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文献综述)
刘荣灿,常峰[1](2022)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及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等。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技术,与传统的脊柱内窥镜不同,双门内窥镜技术利用两个入口,一个是内窥镜入口,另一个是工作入口,可以独立于可视化入口移动工作仪器,从而为操作员提供更好的运动范围和便利。清晰的放大视图和自由处理的组织允许安全和充分的神经减压,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中,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5%,并且极大地减少了椎旁组织的医源性损伤;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中,成功率与开放减压手术相似,并且手术并发症显着减少;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终板的制备过程和融合器植入的过程中是在完全可视化下进行,使手术更加精细化、更加安全。
李加敏[2](2021)在《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通过介绍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并分析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技术要点,明确其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开展该手术提供证据支持,同时为该手术方式普遍投入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骨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统计,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并设计手术方案,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以术前、出院前、术后1月、3月、6个月和12个月VAS、JOA、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应用改良版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统计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术前与术后复查影像学资料比较,总结该技术要点。结果共64例完成了随访,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4.06±11.52)岁,其中L4-5节段55例,LS-S1节段4例,L3-4节段5例,在腰椎侧方椎管华西分区中,1区7例,2a区48例,2b区9例,出院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VAS腰痛及腿痛评分与术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年腰腿痛评分与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JOA评分逐渐上升,与术前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等级显示: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障碍等级程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及12月患者的功能障碍全部转变为轻度及中度。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优43例,良1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88%。结论1、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腰椎侧方椎管狭窄症的新方法,其临床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促进术后患者的腰腿部功能恢复,使日常生活回复到正常状态。2、该技术在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穿刺、定位以及椎间孔成形、椎管减压。具有术中穿刺定位迅速,透视次数少,对医患辐射小,可根据减压需要对关节突进行多次及精准成形的优势,可沿关节突尖端到椎弓根1/2对侧方椎管进行充分减压,且成形手术操作安全,学习时间较短,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运用。
黎启航[3](2021)在《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在经皮椎间孔镜及和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指标,评价Delta大通道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手术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西骨伤医院骨二科确诊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5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和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组35例,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等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生活质量,记录术中出血、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病程、BMI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疗效。所得数据采用SPSS 2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患者死亡记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并发症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上存在差异,椎间孔镜组小于Delta大通道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在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且术后VAS、ODI评分均优于孔镜组,证明Delta大通道组术后较椎间孔镜组恢复更快。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发现两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内术后3月与术后6月两者腰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及随访时间点存在交互关系,对腰腿部VAS评分、ODI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腰部(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腿部(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椎间孔镜手术组手术优良率为:91.40%。Delta大通道组手术优良率为:93.30%,对椎间孔型及侧隐窝型腰椎管狭窄症两者手术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优良率明显优于椎间孔镜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而言,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手术减压早期疗效优于椎间孔镜组。2、对于治疗不同分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尤其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优势明显。3、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安全、效果明显术,后恢复迅速,减压彻底等优势是微创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选择。
蒋强[4](2021)在《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及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目前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已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治疗,但对全内镜下精准椎板开窗范围的研究较少,明显滞后于临床应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评估分析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手术中不同减压范围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及应力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对临床病例早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为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应用于LSS微创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基础及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模拟及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利用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评估分析全内镜下不同分区精准椎板开窗减压手术对腰椎活动度及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集CT数据,使用相关生物力学软件建立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M1),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继而有限元模拟内镜视下精准椎板开窗减压手术,结合LSS临床病理分型,建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相应范围L4-5节段手术模型,分别为L4椎板下缘+L4-5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模型(M2)、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3)、L4椎板下缘+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4)、L4椎板下缘+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Over-the-Top对侧部分关节突切除模型(M5)及L4椎体下缘+L4-5关节突关节1/2以上+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6)(以上模型均保留峡部,除M6外,关节突关节均保留50%以上的关节面)。