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相关分析论文_贺超,付沛,王凯,蒋龙,陈慧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产量,性状,胚乳,基因,稻瘟病,维管束。

水稻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贺超,付沛,王凯,蒋龙,陈慧珍[1](2019)在《基于基因芯片的水稻胚乳发育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胚乳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而胚乳发育过程中复杂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揭示水稻胚乳发育过程基因的表达模式,挖掘胚乳发育过程不同时期可能的关键基因,以水稻日本晴开花后(0day after flower,0DAF)籽粒中的子房和开花后第3天、第9天、第16天(3DAF、9DAF、16DAF)籽粒中的胚乳细胞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为研究对象,筛选并分析了不同时期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的基因.结果表明:同处于乳熟期的胚乳细胞(开花后第3天和第9天)基因表达模式最相似,间隔的天数越多,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程度越大;开花后第0~3天胚乳细胞消耗大量的能量,且在第3天达到峰值;胚乳中营养物质的积累从开花后第3天开始,第9天时积累最盛,到第16天时物质积累基本完成.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发现,不同时期可能的关键基因具有不同的功能,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叶绿素合成、活性氧清除、激素调控和脂质代谢.旨在揭示水稻籽粒开花时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时胚乳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为培育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品种奠定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义杰,张绍杰,赖艳,胡永峰[2](2019)在《水稻糖代谢相关酶和糖类转运蛋白编码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子粒淀粉的积累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灌浆期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蔗糖,并运输到子粒为淀粉合成提供原料,该过程中所涉及的代谢相关酶和运输相关蛋白已有研究报道。对卡尔文循环、蔗糖合成与降解、淀粉合成与降解等糖代谢相关的酶以及糖类转运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共发现糖代谢相关蛋白编码基因148个和糖类转运蛋白编码基因102个,其中有228个基因已有文献报道,新鉴定基因22个。表达谱分析发现其中的部分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与其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发现许多基因受逆境胁迫影响表达发生变化,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水稻抗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2期)

姜洪真,张安鹏,丁仕林,杨生龙,阮班普[3](2019)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水稻叶毛发育相关遗传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二分之一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水稻叶毛是由叶片表皮细胞分化而来、延伸出的毛状突起,具有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可以减少水稻叶片热量和水分的损失、提高抗冻能力、防止紫外辐射。因此,发掘水稻叶毛发育相关的遗传位点并克隆相关基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研究和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复杂性状的方法。迄今,国内外学者已运用GWAS方法对一些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开展了研究。我们选择表型和遗传变异丰富的149份重测序水稻品种对水稻叶毛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我们共选取61,128个单核苷酸多态(SNP)标记,运用混合线性模型(MLM),在-log10P>4.5(FDR<0.01)水平下,共检测到13个与水稻叶毛性状关联的SNP位点。以关联程度最高的SNP位点的上、下游120kb(共240kb)作为候选基因所在区域,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及前人报道发现了基因LOC_Os06g44750(qHL6-2)可能参与水稻叶毛的形成。DNA测序显示,该基因编码区在多叶毛品种和少叶毛品种中存在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碱基替换。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多叶毛品种B120和9311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少叶毛品种IRIS313-10430和日本晴。随后,我们构建了用于基因功能验证的过表达载体和基因敲除载体,分别转化少叶毛品种日本晴和多叶毛品种B120,过表达植株出现多叶毛表型,而CRISPR/Cas9基因敲除植株的叶毛较B120显着缩短。对149份水稻品种的HL6基因编码区的单体型分析发现,这些水稻品种中该基因至少存在7种单体型,且以其中2种单体型为主。此外,我们还发现,HL6基因敲除的转基因植株的根毛数量较背景亲本显着减少。本研究不仅证实了运用GWAS方法可以快速挖掘水稻叶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而且为揭示叶毛和根毛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张进帅,黄翠红,王慧,黄明,郭涛[4](2019)在《水稻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为水稻的单株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利用SPSS 19.0和Excel 2010对水稻产量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遗传力和通径系数分析。研究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对产量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产量产生影响。11个农艺性状中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呈显着正相关。有效穗数、结实率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可在性状稳定的高世代选择,排除干扰;千粒质量遗传变异系数较小,不易受环境影响,可在早世代选择。株高、剑叶长、穗长均对产量产生正向影响,株高对产量产生直接影响,剑叶长和穗长通过影响其他性状间接影响产量,且遗传变异系数小,可在早世代选择。(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陈文化,寻培之,冯春水[5](2019)在《杂交水稻籽粒比重与产量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杂交水稻籽粒的比重与产量及品质性状相关性,以高产优质品种‘天优华占’为对照,7个叁系不育系与5个自选恢复系进行杂交得到组合,测定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籽粒体积、比重、千粒重、充实度、整精米率、垩白度。不同组合间的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垩白度等性状具有品种差异,整体上籽粒比重随籽粒粒重、体积增加而增大,与产量成正相关,但与整精米率呈负相关;通过对籽粒比重与产量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发现籽粒比重与整精米率(0.8370**)和千粒重(0.7643**)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也是决定比重的重要因素;籽粒比重与每穗总粒数(0.2697)和体积(0.0053)呈正相关,与充实度(-0.2065)、单株穗数(-0.3326)和垩白度(-0.1546)呈负相关。提高籽粒比重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度,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在杂交稻水稻的选育中,籽粒较大的情况下兼顾单株穗数和充实度,且单方面强调通过增加粒重去提高产量会导致整精米率降低,因此为兼顾产量与品质,籽粒比重以适中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6期)

