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渣利用可行性研究

废渣利用可行性研究

一、废渣利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滕小磊[1](2021)在《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构建及其处理农药废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去除水体中难降解污染物是水处理领域研究热点。电化学工艺具有高效、环保和多功能性等特点,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废水处理,特别是对难生物降解物的去除。含铁废渣-电场耦合工艺能够克服传统电化学技术中存在的能耗高、电流效率低和电极材料寿命短等问题。在该工艺中,颗粒电极的选择是影响催化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发和改进一种价格低廉、性能良好的颗粒电极用于含铁废渣-电场耦合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理念,将粉煤灰、钢渣、赤泥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制备颗粒电极,构建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去除水中污染物,并对其效能进行探究,以期为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渣提供新思路以及为更经济的处理污水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构建。本文首先探究了以粉煤灰和钢渣作为原料制备颗粒电极并用于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处理水中污染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的颗粒电极与电场耦合后,56分钟内去除亚甲基蓝85.60%。制备的钢渣颗粒电极与电场耦合,在pH 3,电压12 V,初始亚甲基蓝溶液浓度15 mg/L,电解质浓度0.3 mol/L的条件下,亚甲基蓝去除率达到91.41%,比二维电化学体系高23.48%,能耗低36.2%。(2)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去除亚甲基蓝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理解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将其与电芬顿(EF)和电絮凝(EC)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受特定pH值影响的EC和EF工艺相比,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在pH 3.0-11.0的范围内均有较为优异的性能和最低的能耗。通过对三种体系进行比较、FTIR和GC-MS对絮体和溶液的分析,以及颗粒电极使用前后的表征,推测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结合了电芬顿中·OH氧化,电絮凝中絮凝对污染物的去除以及颗粒电极对目标污染物的氧化。对体系中絮凝体和溶液进行分析测试,推测出该耦合体系对亚甲基蓝降解途径。颗粒电极重金属溶出试验表明,所制备的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能够用于废水处理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在实际地表水实验中,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电场耦合工艺仍表现出很大的潜力。(3)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去除水中农药性能研究。将粉煤灰和赤泥以不同配比制备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将其与电场耦合用于农药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在粉煤灰:赤泥=3:4,颗粒电极投加量100 g/L,槽电压5V,初始pH 6.8的条件下运行30分钟,溶液中阿特拉津(ATZ)去除率可以达到90.1%。此外,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在七次循环使用后仍保持高催化性能,表明该颗粒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回收性。通过对照实验、自由基抑制实验以及对溶液的表征,提出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反应机理以及降解ATZ途径。结果表明·OH是降解ATZ的主要活性自由基,且ATZ主要在颗粒电极的表面降解。

方佩莹[2](2021)在《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在国内外掀起一顿热潮,固化/稳定化技术因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施工方便、固化后强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重金属污染土修复的主要技术。目前,以水泥和石灰等作为基料的固化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对于某化工厂的高含量铜污染土,如若继续采用传统固化剂,需要增大固化剂掺量,才能满足固化要求,这也势必会导致固化成本增大。此外,水泥是高耗能物质会增加碳的排放污染坏境。既有的研究表明,水泥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固化效果欠佳,且固化后的污染土长期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不仅会导致重金属离子溶出量增大,还会严重影响土体的稳定性。因此,继续寻找和研制具有稳定吸附重金属离子和价格低廉的新型固化剂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某化工厂铜污染土地的建设需求,将赤泥、电石渣和磷石膏三种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与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相结合,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毒性浸出、渗透性、腐蚀性和放射性试验,探究了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配合比、掺量和养护龄期对固化效果的定量影响,提出了固化剂的最佳配合比,并通过扫描电镜法分析固化机理,为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最终达到“以废治污”的目的。以上废渣均属于国家急需大量消纳的工业固废,没有材料成本,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修复了重金属铜污染场地,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在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下,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提高污染土的强度,固化污染土的强度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增大。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6.5:1:1.5:1、掺量为20%时,固化土强度最高。试验范围内,固化剂掺量越大,固化污染土强度越大,且掺量较配合比对强度影响更大。(2)不同配合比方案下,固化铜污染土试样的渗透系数不同,其中方案2的渗透系数最小(7.1×10-8cm/s),方案6次之(1.4×10-7cm/s)。随着渗透压强的增大,各配合比方案的渗透系数也随之增大。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4.5:3:1.5:1、掺量为10%时,固化污染土的渗透系数受压强影响最大。(3)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提高污染土的pH值,固化污染土28天的pH值在10.9~11.5之间。随着固化剂中水泥:赤泥比例的增大,固化土的pH值也随之增大。不同配合比方案的pH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降低。(4)不同固化剂配合比方案均能固化铜污染土,固化土铜离子的浸出含量均在0.08mg/L左右,远远小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的铜离子规定值100 mg/L,且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铜离子规定值0.5 mg/L。(5)所有固化剂方案,固化铜污染土28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性、腐蚀性和放射性均满足相关规定要求。配合比为水泥:赤泥:电石渣:磷石膏=6.5:1:1.5:1时、掺量为20%,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效果最好。(6)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主要机理是试样内部生成了水化硅酸钙等胶凝物质包裹吸附了Cu2+,提高土壤强度。电石渣主要起激发赤泥活性作用,以及提供Ca2+,降低Cu2+的迁移能力使其生成难溶性盐。赤泥经电石渣激发可发生类似水泥的水化反应,生成更多水化产物。磷石膏会与水泥熟料中的物质反应生成钙钒石,填充孔隙,增加水化产物的嵌挤能力,此外,磷酸盐提供的SO42-会促进Cu2+进入钙钒石的晶格,固定重金属。

王波[3](2021)在《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3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CO2排放大国,CO2减排压力巨大,构建成本低、能耗少和环境风险小的CO2减排技术体系,是解决我国CO2排放问题的重大战略需求。利用富含钙、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化固定CO2是一种双赢的方案,不仅可以实现CO2减排,而且能够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达到以废治废的目标,对于建立具有我国工业特色的CO2减排技术现实意义重大。本论文针对我国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过程产生的脱硫石膏(CaSO4·2H2O,~95%)大量堆存、无法有效利用且环境危害较大的现状,提出了氨介质体系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碳酸钙(Ca CO3)的新思路,开展了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可行性、CaSO4·2H2O-NH3-CO2-H2O气液固三相矿化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机制、杂质对脱硫石膏矿化CO2生成球霰石的影响机制、晶型控制剂调控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 CO3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分析纯CaSO4·2H2O作为脱硫石膏的模型矿物,开展了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型Ca CO3的可行性研究。计算了氨介质下CaSO4·2H2O矿化CO2的反应热力学参数。研究了NH4+/Ca2+摩尔比、CO2流速、固液比和搅拌方式(磁力搅拌和超声波探针振动)对矿化反应过程和矿化产物的影响,优化了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NH4+/Ca2+摩尔比2.4、CO2流速200m L/min、固液比10 wt%和反应时间60 min的最佳条件下,矿化产物是均一球霰石型Ca CO3。CaSO4·2H2O的转化率随着NH4+/Ca2+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当NH4+/Ca2+摩尔比为2.4时,CaSO4·2H2O的转化率约为98%。CO2流速和固液比几乎不影响矿化产物球霰石的晶型和形貌。超声波探针振动并不改变矿化产物的晶型(球霰石),但是显着影响球霰石的形貌。磁力搅拌条件下,球霰石的平均粒径约为10μm,超声波探针条件下,球霰石的平均粒径约为3μm。