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晗:“创新人”假设的生成论解析论文

胡雨晗:“创新人”假设的生成论解析论文

摘 要: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余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天时”(知识经济时代)、“地利(环境)”(创新成为时代主题)、“人和”(人的独立、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强烈欲求)的必然条件,还拥有哲学存在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等科学理论作为其产生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有助于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创新人”假设;存在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内涵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人性假设理论的生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充要条件:其一,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特征,并满足当前社会历史活动的现实要求;其二,对人的本质有着科学的认识和判断。这两个条件中,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可能性依据。“创新人”假设就是在全球都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且创新需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人性理论。其与同时代所提出来的其余人性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创新人”假设是以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作为理论成立的可能性依据的。因此,“创新人”假设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性理论。

(3) 试验中采用的参数来源于实际工厂化生产,对于毛叶山桐子油工厂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能为减少能耗、控制油料含水量、提高出油率提供实际的参考价值。

一、“创新人”假设何以必要?

人性问题是管理的核心问题,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以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而得以展开的,整个西方管理思想史就是一部对人性认识不断深化的演进史。人性假设作为建立在一定时代人性认识基础上的理论预设,是对人的本质特征及行为方式的基本认知和科学判断,是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论建构的前提。“整个人类史就是一部人性的生成史。”人的本性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那么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理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在中小零售企业建立需求锁定的过程中,要明确定位具体客户,并且全面分析成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等,有效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服务、品牌管理项目方面缺乏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将核心关注点落实在客户沟通和交流方面,锁定需求后就要对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管理,强化优势的基础上亲近客户,从而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确保能结合自身的经营特色建立差异化产品机制和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首先,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该形态下,个人完全依附于自然血缘关系和权力的统治,缺乏独立的自主意识,社会分工的极不发达及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使劳动者只能“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生存,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人性的特征仅体现在自然属性上。因此,此时的管理活动都是基于“工具人”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将劳动者视作“活的机器”,采用绝对集权的管理方式,以权威和暴力为主要管理手段并以维护稳定作为首要的管理目标,对劳动者(被管理者)实施经验管理。

其次,在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时代。“人永远不会那样愚蠢的同别人订立完全有利于他人的协约,而不着眼于改善自己的状况。”[1]随着两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迅速发展,个人已摆脱传统的血缘共同体和专制统治的束缚,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物的依赖阶段。在该状态下,社会分工使人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分离并截然对立,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被强制性束缚于职业分工所划定的劳动形态中,从而造成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畸形化和片面化发展。此外,技术的普及和财富的累积使人们开始过度的依赖技术从而造成人的“物化”并忽视人的精神追求。工业经济时代人性的片面发展伴随着产生了一系列的人性假设理论,从“经济人”“社会人”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的发展经历了被忽视、被发现到被重视的演进过程,而与人性理论相对应的管理活动也经历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管理阶段、人本管理阶段等,尽管管理理论愈发完善和科学,但由于对人性始终片面性、客体性的认识以至于管理活动最终都陷入低效的泥淖中。

最后,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便已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该时代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就人的发展而言。科学技术与自动化的发展与普及,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人逐渐摆脱物的奴役,而走向独立性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使人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自由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人开始逐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并追求多样性、艺术性的生活方式,人的发展呈现出向自由全面渐进的趋向。其二,就社会发展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基本生产要素,人类的生产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生产工具是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生产力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知识生产力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掌握了新的知识并能不断创新才能紧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由此,融合了时代发展诉求与人性发展特征的“创新人”假设应运而生,它将人的创新本质与创新需要推举到首要地位,并将人类存在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

第三,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演艺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张家界以旅游立市,旅游兴市,建市30多年来,张家界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据统计,2015年,张家界全市各景点接待游客5075.09万人次,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张家界演艺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二、“创新人”假设何以可能?

