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基脒基论文_毕富珍,郑晓,任志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胺基脒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胺基,稀土,基辅,构型,烯烃,阳离子,组分。

胺基脒基论文文献综述

毕富珍,郑晓,任志勇[1](2019)在《甲胺基-甲脒基混合钙钛矿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铅卤钙钛矿APbX_3的稳定性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对APbX_3钙钛矿中A和X采用不同种类离子混合的化学组分调控是改进其稳定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中,A位点采用不同比例的甲脒离子(FA)和甲胺离子(MA)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FA_(1-x)MA_xPbI_3体系的结构和光电性质。研究发现FA与MA的混合增加体系的稳定性,其中FA_(0.5)MA_(0.5)PbI_3最稳定。通过分析不同混合比例的结构,揭示了晶格常数随x的增加线性减小;以及带隙随x减小而线性增加。此外,计算结果发现MA所占比例增加时吸收光谱蓝移。研究表明通过FA和MA离子的混合能有效调控钙钛矿的光电性质,从而获得更有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伟[2](2017)在《碳链桥联的脒基—胺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涉及的工作是基于新型的限制几何构型(CGC)的含氮多齿配体化合物展开的,主要有:含苯基和SiMe3取代基的二胺、乙撑桥联的混合脒基-胺基化合物和丙撑桥联的混合脒基-胺基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是:配体的合成,配体与无水过渡金属氯化盐或后过渡金属氯化盐的反应;对得到的一系列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将所得IVB族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研究;还研究了铁(钴)金属有机化合物的顺磁性。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概述了与本论文研究内容有关的研究背景,包括:(1)几种重要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和催化中的应用及发展研究;(2)限定几何构型(CGC)催化剂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催化研究。第二章:合成了叁种含SiMe3和Ph取代基的二胺配体(2a,2b,L1),以及叁种碳链桥联的混合脒基-胺基配体化合物(L2,L3和L4),并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第叁章:以配体L1,L2为起始原料,分别与无水ZrCl4反应,合成了锆化合物3a-3d(Scheme 2,Scheme 3),并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助催化剂MAO作用下,所得锆金属化合物3b对乙烯聚合的催化活性最高,为4.86×105 g PE mol-1(Zr)h-1。以配体化合物2a为起始原料,分别与ZrCl4和TiCl4(THF)2反应,合成了锆化合物3e和钛化合物3f(Scheme 4),也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第四章:以配体L3为起始原料,分别与IVB族金属氯化物以及无水FeCl2反应,合成了IVB族金属化合物4a-4c以及亚铁化合物4d(Scheme 5)。还以配体2b为起始原料,与无水FeCl2反应合成了铁化合物4e,并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所得金属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助催化剂MAO作用下,所得钛金属化合物4a对乙烯聚合的催化活性最高,为1.784×105 g PE mol-1(Ti)h-1,并且所得聚合物为具有超高分子量的高晶态、高线性聚乙烯。在室温下,顺磁性铁化合物4d(FeII)和4e(FeIII)的磁化率随磁场强度的变化呈“S”曲线,这表明二者都是超顺磁性物质。第五章:以配体2a为起始原料,与无水MCl2(M=Fe,Co,Ni)反应合成了后过渡金属化合物5a,5c,5d(Scheme 7);以配体L2为起始原料,与无水Fe Cl2反应,合成了亚铁化合物5b(Scheme 8),并通过元素分析对所得金属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在室温下,顺磁性后过渡金属化合物5a-5c的磁化率随磁场强度的变化呈“S”曲线,这表明5a-5c都是超顺磁性物质。在氯化合物5d中,氯化镍催化了碳碳偶联,并形成两个五元杂环桥联的新结构,镍化合物中生成了为桥联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新方法及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高召帅[3](2015)在《含二茂铁取代基的脒基和茂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异戊二烯的聚合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二茂铁取代的脒基和四甲基环戊二烯基作为辅助配体,合成和表征了5个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和2个单(茂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考察了以它们为前身的阳离子稀土催化体系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催化性能。1、采用胺基消除反应策略,以二茂铁取代的脒基FcC(NCy)NHCy(Fc=-(η5-C5H4)Fe(η5-C5H5),Cy=-C6H11)为辅助配体,与稀土叁胺基化合物Ln[N(SiHMe2)2]3(THF)n(Ln=Sc,n=1;Ln=Y,Lu,n=2)在甲苯中按照1:1的摩尔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中性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FcC(NCy)2]Ln[N(SiHMe2)2]2(THF)(Ln=Sc(1),Y(2),Lu(3))。配合物1-3经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NMR、13CNMR的表征,其中配合物1和3还经过了X一射线单晶衍射的测试。晶体结构显示脒基通过两个N原子与稀土金属配位,稀土金属离子的配位数是5,形成了叁角双锥的几何构型。2、采用复分解反应,将无水LnCl3、含二茂铁取代基的脒基锂盐[Fcc(Ncy)2]Li(THF)(Fc=-(η5-C5H4)Fe(η5-C5H5),Cy=-C6H11)和LiN(SiMe3)2在四氢呋喃中按照1:1:2的摩尔比依次反应,原位生成了一系列中性的二茂铁取代的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FcC(NCy)2]Ln[N(SiMe3)2]2(Ln=Sc(4),Lu(5))。配合物4和5经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13C NMR表征。3、采用复分解反应,将无水LnCl3、含二茂铁取代基的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盐FcC5Me4Li(Fc=-(η5-C5H4)Fe(η5-C5H5))和LiN(SiHMe2)2在THF溶液中按照1:1:2的摩尔比依次反应,原位生成了一系列中性的二茂铁取代的单(茂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FcC5Mc4]Ln[N(SiHMc2)2]2(Ln=Sc(6),Lu(7))。配合物6和7均经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13CNMR表征。4、配合物1-7、borate(borate=[Ph3C][B(C6F5)4]or[PhNMe2H][B(C6F5)4])所组成的二元催化体系对催化异戊二烯聚合没有活性,但在加入A1Me3或A1tBu3后,配合物1-5/AlR3/borate所组成的叁元催化体系对异戊二烯的聚合显示出很高的活性,可以催化异戊二烯的cis-1,4-聚合。聚合物经过了GPC、1HNMR和13CNMR表征。而配合物6-7/AlR3/borate的叁元催化体系对异戊二烯的聚合活性依旧很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1-01)