分别对完整脊柱(M1)及5种模拟手术模型(M2、M3、M4、M5、M6)施加相同载荷边界条件,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活动度及椎间盘等效应力的对比分析。结果:(1)与完整脊柱M1模型比较,M2、M3、M4及M5模型在各工况下活动度值相近,但M6模型的活动度值较M1明显增大,为M1活动度的151%-264%,特别是后伸和旋转工况为甚;(2)在椎间盘等效应力方面,M2、M3、M4及M5模型在椎间盘前区、左/右区工况下等效应力上升趋势不明显,在椎间盘后区、中区等效应力有所增加,最大增加幅度达53%,但未出现较大应力集中的情况;而M6模型椎间盘各区域等效应力均出现较大程度上升趋势,特别在前屈工况下最大达完整退变模型(M1)的3倍。结论:过大椎板开窗明显影响腰椎稳定性,同时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易加速椎间关节退变。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内镜微创减压手术更为精准可控,针对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有效保留关节突关节负重结构的前提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Endo-LOVE)及单侧开窗双侧减压(Endo-ULBD)术式均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无需附加内固定重建稳定性,具有较高治疗性价比,有效降低医源性节段不稳、延缓腰椎进一步退变。第二部分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评估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月在我中心行全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手术治疗的45例LSS的临床资料,选取病例均为腰4-5节段,根据不同狭窄层面及程度,进行不同层面的精准椎板减压,其中椎间隙及以下层面减压组(A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4-78(63.80±8.04)岁,BMI24.73±3.54kg/m2,随访时间18.93±3.65月;椎间隙多层面减压组(B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56-76(65.27±6.03)岁,BMI23.13±2.50kg/m2,随访时间18.80±3.59月;椎间隙多层面减压+对侧潜行减压组(C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6-80(68.67±6.31)岁,BMI23.40±2.80 kg/m2,随访时间18.93±3.47月。记录并观察以上三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资料,记录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残障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JOA)和末次随访时腰椎Mac Nab标准评定,用以分析评估早期临床疗效。结果:三组在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定组间对比,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各组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指数和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末次随访腰椎Mac Nab标准评定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86.7%和86.7%,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LSS早期疗效显着,利用内镜微创手术可视化及术中影像学实时监测优势,可保证减压范围精准可控,针对不同病理类型LSS,全内镜技术可实现个性化精准减压,具有较为广阔应用前景。
杨然[5](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术式与显微镜下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术式与显微镜下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作评估。方法:1.数据源:计算机检索至2021年2月的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中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查找谷歌学术上的相关文献。追溯所采用文献后的参考文献。2.纳入标准:纳入直接比较任何类型椎间孔镜术式与任何类型的显微镜下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随机对照试验,至少随访3个月。结局指标包括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3.文献评价及合成方法:依据考克兰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的筛选与资料提取;使用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以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点估计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依据异质性检验结果来决定是否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使用漏斗图来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共纳入了包含有6个RCT的6篇文献;2.偏倚风险评价显示纳入研究致命缺陷的随机对照试验,均未设盲;3.ODI: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2.07;95%CI:-4.46 to 0.31)。VAS:椎间孔镜组与显微镜组在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0.58;95%CI:-0.91 to-0.25)。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与显微镜组在手术时间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3.30;95%CI:-8.63 to 15.23);术中失血量:椎间孔镜组与显微镜组在失血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椎间孔镜组在失血量上少于显微镜组(P<0.05,MD:-58.4;95%CI:-92.22 to-24.57)4.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低。结论:1.椎间孔镜组和显微镜组在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二者的差异可能不存在实际意义。2.椎间孔镜组和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上没有统计学差异。椎间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上较显微镜组有统计学上的优异性。3.椎间孔镜术式与显微镜术式均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临床意义的干预手段。
李磊本[6](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背景腰椎是支撑人体正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在长期的受压与摩擦之下,腰椎成为人体退化较早较快的器官之一。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对广大老年群众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而言,手术是最佳选择。临床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较多,但尚未有统一标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减压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手术方案,其中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微创技术的代表,但其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疗效对比研究,这也制约了对该疾病最佳微创手术方案的选择,本研究拟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目的本研究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PELIF)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完善手术过程,更好的服务老年患者。