球霰石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其在水溶液中稳定2 h后逐渐转变成方解石,同时球霰石在400°C以下可以稳定存在。(2)开展了CaSO4·2H2O-NH3-CO2-H2O气液固三相矿化反应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磁力搅拌体系中体系的p H先降低后趋于稳定。体系的SO42-浓度呈现先逐渐增加至最大值后保持不变的趋势,其浓度达到最大值时需要20 min。CaSO4·2H2O的转化率随矿化反应时间先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反应20 min后转化率可达到98%。在球霰石的生长过程中,反应5 min后生成了球形的球霰石,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其逐渐堆积生长成较大的类球形颗粒。超声波探针振动体系p H的变化虽然略快于磁力搅拌体系p H的变化,但是体系SO42-达到最大值时需要30min。超声波振幅显着影响CaSO4·2H2O的转化率,在50%的振幅下,CaSO4·2H2O几乎完全转化成球霰石,转化率约为98%。在超声波条件下,反应5 min后生成了球形的球霰石,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球霰石逐渐变成无规则的颗粒,最后堆积生长成较大的无规则的颗粒。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阶段促使生成球霰石的因素各不相同,在第一阶段,低Ca2+/CO32-比例有助于生成球霰石,在第二阶段中,低Ca2+/CO32-与较高浓度SO42-的协同作用导致生成球霰石,在第三阶段中,高浓度的SO42-有助于生成球霰石。(3)研究了杂质对脱硫石膏矿化CO2生成球霰石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使用的脱硫石膏为菱形块状晶体,主要物相是CaSO4·2H2O,杂质成分为白云母和白云石,纯度约为97.4%。电子探针(EPMA)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中有钙、氧、硫、硅、铝、铁、钾、和镁八种主要元素。脱硫石膏矿化CO2的产物是球霰石(~60%)和方解石(~40%)的混合晶型,但是相同条件下分析纯CaSO4·2H2O矿化CO2的产物是均一球霰石。研究发现,当白云母加入CaSO4·2H2O矿化CO2反应体系后,矿化产物只有球霰石,说明白云母不影响球霰石的生长。然而,当白云石加入CaSO4·2H2O矿化CO2反应体系后,矿化产物是球霰石和方解石的混合物,且方解石的含量随着白云石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白云石含量为1.0 wt%时,方解石的含量达到了最大值(~27%)。研究表明,白云石颗粒的亲水性和表面负电荷是诱导CaSO4·2H2O矿化CO2生成方解石的重要因素。(4)开展了晶型控制剂调控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 CO3的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钠可以抑制球霰石的生成,聚丙烯酸钠由于延长了Ca CO3结晶的诱导期导致反应在60 min内不能完全进行。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中的羧酸基团与NH4OH发生酸碱反应,导致NH4OH不足,造成脱硫石膏不能完全转化。甘氨酸能够显着提高脱硫石膏矿化CO2产物中球霰石的含量,且球霰石的含量随着甘氨酸浓度的增加先增加至最大值后保持不变,在20 wt%的甘氨酸条件下,矿化产物中球霰石的含量达到最大值约为97%。研究发现,中间体甘氨酸钙的生成和甘氨酸的吸附作用对球霰石的生长扮演重要作用。

韩雷雷[4](2021)在《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季节冻土区道路冻害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季冻区道路的使用寿命,增加了道路养护成本。如何提升季冻区道路服役性能,减少季冻区路基冻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冻胀融沉是季冻区路基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冻胀融沉问题的本质是在冬季负温度梯度作用下,路基内水分向路基顶面迁移,在负温度的作用下冻结成冰,水分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造成体积增大,挤压周围结构形成冻胀现象;在春季随着温度的升高,冻结的土体逐渐融化形成饱水层,同时造成路基与垫层间脱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饱水层水分混合着路基填料被挤压出道路结构导致翻浆。冻胀翻浆问题严重影响路基稳定性,目前常用的处置措施有改善路基土质、保温法、改进路基路面结构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路基冻胀融沉问题,在结合地区优势资源,实现绿色、环保、高效的冻害治理方法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随着国家对油页岩资源的不断开发,大量油页岩废渣堆积成山,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和环境保护限制了河流石的开采,筑路用砂石材料日益紧缺,亟需寻找替代砂石材料的新型筑路材料缓解紧缺现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263)和吉林省交通运输重点工程科技计划项目(2017ZDGC-6),针对季冻区路基冻害问题,从提升路基稳定性角度,提出了利用冷阻层路基解决季冻区路基冻胀融沉问题的思路,实现了废弃油页岩废渣再利用,缓解了砂砾材料紧缺的现状,其中冷阻层路基由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和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粉质黏土组成。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进行冷阻层路基的材料优选、结构设计和性能试验,分析冷阻层路基在季冻区环境条件下的水温分布和动力响应规律,并成功将冷阻层应用于实体工程中。通过原位加载试验评价了冷阻层路基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补充和完善了冷阻层路基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评价,为冷阻层路基在季冻区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路域环境内的热流分布,从减少地表热流与路基发生热交换和提高路基填料抗冻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XPS板+改良土的冷阻层路基形式,通过试验确定XPS板和改良土的基本性能参数,根据热值等效理论对XPS板进行结构计算。其中改良土为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粉质黏土,是一种抗冻稳定性突出,路用性能优良,能够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的新型路基填料。(2)开展冷阻层路基的室内外隔温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对冷阻层路基的抗冻性能进行评价。其中室内试验通过单向冻融试验系统实现对冻结条件的精确控制,评价冷阻层路基的抗冻特性,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室外模型试验,进一步探究冷阻层路基在自然环境下的抗冻表现,为实体工程应用提供数据参考。(3)开展冷阻层路基的动力响应试验,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动力稳定性。开展室外改良土动力响应试验,探究改良土在自然冻融环境下的动应力变化规律,从动力响应角度为解决冻胀融沉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室内冷阻层路基动力响应试验探究不同荷载条件下冷阻层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动力稳定性。(4)在冷阻层路基的抗冻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在实际工程中设置冷阻层路基的应用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向实体工程的转化。研究冷阻层路基在实体工程中的施工工艺,并对冷阻层路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在实体工程中布设传感器,通过采集冷阻层路基的性能参数,包括不同冻结时期的温度数据和原位加载试验的动力响应数据,评价冷阻层路基的实际使用效果。(5)建立实体工程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温度场和动力场计算,通过分析实体工程的年温度分布规律及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全面展示冷阻层路基的实体工程应用效果,本章内容是对冷阻层路基工程应用效果评价的补充。

陈佳新[5](2021)在《中试级秸秆乙醇-甲烷-有机肥联产闭路循环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丰富的木质纤维素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过度开发带来的能源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联产闭路循环技术为基础,在中试级条件下将小麦秸秆转化为乙醇、甲烷和有机肥,实现了秸秆废弃物全组分清洁高值转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亚临界水法对小麦秸秆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升温、保温和降温过程稳定性良好。预处理后小麦秸秆中的半纤维素被溶解,其含量由17.65%降至1.05-3.06%,而纤维素和木质素被保留,纤维素含量由26.87%上升至30.01-30.67%,木质素含量由42.91%上升至58.39-67.23%。预处理破坏了小麦秸秆的微观形态,结构表面由平整致密变得杂乱无序。此外,沼液循环后预处理固体残渣得率(67.10%)高于未循环组(55.42-57.32%),预处理液中还原糖含量(1.88 mg/m L)低于未循环组(1.96-1.99 mg/m L)。以上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法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预处理方法,但沼液回流会降低亚临界水法预处理效率。(2)从五种纤维素酶中选择出了酶解效率最高的纤维素酶CEL-01,并确定添加量为10 FPU/g。采用同步糖化发酵(SSF)和分步糖化发酵(SHF)两种不同的方法将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转化为乙醇,SSF-1组和SHF-1组最终得到的乙醇浓度分别为7.54mg/m L和7.64 mg/m L,二者无明显差异,选择生产成本更低的SSF法进行后续循环发酵。由于SSF-2组酶解效率低,其最终的乙醇浓度仅为6.97 mg/m L,比SSF-1组和SHF-1组分别低7.56%和8.77%,表明沼液回流会抑制乙醇转化,且相对于发酵,酶解对乙醇转化效率的影响更大。(3)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将预处理液和乙醇发酵废渣废液转化为甲烷和有机肥。其中,SSF-1组预处理液、SSF-1组乙醇发酵废渣废液、SSF-2组预处理液和SSF-2组乙醇发酵废渣废液厌氧消化后的甲烷产量分别为233.72、523.18、248.65和87.77 L。厌氧消化过程中,p H的变化与乙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且预处理液为底物时,厌氧消化体系的p H比乙醇发酵废渣废液为底物时更稳定。同时,厌氧消化后的固体残渣农业行业标准NY 525-2012中对有机肥的技术要求。(4)对SSF-1组和SSF-2组中亚临界水预处理、乙醇发酵和厌氧消化单元分别进行物料衡算,两组转化的物料损失率为-0.68-4.41%,乙醇、有机肥和沼气的产率分别为0.08-0.09 g/g(小麦秸秆)、0.55-0.79 g/g(混合物)和0.05-0.10 L/g(混合物);对SHF-1组中亚临界水预处理、酶解和乙醇发酵单元进行物料衡算,三个操作单元的物料损失率为1.40-5.90%,乙醇产率为0.09 g/g(小麦秸秆)。基于物料衡算,将SSF-1组和SSF-2组循环发酵过程视为整体进行技术-经济衡算,发现联产的总成本为697.85元,但乙醇、甲烷和有机肥的价值只有18.62元,表明本研究条件下联产转化过程的经济性较差,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经济性。