徐梅宣,张智刚,罗霞[6](2019)在《水稻氮素含量检测重要因素与NDVI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集不同氮肥胁迫下多品种水稻的NDVI值和SPAD值,分析NDVI值与水稻品种、生长期、氮肥胁迫水平等因素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不同生长期的NDVI值与SPAD值的最佳回归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建立水稻信息专家库及水稻在线施肥系统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张俊,卢卫,谭艳平,刘学群,王春台[7](2019)在《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sm-Nvas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烟草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sm-Nvas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方法]构建pCAMBIA1305.1-sm-Nvas双元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愈伤转化法转化水稻YTB,对转基因阳性植株接种稻瘟病菌后进行抗性观察。[结果]成功构建了pCAMBIA1305.1-sm-Nvas双元超表达载体,获得了转sm-Nvas YTB植株。离体接种稻瘟病菌后转基因植株的病斑比受体品种YTB的小。[结论]转sm-Nvas基因水稻具有稻瘟病抗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李树杏,徐娅,郝东方,周乐良,彭菊[8](2019)在《杂交水稻‘成优489’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水稻‘成优489’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自育水稻品种,为挖掘其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17个不同生态区域的试验资料,对‘成优489’全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成优489’的9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cv)表现为实粒数>穗粒数>有效穗>产量>结实率>穗长>株高>千粒质量>全生育期,其变化范围4.54%~15.26%;根据相关分析,‘成优489’产量与有效穗和全生育期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千粒质量显着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显着负相关(P<0.05);根据逐步回归筛选出全生育期、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4个对产量有显着效应的自变量,进一步通径分析,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表现为有效穗(0.672)>全生育期(0.343)>穗粒数(0.320)>千粒质量(0.273),间接通径系数表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表现为通过有效穗对产量的间接抑制和促进作用。因此,在‘成优489’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注意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间的平衡。(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郭微[9](2019)在《利用QTL定位和BSA-seq分析鉴定碱胁迫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同时,水稻也是盐碱敏感作物,盐碱胁迫已成为许多水稻产区的主要限制因素。水稻的耐盐性和耐碱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且碱胁迫下受害程度更大。由于水稻耐碱性是复杂的数量性状,相关研究较少且贡献率普遍不高,精细定位和克隆难度较大,所以水稻耐碱性研究一直进展较慢。因此,明确水稻耐碱性的遗传机制,挖掘水稻耐碱主效QTL及基因,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优良耐碱水稻品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碱敏感的粳稻品种东农425和强耐碱性的粳稻品种长白10号杂交得到的高世代RIL群体,在连续两年的大田环境下进行水稻耐碱性鉴定,考察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穗重4个产量相关性状在自然条件和碱胁迫条件下的表型值,并结合对应的耐碱系数进行QTL定位分析。同时,通过多年表型鉴定,以碱敏感最强的千粒重为指标构建抗感池,结合BSA-seq进行了耐碱QTL区间的关联,对比QTL分析和BSA-seq的分析结果,将两种方法下共同检测到的QTL区间作为水稻耐碱性区间,并在该区间内进行耐碱候选基因的挖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亲及RIL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在碱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母本东农425下降幅度大于父本长白10,说明在碱胁迫下长白10的耐碱性强于东农425。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在两亲本间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各性状表型变幅范围广,符合正态分布,适合利用BSA-seq进行QTL定位分析。(2)利用QTL IciMappingV4.0对包含180个株系的RIL群体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3个QTL,分布在1、2、3、4、5、8、9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qGW2在碱胁迫下两年重复被检测到,贡献率为7.77%-23.25%,且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父本长10,是一个主效QTL。qGN3、qGW2、qGW8、qPW1、qPW9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未有重合,确定为新的QTL位点。(3)利用BSA-seq法构建千粒重抗感池进行测序,共获得25.56Gbp数据量,过滤后得到的Clean Reads为25.48Gbp,Q30达到80%以上,平均每个样品测序深度34.17×。样品与参考基因组平均比对效率为97.48%,平均覆盖深度为29×,基因组覆盖度为98.15%。基于ED和SNP-index的关联算法,最终将目标区间定位在2号和3号染色体上,大小为2.89Mb,区间内共包含593个候选基因。(4)基于QTL定位和BSA-Seq结果比较分析,将目标区间缩小至2号染色体上两段23.865Mb-24.3000Mb和25.210Mb-25.240Mb大小为465Kb的范围内,该区域共有65个基因,其中47个被成功注释。