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原新乡市第三七一医院)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共70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要求手术治疗,按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PELIF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PE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MIS-TLIF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节段(L4/5、L5/S1)、身高、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保守治疗时间;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判定两组手术效果;通过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观察不同固定融合技术对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于术前、术后1天、1周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评分:分值范围为0~10分,从无疼痛~最严重的疼痛。并将疼痛分为三个等级:无痛、轻微疼痛、剧烈疼痛,0~3、4~7、>7分;JOA评分:包括下腰痛、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膀胱功能等几项,总分0-29分,分值越低,功能障碍越显着。ODI评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显着。上述指标分别于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评估。统计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出血、损伤神经、撕裂硬膜、手术节段错误、器械断裂;术后并发症:神经损伤、感染、突出物摘除残留、髓核再突出、椎管内血肿、腰大肌血肿、终板炎、术后腰椎不稳、术后腰背痛、肌筋膜炎。记录各组治疗总有效率。通过随访调查对比两组功能远期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L4/5、L5/S1)、身高、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保守治疗时间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PE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MIS-TLIF组,但PELIF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费用对比PELIF组高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沉、CRP上,两组研究对象在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PELIF组患者的血沉、CRP在术后1天、1周均比MIS-TLIF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PELIF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JOA评分与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JOA评分与ODI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PELIF组JOA评分明显高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与MIS-TL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发现,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ELIF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同期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ELIF能够取得与MIS-TLIF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但PELIF能降低出血量,减少腰痛情况,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卢明毅[7](2020)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及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脊柱内镜技术的操作要点、适应症及优点,为今后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疼痛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术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狭窄分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VAS、JOA以及ODI进行评分,并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疗效。通过统计学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JOA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破裂,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下肢麻木、无力,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6)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达89.29%,对照组优良率达82.14%,但两组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及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上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既能减轻患者的疼痛,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及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日常生活及工作状态;(2)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显着,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吕振东[8](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对比目的:尽管腰椎管狭窄症在高龄患者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治疗方案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连续46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或椎板开窗术(Fenestration)的高龄侧隐窝狭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改良Macnab评估标准记录术前、术后1周、3个月、1.5年的临床资料。结果;孔镜组患者平均年龄82.7岁(75-93岁),开窗组患者平均年龄79.1岁(75-88岁)。术后3个月及1.5年随访时,孔镜组与开窗组在背痛VAS评分、下肢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孔镜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低(P<0.05)。孔镜组的生活质量与开窗组相同(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似(p>0.05),但经皮椎间孔技术在出血量(48.3 vs 128.2,p<0.05)、早期活动(h)(5.5 vs 25.2,p<0.05)和麻醉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和椎板开窗术对于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外,PELD在减少创伤和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在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局部麻醉下的椎间孔镜技术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常规减压手术的有效补充。第二部分椎间孔镜下通过部分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治疗伴有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价目的:单纯减压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一种选择。本研究旨在介绍经皮经椎间孔镜腹侧减压术的操作步骤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了合并有低度DLS的LSS导致的以单侧下肢症状为主的26例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同时在尽量保留小关节的基础上完成神经根背侧减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指数(ODI)、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和步行距离改善情况评估手术结果。结果;纳入的18名女性患者及8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9.2岁。术前平均ODI、VAS腿痛评分及腰痛评分分别为64.7±8.1,7.0±1.4和3.0±1.2。末次随访时,所有指标平均值于分别改善为31.4±5.6,2.4±1.1和1.7±1.1。88.5%的患者术后步行功能得到提升。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腰椎椎体滑移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短期初步临床随访结果,经皮椎间孔镜下切除滑移下方椎体后上方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结合一般背侧减压技术,可能成为治疗以下肢症状为主的合并有低度DLS的LSS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选择。