陈祖昕.Munc13蛋白调控萼状突触的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0].袁维秀,郭英,徐娟,张宏.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_B受体调控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J].北京医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大麻素损伤工作记忆模式图主要的麻醉药及临床首次运用时间[1]12Paxniin-Y118去矶酸化...水杨酸钠诱导耳鸣的机制模型本图根据...1Paxillin在脊髓背角中的分布烟碱型乙酞胆碱受体

标签:;  ;  ;  ;  ;  ;  ;  

突触传递的调控论文_彭斯聪,张达颖,柳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