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论文和设计-江志勇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瓶身,与瓶身可拆卸连接的出液结构,阀体与螺纹头相配合,第一壳体与瓶身顶部的外壁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中部的内侧壁沿轴向延伸有柱体,螺纹头一端与瓶身连通,螺纹头另一端与第二壳体螺接,螺纹头中部伸出第一壳体与转角管一端连通,第二壳体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当未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一端与柱体相抵接,第二旋转卡位一端与螺纹头相抵接,阀体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柱体相卡接,第二旋转卡位另一端与螺纹头相卡接,阀体打开。本实用新型具有补液和补气的双功能,松手后阀体关闭,故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瓶身,与所述瓶身可拆卸连接的出液结构,所述出液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螺纹头、转角管、软管以及设置在瓶身的阀体,所述阀体与所述螺纹头相配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瓶身顶部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中部的内侧壁沿轴向延伸有柱体,所述螺纹头一端与所述瓶身连通,所述螺纹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螺接,所述螺纹头中部伸出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转角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当未出液体时,所述第一旋转卡位一端与所述柱体相抵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一端与所述螺纹头相抵接,所述阀体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所述柱体相卡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头相卡接,所述阀体打开。

设计方案

1.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瓶身,与所述瓶身可拆卸连接的出液结构,所述出液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螺纹头、转角管、软管以及设置在瓶身的阀体,所述阀体与所述螺纹头相配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瓶身顶部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中部的内侧壁沿轴向延伸有柱体,所述螺纹头一端与所述瓶身连通,所述螺纹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螺接,所述螺纹头中部伸出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转角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当未出液体时,所述第一旋转卡位一端与所述柱体相抵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一端与所述螺纹头相抵接,所述阀体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所述柱体相卡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头相卡接,所述阀体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均由卡槽、卡位以及沿卡位端部朝向卡槽内侧面延伸的斜边构成,所述卡槽与所述柱体或所述螺纹头相配合,所述卡位与所述柱体或所述螺纹头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盖本体,远离所述瓶身的盖本体的中部延伸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开设有径向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空心支柱,所述空心支柱与所述螺纹头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的两侧面为向内凹陷的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远离所述瓶身的所述第二壳体端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壁体,当未使用时,所述壁体包裹所述操作部,当使用时,所述壁体脱离所述操作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套接的螺帽,所述螺冒的外侧壁开设有径向设置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所述转角管的侧壁相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冒的外侧壁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防滑条,每条防滑条均匀间隔布设。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出液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技术中存在补胎器,其存在的问题是:结构复杂导致加工成本高、操作不方便、不快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只需旋转第二壳体,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产生行程,从而打开阀体使瓶身内的液体喷出,此时向轮胎(待补件)输送液体的同时也在输送气体,具有补液和补气的双功能特点;松手后阀体关闭,故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瓶身,与所述瓶身可拆卸连接的出液结构,所述出液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螺纹头、转角管、软管以及设置在瓶身的阀体,所述阀体与所述螺纹头相配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瓶身顶部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中部的内侧壁沿轴向延伸有柱体,所述螺纹头一端与所述瓶身连通,所述螺纹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螺接,所述螺纹头中部伸出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转角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当未出液体时,所述第一旋转卡位一端与所述柱体相抵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一端与所述螺纹头相抵接,所述阀体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所述柱体相卡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头相卡接,所述阀体打开。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均由卡槽、卡位以及沿卡位端部朝向卡槽内侧面延伸的斜边构成,所述卡槽与所述柱体或所述螺纹头相配合,所述卡位与所述柱体或所述螺纹头相配合。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盖本体,远离所述瓶身的盖本体的中部延伸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开设有径向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空心支柱,所述空心支柱与所述螺纹头相配合。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操作部的两侧面为向内凹陷的弧面。

作为优选的方案,远离所述瓶身的所述第二壳体端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壁体,当未使用时,所述壁体包裹所述操作部,当使用时,所述壁体脱离所述操作部。

作为优选的方案,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套接的螺帽,所述螺冒的外侧壁开设有径向设置的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所述转角管的侧壁相卡接。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螺冒的外侧壁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防滑条,每条防滑条均匀间隔布设。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了此种结构,通过在第二壳体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当未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一端与柱体相抵接,第二旋转卡位一端与螺纹头相抵接,阀体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柱体相卡接,第二旋转卡位另一端与螺纹头相卡接,阀体打开;如此,在控制瓶身是否出液,只需旋转第二壳体,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产生行程,从而打开阀体使瓶身内的液体喷出,此时向轮胎(待补件)输送液体的同时也在输送气体,具有补液和补气的双功能特点;松手后阀体关闭,故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的俯视放大图;

图3为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的出液结构正视放大图;

图4为图3的A-A的剖面图;

图5为图3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6为图5的B处结构放大图;

图7为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的只含瓶身及阀体的正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瓶身