朱桂娴[6](2021)在《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世界都面临水资源不足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探究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是必不可少的任务。炼化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越发严重,导致很多受纳水体遭到迫害,并对居民饮用水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为炼化废水的二级出水,由于过二硫酸盐(PDS)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且适用性很广,属于环保型材料,因此本文探究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对炼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专门针对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进行降解,深入探索电/钢渣/PDS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可能存在的降解途径及反应机理,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撑。在基础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炼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扩大试验,结合最终水质、经济综合分析,为炼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并很好的实现了低能、高效率、经济适用及“以废治废”的目的。实验具体工作如下:设计了铜渣活化PDS体系来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根据二级出水水质情况,选取COD和TN作为去除目标。主要考察投放不同质量的铜渣以及不同浓度PDS条件下该铜渣-PDS体系对COD和TN的去除影响,推测出该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可能存在的反应机理。从结果可知,当铜渣的投加量在20 g/L,PDS的浓度为1000 mg/L,炼化废水中COD和TN的降解效率分别达到75.0%和19.05%。铜渣均匀分散于废水中与PDS充分接触,其铁离子与HSO5-反应生成SO4·-,随后转化为OH·继续进行降解;同时铜渣表面的Fe3+与Fe2+相互转换,最终重新形成Fe3+,促进SO4·-、OH·参与氧化分解,进而达到COD和TN去除的目的。设计了钢渣活化PDS体系对炼化废水的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同样将COD和TN作为降解对象,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改变钢渣的投加量以及PDS的浓度,来考察COD和TN的去除效果。反应120 min,PDS浓度为750 mg/L,钢渣投加量为15 g/L时,COD和TN的降解效率可以达到近80%及24%。钢渣为PDS提供活性位点,其铁离子与HSO5-充分反应,促进SO4·-和H2O反应生成OH·,并带动Fe3+、HSO5-、Fe2+、H+、以及SO5·-之间的转换,从而去除了COD和TN。对比铜渣-PDS、钢渣-PDS体系的处理效果,最终选取钢渣参与电活化的实验。在施加电压的条件下,分别采用PDS、KCl、K2SO4来与钢渣进行接触,构成电活化体系对COD和TN进行去除,分别对比三种物质对该体系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中性条件投加0.75g/L的PDS、15g/L的钢渣以及施加8V电压时,处理1L炼化废水后测得COD和TN的降解效果分别达到97.8%和55.2%,除此之外,五次循环实验中验证了钢渣在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回用性。同时结合金属离子溶出结果可以推测出该体系的降解途径为:一是钢渣中的Fe3+结合溶液中的HSO3-从而生成Fe SO3+,随着氧气的作用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基团和硫酸根基团;二是在电场的作用下Fe SO3+水解反应生Fe2+,导致Fe2+近一步活化PDS产生羟基基团和硫酸根基团。电助钢渣活化PDS体系对炼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有较优异的降解效能,因此本论文在最后设计了该体系的扩大研究。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处理15L炼化废水时,在投加11g的PDS,施加12V电压、投加120g的钢渣条件下,COD和TN的剩余浓度均满足排放标准,其降解效率可达81.21%、41%。进一步证实了该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及可行性。并通过经济分析可以得出该体系处理炼化废水符合低能、高效率、经济适用的标准,并且很好表现出“以废治废”的特点,为之后的工程运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理论支撑与指导。

冯亚松[7](2021)在《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文中指出工业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及安全再利用不仅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的难点,也是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固化稳定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水泥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友好性差的弊端。因此研发可持续固化剂并开展固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效果测评研究,对丰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推进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80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77248、4147225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和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依托,以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高效修复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结合我国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和绿色可持续修复需求,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针对镍锌污染土的钢渣基可持续固化剂,查明了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渣基固化剂对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酸碱度、电导率和基本土性等环境土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能够提高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p H值,降低污染土浸出毒性与电导率;钢渣基固化剂加入后,污染土的液限、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黏粒组分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比重、最大干密度及砂粒组分含量增加。(2)揭示了污染土强度提升和重金属稳定的控制机理。通过对污染土的孔隙结构、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化学形态、X射线衍射及对固化剂净浆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查明了固化土的微观特性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水合硅酸钙对土颗粒的胶结作用及钙矾石、氢氧化钙石和重金属沉淀的填充作用,减少污染土孔隙体积,促进固化土强度提升;氢氧化镍、镍铁双层状氢氧化物、锌酸钙和碱式氯化锌等产物、水合硅酸钙的物理包裹及钙矾石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重金属化学稳定性增加;碱性反应产物显着提升污染土的酸缓冲能力;污染土酸缓冲能力和重金属化学稳定性的增加共同导致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3)研究了不同拌和含水率和压实状态下固化土的重金属浸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和半动态浸出试验,查明了拌和含水率和固化土压实度(干密度)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拌和含水率(17%~26%)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高达50%;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值对应的拌和含水率与击实试验获得的固化土最优含水率接近;固化土压实度(75%~100%)的增加促进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表观扩散系数降低。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影响源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孔隙分布的差异。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粒径分布造成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变化。(4)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改进ASTM D4843试验,分析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的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响应过程,阐明了固化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24次内),固化土相对累积质量损失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均为18次;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为6次。固化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土的孔隙分布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5)测评了扩散和渗透作用下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通过柱状扩散试验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一维扩散和渗透作用下重金属的运移特征,对比了污染土固化前后重金属的有效扩散系数、分配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与土样接触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加;随着渗透时间的增加,渗透液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固化剂改变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的镍和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3.75%和3.60%;重金属镍和锌分配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169和175倍。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渗透系数较污染土降低约2个数量级。(6)评价了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作为道路路基填土的工程、环境和经济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建立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再利用的技术工艺,论证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水泥和生石灰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道路路基填土。固化土的回弹模量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快速路和主干路回弹模量设计值,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类地下水标准限值。钢渣基固化剂工程性能指标与水泥接近,优于生石灰;钢渣基固化剂环境和经济性能指标均优于水泥和生石灰。(7)研究了自然暴露场景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和污染物运移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长期稳定性,预测了固化土中重金属向离场土的运移距离。结果表明:监测600天内,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持续降低、回弹模量持续增加。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距离小于5 cm;服役50年后,污染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18.9 cm,而固化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3.2 cm。

