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黄土论文_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典型黄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丘陵,流域,土壤,植被,典型,矿物。

典型黄土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1](2019)在《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土丘陵区12种典型植被样地,通过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植物残体生物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研究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外,植物残体、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减少,其中植物残体大多集中于表层土壤(0—10 cm),占总残体生物量的51.4%~85.7%。(2)不同植被类型其植物残体及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着差异,乔木林地植物残体、农耕地土壤容重、灌木林地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均最大,而毛管孔隙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着差异。(3)饱和导水率随植物残体生物量密度(0—10 cm)和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减小,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增大;土壤容重(BD)和非毛管孔隙度(NCP)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K_s)的主要因素,且土壤饱和导水率可表示为两者的综合非线性方程(K_s=0.6BD~(-4.717)NCP~(0.203),P<0.01,R~2=0.63,NSE=0.50)。此外,沙棘灌木林地平均饱和导水率最大,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入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水文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梁亚红[2](2019)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典型病害及防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逐渐增长,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又比较复杂,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因路基问题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而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则正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为此,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典型病害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病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起到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2期)

高杨,李晓宇[3](2019)在《潞城市典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调查与分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潞城市属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根据潞城市1:5万地质灾害详查资料,潞城市境内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共计86处,占潞城市地质灾害总数的94.5%,且大部分为黄土崩塌隐患,在人口稠密的村庄中小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集中发育亦可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结合潞城市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最为易发的实际情况,选择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西崩塌地质灾害作为典型实例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崩塌的类型、发育特征、形成原因及发展演化趋势,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了评价,为未来潞城市区域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相关依据和参考~([1])。(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朱柱,杨海龙,黄乾,赵嘉玮[4](2019)在《青海高寒黄土区典型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高寒黄土区水源涵养林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沟林场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以及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等5种典型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森林健康相关理论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根据综合指数法进行水源涵养林健康指数计算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为优质林,白桦林为健康林,青海云杉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为亚健康林,华北落叶松林为不健康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森林火险等级、叶面积指数和病虫害程度等3项指标的权重较大,依次为0.242 3, 0.128 8和0.122 2,是影响森林健康的重要因子。总体上看,混交林健康程度优于纯林,阔叶林健康程度优于针叶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是相对较好的水源涵养林树种配置模式。表7参27(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晓燕,李晓宇,高云飞,党素珍[5](2019)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以来,随着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大幅改善和大规模梯田建成,加之坝库拦截,黄土高原入黄沙量锐减,从而使黄土高原现状产沙情势的认知成为近年关注的热点。目前,增大林草和梯田覆盖状况可减少或遏制侵蚀产沙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流域层面上的减沙机制仍有待深入认识。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0条面积较小的流域作为样本,以场次降雨为分析对象,以场次降雨的面雨量、最大1 h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为降雨指标,以场次降雨的产沙强度≥500 t/km2为流域产沙的判断标准,探讨了林草梯田覆盖程度变化与可致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无论地貌类型如何,随着流域林草梯田覆盖程度的增大,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均明显增加,其中黄土丘陵第1—3副区的降雨阈值与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之间呈正向的指数函数关系。在相同下垫面下,黄土丘陵第1—3副区的降雨阈值差别很小;或因植被主要分布在梁茆,或因河道产沙占比较大,因此,砒砂岩区、黄土残塬区和黄土丘陵第5副区更易产沙,其降雨阈值明显小于第1—3副区。本成果不仅为诠释林草梯田减沙的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而且也可为黄河水沙情势的评价和入黄沙量预报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万海霞,马璠,许浩,韩新生,王月玲[6](2019)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初步评估乡土草本植物根系对团聚体发育的作用,选取5种典型草本群落(胡枝子、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猪毛蒿、长芒草),研究了草本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草本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密度为0.44~2.11 g/m~3,0.31~3.51 cm/m~3,0.04~1.10 cm~2/m~3,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呈表层聚集型分布。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特征为>5 mm团聚体最多(54.44%~67.80%,除猪毛蒿),较裸地提高17.5%~50.4%,<0.25 mm团聚体第二,其他粒径团聚体很少(<5%)。0—30 cm土壤团聚体R_(0.25),MWD,GMD值为52.03%~84.64%,9.57~21.01 mm,1.94~15.17 mm,草本群落间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着,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群落团聚体稳定性最好,各草本群落土壤团聚体R_(0.25),MWD,GWD随土层加深先升后降。分析草本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发现根参数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未表现出显着相关性,说明几种草本根系在土壤结构变化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试验有待细化。(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骏,庞浩[7](2019)在《晋中市某典型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晋中市东南部黄土斜坡地区滑坡频发,对周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文章分别采用规范法、Morgenstern-price法、Bishop法、Janbu法计算滑坡的安全系数,对晋中地区典型黄土滑坡进行了滑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坡体中部下滑力大于坡体前缘后缘,在滑坡治理时可重点对坡体中部进行削坡减载,对同类型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5期)

