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论文和设计-张小齐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铁框、设于铁框内的FPC、设于FPC上的LED灯、设于LED灯一侧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楔形部,所述FPC与所述楔形部之间通过双面胶进行固定,所述导光板下方设有反射膜,所述铁框底部上至少对应所述LED灯处设有第一反射层,所述LED灯与所述第一反射层之间存在一间隙。本实用新型中LED灯下方采用反射层代替反射膜,使LED灯具有足够的下沉空间;LED灯可以下沉的高度增加,有效减小了楔形角度,保证了亮度问题,光线则更好处理,减少灯眼、光斑、漏光灯问题;LED灯与反射层之间存在一间隙,反射膜不存在褶皱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铁框、设于所述铁框内的FPC、设于所述FPC上的LED灯、设于所述LED灯一侧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楔形部,所述FPC与所述楔形部之间通过双面胶进行固定,所述导光板下方设有反射膜,所述铁框底部上至少对应所述LED灯处设有第一反射层,所述LED灯与所述第一反射层之间存在一间隙。

设计方案

1.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铁框、设于所述铁框内的FPC、设于所述FPC上的LED灯、设于所述LED灯一侧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楔形部,所述FPC与所述楔形部之间通过双面胶进行固定,所述导光板下方设有反射膜,所述铁框底部上至少对应所述LED灯处设有第一反射层,所述LED灯与所述第一反射层之间存在一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间隙的厚度之和小于所述反射膜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框底部上对应所述反射膜处设有第二反射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与第二反射层厚度一致,且两者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的厚度为0.05mm-0.1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或第二反射层的厚度≤0.01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厚度≤0.0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为镀在所述铁框上表面的反射银层。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层为镀在所述铁框上表面的反射银层。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LED灯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边封装挡墙1a和包裹了LED芯片及荧光粉的出光面1b。背光模组中将上述LED灯固定在铁框的下边框内表面,出光面1b与导光板相对设置。为了提高背光模组的屏占比、增大显示面积,减小非显示区的面积,通常是通过边框变窄来实现的。常规背光模组中的LED灯一般厚度在0.4mm左右,其中左右封装挡墙1a各0.05mm,出光面1b宽0.3mm;导光板厚度约0.3mm。为适应led灯的厚度充分利用光源,导光板灯口位置厚度约0.4mm,而为了减小模组厚度,导光板设有楔形结构,楔形角度一般要小于5°才能更好处理光线等。

现有窄边框背光模组结构如图2所示,当边框变窄时,为适应LED灯2a的宽度,导光板2b的楔形结构的宽度缩短,从而楔形角度a1增大到8°-9°。楔形角度a1过大,导光板2b的楔形结构对应着LED灯2a的灯口,容易产生灯眼、光斑和漏光现象,灯光效果较难处理,需要通过适当减小楔形角度来改善光学效果。而且随着楔形角度a1增大,FPC与导光板2b的激活率降低,容易脱落,产生不良品。铁框2c上表面贴有反射膜2d,若只通过LED灯2a下移来减小楔形角度a1,LED灯2a会与下方的反射膜2d碰触使反射膜2d形成褶皱,进而影响光效,故LED灯2a与反射膜2d需要保持一定间隙a2。而模组中又需要在LED灯2a下方设置反射结构来增加光的利用率,提高亮度,所以无法仅通过将LED灯2a下移来减小楔形角度a1。

故为了充分利用光,提高亮度,增加FPC与导光板的激活率,得到亮度均匀,尤其是提高灯口的光线效果,需要在不影响亮度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来适当降低导光板楔形结构的楔形角度,以适应窄边框的发展。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铁框、设于所述铁框内的FPC、设于所述FPC上的LED灯、设于所述LED灯一侧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楔形部,所述FPC与所述楔形部之间通过双面胶进行固定,所述导光板下方设有反射膜,所述铁框底部上至少对应所述LED灯处设有第一反射层,所述LED灯与所述第一反射层之间存在一间隙。