郭乾[8](2020)在《新型复合激发胶凝材料固化铁尾矿强度机理及耐久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尾矿、矿渣、电石渣、粉煤灰等工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成为热点和重点。连云港港区拟引入先进的选矿厂及进口铁矿石,投产后届时将有大量铁尾矿无处堆放。为将这类由进口铁矿经先进选矿工艺所形成的,工程特性较差的细铁尾矿用于路基路面工程,必先行固化稳定化;而传统水泥材料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且耗费大量非可再生资源,逐渐不符合环境友好的发展主题。因此,研制高性能环保型固化剂,继而将固化连云港铁尾矿资源化有效利用,以达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41702349)为依托,以连云港港区典型铁尾矿为研究对象,研制基于工业废渣的高性能新型固化剂ASF,并重点研究了铁尾矿的固化效果及其耐久性能。研究成果可为以后用于铁尾矿路基路面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明确连云港典型铁尾矿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并研制新型固化剂ASF。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考察了新型固化剂ASF的水化特征,及水化产物与铁尾矿颗粒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连云港典型铁尾矿颗粒粒径小,塑性指数大,含水率高,工程特性差,较难直接用于路基路面工程。ASF具有聚合与水化共同作用的特征,典型水化产物为无定形的网状、蜂窝状N-A-S-H和C-(A)-S-H胶凝。较OPC水化产物C-S-H,钙矾石以及Ca(OH)2,ASF水化产物更多,更好的包裹铁尾矿颗粒,填充及胶结效果更好。(2)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考察固化剂掺量及龄期对固化铁尾矿强度的影响,建立强度与p H、电导率EC及干密度值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压汞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宏观强度与微观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固化铁尾矿强度增长机理。结果表明:固化体的强度值与p H、EC和干密度值,以及d<0.1μm的孔隙体积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与高斯拟合参数呈负较好的相关性。得益于水化产物的包裹、填充与胶结作用,固化体强度增长显着。较OPC固化体,ASF固化体的p H值显着要小,对环境影响更小;而孔隙结构更加致密,强度性能更好。(3)在当前压实度条件下,基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固化铁尾矿的路用可行性。结果表明,未固化的铁尾矿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70 k Pa。3%掺量ASF固化铁尾矿可满足所有交通条件下的底基层,或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在中、轻交通下基层强度要求,且8%掺量满足任意等级公路对于基层的强度要求;而3%掺量OPC固化铁尾矿不能用于公路基层及底基层,即便提高掺量至8%,也只能勉强满足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在中、轻交通下底基层强度要求。(4)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以及压汞试验,考察在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下,固化铁尾矿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特征,p H、EC和干密度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规律,重点从固化体宏观强度与微观孔隙特征相结合这一角度,揭示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对固化铁尾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及冻融循环作用使微观孔隙增大增多,其d<0.1μm的孔隙体积降低,而高斯拟合参数增大,故导致强度降低。较OPC固化体,ASF固化体抗干湿性能要弱,但抗冻融性能显着要好。(5)借鉴半动态浸出试验的方法,对固化铁尾矿开展侵蚀溶液浸泡试验,考察在上述侵蚀环境下主要离子溶出(浸出)变化特征,阐述与p H和EC值的关系,并计算扩散系数;同时也为工业废渣基ASF固化铁尾矿作为路面路基材料的环境稳定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离子累积溶出量和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与ASF固化剂掺量和侵蚀离子溶液类型有关。ASF固化体的Ca离子扩散系数(Davg值)约为OPC固化体的1.3~1.5倍;Si离子和Al离子分别为45%~66%和3.9~4.8倍。此外,重金属As和Zn的溶出量极低,环境稳定性好。(6)通过上述试验中固化铁尾矿Ca离子溶出以及微观结构变化特征,揭示侵蚀环境对固化体强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固化体呈典型的非均质特征。当前试验条件下,固化体深层的孔隙结构致密性呈增强趋势,其d<0.1μm的孔隙体积含量显着要高,且高斯拟合参数显着要小;而固化体浅层呈劣化趋势,Ca离子的溶出与孔隙水溶液p H值的降低,抑制了水化反应,使水化产物显着减少,强度变化与Ca离子累积溶出量和扩散系数呈明显的负相关性。此外,ASF固化体的强度损失要显着低于同掺量OPC固化体,抗侵蚀溶液浸泡能力显着要好。

曹江昕[9](2020)在《基于五维平衡计分卡视角的W水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随着绿色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不断地转型。与此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能耗企业进行了污染排放限制,省市级环保部门实施了环境严格督察,对企业排放未达标者进行停产整顿。水泥企业作为高排放企业的代表,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也在不断地向绿色工厂转型,“绿色、减排、提质、增效”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由此难以避免的会浮现出管理层面的相应问题,一个紧要的管理难题便是怎样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来真实反应企业全面转型时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学界对于绩效评价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现有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多采用综合评价,而平衡计分卡能够在兼顾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的因素前提下,同时实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统一,有效解决企业绩效评价和战略目标脱节的问题,堵住“执行漏洞”,整体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本文进行了大量关于平衡计分卡的文献研究与案例探索,首先梳理了平衡计分卡框架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针对W水泥企业战略目标与绩效评价体系脱节严重、过于重视效益类指标、绩效评价忽视环境因素等自身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将环境因素作为独立的一个维度融入到平衡计分卡现有的四维度中,构建出由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环境五维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新模式。以期能够帮助水泥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的同时,增加其对环境因素和其他非财务指标的重视,实现W企业向新型绿色产业的方向转型,并为水泥等相似企业提供一个更加符合现代化精细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式;最后,通过对企业管理层和基层人员进行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将获得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W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并通过综合分析W企业实施五维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张程[10](2020)在《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的磷和氟》文中研究指明脱氟渣是湿法磷酸经化学沉淀脱氟过程所产生的废渣。脱氟渣氟含量高,还夹带出大量磷酸,实现脱氟渣中磷和氟的资源化利用,不仅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回收的磷、氟物质还可产生经济收益。本文对脱氟渣的组分进行了分析测定,提出了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磷、氟的工艺,浸出液经过脱溶剂处理得到浓磷酸,可成为肥料或饲料的生产原料;浸出残渣经氨解处理后与碳酸钠复分解制备氟化钠产品。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脱氟渣进行了组分分析,确定了脱氟渣的主要组分为氟化物、氟硅酸钠、磷酸、二氧化硅、硫酸钙和水。脱氟渣的磷、氟含量高,其中P2O5的含量为20.03%,F和SiF62-含量分别为11.15%和10.90%。(2)研究了水和碳酸氢钠溶液对脱氟渣的浸取工艺,考察了浸取条件对P2O5、F的浸取率和浸出液磷氟质量比(P2O5/F)的影响。在优化的浸取条件下,水浸取体系的P2O5、F的浸取率分别为87.69%和22.74%,浸出液的P2O5/F为6.92;碳酸氢钠溶液体系的P2O5、F的浸取率分别为87.30%和13.99%,浸出液的P2O5/F为13.23。浸出液经过浓缩后,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两种浸取体系所得的浓磷酸中P2O5/F无法达到饲料级磷酸氢钙生产的要求。(3)研究了四种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和磷酸三丁酯)对脱氟渣的浸取工艺,探究了浸取条件对P2O5、F的浸取率和浸出液的P2O5/F的影响,得到了四种浸取剂的优化浸取条件。结果表明,甲醇对P2O5的浸取效果最佳,在优化的浸取条件下,甲醇浸出液中P2O5、F的浸取率分别为97.72%和4.15%,浸出液的P2O5/F为42.42。甲醇浸出液经过浓缩过滤处理,所得浓磷酸中P2O5含量和P2O5/F值均达到饲钙的生产要求,并且溶剂的回收率在98%以上。(4)研究了氨解残渣制备氟化钠的工艺,先用氨水分解残渣中的氟硅酸钠,再用碳酸钠将氨解液中的氟化铵转化制备氟化钠。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氨解液中总F的收率达到71.08%,制备的氟化钠纯度在97%以上,符合国标YS/T517-2009的要求。

