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论文和设计-董清世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水箱,处理水箱内设有将处理水箱分隔形成过滤池、加药池、沉淀池和清水池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上设有第一缺口,第二隔板上设有第二缺口,第三隔板的顶端低于处理水箱的顶端并形成有溢流部;过滤池内设有第一过滤网格,各第一过滤网格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沉淀池内设有第二过滤网格,各第二过滤网格均水平布置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水处理过程在处理水箱中即可完成,通过将该处理水箱微小型化设计,使得其使用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如此可灵活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常适合于微小型企业或车间的应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水箱,所述处理水箱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并将所述处理水箱的内部分隔形成过滤池、加药池、沉淀池和清水池;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过滤池与所述加药池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加药池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三隔板的顶端低于所述处理水箱的顶端并形成有用于将所述沉淀池中的液体溢流至所述清水池中的溢流部;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若干用于吸附异味和色彩的第一过滤网格,各所述第一过滤网格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沉淀池内设置若干用于过滤悬浮物的第二过滤网格,各所述第二过滤网格均水平布置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设计方案

1.一种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水箱,所述处理水箱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并将所述处理水箱的内部分隔形成过滤池、加药池、沉淀池和清水池;

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过滤池与所述加药池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加药池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三隔板的顶端低于所述处理水箱的顶端并形成有用于将所述沉淀池中的液体溢流至所述清水池中的溢流部;

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若干用于吸附异味和色彩的第一过滤网格,各所述第一过滤网格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沉淀池内设置若干用于过滤悬浮物的第二过滤网格,各所述第二过滤网格均水平布置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池内设置有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加药池的内部分隔形成聚氯化铝药腔和聚丙烯酰胺药腔,所述中间隔板设置有连通所述聚氯化铝药腔和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的中间缺口,所述聚氯化铝药腔通过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过滤池连通,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通过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沉淀池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聚氯化铝液态药箱,所述聚氯化铝液态药箱通过第一加药管道与所述聚氯化铝药腔连通,所述第一加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加药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氯化铝药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一导药槽,所述第一加药管道伸入所述第一导药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聚丙烯酰胺液态药箱,所述聚丙烯酰胺液态药箱通过第二加药管道与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连通,所述第二加药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加药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药槽,所述第二加药管道伸入所述第二导药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巴歇尔槽,所述巴歇尔槽与所述清水池连通,且所述巴歇尔槽上设置有超声波流量计。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缺口的水平位置低于各所述第二过滤网格的水平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格包括石英砂过滤网格和活性炭过滤网格。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水箱为不锈钢箱或者玻璃钢箱。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玻璃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需要设置水处理装置对废水进行处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现有的水处理设置都是固定式设置在地上或者地下,然而,在实际车间中,废水的产生点有多个,且随着车间的设备的布局,废水的产生点还会产生变化,导致有些水处理设备无法得到应用,或者,车间较小,而设置大型的水处理设备则会造成占地面积大以及浪费资源的问题。显然,现有的固定方式设置水处理装置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固定式设置的水处理设备使用不灵活,无法满足废水点变化而及时得到适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水箱,所述处理水箱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并将所述处理水箱的内部分隔形成过滤池、加药池、沉淀池和清水池;

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过滤池与所述加药池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加药池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三隔板的顶端低于所述处理水箱的顶端并形成有用于将所述沉淀池中的液体溢流至所述清水池中的溢流部;

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若干用于吸附异味和色彩的第一过滤网格,各所述第一过滤网格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沉淀池内设置若干用于过滤悬浮物的第二过滤网格,各所述第二过滤网格均水平布置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加药池内设置有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加药池的内部分隔形成聚氯化铝药腔和聚丙烯酰胺药腔,所述中间隔板设置有连通所述聚氯化铝药腔和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的中间缺口,所述聚氯化铝药腔通过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过滤池连通,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通过所述第二缺口与所述沉淀池连通。

可选地,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聚氯化铝液态药箱,所述聚氯化铝液态药箱通过第一加药管道与所述聚氯化铝药腔连通,所述第一加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加药泵。

可选地,所述聚氯化铝药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一导药槽,所述第一加药管道伸入所述第一导药槽中。

可选地,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聚丙烯酰胺液态药箱,所述聚丙烯酰胺液态药箱通过第二加药管道与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连通,所述第二加药管道上设置有第二加药泵。

可选地,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药槽,所述第二加药管道伸入所述第二导药槽中。

可选地,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巴歇尔槽,所述巴歇尔槽与所述清水池连通,且所述巴歇尔槽上设置有超声波流量计。

可选地,所述第二缺口的水平位置低于各所述第二过滤网格的水平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网格包括石英砂过滤网格和活性炭过滤网格。

