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复合材料论文_耿志鹏,赵芳霞,王鹏鹏,杨博睿,张振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负极,锂离子电池,石墨,纳米,氧化锰,性能。

碳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耿志鹏,赵芳霞,王鹏鹏,杨博睿,张振忠[1](2019)在《新型纳米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纳米硅粉的体积膨胀,并有效提高其电导率,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蒸发法和液相分散制备高纯、高分散性纳米硅粉,并以蔗糖为碳源,再与膨胀石墨复合,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纯纳米硅在0.1C的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 712mAh/g,但首次库伦效率仅为33.81%;所制备的纳米硅碳复合材料在0.1C的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615mAh/g和917mAh/g,50个循环以后可逆比容量保持在495mAh/g,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大大改善。(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方华,孟凡腾[2](2019)在《不同结构的Fe_3O_4-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结构的Fe_3O_4-碳复合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合理设计复合材料的纳米结构有助于电池性能的提升。综述了核壳结构、中空球结构、1D线形结构、2D片状结构、3D多孔结构等不同结构的Fe_3O_4-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分析了不同形貌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将来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孟奇,周思源,李坤,张英杰,董鹏[3](2019)在《喷雾干燥法构建硅/碳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负极因其理论比容量高而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但由于其导电性差和体积效应等缺点限制了硅负极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利用简便、易操作的喷雾干燥法构建了具有叁维导电网络的硅/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经过表征可知,硅/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为近球形状,具有稳定的导电框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因此,此方法制备的硅碳复合材料有商业化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杨振兴,周裕红,姚明光,刘冰冰[4](2019)在《高温高压合成可调控磷碳键含量的结晶磷/碳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高压方式合成了可调控磷碳键含量的结晶磷/碳复合材料,拉曼光谱证实黑磷和石墨烯层间存在磷碳键,且通过控制前驱物红磷和类石墨相氮化碳的比例可以调控磷碳键的含量。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中磷碳键的最大含量约为13.3%,达到先前用其他方法报道的最高记录。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磷碳成键的位置,以及磷碳键对黑磷-石墨结晶复合材料对锂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为我们理解磷/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安富强,何冬林,庞铮,李平[5](2019)在《具有微米纤维碳的硅/石墨/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沥青为软碳原料,商业石墨的载体材料,通过高温热解法成功合成了硅/石墨/碳复合材料,同时原位生成了微米尺度的碳纤维.该硅/石墨/碳复合材料具有诸多优点,石墨片层堆迭之间的空隙为硅的体积膨胀提供了有效的空间,沥青热解碳材料的包覆能一定程度抑制硅基材料的体积效应和提高其电子电导率,同时微米级的碳纤维能提高材料的长程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极大的改善负极材料循环性能.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硅/石墨/碳复合材料中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在200 m A·g-1电流密度下具有650 m A·h·g-1的可逆容量,在200 m A·g-1电流密度下经过5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2. 8%,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 014%,展现了优异的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瞿诗鹏[6](2019)在《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硅碳复合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稳定的循环性能等优势,成为有望替代传统石墨负极的新型负极材料。近年来,人们对于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不同的碳基质材料以及制备方法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碳基质材料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来讨论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5期)