二、废渣利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渣利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构建及其处理农药废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铁废渣
        1.1.1 含铁废渣来源与危害
        1.1.2 含铁废渣综合利用现状
    1.2 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1.3 电化学高级氧化工艺
        1.3.1 电化学高级氧化工艺基本特点
        1.3.2 电化学高级氧化工艺基本原理
    1.4 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设备
        2.1.2 试验药品
    2.2 试验装置
        2.2.1 去除亚甲基蓝实验装置
        2.2.2 去除ATZ实验装置
    2.3 颗粒电极制备
    2.4 分析与表征方法
        2.4.1 分析方法
        2.4.2 计算方法
        2.4.3 表征手段
第三章 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构建及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废水效果研究
    3.1 粉煤灰颗粒电极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去除效果
        3.1.1 粉煤灰颗粒电极表征
        3.1.2 粉煤灰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降解
        3.1.3 粉煤灰颗粒电极循环性能
    3.2 钢渣颗粒电极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去除效果
        3.2.1 钢渣颗粒电极表征
        3.2.2 钢渣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降解
        3.2.3 钢渣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影响因素及工艺优化
        3.2.4 钢渣颗粒电极稳定性
        3.2.5 钢渣颗粒电极去除亚甲基蓝动力学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去除亚甲基蓝机理研究
    4.1 电-Fenton法和电絮凝法处理亚甲基蓝
    4.2 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
        4.2.1 初始pH值影响
        4.2.2 槽电压影响
    4.3 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中亚甲基蓝降解机制
        4.3.1 电-Fenton、电絮凝和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对比
        4.3.2 颗粒电极使用前后表征
        4.3.3 亚甲基蓝降解机理分析
    4.4 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金属浸出以及处理实际废水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电场耦合体系去除水中农药性能研究
    5.1 粉煤灰-赤泥颗粒电极表征
    5.2 参数影响
        5.2.1 不同配比FRPEs
        5.2.2 槽电压对ATZ去除
        5.2.3 初始pH对ATZ去除
        5.2.4 颗粒电极投加量对ATZ去除
        5.2.5 常见无机阴离子对ATZ降解影响
    5.3 对照实验
    5.4 ATZ降解机理和途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技术和研究现状
        1.2.1 重金属污染土的修复技术
        1.2.2 铜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1.3 工业废渣处理重金属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1.3.1 赤泥的研究现状
        1.3.2 电石渣的研究现状
        1.3.3 磷石膏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第2章 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2.2.1 固化剂方案设计
        2.2.2 污染土和试样制备
    2.3 试验内容
        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2 渗透试验
        2.3.3 酸碱性试验
        2.3.4 毒性浸出试验和放射性检测
        2.3.5 电阻率试验
        2.3.6 扫描电镜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强度特性
    3.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3.1.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1.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3.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强度特性
        3.2.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2.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3.3 铜离子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1 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3.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渗透特性
    4.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渗透特性
        4.1.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1.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渗透特性
        4.2.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2.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 铜离子对固化土渗透性的影响
        4.3.1 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2 压强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酸碱性
    5.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酸碱性
        5.1.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5.1.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5.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酸碱性
        5.2.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5.2.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5.3 铜离子对固化土酸碱性的影响
        5.3.1 掺量对pH值的影响
        5.3.2 养护龄期对pH值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
    6.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电阻率特性
        6.1.1 电流频率对电阻率的影响
        6.1.2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6.1.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6.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
        6.2.1 电流频率对电阻率的影响
        6.2.2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6.2.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6.3 铜离子对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
        6.3.1 掺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6.3.2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6.4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土的电阻率和强度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效果评价和机理分析
    7.1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毒性浸出
    7.2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的效果评价
    7.3 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铜污染土机理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3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CO_2 矿化技术进展
        1.2.1 原位矿化
        1.2.2 非原位矿化
    1.3 碱性固体废弃物矿化CO_2技术进展
        1.3.1 钢渣
        1.3.2 废水泥
        1.3.3 矿冶废弃物
        1.3.4 废弃灰渣
        1.3.5 碱性造纸厂废弃物
        1.3.6 磷石膏
        1.3.7 钛石膏
    1.4 脱硫石膏矿化CO_2技术进展
        1.4.1 脱硫石膏直接湿法矿化CO_2
        1.4.2 脱硫石膏间接湿法矿化CO_2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CaSO_4?2H_2O矿化CO_2制备球霰石型CaCO_3可行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矿化反应热力学分析方法
        2.2.3 球霰石的制备
        2.2.4 CaSO_4?2H_2O转化率计算
        2.2.5 球霰石稳定性实验
        2.2.6 球霰石和方解石含量计算
        2.2.7 分析方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氨介质下CaSO_4?2H_2O矿化反应热力学及过程分析
        2.3.2 球霰石制备条件优化
        2.3.3 球霰石的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SO_4?2H_2O矿化CO_2反应体系中球霰石生长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磁力搅拌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过程