3.人的共同体本质规定了“创新人”实践机制

(一)“创新人”假设的存在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以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为基础确立的对人性的科学认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两种思维方式,首先,“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4],马克思以静态的角度通过界定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来给人的本质下一个亘古不变的实体性定义;其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马克思从动态的视角给予人的本质以功能性定义,认为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展开和完善的。马克思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既揭示了人所具有的一般本质,又指出了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本质,在人的本质观上实现了应然与实然、一般与特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打破了“史前社会”将人性静止的拘囿于主观“假设”的先验状态,指出对人性全面的、现实的、具体的认识“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质,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的发生变化的人的本质”[6]。因此,具有现实性、合理性、完整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创新人”假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创新人”假设的人性论依据

人性假设作为一种理论假设和人性预设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与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性判断。因此,管理哲学要想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性观,就必须从人的存在与活动中去探究人性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认为,人的存在具有双重属性,主观上人作为自身而存在,客观上人又存在于自己创造的自然无机条件之中。[2]一方面,作为自在存在的人是与动物相类同的生命的存在,在此意义上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存在物。而另一方面,作为自为存在的人,能够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突破本我实现超我的存在。人是以创新为中介实现了自在向自为、本我向超我的进化。“第一个为自己制作衣服或建造住处的人实际上不过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些很不必要的东西,”[3]但由此却将人从动物世界中剖离开来。与人的存在的二重性相对应的是人的活动的双重性,即外部世界的规律性(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展开与延伸)和人的内在需求的超越性。一方面,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正是通过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必然性的超越来得以满足,而超越的过程就是突破旧质的藩篱向新质跨越的过程。另一方面,自然规律的演化是以需求的超越性为范导利用人的创造性本质实现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蜕变。人的存在的双重性规定了对人性研究的基本视角,即实践人性论的视角,而人的活动的双重性则决定了判断管理活动瑕瑜好坏的双重尺标,即价值尺标与科学尺标。作为从人的存在与活动中推演出的人的创新本质完美的实现了双重尺标的耦合。由此,“创新人”假设就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与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假设理论。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所说的需要是指人的需要,即是指人摆脱了纯粹的物欲制约的需要,是在对现状的不满足以及现状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要求的状况下产生的。人的需要高于动物需要的地方在于,人的需要绝不仅限于人的自然属性的单一的物质欲望,而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日渐产生丰富的其他需要,新的需要又激发人们以新的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来生产满足这些新需要的新对象。因此,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将全部历史理解为人的需要不断发展的历史一样,人性假设的发展演进也是一部关于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的历史。

1.人的创造性本质规定了“创新人”的来源

人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所谓的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指人借助实践的中介作用将自己的主观目的、知识、意图、技能等物化到客观对象当中,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必然的统一,从而在客观对象当中复映自己的本质。弗洛姆认为,“生产性的人运用他之力量的能力,是实现内在于他之潜力的能力”[7]P97;“人的生产性能创造出物质财富、艺术作品和思想体系,但是生产性所创造的最重要的对象是人自己”[7]p91。生产性就是指人的创造性,只有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刺激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人自身的不断发展。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强调,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不再是组织外延的扩张,而是组织创新潜能的发挥,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本质成为现代管理变革的重心。“创新人”假设将人的创造性提高到人性的最重要的层面,通过对应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激发被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创新理想。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愈加汹涌的今天,培养和发挥知识工作者的创新素养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就像歌德将人的创新本质称作“人的天性的最内在的本质”一样,“创新人”将人的创新本质力量的发挥视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性解放最重要的力量。

4.人的自由本质是“创新人”的价值旨归

参数曲线被分为四个调整区域,它们分别是:高光、亮调、暗调、阴影。我们可以通过曲线区域下方的三个三角形滑块控制这四个区域覆盖的影调范围。向左移动第一个三角,即缩小阴影区域,扩大暗调区域;其他区域以此类推。当我们将鼠标移动到曲线上方,当前的可调整区间则会被高亮显示出来。单击并拖动鼠标即可对对应区域进行更改。