可选地,所述处理水箱为不锈钢箱或者玻璃钢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当废水流入处理水箱的过滤池水时,废水通过过滤池内设置的第一过滤网格进行过滤,第一过滤网格对废水进行吸附异味和色彩;随后,废水通过第一缺口流入加药池,工作人员可以将絮凝剂投放到加药池内的废水中,废水和絮凝剂混合;随后,废水通过第二缺口流入到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沉淀后废水的上层清水通过第三隔板顶部设置的溢流部流入到清水池中,而悬浮物则通过沉淀池内设置的第二过滤网格过滤,最后清水池中的清水则可以排放,这样就实现了废水的回收与净化。并且,由于整个水处理过程均在一个处理水箱中实现,而该处理水箱可以实现微小型化设计,使得其使用的灵活性大大增加,根据需要,可以及时移动该处理水箱,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与产生废水的废水点连接使用,非常适合于微小型企业或车间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隔板 11—第一缺口 20—第二隔板

21—第二缺口 30—第三隔板 31—溢流部

40—中间隔板 41—中间缺口 50—过滤池

51—第一过滤网格 60—加药池 61—聚氯化铝药腔

62—聚丙烯酰胺药腔 70—沉淀池 71—第二过滤网格

80—清水池 100—处理水箱 200—聚氯化铝液态药箱

201—第一加药管道 202—第一加药泵 203—第一导药槽

300—聚丙烯酰胺液态药箱 301—第二加药管道 302—第二加药泵

303—第二导药槽 400—巴歇尔槽 401—超声波流量计

500—废水池 501—进水管道 502—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水箱100,所述处理水箱100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 20和第三隔板30,所述第一隔板10、所述第二隔板20和所述第三隔板30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10、所述第二隔板20和所述第三隔板30在与处理水箱100的内壁连接时要进行密封处理。并且,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20和第三隔板30共同将所述处理水箱100的内部分隔形成过滤池50、加药池60、沉淀池70和清水池80。过滤池50、加药池60、沉淀池70和清水池80沿着一定的方向依序并排布置,这样符合废水的流向,有利于对废水进行过滤处理。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隔板10上设置有连通所述过滤池50 与所述加药池60的第一缺口11,所述第二隔板20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加药池60 与所述沉淀池70的第二缺口21,第一缺口11和第二缺口21的高度位置根据实际需求而定,确保过滤池50中的废水可以通过该第一缺口11流入加药池60,以及确保加药池60中的废水可以通过该第二缺口21流入沉淀池70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隔板30的顶端低于所述处理水箱100的顶端并形成有溢流部31,该溢流部31用于将所述沉淀池70中的液体溢流至所述清水池80中。例如,当沉淀池70中的废水容置满时,那么其会经过溢流部31溢流至至清水池80中。这样可以确保沉淀池70内底部沉淀的悬浮物不会进入到清水池80。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所述过滤池50内设置有若干用于吸附异味和色彩的第一过滤网格51,经过第一过滤网的废水可以被去除异味和颜色。各所述第一过滤网格51均竖直布置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废水可以逐层经过各第一过滤网格51的过滤,提升对废水中的异味和颜色的过滤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70内设置若干用于过滤悬浮物的第二过滤网格71,经过第二过滤网的废水可以被去除悬浮物。各所述第二过滤网格71均水平布置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废水可以逐层经过各第二过滤网格71的过滤,提升对废水中的悬浮物的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中,可以通过进水管道501 将废水池500与处理水箱100的过滤池50连通,并且在进水管道501上设置水泵502,通过水泵502抽吸废水池500中的废水进入到过滤池50中。当废水流入处理水箱100的过滤池50时,废水通过过滤池50内设置的第一过滤网格51 进行过滤,第一过滤网格51对废水进行吸附异味和色彩;随后,废水通过第一缺口11流入加药池60,工作人员可以将絮凝剂投放到加药池60内的废水中,废水和絮凝剂混合;随后,废水通过第二缺口21流入到沉淀池70中进行沉淀,沉淀后废水的上层清水通过第三隔板30顶部设置的溢流部31流入到清水池80 中,而悬浮物则通过沉淀池70内设置的第二过滤网格71过滤,最后清水池80 中的清水则可以排放,这样就实现了废水的回收与净化。并且,由于整个水处理过程均在一个处理水箱100中实现,而该处理水箱100可以实现微小型化设计,使得其使用的灵活性大大增加,根据需要,可以及时移动该处理水箱100,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与产生废水的废水点连接使用,非常适合于微小型企业或车间的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加药池60内设置有中间隔板40,所述中间隔板40将所述加药池60的内部分隔形成聚氯化铝药腔61和聚丙烯酰胺药腔62,所述聚氯化铝药腔61通过所述第一缺口11与所述过滤池50连通,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62通过所述第二缺口21与所述沉淀池70连通。其中,聚氯化铝药腔61中可以添加聚氯化铝药剂,而聚丙烯酰胺药腔62则可以添加聚丙烯酰胺药剂。