闫丽娟,王海燕,李广,吴江琪[8](2019)在《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酶积极参与土壤系统的生物化学过程,是联系"植物-土壤酶-土壤养分"的关键纽带。为探讨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荒草地、文冠果林地、柠条灌丛、沙棘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0,10—20,20—40 cm层土壤样品,测定和分析土壤养分(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文冠果林地0—40 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荒草地、柠条灌丛、沙棘林地高出了19.42%和35.15%、82.98%和40.49%、67.27%和24.12%,土壤全磷含量最大值(沙棘林地)比最小值(柠条灌丛)高出了12.4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在柠条灌丛中呈现"升-降"的变化规律,在其他3种植被类型中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淀粉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差异显着(P<0.05),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其中土壤淀粉酶最大值出现在荒草地,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大值为文冠果林地,3种酶的最小值均出现在柠条灌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蔗糖酶、脲酶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与脲酶在0.01水平上极显着正相关,与全磷、蔗糖酶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土壤全磷与硝态氮呈极显着的负相关(P<0.01),与蔗糖酶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与淀粉酶呈显着正相关(P<0.05)。因此,植被类型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乐,周毅,李阳[9](2019)在《面向子流域单元的典型黄土地貌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格网DEM的数字地貌形态类型自动划分是当前地貌研究的热点。根据基本分析单元的粒度大小,可将现有的分类方法划分为以栅格为分析单元和不规则坡面多边形为分析单元。然而,上述2种方法都无可避免地存在分类结果中地貌实体不完整性的问题。本文将分析单元提升至小流域级别,提出面向"细胞"级的微小尺度的子流域为分析对象的分类思想,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子流域地理属性数据库,依据研究区已有的地貌资料,遴选出高程、起伏度、平均坡度、坡谱偏度4个核心分类指标,采用层次分类法,设定相应的地形因子阈值,将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划分为:河漫滩、黄土残塬、黄土台塬、陡坡冲沟、墚峁状丘陵沟壑、石质小起伏平缓中山、石质小起伏陡峭中山以及水域等8大类型。分类结果最大程度保证了地貌实体的相对完整性,与用GPS进行的实地采样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案的分类精度达到88. 19%,可望成为基于面向子流域单元进行数字地貌分类研究的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邵明玉,张连凯,刘朋雨,邵天杰,曹建华[10](2019)在《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矿物化学风化及碳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中蕴含了巨大的碳库,黄土中碳的转移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山西省临县一典型黄土小流域青凉寺沟流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黄土水的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分析黄土矿物的溶蚀过程及碳汇效应,并利用正演模型和水化学方法估算不同矿物的离子贡献比例及流域碳汇通量。结果发现,研究区黄土化学成分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iO_2、Al_2O_3、CaO、Fe_2O_3、MgO、K_2O、Na_2O,表现出贫SiO_2、Fe_2O_3,富CaO、MgO的特点;黄土水的pH呈中性偏碱,阴离子主要以HCO_3~-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型(HCO_3~--Na~+),水化学组成与黄土的化学组成相对应;流域内不同端元离子来源贡献计算结果表明,大气沉降、人类输入、蒸发盐矿物、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化学风化贡献的溶解物质分别占总溶解物质的1. 66%、6. 32%、10. 38%、62. 23%、19. 31%;黄土区长时间的水-矿物作用是硅酸盐矿物溶解贡献占主导的主要原因,阳离子置换反应、土壤-盐分浸出与蒸发以及人类输入对硅酸盐矿物溶解也有一定的贡献;受黄土区相对低温少雨的影响,黄土矿物的平均化学风化速率较低,为9. 31 t/(km~2·a),低于全球岩石的化学风化速率平均值36 t/(km~2·a),但是其消耗大气CO_2的速率较高,约为6. 34 t CO_2/(km2·a),明显高于同纬度叁川河岩溶流域的碳汇速率(5. 28 t CO_2/(km~2·a));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青凉寺沟黄土小流域的矿物化学风化的大气CO_2消耗量为0. 18×10~4t/a,为中国黄土区大气CO_2消耗量的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典型黄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逐渐增长,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又比较复杂,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因路基问题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而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则正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为此,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典型病害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病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起到一定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型黄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梁亚红.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典型病害及防治措施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

[3].高杨,李晓宇.潞城市典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调查与分析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19

[4].朱柱,杨海龙,黄乾,赵嘉玮.青海高寒黄土区典型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5].刘晓燕,李晓宇,高云飞,党素珍.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变化[J].水利学报.2019

[6].万海霞,马璠,许浩,韩新生,王月玲.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李骏,庞浩.晋中市某典型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J].华北国土资源.2019

[8].闫丽娟,王海燕,李广,吴江琪.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王乐,周毅,李阳.面向子流域单元的典型黄土地貌分类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9

[10].邵明玉,张连凯,刘朋雨,邵天杰,曹建华.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矿物化学风化及碳汇效应[J].地球与环境.2019

论文知识图

砂黄土边坡最大剪应力分布图子洲县苗家坪后吴家沟崩塌全貌Fig.2...后吴家沟崩塌的破坏区、下落区和堆积...评价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图(张茂省等,2...中国公路土类型分布图培养试验土壤采集以及田间试验点位图

标签:;  ;  ;  ;  ;  ;  ;  

典型黄土论文_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