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间隙的厚度之和小于所述反射膜的厚度。

所述铁框底部上对应所述反射膜处设有第二反射层。

所述第一反射层与第二反射层厚度一致,且两者一体成型。

所述反射膜的厚度为0.05mm-0.10mm。

所述第一反射层或第二反射层的厚度≤0.01mm。

所述间隙的厚度≤0.02mm。

所述第一反射层为镀在所述铁框上表面的反射银层。

所述第二反射层为镀在所述铁框上表面的反射银层。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中LED灯下方采用反射层代替反射膜,使LED灯具有足够的下沉空间;LED灯可以下沉的高度增加,有效减小了楔形角度,保证了亮度问题,光线则更好处理,减少灯眼、光斑、漏光灯问题;LED灯与反射层之间存在一间隙,反射膜不存在褶皱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LED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铁框1、设于所述铁框1内的FPC2、设于所述FPC2上的LED灯3、设于所述LED灯3左右两侧的封装挡墙4、设于所述LED灯3一侧的导光板5。所述导光板5包括楔形部6,所述FPC2与所述楔形部6之间通过双面胶10进行固定。所述导光板5下方设有反射膜7,所述反射膜7仅在所述导光板5的下方,不会延伸至所述LED灯3的下方,所述反射膜7的厚度为0.05mm-0.10mm,这样设计,能够使LED灯3能够有更大的下沉空间,可以有效减小楔形部6的楔形角度a3,从而充分利用光,提高亮度,增加所述FPC2与所述导光板5的激活率,得到亮度均匀,尤其是提高所述LED灯3灯口的光线效果。为了提高光的利用率及提高亮度,所述铁框1底部上至少对应所述LED灯3下方增加了一层第一反射层8a,所述第一反射层8a是镀在所述铁框1底部上表面的反射银层,具有良好的反射率,能够有效提高亮度,所述第一反射层8a的厚度很薄,通常小于或等于0.01mm。

请再次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层8a仅设于所述铁框1底部上对应所述LED灯3处。为避免由于所述LED灯3下沉造成所述反射膜7发生褶皱,所述LED灯3通常需要与所述第一反射层8a之间存在一间隙9,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反射层8a的厚度与所述间隙9的厚度之和小于所述反射膜7的厚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隙9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02mm。这样所述第一反射层8a与所述间隙9的厚度之和小于或等于0.03mm,再根据所述反射膜7的厚度范围,可知所述LED灯3能够有足够的下沉空间,能够有效减小所述楔形角度a3。这种情况下所述反射膜7不存在褶皱问题,同时保证了亮度,光线则更好处理,减少灯眼、光斑、漏光灯问题。

请再次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铁框1底部上对应所述反射膜7处设有一层第二反射层8b,此时所述导光板5与所述LED灯3下方的所述铁框1底部上均镀有反射银层,所述第一反射层8a与所述第二反射层8b一体成型,厚度一致。此时为避免由于所述LED灯3下沉造成所述反射膜7发生褶皱,所述LED灯3同样需要与所述第一反射层8a之间存在一间隙9,此时,所述间隙9的厚度小于所述反射膜7的厚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隙9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02mm。这种情况下,所述LED灯同样有足够的下沉空间,能够有效减小所述楔形角度a3。这种情况下所述反射膜7不存在褶皱问题,同时保证了亮度,光线则更好处理,减少灯眼、光斑、漏光灯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LED灯下方采用反射层代替反射膜,使LED灯具有足够的下沉空间;LED灯可以下沉的高度增加,有效减小了楔形角度,保证了亮度问题,光线则更好处理,减少灯眼、光斑、漏光灯问题;LED灯与反射层之间存在一间隙,反射膜不存在褶皱问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7523.0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373170U

授权时间:20190910

主分类号:G02B 6/00

专利分类号:G02B6/00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高峰社区鹊山路光浩工业园G栋3层、4层

发明人:张小齐;张荣东;李琪

第一发明人:张小齐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谭雪婷;谢亮

代理机构:44384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中科创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侧入式窄边框背光模组论文和设计-张小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