范士敏[4](2012)在《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催化异戊二烯的聚合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脒基为单阴离子辅助配体,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研究了这些稀土二胺基配合物与有机硼盐([Ph3C][B(C6F5)4]和[PhNMe2H][B(C6F5)4])以及AlMe3的反应。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可以作为阳离子稀土催化剂的前身,实现异戊二烯的选择性聚合,并对催化活性种进行了阐述。1、利用有机脒与稀土叁胺基化合物的胺基消除反应,合成了中性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PhC(N-2,6-Me2C6H3)2]Ln[N(SiHMe2)2]2(THF)m(Ln=Sc(1),n=0;Ln=Y(2),La(3), Lu(4),n=1),[PhC(N-2,6-'Pr2C6H3)2]Ln[N(SiHMe2)2]2(THF).(Ln=Sc(5),n=0;Ln=Y(6), n=1),[PhC(N-C6H5)2]Sc[N(SiHMe2)2]2(THF)(7).配合物1-7经过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征,其中配合物2,4,5还经过了X-光单晶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2,4的中心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5,空间构型为扭曲的六面体;配合物5的中心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4,空间构型为扭曲的四面体。2、配合物1,5,7/[Ph3C][B(C6F5)4]所构成的二元催化体系可以催化异戊二烯3,4-选择性聚合(3,4-含量>70%),催化活性种是阳离子单(脒基)稀土胺基配合物。聚合物经过了GPC和1H NMR表征。3、有机硼盐和反应溶剂对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阳离子化过程有显着影响。配合物1,2,5和[Ph3C][B(C6F5)4]在甲苯中反应,会发生Si-H键活化和胺基转移,得到阳离子单(脒基)稀土胺基配合物[{PhC(N-2,6-R2C6H3)2}LnN{SiHMe2}{SiMe2N(SiHMe2)2}(THF)n][B(C6F5)4](R=Me,Ln=Sc(8),n=2;Ln=Y(9),n=4.R='Pr,Ln=Sc(10),n=2).配合物1在[PhNMe2H][B(C6F5)4]的作用下,生成了只摘除一个胺基的阳离子单(脒基)稀土胺基配合物[{PhC(N-2.6-Me2C6H3)2}Sc{N(SiHMe2)2}(THF)3][B(C6F5)4](11).配合物1,2,6和[Ph3C][B(C6F5)4]在THF中发生反应,生成只摘除一个胺基的阳离子单(脒基)稀土胺基配合物11和[{PhC(N-2,6-R2C6H3)2}Y{N(SiHMe2)2}(THF)3][B(C6F5)4](R=Me(12);R='Pr(13)).配合物11-13可以催化THF的开环聚合,开环倾向随着稀土离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强。配合物8-13经过了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表征,其中配合物10,13经过了X-光单晶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0的中心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5,空间构型为扭曲的六面体;配合物13的中心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6,空间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4、配合物1,2,5与AlMe3能够发生胺基-烷基交换反应,生成单(脒基)稀土/铝甲基配合物[PhC(N-2,6-Me2C6H3)2]Ln[(μ-Me)2AlMe2]2(Ln=Sc (14), Ln=Y (15))和[PhC(N-2,6-iPr2C6H3)2]Sc[(μ-Me)2AlMe2]2(16)。配合物14-16经过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的表征,其中配合物15,16经过了X-光单晶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表明,在配合物15,16中,中心稀土离子的配位数均为6,空间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5、在配合物1-7/[Ph3C][B(C6F5)4]构成的催化体系中引入AlMe3,不但可以提高1-7/[Ph3C][B(C6F5)4]对异戊二烯的催化活性,而且得到了1,4-选择性的聚异戊二烯,推测可能的催化活性种是阳离子单(脒基)稀土-铝甲基配合物。聚合物经过了GPC和1HNMR表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05)

