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都玉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人民医院162100)

【摘要】: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其进行分析研究。:22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6例,缓解2例,明显进步4例。:在治疗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注重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272-0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及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A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造血系统疾患,发病率在我国7.4/10万人,较欧美(4.7/10万~13.7/10万)及日本(14.7/10万~24.0/10万)的年发病率为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以青壮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老年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46岁。患者发病就诊日期10天~4年。

1.2治疗及结果

补充铁剂是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一定要在补充体内功能铁的基础上,补足贮存铁。首选口服铁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维铁控释片、富马酸亚铁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必要时采用注射铁剂。铁剂治疗的有效指标是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后1周左右开始上升,10日左右达到高峰。治疗后2周左右血红蛋白开始升高,1~2个月恢复至正常。为补足体内贮存铁,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服铁剂3~6个月。22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6例,缓解2例,明显进步4例。

2护理

2.1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瘦肉、蛋类、乳类、鸡肉、排骨汤、动物肝脏、新鲜蔬菜及水果,多食大枣、桂圆、花生、核桃、藕等,以生血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者给予无渣半流质饮食,少进食带刺、骨的食物,以防因刺伤而引起出血和感染。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忌烟酒,忌生冷、油腻;有消化道出血时要禁食或给予流质饮食。

2.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尤其体温和热型变化;注意贫血的症状、体征,有无感染,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征象;发热时有无寒战及其他伴随症状,及时发现感染灶;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斑点,有无内脏及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喷射状呕吐等,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及时了解血象变化,观察痰液、尿液及大便性状,必要时送检或做血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2.3心理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血液系统良性难治性疾病范畴,无论急性型或慢性型,治愈的难度均较大。急性型病情凶险,甚至危及生命;慢性型则病程漫长,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尤其是贫血、出血及感染发热等临床表现,使患者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缺乏争取病情好转的信心。因此医护人员首先应给患者以信任感及安全感,要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做好必要的思想及病情解释工作,并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使患者及其家属能主动配合治疗,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心,在各种相应措施的综合治疗下,力争治愈或取得病情的明显好转。

2.4特殊护理

2.4.1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湿润,避免剔牙及挖鼻,软毛牙刷刷牙。每日三餐前后、睡前用2‰NaHCO盐水、庆大盐水、四氢叶酸钙盐水交替漱口。鼻腔可涂石蜡油以保持湿润。

2.4.2保持大便通畅,肛周清洁、干燥。每日便后睡前用1:5000高锰酸钾水坐浴。肛周脓肿者应定时清洁创面,必要时切开引流。

2.4.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意识改变者疑为脑出血,应保持安静,迅速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5用药护理应用雄激素要注意以下几点:

2.5.1丙酸睾丸酮为油剂,不易吸收,注射处易形成硬结甚至发生无菌性坏死,故须深部缓慢分层肌内注射,并注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必要时局部热敷。

2.5.2长期用药可出现痤疮、毛发增多、声音变粗、体重增加、女性闭经及男性化、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应密切观察并向患者解释清楚,以消除疑虑。

2.5.3应向患者说明雄激素治疗显效较慢,治疗2~3个月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治疗半年无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上升才视为无效,须坚持完成疗程。

2.6对症护理

2.6.1贫血观察贫血的症状、体征和各项化验指标如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以判断患者贫血程度。严重贫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降低机体消耗。遵医嘱输注红细胞,输血时不易过快,应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并注意呼吸、心率的变化。

2.6.2出血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损伤,有无内脏或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便血、阴道出血、血尿、头痛、烦躁、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意识改变等。皮肤、黏膜出血时,应注意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时间;了解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四项,监测心率、血压、意识变化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给予无渣半流质饮食,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待出血停止24小时后方可给予流质饮食。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血和便血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2.6.3感染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是否有感染征象,警惕败血症的发生,定期监测血常规;观察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糜烂、出血及真菌感染(白膜形成);观察有无咳嗽、咳痰、咽喉疼痛等;观察泌尿系统有无尿频、尿急、尿痛。为预防感染,病房定时开窗通风和紫外线消毒,限制探视。当中性粒细胞<0.5×10/L时,应住隔离病房,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每日饭前、饭后和睡前用生理盐水或口泰漱口。女性患者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每晚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30分钟。如患者体温>38.5℃,应警惕感染的存在,抽血做血培养连续3次.寻找致病菌的同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观察体温变化,48~72小时患者体温下降说明药物有效;若病原菌已肯定,则换用对其敏感的药物。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出血。

3讨论

防止滥用抑制骨髓的药物,接触毒性物质者定期进行血象检查。注意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感染。注意出血倾向的发生,如皮肤黏膜、鼻腔齿龈、眼底出血等。发现异常及时对症、止血处理。若出现胃肠道及颅内出血者应迅速做好抢救工作。坚持治疗,定期复查。一般每周查血常规1次,每3个月骨髓检查1次。在医生指导下减药或停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雄激素对女性可产生男性化、不育等症状。待条件成熟后可考虑进行骨髓移植。

参考文献

[1]孟令珂,宁晓明.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护理[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24):118.

[2]孙淑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304.

[3]许文静.重型再生障碍性盆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07.

标签:;  ;  ;  

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