“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共同体。”[8]所谓的共同体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目标和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和共同交往,并由此结成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稳定性关系的人的共在共处的组织化形式。[9]共同体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最高实现形式,其不仅是指具有共同价值愿景和情感导向的人的集合体,也是现实生活中解决调停个体利益和组织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共同体本质自身的内在机制所规定的。首先,共同体是具有共生性和共在性的现实的人的联合体,其中共同体中的每一位个体成员都是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控制着自身生存条件的主体性存在。其次,共同体是“个人必然从属于结构化的和有组织的团体或单位”[10],被组织化了的共同体人群是拥有共同意志和目标指向的人群聚集体。再次,在共同体内部,每位个体成员的实践活动、主体意志都是代表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个体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而发挥着作用。最后,每位共同体内部的个体成员通过共同体的形式来发挥个性和施展能力,在共同体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新人”假设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人性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是对人性中的共性特征即创新潜力和创新欲望的概括性抽象总结。在与“创新人”相适应的“学习创新型”管理理念中,人被凝结为具有共同价值愿景和团队学习能力的共同体,而该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是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在共同体内部,每位个体成员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创新主体,并会根据具体情况尽力调整个人的创新目标,以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组织也会为个人目标的实现创造必要的物质、环境、制度等的保障。在“创新人”组建的利益共同体中,个体成员都是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并在追求共同体价值远景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的呼唤,创新主题的凸显以及人类自身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的创新本质愈加显现,为“创新人”假设的提出创造了必要性前提。此外,基于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创新人”假设又是以哲学存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其科学性依据的,所以“创新人”假设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新的人性理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与人的五层次需要相关的是管理学的五种人性假设理论,即“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复杂人”及“自我实现人”,这五种人性假设理论是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下的产物。在工业经济初期,人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对物质和资本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并非是人的本质需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已经超越物质、金钱、社会交往等低层次的需要,而转向尊重、情感表达等精神需要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需要层次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升华,人的存在方式转向对劳动能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上。通过创新提高劳动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寻求创意和价值,从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发展的最强烈的欲求。因而,“创新人”假设是在马斯洛五层次需要理论基础上对人的“现实性”需要及“人的本质力量公开展示”的理论回应。

2.人的需要本质规定了“创新人”的动因

“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创造自由是人的最本质属性。”[11]所谓的自由是指,实践主体在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自由是人性发展的高级状态,是主客体高度统一及真、善、美的完美融合。争取自由是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终极旨归,而人类争取自由的过程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创新过程。首先,创新与自由都是一种超越,超越自然必然性的自由需要借助于创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是生物界中最资质平庸的生物,既没有狗天生灵敏的嗅觉,也没有骆驼与生俱来的抗旱本能,由于先天的不足导致人类想要在自然界生存,就必须借助于人的创新实践活动打破自然必然性的束缚,超越人的本能限制,而获得相对自由。其次,创新是实现人的自由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才能摆脱自然社会的束缚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才能真正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然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进步又需要创新的推动作用,创新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推动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总之,创新与自由的特殊关系规定了“创新人”假设的终极关怀,即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

三、“创新人”假设的主要内涵

“创新人”假设是指将人的创新本质视作人性特征的最重要层面,并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和欲望,都能通过创新实践实现自身的创新理想的一种人性预设理论,它是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对真正现实的人的本质深入探讨的结果。“创新人”对传统人性假设理论的超越之处在于,其以哲学为武器打破了以往人性假设理论将人的某一片面性本质视作人的绝对本性的逻辑窠臼,通过对管理活动中人的创新本质的普遍性阐释,论证了“创新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以及意识与非意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本我与超我的统一等。因此,“创新人”假设是具有全面性、超越性、具体性等特征的人性理论。

第一,“创新人”是一种“利己利他”的人性假设。利己性是人们为自己牟取利益的一种行为动机本能,在道德上被称为是“人性恶”的一种表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将利己性视为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认为无论在何种境况下,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始终是人追求的唯一目标。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尔指出,人非利己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发生:“一是人们认为努力改善物质条件是无望的,二是改善物质条件的愿望从根本上讲是从属于其他目标的;三是平民大众被强制处于从属地位。”[12]当前,人的发展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渐充盈,人虽已走出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的依赖关系”,但尚未达到“改善物质条件的愿望从根本上讲是从属于其他目标”的“自由个性”阶段,而且人也已摆脱被压抑、奴役的生存状态,获得了相对自由。[13]因此,人的利己性是合理的、合乎必然的。但利己性与利他性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范畴,管理学界在批判“经济人”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的利己主义而否认人有利他性的超验价值追求的同时,还抨击“道德人”完全利他而泯灭了“人不为己天地诛”的人性本能。“创新人”实现了利己与利他、人性善与恶的二元融合,“从事创造活动的人,尽管在不同的活动中的具体目标、具体结果、具体过程各不相同,但都必然的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总目标、总结果、总过程——在创造文化活动中把自己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人”。[14]