罗云杰,范士敏[5](2011)在《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异戊二烯的催化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脒基稀土二烷基配合物虽然可以作为催化剂前身对共轭二烯烃实现规整聚合,也可以作为单组分催化剂引发内酯的开环聚合,但它们在合成和保存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有机脒[PhC(N-2,6-R2C6H3)2]H(R=Me,iPr)和两倍当量的稀土叁胺基(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胺基脒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涉及的工作是基于新型的限制几何构型(CGC)的含氮多齿配体化合物展开的,主要有:含苯基和SiMe3取代基的二胺、乙撑桥联的混合脒基-胺基化合物和丙撑桥联的混合脒基-胺基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是:配体的合成,配体与无水过渡金属氯化盐或后过渡金属氯化盐的反应;对得到的一系列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将所得IVB族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研究;还研究了铁(钴)金属有机化合物的顺磁性。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概述了与本论文研究内容有关的研究背景,包括:(1)几种重要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和催化中的应用及发展研究;(2)限定几何构型(CGC)催化剂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催化研究。第二章:合成了叁种含SiMe3和Ph取代基的二胺配体(2a,2b,L1),以及叁种碳链桥联的混合脒基-胺基配体化合物(L2,L3和L4),并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第叁章:以配体L1,L2为起始原料,分别与无水ZrCl4反应,合成了锆化合物3a-3d(Scheme 2,Scheme 3),并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助催化剂MAO作用下,所得锆金属化合物3b对乙烯聚合的催化活性最高,为4.86×105 g PE mol-1(Zr)h-1。以配体化合物2a为起始原料,分别与ZrCl4和TiCl4(THF)2反应,合成了锆化合物3e和钛化合物3f(Scheme 4),也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第四章:以配体L3为起始原料,分别与IVB族金属氯化物以及无水FeCl2反应,合成了IVB族金属化合物4a-4c以及亚铁化合物4d(Scheme 5)。还以配体2b为起始原料,与无水FeCl2反应合成了铁化合物4e,并通过X-ray、NMR和元素分析等对所得金属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助催化剂MAO作用下,所得钛金属化合物4a对乙烯聚合的催化活性最高,为1.784×105 g PE mol-1(Ti)h-1,并且所得聚合物为具有超高分子量的高晶态、高线性聚乙烯。在室温下,顺磁性铁化合物4d(FeII)和4e(FeIII)的磁化率随磁场强度的变化呈“S”曲线,这表明二者都是超顺磁性物质。第五章:以配体2a为起始原料,与无水MCl2(M=Fe,Co,Ni)反应合成了后过渡金属化合物5a,5c,5d(Scheme 7);以配体L2为起始原料,与无水Fe Cl2反应,合成了亚铁化合物5b(Scheme 8),并通过元素分析对所得金属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在室温下,顺磁性后过渡金属化合物5a-5c的磁化率随磁场强度的变化呈“S”曲线,这表明5a-5c都是超顺磁性物质。在氯化合物5d中,氯化镍催化了碳碳偶联,并形成两个五元杂环桥联的新结构,镍化合物中生成了为桥联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新方法及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胺基脒基论文参考文献

[1].毕富珍,郑晓,任志勇.甲胺基-甲脒基混合钙钛矿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李伟.碳链桥联的脒基—胺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7

[3].高召帅.含二茂铁取代基的脒基和茂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异戊二烯的聚合性能[D].浙江大学.2015

[4].范士敏.单(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催化异戊二烯的聚合性能[D].浙江大学.2012

[5].罗云杰,范士敏.脒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异戊二烯的催化聚合[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论文知识图

AgNO3溶液pH值对Q的影响不同磁场强度的磁性室温离子液体照片...刺激响应Pickering乳液示意图pNP的紫外可见光谱环四吡咯稀土金属配合物对小分子的活...GMBS( A)与修饰后的

标签:;  ;  ;  ;  ;  ;  ;  

胺基脒基论文_毕富珍,郑晓,任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