11、阀体

2、出液结构

21、第一壳体

211、柱体

22、第二壳体

221、第一旋转卡位

2211、卡槽

2212、卡位

2213、斜边

222、第二旋转卡位

223、盖本体

224、操作部

225、凹槽

226、空心支柱

23、螺纹头

24、转角管

25、软管

3、壁体

4、螺帽

41、卡接槽

42、防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具体结构可参照专利申请的附图进行说明。

在以下实施例中,以纸面图1箭头标向来定义方向,以纸面的左侧为左方向,纸面的右侧为右方向,纸面的上侧为上方向,纸面的下侧为下方向,以垂直于纸面的前侧为前方向,以垂直于纸面的后侧为后方向,以瓶身的内腔为内,以瓶身的外壁为外。

结合图1至图7所示,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瓶身1,与所述瓶身1可拆卸连接的出液结构2,所述出液结构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螺纹头23、转角管24、软管25以及设置在瓶身1的阀体11,阀体11与螺纹头23相配合,所述第一壳体21与所述瓶身1顶部的外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21中部的内侧壁沿轴向延伸有柱体211,所述螺纹头23一端与所述瓶身1连通,所述螺纹头2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螺接,所述螺纹头23中部伸出所述第一壳体21与所述转角管24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壳体22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221和第二旋转卡位222,当未出液体时,所述第一旋转卡位221一端与所述柱体 211相抵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222一端与所述螺纹头23相抵接,所述阀体11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221另一端与所述柱体211相卡接,所述第二旋转卡位222另一端与所述螺纹头23相卡接,所述阀体11打开。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了此种结构,通过在第二壳体 22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221和第二旋转卡位222,当未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221一端与柱体211相抵接,第二旋转卡位222一端与螺纹头23相抵接,阀体11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221另一端与柱体211相卡接,第二旋转卡位222另一端与螺纹头23相卡接,阀体11打开;如此,在控制瓶身1是否出液,只需旋转第二壳体22,使第二壳体22相对于第一壳体21产生行程,从而打开阀体11使瓶身1内的液体喷出,此时向轮胎(待补件)输送液体的同时也在输送气体,具有补液和补气的双功能特点;松手后阀体11关闭,故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

作为优选的方案,结合图3、图4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旋转卡位221和第二旋转卡位222均由卡槽2211、卡位2212以及沿卡位2212 端部朝向卡槽内侧面延伸的斜边2213构成,所述卡槽2212与所述柱体211或所述螺纹头23相配合,所述卡位与所述柱体211或所述螺接头23相配合。

为了便于用户操作,结合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壳体22包括盖本体223,远离所述瓶身1的盖本体223的中部延伸有操作部 224,所述操作部224开设有径向设置的凹槽225,所述凹槽225内设置有空心支柱226,所述空心支柱226与所述螺纹头23相配合。通过设置操作部224,在操作部开设有径向设置的凹槽225,所述凹槽225内设置有空心支柱226,所述空心支柱226与所述螺纹头23 相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旋转第二壳体 22带动空心支柱226、螺纹头23朝向或背离瓶身1的方向运动,使得出液或未出液更加平稳、顺畅。

作为优选的方案,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操作部224的两侧面为向内凹陷的弧面。这样,用户在操作时,能够起到防滑,同时能够增大手与操作部224之间的接触面积,起到省力的效果,便于操作。

为了能够保护操作部224,避免操作部224接触其他部件或小孩而无故开启,结合图1或图2所示,远离所述瓶身1的所述第二壳体 22端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壁体3,当未使用时,所述壁体3包裹所述操作部224,当使用时,所述壁体3脱离所述操作部224。通过设置壁体3,能够避免操作部224接触其他部件或小孩而无故开启,防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在使用时,只需撕开设置的壁体3,操作非常方便、快捷。

作为优选的方案,结合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壳体 21相套接的螺帽4,所述螺冒4的外侧壁开设有径向设置的卡接槽 41,所述卡接槽41与所述转角管24的侧壁相卡接。通过设置螺帽4,当本申请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掉落后,能够避免出液结构直接与地面碰撞而遭到损坏,延长使用寿命,起到保护的作用。

作为优选的方案,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螺冒4的外侧壁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防滑条42,每条防滑条42均匀间隔布设。通过设置防滑条42,用户在操作时,能够避免打滑,便于操作,从而提高开启的效率。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的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了此种结构,通过在第二壳体开设有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一旋转卡位和第二旋转卡位,当未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一端与柱体相抵接,第二旋转卡位一端与螺纹头相抵接,阀体关闭;当出液体时,第一旋转卡位另一端与柱体相卡接,第二旋转卡位另一端与螺纹头相卡接,阀体打开;如此,在控制瓶身是否出液,只需旋转第二壳体,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产生行程,从而打开阀体使瓶身内的液体喷出,此时向轮胎(待补件)输送液体的同时也在输送气体,具有补液和补气的双功能特点;松手后阀体关闭,故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设计图

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5858.9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66327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B29C 73/02

专利分类号:B29C73/02;B29C73/24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中山市迈克化工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山市迈克化工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425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同乐工业园同乐二路17号

发明人:江志勇

第一发明人:江志勇

当前权利人:中山市迈克化工有限公司

代理人:温旭

代理机构:442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便于操作的补液、补气装置论文和设计-江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