        3.3.2 超声波探针振动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过程
        3.3.3 球霰石生长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质对脱硫石膏矿化CO_2生成球霰石型CaCO_3的影响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4.2.2 实验仪器
        4.2.3 脱硫石膏矿化CO_2反应流程
        4.2.4 杂质影响实验
        4.2.5 球霰石的稳定性实验
        4.2.6 分析方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脱硫石膏物相、形貌和组成分析
        4.3.2 矿化产物分析
        4.3.3 白云母对矿化过程中球霰石形成机制的影响
        4.3.4 白云石对矿化过程中球霰石形成机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型控制剂调控脱硫石膏矿化CO_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_3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5.3.2 甘氨酸对脱硫石膏矿化CO_2生成球霰石的影响
        5.3.3 球霰石形成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季冻区路基冻害机理研究现状
        1.2.2 季冻区路基冻害治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油页岩废渣应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结构设计
    2.1 冷阻层路基隔温机理
        2.1.1 路表热流
        2.1.2 季节性冻结深度计算
        2.1.3 减小冻结深度
    2.2 冷阻层XPS板材料性能
        2.2.1 表观密度
        2.2.2 导热系数
        2.2.3 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
        2.2.4 XPS板优选
    2.3 冷阻层路基设计
        2.3.1 XPS板结构设计
        2.3.2 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抗冻稳定性研究
    3.1 室内单向冻结试验
        3.1.1 试验设备
        3.1.2 试验方案
        3.1.3 试验结果
        3.1.4 结论
    3.2 室外冷阻层路基模型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
        3.2.3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
    4.1 改良土室外路基模型动应力响应试验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结果
        4.1.3 结论
    4.2 冷阻层路基室内模型动力响应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结果
        4.2.3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简介
    5.2 冷阻层施工工艺研究
        5.2.1 试验路原材料及要求
        5.2.2 施工工艺
    5.3 工程经济分析
    5.4 试验路原位加载试验
        5.4.1 原位加载试验准备工作
        5.4.2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季冻区冷阻层路基应用效果数值模拟
    6.1 几何模型建立
    6.2 温度场模拟
        6.2.1 边界条件
        6.2.2 道路结构材料参数
        6.2.3 温度场模拟结果
    6.3 动力场模拟
        6.3.1 荷载施加
        6.3.2 道路结构材料参数
        6.3.3 动力场模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中试级秸秆乙醇-甲烷-有机肥联产闭路循环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木质纤维素
    1.2 预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2.4 亚临界水法
    1.3 纤维素乙醇生物转化技术
        1.3.1 分步糖化发酵法
        1.3.2 同步糖化发酵法
        1.3.3 同步生物加工法
    1.4 纤维素乙醇转化循环利用技术
        1.4.1 预处理废液循环利用技术
        1.4.2 纤维素酶循环利用技术
        1.4.3 酵母循环利用技术
        1.4.4 酶解和乙醇发酵废渣废液循环利用技术
    1.5 联产闭路循环中试级研究平台
        1.5.1 乙醇-甲烷-有机肥联产闭路循环技术
        1.5.2 中试级研究平台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亚临界水法预处理小麦秸秆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中试级亚临界水法预处理小麦秸秆
        2.2.2 预处理液还原糖测定
        2.2.3 小麦秸秆组分测定
        2.2.4 小麦秸秆微观结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亚临界水预处理过程监测
        2.3.2 预处理前后小麦秸秆组分变化
        2.3.3 预处理前后小麦秸秆微观结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预处理残渣乙醇发酵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纤维素酶和纤维二糖酶活力测定
        3.2.2 纤维素酶及其添加量的选择
        3.2.3 同步糖化发酵(SSF)法生产乙醇
        3.2.4 分步糖化发酵(SHF)法生产乙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纤维素酶与纤维二糖酶活力
        3.3.2 纤维素酶种类及其添加量对酶解的影响
        3.3.3 同步糖化法发酵(SSF-1 组)与分步糖化法发酵(SHF-1 组)结果
        3.3.4 沼液回流后乙醇发酵(SSF-2 组)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厌氧消化生产甲烷及有机肥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预处理液与乙醇发酵废渣废液厌氧消化
        4.2.2 沼气体积与组分测定
        4.2.3 沼液pH和乙酸含量测定
        4.2.4 有机肥技术指标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沼气产量与沼气组分
        4.3.2 沼液中pH和乙酸含量变化
        4.3.3 有机肥测定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联产闭路循环过程物料衡算及技术-经济衡算
    5.1 物料衡算
    5.2 技术-经济衡算
        5.2.1 电量衡算
        5.2.2 生产成本及利润衡算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炼化废水的概述
        1.2.1 炼化废水的产生
        1.2.2 炼化废水的特点
        1.2.3 炼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高级氧化技术——基于硫酸根自由基
        1.3.1 过二硫酸盐(PDS)的概述
        1.3.2 活化过二硫酸盐(PDS)研究方法
    1.4 冶炼废渣概述
        1.4.1 铜渣的介绍
        1.4.2 铜渣使用情况介绍
        1.4.3 钢渣的介绍
        1.4.4 钢渣使用情况介绍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设计与装置
        2.2.1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2.2.2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2.2.3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2.3 冶炼废渣物理化学表征分析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2.3.2 X-射线衍射分析(phase analysis of xray diffraction,XRD)
        2.3.3 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
        2.3.4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2.4 炼化废水水质分析及检测方法
        2.4.1 炼化废水水质分析
        2.4.2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
        2.4.3 总氮(TN)的测定方法
        2.4.4 总磷(TP)的测定方法
        2.4.5 氨氮(NH_3-N)的测定方法
    2.5 电极的预处理
第三章 铜渣活化PDS深度处理炼化废水
    3.1 引言
    3.2 铜渣物理化学测试表征与结果分析
        3.2.1 SEM的分析
        3.2.2 EDS分析及元素能谱分析
        3.2.3 XRD的分析
        3.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2.5 VSM的分析
    3.3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效能研究
    3.4 铜渣活化PDS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3.4.1 铜渣投加量的影响
        3.4.2 过二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3.5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稳定性测试
        3.5.1 铜渣重复利用性能分析
        3.5.2 金属离子溶出率测试
    3.6 铜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3.6.1 自由基抑制实验分析
        3.6.2 机理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4.1 引言
    4.2 钢渣物理化学测试表征与结果分析
        4.2.1 SEM的分析
        4.2.2 EDS分析及元素能谱的分析
        4.2.3 XRD的分析
        4.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4.2.5 VSM的分析
    4.3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效能研究
    4.4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4.4.1 钢渣投加量的影响
        4.4.2 过二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4.5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稳定性测试
        4.5.1 钢渣重复利用性能分析
        4.5.2 金属离子溶出率测试
    4.6 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4.6.1 自由基抑制实验分析
        4.6.2 机理研究
    4.7 铜渣-PDS与钢渣-PDS体系对比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5.1 引言