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隔板40设置有连通所述聚氯化铝药腔61和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62的中间缺口41,即混合有聚氯化铝药剂的废水可以通过该中间缺口41流入到聚丙烯酰胺药腔62 中,并进一步与聚丙烯酰胺药剂混合。具体地,聚氯化铝药剂可以破坏废水中的玻璃粉的稳定性,使玻璃粉互相接触而凝聚在一起,形成絮状物,玻璃粉下沉分离。而聚丙烯酰胺药剂可以使废水中细小松散的玻璃粉变得粗大而紧实从水中分离出来且易于沉淀。聚氯化铝药剂和聚丙烯酰胺药剂的共同作用有效地使废水中玻璃粉聚集起来形成固体的悬浮物,从而迅速沉降。最后,该悬浮物可以通过第二过滤网格71过滤。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聚氯化铝液态药箱200,所述聚氯化铝液态药箱 200通过第一加药管道201与所述聚氯化铝药腔61连通,所述第一加药管道201 上设置有第一加药泵202。具体地,通过第一加压泵的泵压力,可以将聚氯化铝液态药箱200中的聚氯化铝液态药剂抽吸添加到聚氯化铝药腔61中,减少人工投放造成的劳动强度过大的问题发生,提升生产效率;并且,该种电动投放聚氯化铝药剂的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限定药剂投放量,节省药剂原料,提高水处理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聚氯化铝药腔61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一导药槽203,所述第一加药管道201伸入所述第一导药槽203中。具体地,该第一导药槽203可以引导聚氯化铝液态药剂进入到聚氯化铝药腔61中,避免造成废水激荡,使得聚氯化铝液态药剂与聚氯化铝药腔61中的废水的混合更加均匀,混合效果更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第一导药槽203可以通过在聚氯化铝药腔61的内壁上设置一个U型板与聚氯化铝药腔61的内壁围合形成,该U型板上下两端开口,上端供第一加药管道 201伸入,下端排出聚氯化铝液态药剂,并使得聚氯化铝液态药剂与废水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聚丙烯酰胺液态药箱300,所述聚丙烯酰胺液态药箱300通过第二加药管道301与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62连通,所述第二加药管道301上设置有第二加药泵302。具体地,通过第一加压泵的泵压力,可以将聚氯化铝液态药箱200中的聚丙烯酰胺液态药剂抽吸添加到聚氯化铝药腔61 中,减少人工投放造成的劳动强度过大的问题发生,提升生产效率;并且,该种电动投放聚丙烯酰胺药剂的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限定药剂投放量,节省药剂原料,提高水处理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聚丙烯酰胺药腔62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第二导药槽303,所述第二加药管道301伸入所述第二导药槽303中。具体地,该第二导药槽303可以引导聚丙烯酰胺液态药剂进入到聚丙烯酰胺药腔62中,避免造成废水激荡,使得聚丙烯酰胺液态药剂与聚丙烯酰胺药腔62中的废水的混合更加均匀,混合效果更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第二导药槽303也可以通过在聚丙烯酰胺药腔62的内壁上设置一个U型板与聚丙烯酰胺药腔62的内壁围合形成,该U型板上下两端开口,上端供第二加药管道301伸入,下端排出聚丙烯酰胺液态药剂,并使得聚丙烯酰胺液态药剂与废水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巴歇尔槽400,所述巴歇尔槽400与所述清水池 80连通,且所述巴歇尔槽400上设置有超声波流量计401。具体地,当清水池 80里面的清水过时,可以将多余的水量排出,排出的水经过巴歇尔槽400,通过巴歇尔槽400来监控排出水的流量,巴歇尔槽400中设置的超声波流量计401 可以实现监控排出的水的流量,从而控制清水池80的清水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第二缺口21的水平位置低于各所述第二过滤网格71的水平位置。具体地,这样可以确保从该第二缺口21流入到沉淀池70中的废水首先在第二过滤网格71的下方,然后在沉淀池70中的废水随着上涨逐渐通过第二过滤网格71 的过滤实现沉淀,最后容置满的水流从溢流部31溢流至清水池80,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第一过滤网格51包括石英砂过滤网格和活性炭过滤网格。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处理水箱 100为不锈钢箱。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的所述处理水箱 100为玻璃钢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3243.4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02435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C02F9/04

专利分类号:C02F9/04;C02F103/12

范畴分类:申请人:东莞奔迅汽车玻璃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奔迅汽车玻璃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路东村

发明人:董清世;帅建忠

第一发明人:董清世

当前权利人:东莞奔迅汽车玻璃有限公司

代理人:朱肖凤

代理机构:44414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微小型废水处理装置论文和设计-董清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