(5)根据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预测出11个水稻耐碱候选基因,分别为LOC_Os02g39750、LOC_Os02g39930、LOC_Os02g39620、LOC_Os02g39884、LOC_Os02g39740、LOC_Os02g39890、LOC_Os02g39764、LOC_Os02g39840、LOC_Os02g39790、LOC_Os02g39960、LOC_Os02g39910。其中LOC_Os02g39930和LOC_Os02g39750与碱胁迫下水稻对逆境的响应及细胞膜组织的修复功能有关,初步预测这两个基因与水稻耐碱相关性最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沈雨[10](2019)在《水稻分蘖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对外源调控的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用同一杂交亲本组合中选育的遗传背景和生育期很相近的姊妹系DN20和DN22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氮素、外源激素、伤根处理,研究了在寒地低温环境分蘖萌发生长过程中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蘖相关基因表达量等变化,探讨氮素和激素调节分蘖发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旨在研究秧苗伤根对水稻分蘖发生影响机理及外部调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插秧时根系受伤显着抑制生长早期的分蘖发生和形成,其根系受伤程度越大抑制效果也越明显,插秧前喷施6-BA有利于促进伤根秧苗的早期分蘖发生和形成,增施氮肥是促进早期分蘖发生和形成的最佳措施。(2)插秧时根系受伤显着降低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SPAD值,其秧苗根系受伤程度越大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SPAD值降低程度也越大,插秧前喷施6-BA对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SPAD值无显着影响,增施氮肥能够显着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SPAD值。(3)插秧时根系受伤显着增加秧苗分蘖过程中的OsD3、OsTB1、OsD14基因表达量,以及显着降低OsMADS57基因表达量,其秧苗根系受伤程度越大基因转录表达量降低和提高程度也越大,插秧前喷施6-BA对于OsD3、OsMADS57、OsD14基因表达量同样无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分蘖相关基因OsTB1表达,增施氮肥显着降低OsD3、OsTB1、OsD14基因表达量以及显着提高OsMADS57基因表达量。(4)随施肥量增加秧苗分蘖过程中植株全氮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GAS、OsMADS57基因转录表达量显着增加,OsTB1、OsD3和OsD14基因转录表达量显着降低。(5)分蘖数与可溶性糖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SPAD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分蘖相关基因OsD3、OsD14、OsMADS57同样呈负相关,与分蘖相关基因OsTB1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水稻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Oryza sativa L.)子粒淀粉的积累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灌浆期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蔗糖,并运输到子粒为淀粉合成提供原料,该过程中所涉及的代谢相关酶和运输相关蛋白已有研究报道。对卡尔文循环、蔗糖合成与降解、淀粉合成与降解等糖代谢相关的酶以及糖类转运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共发现糖代谢相关蛋白编码基因148个和糖类转运蛋白编码基因102个,其中有228个基因已有文献报道,新鉴定基因22个。表达谱分析发现其中的部分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与其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发现许多基因受逆境胁迫影响表达发生变化,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水稻抗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贺超,付沛,王凯,蒋龙,陈慧珍.基于基因芯片的水稻胚乳发育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义杰,张绍杰,赖艳,胡永峰.水稻糖代谢相关酶和糖类转运蛋白编码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姜洪真,张安鹏,丁仕林,杨生龙,阮班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水稻叶毛发育相关遗传位点[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张进帅,黄翠红,王慧,黄明,郭涛.水稻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陈文化,寻培之,冯春水.杂交水稻籽粒比重与产量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徐梅宣,张智刚,罗霞.水稻氮素含量检测重要因素与NDVI的相关分析[J].现代农业装备.2019

[7].张俊,卢卫,谭艳平,刘学群,王春台.维管束发育相关基因sm-Nvas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8].李树杏,徐娅,郝东方,周乐良,彭菊.杂交水稻‘成优489’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9

[9].郭微.利用QTL定位和BSA-seq分析鉴定碱胁迫下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D].东北农业大学.2019

[10].何沈雨.水稻分蘖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对外源调控的响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礴YA和RL一6的Nothreur杂交(左图使iFug...水稻光谱与LA I的相关关系(1999)龙眼面积与荔枝面积的GeneraQQPlot图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的重复性检验及引物...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计算示意图水稻面积在空间上的趋势面

标签:;  ;  ;  ;  ;  ;  ;  

水稻相关分析论文_贺超,付沛,王凯,蒋龙,陈慧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