第二,“创新人”是一种具有全面性、主体性的人性假设。“创新人”是包括自身及其以往各种人性假设的集合体,其中每一个元素(即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性的某一特点,而“创新人”作为一个元素集合体,既反映了“创新人”最突出的创新本质,又综合反映了“创新人”的其他人性特点。首先,“创新人”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决定自身行为,“经济人”又称作理性经济人。梅奥认为,“社会人”是以社会需要及其团体归属感为行为动机并受非理性的情感、欲望所支配的感性社会人。“创新人”由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既能满足自身感性的情感诉求,又能实现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理性目标,是感性人与理性人的矛盾统一体。其次,“创新人”兼容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不是在某一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15]人的特性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更逐渐得以展开和完善。在科学管理时期,由于受机械主义和生物主义哲学观的影响,“经济人”的存在状态如同机器,人处于绝对的受动性状态;而在行为科学管理阶段,人的社会属性得以重视,但“社会人”仍印有机械主义的受动性烙印;在决策管理阶段,“复杂人”和“文化人”克服了以往“见物不见人”的被动状态,开始强调人的主体性及主动性,人性从压抑和受动中得以苏醒和解放。“创新人”作为对传统人性假设的超越,其对人的发展状态早已历经人的受动性、能动性阶段,而走向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的发展阶段。

第三,“创新人”是动态的、具体的人性假设。西方的各种人性假设理论都是理论派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阶段下对管理客体的某种偏向性行事特点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其对人性的判定是管理主体的价值及经验偏好和人性理想定位的有机融合,“人”缺乏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根基,带有明显的“先验论”和“抽象人性论”特征。管理思想史中的这些人性观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并否定了人性的发展性和生成性使人成为了脱离社会关系及物质生产的孤立的、静止的人。事实上,人并不具有先验的本性和永恒不变的抽象人性,[16]“每个人的个性世界,不是某种隐藏于背后有待发现的东西,而应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通过这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东西。”[17]“创新人”假设是从哲学思辨的视域认识人的本性所得出的成果,它冲破了传统人性假设带有强烈先验色彩的“先入为主”的人性认知模式,从人的类本性和现实本性的双重视角揭露人性的具体内涵。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当年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10年全社会对水利的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时空,从这些大多数至今也没有生锈,仍然满盈铜色斑驳的餐具,我似乎看到了在“天下膏腴之地,莫盛于齐者”的沃土之地,一个个名君贤相、英帅良将的身影,一场场承载着历史,寄托着情怀,更演绎着政治色彩的宴席——

参考文献:

[1]休谟.人性论.[M].关文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5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3]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台海出版社,2016: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9.

[7]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9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9]胡群英.共同体: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现代意义[J].甘肃理论学刊,2010,(01):73-76.

[10]阿格尼斯·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8.

[11]何小英.创新的哲学释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9,(05):37-39.

[12]丹尼尔·贝尔和克里斯托尔.经济理论危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72

[13]孟昭武,肖映胜.和谐人:传统人性假设的批判与超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3):8-13.

[1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34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8.

[16]纪晓光,刘德权.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人性假设刍议 [J]. 求是学刊 ,2017,44(05):51-57.

[17]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6.

Gene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novator” Hypothesis

HU Yu-han
(Graduate Schoo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

Abstract:The hypothesis of human nature is the basic logic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management activities. However, the theory of the hypothesis of human nature is not accidental, but the product of the catalysis of three factors,namely,time, geography, and people.The proposition of the hypothesis of “innovative man” differs from other hypotheses of human nature in that it not only possess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ianshi”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Geo-li”(environment) (innovation becomes the theme of the times),and “man” (people’s strong desire for independence,freedom, individual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scientific theories such as philosophical ontology and Marxist view of human nature as its possible basis.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hypothesis of “innovat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Key words:hypothesis of "innovator"; ontology;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nature; 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2-0005-05

收稿日期:2018-09-23

作者简介:胡雨晗(1990-)女,陕西商洛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

标签:;  ;  ;  ;  ;  ;  ;  ;  ;  ;  ;  ;  

胡雨晗:“创新人”假设的生成论解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