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薇安论文-于音

告别薇安论文-于音

导读:本文包含了告别薇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妮宝贝,杜拉斯,女性文学,网络文学

告别薇安论文文献综述

于音[1](2015)在《《告别薇安》:一部个性化的言情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作家庆山(原名安妮宝贝)2002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主要从内容、主题、人物叁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读者们一直探讨的作者文字过于黑暗的问题。同时分析了小说背后作者所想传递的家庭、伦理道德的理念。(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5年15期)

刘利凤[2](2014)在《我国网络小说的都市民间性与民间意识——以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告别薇安》分析了网络小说的都市民间景象和民间现实中蕴含的民间意识,研究认为该作品对网络文学创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展示了一种文学情感表达模式,为网络文学创作深度地发展提供一种佐证,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29期)

刘力[3](2012)在《安妮宝贝:从激烈到平静的蜕变——试析《告别薇安》与《莲花》的风格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宝贝出道以来的作品,大都以告别、流浪、宿命为主题元素,着力去关注都市男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城市壁垒中的人们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思考。在安妮宝贝的作品序列中,《莲花》是她创作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开始,是一部界限鲜明的转型之作。本文以安妮宝贝的早期作品《告别薇安》和近期作品《莲花》为例,来分析安妮宝贝创作风格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12期)

崔瑜[4](2011)在《『告别薇安』日訳本の言语特徴》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宝贝,浙江宁波人,其已出版发行的所有小说都登上了畅销榜,成名作《告别薇安》,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文笔艳丽诡异,格调清冷阴郁。2000年发表于互联网,引起轰动。作品在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并已介绍到香港,台湾,日本,德国等地区。《告别薇安》这部小说的译者泉京鹿也是近年新起的翻译家,5年内她翻译了《妞妞》,《水煮西游》,《兄弟》等7本畅销小说,在日本和中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于翻译效果,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了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1和W.伊泽尔2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同时,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本论文拟以泉京鹿的译作为研究对象,将译作与安妮宝贝的原作进行对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译作的语言特征,并希望能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日后的研究方向,即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日本读者对中国90年代以后的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本文构成:本文由摘要、目录、序论、先行研究和问题点的所在、本论、结论、注解、参考文献、谢词,这九部分组成。序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意义、和研究方法。先行研究部分总结归纳了笔者能力范围内能够查找到的关于安妮宝贝作品的论文,并对其中的观点做了综述,并提出了这些论文没有涉及到的方面以及与本论文的不同点。本论部分对泉京鹿的翻译活动进行了综述,及国内外读者对安妮宝贝的小说《告别薇安》的评价。从名词、句子、修辞叁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告别薇安》的日译本,指出泉京鹿的几个翻译特色,第一,为了最大化小说中富有强大渲染力的词汇作用,对词汇的选择严格进行筛选,尤其是在名词的翻译上,做了一些修正和易于日本读者接受的调整;第二,句法方面,注意到日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结构形式,对其句法成分灵活掌控,做到恰到好处。第叁,基于小说的特性,突出了修辞手段的效果,确保了小说的美学价值。除了比喻,反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外还还原了原作具有中文语言特色的顶针,列锦等语言手段,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性格,也迎合了原作者的创作风格。结论,总结全文,指出不足并提出以后的新课题。(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1-06-30)

刘利凤,李丹丹[5](2009)在《虚幻与漂浮中的孤寂——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告别薇安》》一文中研究指出《告别薇安》描述了主人公们虚幻、漂浮、矛盾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们过度地关注自我,封闭自我,致使他们陷入孤独、恐惧和无力中而难以自拔。作品在看似边缘化的写作中,透显出作者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揭示了人们在体验了疼痛和不羁后,不得不警醒感觉自己的存在这一现实,进而彻悟生存的价值,以保持对精神强度的持续追求。(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11期)

李翠雯[6](2009)在《浅析《告别薇安》的死亡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无论作为一种具体存在的个性生命消亡的现象,还是作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难以释怀的彼岸情结,都具有文化传达的丰富内涵,它是人类审美观照的永恒主题之一。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告别薇安》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虚无残缺的审美观和阴郁的苍凉感出现在文坛。通过阅读文本品味小说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的死亡意识,感受作者的末世情怀,思考爱情、死亡和生命的真正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黄玉梅[7](2008)在《安妮宝贝小说的悲剧意识——以《告别薇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宝贝的小说从自我经验出发,塑造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背离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展示了一幕幕的女性生存悲剧,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本文以《告别薇安》为例,着重探究安妮宝贝小说的悲剧意识。(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理论)》期刊2008年04期)

王立欣,常春辉[8](2005)在《安妮宝贝作品集《告别薇安》的悲剧意识略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折了安妮宝贝作品集《告别薇安》中,关于黑暗中骚动不安的灵魂讲述及对工业化大城市中人们面对社会的无奈的探究。指出《告别薇安》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作者的末世情怀:告诉人们预知的痛苦, 对生活提前醒悟。(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9](2003)在《爱在不说爱的年代——评漫画版《告别薇安》》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本漫画版的《告别薇安》,把安妮宝贝那种"辞藻阴郁艳丽,行文飘忽诡异"的文笔和作风发挥的淋漓尽致,执着作品一贯低调的清冷风格。世纪末的上海,欲望在心里翻腾。他心存爱情,却不相信爱情,宁愿选择性的他遇见了她--薇安--一个网络中虚无缥缈的灵魂。夜夜上网(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03年15期)

李炳青[10](2000)在《孤独与绝望中的美丽——读《告别薇安》》一文中研究指出《告别薇安》是安妮宝贝的第一部作品集。这之前,作为新生代的网络作家,安妮在网上小有名气。潜心读此书你会发现,安妮并非浪得虚名,在浮躁和恶俗泛滥的流行文化中,《告别薇安》该是难得的精品。有人曾这样评判安妮:在她的作品中,普通的汉宇像被一支魔杖点化过似地,透着凄婉、透着迷人的谲异,透着让人心动的美——那一切让人觉得有点颓败。的确,安妮的作品中,灰色低沉的调子、颓靡绝望的情绪代替了传统价值期待中的健康向上。爱情与死亡、(本文来源于《全国新书目》期刊2000年04期)

告别薇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告别薇安》分析了网络小说的都市民间景象和民间现实中蕴含的民间意识,研究认为该作品对网络文学创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展示了一种文学情感表达模式,为网络文学创作深度地发展提供一种佐证,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告别薇安论文参考文献

[1].于音.《告别薇安》:一部个性化的言情小说[J].戏剧之家.2015

[2].刘利凤.我国网络小说的都市民间性与民间意识——以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为例[J].语文建设.2014

[3].刘力.安妮宝贝:从激烈到平静的蜕变——试析《告别薇安》与《莲花》的风格转变[J].名作欣赏.2012

[4].崔瑜.『告别薇安』日訳本の言语特徴[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5].刘利凤,李丹丹.虚幻与漂浮中的孤寂——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告别薇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6].李翠雯.浅析《告别薇安》的死亡意识[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

[7].黄玉梅.安妮宝贝小说的悲剧意识——以《告别薇安》为例[J].大众文艺(理论).2008

[8].王立欣,常春辉.安妮宝贝作品集《告别薇安》的悲剧意识略说[J].沈阳大学学报.2005

[9]..爱在不说爱的年代——评漫画版《告别薇安》[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3

[10].李炳青.孤独与绝望中的美丽——读《告别薇安》[J].全国新书目.2000

标签:;  ;  ;  ;  

告别薇安论文-于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