第三部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目的:近年来,椎间孔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但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方面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将31例(男11例,平均年龄41.7±9.7岁)于我科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孔镜组)及33例(男16例,平均年龄45.1±8.5岁)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开窗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于入院时(t0),手术前1小时(t1),术后第一天(t2)及出院前(t3)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l)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于入院时及出院前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孔镜组与开窗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均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腰痛程度、下肢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无显着差异;孔镜组患者术前1小时与术后第一天状态焦虑(P<0.05)及术后第一天腰痛VAS评分(P<0.05)优于开窗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手术效果相同,并在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水平方面具有优势。
文杰[9](2020)在《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内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全内镜下MIS-TLIF的优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8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全内镜下MIS-TLIF作为内镜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177岁,平均(60.00±10.44)岁,病程0.58年,平均(2.75±1.87)年,术前腰痛VAS评分(6.88±1.07)分,腿痛VAS评分(5.88±0.95)分,ODI指数(53.52±6.12)%;采用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作为通道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5±11.89)岁,病程18年,平均(3.18±1.76)年,术前腰痛VAS评分(7.06±0.98)分,腿痛VAS评分(5.83±0.89)分,ODI指数(53.79±5.77)%;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疗效评价指标(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血清肌酸激酶(CK)、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内镜组手术时间(163.33±12.37)min和C臂机透视次数(53.11±13.50)大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中出血量(104.44±28.74)ml、术后引流量(80.00±14.95)ml、镇痛药物用量(144.44±61.57)mg、术后下地时间(20.50±5.42)h、总住院时间(6.81±1.23)d均小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3.87±0.85)分和术后3月(1.41±0.77)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内镜组腿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2.09±0.821)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3月、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时内镜组ODI指数(24.64±4.27)%明显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根据MacNab标准:内镜组(94.44%)疗效优良率高于通道组(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内镜组的血清CK值(355.46±53.30)U/K小于通道组(417.55±87.22)U/K,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依据Brantigan-Steffee椎间融合标准,两组患者均已获得成功融合,内镜组(E级16例,D级2例)与通道组(E级19例,D级1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麻木感,考虑术中神经根刺激或损伤,对症处理后1周内症状逐渐消失;通道组1例因切口渗出而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放置引流后治愈。结论: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取得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全内镜下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
毛金贺[10](2020)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探讨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采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和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共60例。实验组30例,男性占53.33%,女性占46.67%;年龄45~65岁,平均(56±5)岁;椎管狭窄位置L4/L5占20%,L5/S1占80%。对照组30例,男性占43.33%,女性占56.67%;年龄48~72岁,平均(58±4)岁;椎管狭窄位置L4/L5占30%,L5/S1占70%。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同时记录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所有患者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术后随访。实验组手术时间86.57±9.57min、术中出血量20.13±5.07ml、切口长度1.36±0.09mm,对照组手术时间132.43±6.41min、术中出血量227.41±46.31ml、切口长度12.18±0.57mm,以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组间患者术前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DI指数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术后3天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组内对比各时间点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DI指数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术后1年的优良率发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及腰椎后路开放减压手术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上同样有效,但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因此它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
二、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1)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及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
2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2.1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
2.2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 |
2.3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 |
3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
(2)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
2.1.1 经皮脊柱内窥镜髓核摘除技术(Percutaneouse endoscopic lumbar disc ectomy PELD)的发展研究 |
2.1.2 小结 |
2.2 并发症及其预防 |
2.2.1 神经根损伤 |
2.2.2 日光烧灼综合征 |
2.2.3 硬膜囊撕裂 |
2.2.4 血肿 |
2.2.5 术后复发 |
3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 |
3.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1.2 研究对象 |
3.2 方法 |
3.2.1 一般临床资料 |
3.2.2 手术过程 |
3.2.3 手术疗效的评估 |
3.2.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基本数据 |
4.2 近期结果 |
4.3 术后临床疗效 |
4.4 影像学结果 |
5 讨论 |
5.1 术后疗效 |
5.2 “腰椎侧方椎管”华西分型 |
5.3 “V”区解剖 |
5.4 经皮脊柱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 |
5.4.1 操作要点 |
5.4.2 技术优势 |
5.4.3 临床价值 |
6 结论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附件 |
致谢 |
(3)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文献研究部分 |
