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叙事论文_刘郁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叙述者,个体化,政治理论,社会性,文学史,自强,底层。

个人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刘郁琪[1](2019)在《论高校文学史课堂叙事化教学中的教师个人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影响、制约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教师个人故事是"隐性"的。鉴于教师个人故事的"始终缺席却又时刻在场",以及高校文学史课堂自身"历史"和"人学"的双重特性,教师的个人故事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由隐性走向显性、由"缺席的在场"变为"真正的在场"。文学史故事的同理心介入、文学文本故事的同情心阐释,是教师个人故事出场的最好时机。但教师个人故事的出场,必须注意好"相关度"和"叙事量"的把握。设若运用得当、调度得法,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活化课程知识的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君[2](2019)在《个体化的中国叙事: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个人关系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个体化叙事在中国百年历史变化中的深刻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以及国家与个人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路径。新中国成立前的个体化构建一种特定的个体与国家的联结关系: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取向的个体观念。新中国成立后的个体化进程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集体化的生活,个人从传统文化网络组织中脱域然后又重新嵌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再分配系统中;第二次转型是指个人从集体中脱嵌,追求一种为自己而生活、自主人生奋斗式的个体选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发展深受以国家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影响,表征为一种去政治化的个体化路径。追溯中国文化传统,个体化命题给予当下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启示是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和发挥人生向上的民族精神。(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艳庭[3](2019)在《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叙事缺陷与文学症候——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广受好评之余,它也集中呈现了诸多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问题。从其上帝般的第叁人称叙事视角,独白型的叙述结构,新闻化的片断堆砌,以偶然推导必然的因果逻辑,仓促的叙事闭合等叙事特征方面考察,可以看到《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过于注重社会关怀的表达,却缺乏足够的个体关怀,削弱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进而削弱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9期)

陈琳[4](2019)在《《一个人的朝圣》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经典叙述学的角度对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进行文本分析。具体从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叁个方面进行叙事艺术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蕾秋的写作技巧和叙事风格,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内容和解读小说的主题意义。(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蕊[5](2019)在《个人与僵化价值秩序的碰撞和疏离——特吕弗个人化电影叙事中的情感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弗朗索瓦·特吕弗导演的一系列个人化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故事的隐退和个人的浮现。这一系列电影,表现出了对固有的僵化的价值秩序的碰撞和疏离。影片主人公与僵化价值秩序之间的碰撞,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而是细腻、柔韧、暖昧不显的,表现出让人回味的情感张力。弗朗索瓦·特吕弗导演的一系列个人化电影,其表现手法是相当传统的,电影运用直接、简洁、朴素的拍摄手法,在平实的叙事中表现了某种情感张力。(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牛飞飞[6](2019)在《初中英语实习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叙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师知识形式一直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成为教师理解自我、发展自我和探索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力工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原有的教育信念、理论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模仿、实践、感悟、反思等方式的不断积累,能够指导其具体教学实践的知识。纵观已有的研究,笔者发现,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对普遍和“通识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较多,而结合具体学科来探讨学科教师实践性知识深刻内涵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匮乏,尤其是以实习教师为对象的研究(陈向明,2011;刘旭东、吴银银,2011)。而实习教师由于同时扮演着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且缺乏教学经验和师生交流的技巧,其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与优秀在职教师是不同的。叙事探究被认为是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叙事探究既是教育研究的方法,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实践的媒介(姜美玲,2008)。开展教师叙事探究有助于挖掘和显现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周国韬,2005)。因此,基于前人在教师实践性知识方面所做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本研究结合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根据陈向明(2011)提出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分析框架: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科目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情境的知识,对华中师范大学一名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研究。主要探究其作为实习英语教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分析影响其实践性知识的发展的因素,给职前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一定的启示,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对于实习英语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研究的不足。研究问题如下:1)、实习英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具体表现是什么?2)、影响实习英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研究发现,Shirley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憧憬与焦虑中开始实习;在“冲突”中陷入迷茫;在困惑中进行反思。Shirley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部因素包括Shirley的性格与自我认知,批判性反思,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阶段重要他人的影响,学校提供的实习平台、多次参加教研会的经历,实习同伴和实习导师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是促进Shirley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关键因素,外部因素为Shirley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性条件。Shirley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固然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更重要的取决于她自身的心态。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1.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机构应当开设适当课程,帮助全日制教育硕士反思已有的经验。2.职前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同时更要在实践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3.学校应该减轻新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强对新教师指导,给予新教师更好的适应新工作和新环境,促进他们在实践共同体内的不断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6-30)