隋佳烊,刘晓旸,钱苗苗,朱燕超,薛北辰[7](2019)在《稻壳基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对天然橡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壳基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Si CB)作为天然橡胶(NR)的补强填料,采用表面化学改性的方法将天然乳胶(NRL)接枝到SiCB表面,改善其与NR基体的相容性.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对接枝NRL效率的影响,以及填料填入NR后对硫化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硝酸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γ-MPTMS)预处理,NRL能高效接枝在SiCB表面,得到的样品SiCB_(MR10)比未处理的SiCB_P有更强的补强能力.硫化胶NR/SiCB_(MR10)的拉伸强度、300%定伸和撕裂强度较NR/SiCB_P分别提高了61. 06%,27. 15%和15. 90%,与传统炭黑产品N774填充的硫化胶NR/N774的力学性能相近.经过NRL接枝改性的SiCB_(MR10)具有替代商业炭黑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杜路路[8](2019)在《氧化锰/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碳材料因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发达的孔隙结构、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低廉的价格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分离、电极、催化剂载体、环保和能源储存等领域。其中,多孔碳作为催化剂载体不但能够有效的防止催化剂的聚集,而且能够促进污染物的富集,并与催化剂产生协同作用,有利于催化性能的提升。然而,该类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剂的负载通常需要繁琐的步骤。为了减少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以简单有效的方法获得性能良好的复合材料,本文利用锰离子诱导的方式制得聚丙烯酸-锰离子胶团(PAA-Mn)作为软模板,通过一步碳化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结构的氧化锰/多孔碳复合材料,并从材料的结构、比表面积、亲水性、以及氧化锰的尺寸、分散性和价态几个方向着手,提高复合材料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聚丙烯酸对锰离子的稳定作用成功制备出超细的MnO2纳米粒子(约1.0 nnm),并将其原位复合到酚醛树脂(RF)基体中。通过一步碳化法,制备了氧化锰/实心多孔碳复合材料(MnOx-C)。在碳化的过程中MnO2被还原为更适合催化的低价态Mn3O4和MnO(MnOx)。在最佳的合成条件下,MnOx颗粒的平均粒径仅为2.9 nm且很好的分散在碳基体中,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27.7 m3 g-1,在60 min内,对浓度为100 mg L-1的亚甲基蓝降解率达到了96%,显示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2)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亲水性,本文通过SiO2包覆聚丙烯酸-二氧化锰复合胶团(PAA-MnO2@SiO2)然后碳化的方法,制备了以氧化锰-多孔碳为核,SiO2为壳的核壳型纳米催化剂(MnOx-C@SiO2)。通过检测发现,SiO2壳层能有效防止氧化锰在碳化过程中长大(d<1 nm)、阻止产物聚集,并且能够使材料的亲水性大大增加,其内部的碳组分还能进一步稳定氧化锰纳米粒子并促进有机污染物在催化剂周围的富集。MnOx-C@SiO2的比表面积为317.3 m2g-1,在Fenton反应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的过程中,仅经过40 min,降解率就可达到96.8%,催化效率较之前有显着的提升。(3)中空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内外物质的交换速度,并使得污染物在其周围富集,提高催化效率。在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软模板法合成MnOx-中空碳复合材料(HC-Mn)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简单的水洗形成空心结构,残留的锰离子在碳化过程中原位生成了MnOx。此外,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形成机理,Mn离子在合成过程中的双重作用:首先,它们促进了PAA分子的聚集,从而在高含水量的溶液中形成PAA-Mn胶体,适合于后续RF进行包覆。其次,模板去除后保留了大量的Mn离子,使其在碳化过程中原位转化为细小的MnOx颗粒(d<1 nm)。通过检测,由于材料的中空结构,制备的HC-Mn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386 m2 g-1),在60 min内HC-Mn-0.7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了99%,在循环利用4次之后降解率仅下降了3%,循环稳定性较之前有显着的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晓雪,张合平[9](2019)在《试论金属氧化物@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环境保护与能源转换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以试验的形式,分析金属氧化物@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结果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6期)

薛亮,马强[10](2019)在《超高温用碳/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碳复合材料在氧化性环境中服役时易发生烧蚀,从而影响了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通过先驱体浸渍裂解法和反应熔渗法能够提高其超高温抗烧蚀性能,文章评述了超高温用碳/碳复合材料在抗烧蚀性能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并提出了后续潜在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碳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结构的Fe_3O_4-碳复合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合理设计复合材料的纳米结构有助于电池性能的提升。综述了核壳结构、中空球结构、1D线形结构、2D片状结构、3D多孔结构等不同结构的Fe_3O_4-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分析了不同形貌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将来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耿志鹏,赵芳霞,王鹏鹏,杨博睿,张振忠.新型纳米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有色金属工程.2019

[2].方华,孟凡腾.不同结构的Fe_3O_4-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3].孟奇,周思源,李坤,张英杰,董鹏.喷雾干燥法构建硅/碳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9

[4].杨振兴,周裕红,姚明光,刘冰冰.高温高压合成可调控磷碳键含量的结晶磷/碳复合材料[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5].安富强,何冬林,庞铮,李平.具有微米纤维碳的硅/石墨/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工程科学学报.2019

[6].瞿诗鹏.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7].隋佳烊,刘晓旸,钱苗苗,朱燕超,薛北辰.稻壳基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对天然橡胶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8].杜路路.氧化锰/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9].王晓雪,张合平.试论金属氧化物@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10].薛亮,马强.超高温用碳/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河南建材.2019

论文知识图

复合材料和纯纳米Si的拉曼光谱晶体结构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不同...碳纤维复合材料螺旋铣孔切削试验钛合金在不同切削力情况下孔口质量球形N(iOH):颗粒微区过充电示意图

标签:;  ;  ;  ;  ;  ;  ;  

碳复合材料论文_耿志鹏,赵芳霞,王鹏鹏,杨博睿,张振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