    5.2 电场/钢渣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电解质影响研究
        5.2.1 氯化钾
        5.2.2 硫酸钾
        5.2.3 氯化钾、硫酸钾与过二硫酸盐效果对比研究
    5.3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效能研究
        5.3.1 施加电压的影响
        5.3.2 PDS浓度的影响
        5.3.3 钢渣投加量的影响
    5.4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稳定性测试
        5.4.1 钢渣重复利用性能分析
        5.4.2 金属离子溶出率测试
    5.5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5.5.1 自由基抑制实验分析
        5.5.2 机理研究
    5.6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扩大研究
        5.6.1 过二硫酸盐的影响
        5.6.2 施加电压的影响
        5.6.3 钢渣投加量的影响
    5.7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可行性评估
        5.7.1 水质的分析
        5.7.2 电助钢渣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的经济综合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论文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修复需求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技术特征及应用现状
        1.2.3 固化剂应用现状
        1.2.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钢渣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1.3.2 钢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3 钢渣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4 钢渣激发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基固化剂处理镍锌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可持续型固化剂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激发剂筛选
        2.2.3 电石渣和磷石膏的化学属性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样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固化剂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2.4.1 转炉钢渣、电石渣和磷石膏固化土的强度和重金属稳定率
        2.4.2 固化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 BCP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
        2.5.1 固化土的基本土性参数
        2.5.2 固化土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6 BCP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2.6.1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6.2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酸碱度/电导率的关系
    2.7 BCP固化土的浸出毒性
        2.7.1 硫酸硝酸法重金属浸出浓度
        2.7.2 固化土浸出液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7.3 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出液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2.7.4 浸提液p H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7.5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8 BCP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变化机理
        2.8.1 固化土的酸缓冲能力
        2.8.2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2.8.3 固化土的孔隙特征
        2.8.4 BCP固化剂与重金属镍和锌反应机理
        2.8.5 BCP掺量和龄期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拌和含水率和压实度对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污染土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3.3 固化土酸碱度
        3.3.4 固化土含水率
        3.3.5 固化土干密度和比重
        3.3.6 固化土颗粒分布
        3.3.7 重金属化学形态
        3.3.8 固化土孔径分布
        3.3.9 固化土微观形态
        3.3.10 固化剂掺量和污染土拌和含水率进行优化
    3.4 压实度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4.3 固化土酸碱度
        3.4.4 固化土界限含水率
        3.4.5 固化土粒径分布
        3.4.6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3.4.7 固化土粒径减小后金属浸出浓度
        3.4.8 固化土半动态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重金属浸出行为演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方法
    4.3 传统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3.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3.3 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全量空间分布
        4.3.4 试样破坏情况
        4.3.5 ASTM D4843 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4.4 改进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4.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4.3 土样空间均质性
        4.4.4 试样破坏情况
        4.4.5 土样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全量
        4.4.6 土样pH值
        4.4.7 土样干密度和粒径分布
        4.4.8 重金属化学形态
        4.4.9 土样孔隙分布
    4.5 土样环境土工参数变化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重金属扩散和渗流运移参数测评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样制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扩散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前后土样土性指标
        5.3.2 试验前后土样孔隙水中金属浓度
        5.3.3 上层溶液金属浓度
        5.3.4 有效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
        5.3.5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4 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系数
        5.4.2 渗出液pH值
        5.4.3 渗出液镍和锌浓度
        5.4.4 渗出液钙浓度
        5.4.5 USEPA 1314和USEPA 1316 试验结果比较
        5.4.6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求算重金属运移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场地
        6.2.1 污染场地概况
        6.2.2 污染土
        6.2.3 下卧土
        6.2.4 固化剂
    6.3 固化稳定化修复
        6.3.1 试验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6.4.1 取样点位
        6.4.2 测试方法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5.1 气温及固化土温度
        6.5.2 干密度和含水率
        6.5.3 贯入阻力
        6.5.4 回弹模量
        6.5.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6 固化土浸出毒性、酸碱度和电导率
        6.5.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6.5.8 下卧层土重金属全量
        6.5.9 BCP与传统固化剂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污染土填筑路基的耐久性与重金属运移特征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场地概况
        7.2.1 污染场地概况
        7.2.2 污染土
        7.2.3 离场土
        7.2.4 固化剂
    7.3 固化稳定化修复及监测
        7.3.1 试验方案
        7.3.2 固化稳定化施工工艺
        7.3.3 原位测试及取样点位
        7.3.4 测试方法
    7.4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1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7.4.2 干密度
        7.4.3 贯入阻力
        7.4.4 回弹模量
        7.4.5 重金属浸出浓度
        7.4.6 固化土p H值和EC值
        7.4.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7.4.8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运移特征
        7.4.9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体扩散运移距离预测
        7.4.10 多场作用下固化土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新型复合激发胶凝材料固化铁尾矿强度机理及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尾矿资源现状及固废综合利用相关政策研究
        1.2.1 我国铁矿资源特点及现状
        1.2.2 综合利用相关政策研究
    1.3 固化铁尾矿路基路面研究现状
        1.3.1 可持续半刚性路面基层及路基材料
        1.3.2 铁尾矿路基路面材料的强度特征
        1.3.3 粒径对铁尾矿强度影响
        1.3.4 铁尾矿路基路面材料的耐久性研究
    1.4 碱激发胶凝材料在路面基层中的应用
        1.4.1 碱激发胶凝材料