陈果[7](2019)在《《明月几时有》: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执导的一部抗战主旋律电影,该片以我国抗战史上着名的东江纵队护送八百名文化名人安全撤离香港这一历史事件为开端,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以小学教师方兰为首的一群小人物顽强抗日的热血故事,电影依托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的方式成功摆脱了以往抗日电影的"套路和束缚",其全新的电影创作方式不失为一次抗日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尝试,虽然很难将其定义成一种全新形式的战争电影,但是其艺术价值仍然值得广大观者探索和深思。(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侯彦杰[8](2019)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功能使它必然进行宏大叙事,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要求进行个人叙事,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内在张力。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为例。从人民幸福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有机结合的授课视角。(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蒋芳[9](2019)在《影响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及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性发展越来越受到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关注,小学时期作为人生的基础阶段,其社会性发展关系到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社会性指个体通过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在心理及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特征总和;社会性发展指个体由自然人不断社会化,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小学生的良好社会性发展具体表现在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善于同他人沟通交流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准则,承担社会责任,努力贡献社会;乐于助人、乐于合作、乐于分享等。本研究建立在已有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小学时期的“我”为研究对象,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法讲述多个对“我”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性事件,展示小学时期“我”在依恋、同伴交往、社会认知、亲社会行为、道德、责任担当、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影响“我”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教育因素;通过采访“我”身边的重要他人,充实丰富“我”的社会性发展细节,并进一步挖掘教育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因素是推动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教学、教师、训育、合作学习、班风、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因素主要包括学科教学和班队会活动;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希望借助本研究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积极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娄燕京[10](2019)在《在个人与语言之间——论“九十年代诗歌”的“叙事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十年代诗歌"的自我建构,时常以"八十年代"为假想敌,在一种断裂式叙述中,生产出诸多区别性特征:青春与成年、无限与有效、情感与意识、单调与综合、抒情与叙事。正是在这一"对比"的意义上,出于对八十年代"纯诗主义"的反驳,强调透视生活、容纳经验的"叙事性",被指认为"九十年代诗歌"的关键词之一。而作为"九十年代诗歌"的"子概念"的"叙事性",既是诗歌现象的策略性概括,也与其他诗学方案一道,型塑了"九十年代诗歌"的"知识型构",可被视作某种症候性的指称。因而,不妨从"叙事性"的自身理路出发,结合对代表性诗人诗作的考察,以此梳理"九十年代诗歌"的内在装置。(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个人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个人关系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个体化叙事在中国百年历史变化中的深刻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以及国家与个人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路径。新中国成立前的个体化构建一种特定的个体与国家的联结关系: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取向的个体观念。新中国成立后的个体化进程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集体化的生活,个人从传统文化网络组织中脱域然后又重新嵌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再分配系统中;第二次转型是指个人从集体中脱嵌,追求一种为自己而生活、自主人生奋斗式的个体选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发展深受以国家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影响,表征为一种去政治化的个体化路径。追溯中国文化传统,个体化命题给予当下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启示是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和发挥人生向上的民族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刘郁琪.论高校文学史课堂叙事化教学中的教师个人叙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2].杨君.个体化的中国叙事: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变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张艳庭.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叙事缺陷与文学症候——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4].陈琳.《一个人的朝圣》叙事艺术[J].湘南学院学报.2019

[5].李蕊.个人与僵化价值秩序的碰撞和疏离——特吕弗个人化电影叙事中的情感张力[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牛飞飞.初中英语实习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叙事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7].陈果.《明月几时有》: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J].电影文学.2019

[8].侯彦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

[9].蒋芳.影响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分析[D].山西大学.2019

[10].娄燕京.在个人与语言之间——论“九十年代诗歌”的“叙事性”问题[J].扬子江评论.2019

论文知识图

囚禁中的城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Fig.3-3LaVillett...项目概念创意发散工作坊将用户研...消费者意义的解释学模型一4《大地回春—土地改革》谢志高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个人叙事论文_刘郁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