1.祖国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狭窄症的认识 |
2.1 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
2.2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检查 |
2.3 腰椎管狭窄症分型 |
3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3.1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治疗 |
3.1.1 中药治疗 |
3.1.2 手法治疗 |
3.1.3 针刺治疗 |
3.1.4 中药烫熨治疗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3 腰椎管狭窄症的西医非手术治疗 |
3.4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
3.4.1 开放性切除减压术 |
3.4.2 脊柱微创减压术 |
3.5 脊柱内镜入路选择优劣势比较 |
3.6 小结 |
二 临床研究部分 |
4 资料收集与研究 |
4.1 病例来源 |
4.2 诊断标准 |
4.3 纳入标准 |
4.4 排除标准 |
4.5 脱落、剔除及终止标准 |
4.6 研究方法 |
4.7 手术干预及围手术期处理 |
4.7.1 麻醉方式及体位 |
4.7.2 手术方法及步骤 |
4.8 术后用药及康复 |
4.9 观察指标 |
4.10 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资料比较 |
5.2 手术结果比较 |
5.3 VAS评分比较 |
5.3.1 腰痛VAS评分 |
5.3.2 腿痛VAS评分 |
5.4 ODI评分比较 |
5.5 手术效果比较 |
5.6 典型病例 |
6 讨论 |
6.1 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
6.2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 |
6.3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的临床疗效 |
6.4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利弊 |
6.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简称VAS) |
附表2 腰痛ODI评分标准 |
缩略词表 |
综述 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进展 |
1 脊柱显微内镜技术 |
2 脊柱内窥镜技术 |
3 经皮穿刺脊柱外科技术 |
4 脊柱微创融合技术 |
5 导航系统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 |
6 脊柱微创技术的并发症 |
6.1 神经损伤 |
6.2 感染 |
6.3 硬脊膜破裂、截瘫、出血 |
7 脊柱微创手术的不足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及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模拟及生物力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经皮内镜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5)经皮椎间孔镜术式与显微镜下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研究时间、地点及对象 |
2.2 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观察组手术方法 |
3.3 对照组手术方法 |
3.4 术后处理 |
4 术后效果观察 |
5 疗效评定指标 |
5.1 VAS评分 |
5.2 JOA评分 |
5.3 ODI评分 |
5.4 改良Mac Nab临床疗效判定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结果分析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JOA功能评分比较 |
5 两组患者ODI功能评分比较 |
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价 |
7 术后3 个月随访时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 |
第三章 讨论 |
1 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术”与祖国医学“从督论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2.1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机制 |
2.2 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分型 |
2.3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 |
3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1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的特点、适应症及并发症 |
3.2 显微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3 显微内窥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4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4.1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
3.4.2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的手术要点分析 |
3.4.3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的适应症及优点 |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微创术式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课题 |
(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纳入排除标准 |
1.1.3 手术方法 |
1.1.4 临床评估及随访 |
1.1.5 样本量计算 |
1.1.6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椎间孔镜下通过部分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治疗伴有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价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手术技术 |
2.1.2 结果评估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局限性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病例选择 |
3.1.2 手术方法 |
3.1.3 评估指标 |
3.1.4 评估方法 |
3.1.5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患者基本资料 |
3.2.2 手术效果比较 |
3.2.3 焦虑状态比较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9)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手术方法 |
2.1 内镜组手术方法 |
2.2 通道组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 |
3.2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
3.3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的比较 |
3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4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概述 |
2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
3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4 全内镜下MIS-TLIF技术 |
4.1 临床疗效与优势 |
4.2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
4.3 手术适应症的把握 |
4.4 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
5 全内镜下MIS-TLIF术后患者的康复理念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表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刘荣灿,常峰. 山东医药, 2022(03)
- [2]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李加敏.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黎启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及早期临床疗效观察[D]. 蒋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经皮椎间孔镜术式与显微镜下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杨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D]. 李磊本.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7]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卢明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吕振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9]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D]. 文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毛金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