        1.4.2 碱激发类路面基层结合料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现状的进一步总结
        1.5.2 研究目标
        1.5.3 主要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型固化剂ASF及其与铁尾矿作用机理
    2.1 概述
    2.2 试验方案及内容
        2.2.1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案
        2.2.4 试样的制备
        2.2.5 试验方法及过程
    2.3 ASF固化剂与铁尾矿作用机理分析
        2.3.1 固化剂配方优选
        2.3.2 ASF净浆水化特征
        2.3.3 水化产物与铁尾矿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化铁尾矿的强度特征及路用可行性分析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及内容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样的制备
        3.2.3 试验方法及过程
    3.3 固化铁尾矿的抗压强度特征
        3.3.1 固化体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固化体pH、EC和干密度值的变化
        3.3.3 固化体强度与pH值、EC值、干密度的关系
    3.4 固化铁尾矿的微观孔隙特征
        3.4.1 微观形态分析
        3.4.2 孔隙分布特征
        3.4.3 孔隙分布曲线高斯拟合分析
        3.4.4 固化铁尾矿强度与微观特征的关系
    3.5 路用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对固化铁尾矿强度及孔隙影响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及内容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4.3 干湿及冻融作用对固化体强度的影响
        4.3.1 固化体质量损失率与表观特征
        4.3.2 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
        4.3.3 固化体pH、EC值及干密度值变化
        4.3.4 固化体强度与pH、EC及干密度值的关系
    4.4 干湿及冻融作用对固化体微观孔隙的影响
        4.4.1 扫描电镜分析
        4.4.2 孔隙分布特征
        4.4.3 孔隙分布曲线高斯拟合分析
    4.5 讨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侵蚀环境下固化铁尾矿强度变化和离子溶出特征
    5.1 概述
    5.2 试验方案及内容
        5.2.1 试验方案
        5.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5.3 固化体强度影响
        5.3.1 固化体质量变化
        5.3.2 固化体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
    5.4 固化体微观结构影响
        5.4.1 扫描电镜分析
        5.4.2 孔隙分布特征
        5.4.3 孔隙分布曲线高斯拟合分析
    5.5 离子溶出特性
        5.5.1 离子累积溶出量
        5.5.2 离子浓度变化
        5.5.3 溶液pH值和电导率EC值的变化
        5.5.4 离子浓度与pH、EC值的关系
        5.5.5 溶出机理与扩散系数
    5.6 讨论及分析
        5.6.1 强度与孔隙特征的关系
        5.6.2 强度与离子溶出的关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期刊论文
    发明专利

(9)基于五维平衡计分卡视角的W水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第一节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一、绩效评价的概念
        二、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绩效评价的方法
    第三节 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二、平衡计分卡的实质及应用条件
第三章 W水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
    第一节 W水泥企业基本概况及组织架构
        一、W水泥企业基本概况
        二、W水泥企业组织架构
    第二节 W水泥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一、W企业绩效评价现状介绍
        二、W企业绩效评价存在主要问题
    第三节 W水泥企业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平衡计分卡引入的必要性
        二、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可行性
第四章 基于五维平衡计分卡W水泥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构建思路与原则
        一、构建思路
        二、构建原则
    第二节 W水泥企业的战略分析
        一、明确W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规划W企业的战略地图
    第三节 W水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财务维度评价指标
        二、客户维度评价指标
        三、内部运营维度评价指标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
        五、环境维度评价指标
    第四节 W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二、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第五章 W水泥企业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第一节 W水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
    第二节 W水泥企业绩效综合评价
        一、财务维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二、客户维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三、内部经营维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五、环境维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第三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保障平衡计分卡实施的相关方案制度
        二、及时反馈平衡计分卡实施效果
        三、建立平衡计分卡相应奖惩机制
        四、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原创性成果说明
致谢

(10)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的磷和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湿法磷酸的简介
    2.2 湿法磷酸的净化
        2.2.1 湿法磷酸的杂质
        2.2.2 湿法磷酸中金属离子的脱除
        2.2.3 湿法磷酸的脱氟
    2.3 湿法磷酸在饲料和肥料中的应用
    2.4 湿法磷酸副产物中氟的综合利用
        2.4.1 氟硅酸钠的利用
        2.4.2 含氟废气的利用
        2.4.3 含氟废渣的利用
    2.5 溶剂浸取法
        2.5.1 浸取剂的选择
        2.5.2 浸取率的影响因素
        2.5.3 浸取法处理固体废弃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脱氟渣的预处理
    3.3 组分的分析方法
        3.3.1 水分的测定方法
        3.3.2 P_2O_5含量的测定方法
        3.3.3 F的测定方法
        3.3.4 SiF_6~(2-)的测定方法
        3.3.5 CaO的测定方法
        3.3.6 Al_2O_3的测定方法
        3.3.7 SiO_2的测定方法
        3.3.8 SO_4~(2-)的测定方法
        3.3.9 Na、Mg、Fe的测定方法
        3.3.10 组分测定允许的误差
    3.4 P_2O_5、F的浸取率
第4章 水和碳酸氢钠溶液浸取脱氟渣
    4.1 脱氟渣的组成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浸取pH的影响
        4.3.2 浸取温度的影响
        4.3.3 浸取时间的影响
        4.3.4 液固比对浸取的影响
        4.3.5 搅拌强度对浸取的影响
    4.4 浸出液的浓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机溶剂浸取脱氟渣
    5.1 有机溶剂的浸取工艺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浸取温度的影响
        5.3.2 浸取时间的影响
        5.3.3 液固比对浸取的影响
        5.3.4 搅拌强度对浸取的影响
        5.3.5 煤油加入量对浸取的影响
    5.4 浸出液的浓缩
    5.5 甲醇含量对浸取的影响
    5.6 甲醇的循环利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碱解浸出残渣制备氟化钠
    6.1 工艺路线
    6.2 实验研究
        6.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氨水量对F收率的影响
        6.3.2 反应时间对F收率的影响
        6.3.3 反应温度对F收率的影响
        6.3.4 转速对F收率的影响
        6.3.5 液固比对F收率的影响
    6.4 氟化钠的制备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废渣利用的可行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铁废渣-电场耦合体系构建及其处理农药废水性能研究[D]. 滕小磊.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工业废渣协同水泥固化高浓度铜污染土的试验研究[D]. 方佩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3机理研究[D]. 王波. 山西大学, 2021(12)
  • [4]季节冻土区冷阻层路基结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D]. 韩雷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中试级秸秆乙醇-甲烷-有机肥联产闭路循环过程研究[D]. 陈佳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电助冶炼废渣活化过二硫酸盐深度处理炼化废水研究[D]. 朱桂娴. 兰州大学, 2021(09)
  • [7]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D]. 冯亚松. 东南大学, 2021(02)
  • [8]新型复合激发胶凝材料固化铁尾矿强度机理及耐久性试验研究[D]. 郭乾. 东南大学, 2020(02)
  • [9]基于五维平衡计分卡视角的W水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曹江昕. 青岛大学, 2020(02)
  • [10]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的磷和氟[D]. 张程.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废渣利用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